愛上回避型依戀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是的,痛苦居多,尤其是在你不瞭解迴避依戀型人格的情況下,更為痛苦。記得之前,講過一節課,喜歡上一個極為冷漠的人,應該怎麼辦,其實恰恰說的就是迴避依賴型的人。

愛上回避型依戀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一、瞭解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迴避人格產生的原因大抵是幼年時家庭父母關懷的缺失和對孩子反應的漠視。

特別像是父母單親或者由於某種原因,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不能長時間在孩子身邊陪伴。

以兒童而例,主要表現為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待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約佔 20%

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有多種類型:

有的對孩子缺乏耐心,當孩子干擾自己的計劃和活動時生孩子氣或怨恨孩子,對孩子的信號反應遲鈍;

有的對孩子經常表現出消極情感,即使對孩子表達積極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

總結對孩子的感情需求,父母態度消極,孩子遲遲得不到滿足是造成迴避依戀的主要原因。

依戀人格是在依戀關係理論中定義的一種成人依戀類型。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愛上回避型依戀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讓我們隻字不差地閱讀下面三段內容,選擇你認為最符合你的描述,來進一步認識這個概念:

A. 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

C. 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基於這種三分類測量的結果,在成人中,約60% 認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迴避型(A 段)、另有約 20% 把自己描述為焦慮矛盾型(C 段)。

D,混合型依戀,在人群中約佔5%。這種依戀類型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多也最難干預和改變,不同的型會在不同場合出現。看完這些選項之後,你如果發現你恰好也屬於其中一種類型,不要覺得恐慌,或者產生自卑感,

追本溯源,對於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們來說,他們往往在早年的經歷中,被過度或者惡意貶低過,或是沒有在充滿積極情感關注、充分信任和愛的環境中被滋養過,進而形成了消極的自我意象,形成了缺乏安全感的依戀模式。在很多人眼中,他們獨立、自主、冷靜,他們不主動、不粘人、不矯情、不做作、不強求。那是因為他們也曾渴望被呵護,渴望被愛,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只能在被忽視中長大。所以,他們的內心極度自卑,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不被大人喜歡。

實際上,迴避型依戀就像一個殼,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將那些愛我們的人拒之門外。這不僅是對他們的傷害,也是對自我生命的摧殘和打壓。所以,當你想和他們親近的時候,迴避型會立馬感到自己的安全領地受到了威脅,便會開始逃離,這時候,你會感到自己不是被愛的,安全感崩塌,當一個迴避型害怕傷害,而你又安全感崩塌的時候,痛苦便會隨即產生。

你應該做的,是幫助迴避依戀型人格,發現自己的問題,幫助他治癒甚至找心理諮詢師幫助其改善其問題,而回避型依戀人格,也應該主動地,解決問題,畢竟上天只救自救者。

1.主動逃離會帶給你消極自我意象的環境。

2.開始主動發現自己的優點,只要你去找,總會找到,而且還會發現不少。

3.找一個喜歡你,欣賞你的人在一起,做朋友也好,做戀人也罷,幫助自己發生一段充滿安全感的依戀關係,重塑自我意象。

4.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並努力做出成果,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多做幾件,增加自信。

愛上回避型依戀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依戀關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任由其發展而不去改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