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有時越是想躲開?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有時越是想躲開?

你會不會感覺,自己是一個矛盾體?

明明很想他來安慰自己,嘴上卻輕描淡寫地說:“我沒事”;欣賞他的人品和能力,但跟對方講的都是“你真的很差勁哎”,表現得特別嫌棄;渴望跟曖昧對象在一起,但每次見到他卻選擇迴避,避不開也裝出很冷漠的樣子。我們的遠離,可能讓這段感情無疾而終,最後錯過對的人。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或事,越會讓我們想否認,想逃避?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用反向的方式來述說喜歡,減少焦慮感。明確的表達“我愛你”,是一件讓人恐慌的事。這就像把自己的心交給喜歡的人,卻不知道他會如何對待自己。要是對方嘲笑,甚至把這份心意當成把柄攻擊我們,帶來的傷害是毀滅性的。為了不暴露軟肋,任他隨意地操縱,我們情願穿上鎧甲 ——「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以此來解除內心的焦慮。

就像少年時代,很多男孩子默默暗戀著一個女生。他們不會直接獻殷勤,跟她表白。反而給她取外號,捉弄她,把她整得很生氣甚至記恨他們。但某天那個女孩子快要畢業了,他們卻是最不捨,最難過的一個。這種情況,其實就是青春期的好感,因為父母和學校的管束被壓抑到潛意識,最終通過反向形成的方式表達出來。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有時越是想躲開?

越親密,越疏離,也是把自卑感投射到對方身上,覺得他不會接受這樣平凡的我們。在我接觸的來訪者中,很多人都遠遠地看著喜歡的人,極力剋制住自己,不敢在他面前表達一點心思。普遍的心理活動是:“他那麼優秀,怎麼會看上我呢?真的跟他講,估計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吧。”消極的自我認同感,還有對自身條件的不自信,讓她們「投射性地認為」:對方也覺得我很差,一定不會接納我的。但實際上,這是把自我厭惡強加給對方,以己度人。要是她們認同自身價值,覺得“我是一個優秀的人”,那也會傾向於認為對方欣賞自己,對錶白更有信心。

難以親近喜歡的人,也是因為創傷的早年經歷,形成迴避型的依戀模式。難以建立穩定情感聯結的人,往往在和父母的關係中遭受嚴重的創傷。比如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和父母處於長期分離的狀態;爸爸媽媽經常爆發“世界大戰”,成長過程缺乏溫暖和關懷。沒有被父母好好疼愛過,得到充分情感滿足的小孩,他的依戀關係往往是

「不安全型」。總覺得照顧者靠不住,有一天會被他拋棄,所以從開始就選擇迴避和不信任。

形成「恐懼 - 迴避型」依戀的人,會假設親密關係是充滿傷害的。想到跟對方在一起,就會很害怕:“他對我態度變得惡劣怎麼辦?”“要是他喜歡上別人呢?”不敢把心交給對方,甚至逃得遠遠的,擔心經歷這些不願面對的事;而對於「輕蔑 - 迴避型」依戀的人來說,他們逃避的方式,是假性獨立:雖然想得到對方的愛和照顧,卻把情感需要壓抑在心底。表現出來的就是:再如何想跟對方見面,都不會主動打一個電話,只把心裡話跟朋友傾訴。甚至越喜歡一個人,就會越恐懼,越裝作不在意。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有時越是想躲開?


那該如何調整這種關係模式呢?

1、意識到“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正面表達對暗戀對象的情感。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卻無比想要逃避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一句:“這是在反向表達呢。可能我想做的,是靠近他而不是遠遠地躲開。”把潛意識的願望帶入意識層面,更好地覺察自身的心理狀態。明白對他的真實想法後,可以考慮焦慮感較小的,跟他接近的方法。比如在朋友圈互動,藉著美食、旅遊等話題多聊幾句;讓共同朋友組一個小型飯局或者戶外活動,增加跟對方相處的機會。

2、增強自我認同感,降低自卑性投射的影響

在貼吧上看到過“雙向暗戀”的帖子。明明兩個人對彼此都有好感,但卻因為各種顧慮,拖了很久才明白對方的心意。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要學會認同自己,慢慢跟自卑感和解,逐漸發展出試一試的勇氣。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心裡跟自己開「

表揚大會」:「我覺得,XX(代指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戀人。請你說出三個你欣賞她,被她吸引的點。」然後從客觀的角度,覺察自身積極的部分。不斷累積認同感,減少自卑對感情的影響。

3、學會區分過去和現在,重新評估根深蒂固的消極觀念

面對喜歡的人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想起早年創傷,把激活的不安全感扣到對方身上。當我們覺得不需要愛,或者這段感情必定會破裂,以此為理由躲在保護殼裡時,不妨和自己「辯論」:“這些判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還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到呢?”“現在相處的這個人,是曾經傷害我的爸爸媽媽,還是很不一樣的個體?”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害怕、冷漠是針對過去的,沒有好好對待我們的客體;而現在的曖昧對象,是和父母不一樣,值得信賴的人,我們就能調整認識,更輕鬆地和對方相處。

__END__

為什麼越是喜歡的人,有時越是想躲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