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导读:在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跋山涉水,终于到达西方雷音寺,见到如来佛祖,求得真经。

《西游记》的成功,让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真实历史上唐僧的原形玄奘大师本身的经历也是一部传奇。

玄奘是我国伟大的探索家,地理学家,外交家和翻译专家。

他29岁踏上了西行之路,跨越了茫茫沙漠,穿越了巍巍雪山,徒步行走12000多公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世界的丝绸之路。途径108个国家,16年之后,他满载着荣誉和真经荣耀归来,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少年时破格录取

根据史书《续高僧传》记载,玄奘,名陈炜,出生于隋炀帝杨广时期,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

在他5岁那年,母亲去世,10岁那年,父亲去世,茫然无助的他,进入了净土寺。

公元612年,隋炀帝号令度僧,要求应试者必须要年满18周岁,才可以参加考试。考试之后,国家会选择14个人出家为僧。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踏入净土寺大门的小和尚陈炜站到了公衙门口,被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这个大理寺卿就是这次的主考官。

主考官问陈炜为什么要选择出家,陈炜说出了自己久存心底的一句话: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主考官郑善看出了这个小孩子器宇不凡,又欣赏他的志气,也是,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结果被破格录取。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当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历经了多年拜学游历的他一眼就看中了玄奘的才德,就这样,玄奘成为了唐太宗的老师,那一年,玄奘才24岁。

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奘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来自印度的僧人颇密多罗,此人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他掌握着一部高深奥秘的佛经《瑜伽师地论》 ,能够背诵的大小乘约十万颂。

玄奘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欣喜若狂,亲自登门拜访这一位高僧,请求他传授百家佛学经典,并且立志要去往西方拜佛求经。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唐朝牒文

关于唐朝通关牒文,在小说《西游记》中这样记载: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通关文牒是大唐的皇帝唐太宗亲自颁发给玄奘的,皇帝为了表现自对于大唐使者取经工作的重视。

文书中很直截了当,意思就是唐僧是我大唐的人,肩负着重要的取经重任,如果路过贵国,按照通关文牒上说的照管放行就好了!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李世民甚至在通关文牒上称呼自己大唐的高僧玄奘为“御弟”,可见对其寄托的希望。

古代的通关文牒的重要性就像是现在的护照一样,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需要找到当地的统治者来给自己签字盖章,这样才能够顺利通行,

而小说中的国王们大多数还是通情达理的,不敢刁难。因为在当时,唐朝是一个大国,国力强盛,周边的国家都以大唐为尊。即使国王们不愿意放唐僧走,也需要给唐朝皇帝面子。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然而,历史上的通关文牒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初唐时期,国家政权刚刚平定,国人是不允许出境的。

通关文牒就是现在的护照。

中国最早的护照,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雏形,当时称为“牙璋”和“圭璋”,在历史的发展中,通关护照经过一次次的演变,逐渐从石铜变成了竹木,再从竹木变成纸张。

关于护照,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想要逃避追杀,想脱楚入吴,但是在逃跑的过程中,他没有护照,于是,在吴楚交界的昭关受到拦截,结果,他一夜之间忧急交加,头发尽白。

《三国演义》里面记载的“过五关斩六将”,也提到过因为通关文牒,导致他在各地关隘之间的受阻。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古代的“护照”有多么重要。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三番五次的申请“过所”,便于西方求法,但是很多次都没有获得批准。

按照当时的政策和规定,如果玄奘要私自渡关被逮捕,那么就需要被判处一年的徒刑。

贞观三年,长安遭遇了一次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于是,27岁的玄奘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开始了他的西天取经之路。

他真实的目的,不是雷音寺,也没有见到如来,而是去了让众生无限向往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位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巴特那以东的巴腊贡村,在当时,可算是印度地区的佛教最高学府了。

从长安,跋山涉水,历经艰难,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北路,经中亚、阿富汗地区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直到了摩揭陀国。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所以,小说中提到的“九九八十一难”,虽然属于文学创作和说法,历史上也没有遇到过妖怪,但是玄奘西行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绝对没有夸张。

玄奘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求学了5年,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了那烂陀寺,据需在西域深耕求学,到了贞观十九年才返回到了长安。

他在西域和印度的所见所闻,他的弟子辩机执笔记录了下来,在公元646年完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为后世的佛教文化做了表率。

直到现在,也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成为世界级的宝贵遗产。

《西游记》中的“通关文牒”,唐朝的“牒文”究竟有多重要?

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

“中世纪亚洲次大陆历史的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慢慢西行路,着实不易!

参考文献:

1,《续高僧传》

2,《大唐西域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