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為什麼那麼輕易就奪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麼?

錢塘安東陽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相比其他開國皇帝,楊堅奪得天下要容易的多,當時的北周已經有統一天下的趨勢,楊堅以外戚身份代周自立,背後的核心原因是關隴貴族集團雄厚的背景力量。




魏晉南北朝,出了很多世家大族。門閥士族在當時達到了其鼎盛時期。西晉八王之亂,中原板蕩,晉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得到了當時江東大族王氏、謝氏、庾氏的支持,在建康建立了東晉小朝廷,王導、王敦、謝安、謝玄等門閥士族都得到重用,晉元帝幾乎是被這些人架空,當時民間還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可見門閥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走向。

楊堅的家族,就是屬於典型的門閥士族。楊堅出自關中弘農楊氏,乃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開國功臣,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兵關中,為“八柱國”之一,官居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後追贈太保。



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子弟鮮有發達者,世家大族牢牢佔據著朝廷的各個職位。楊堅有一個牛逼的父親和強大的家族背景,屬於典型的官二代。西魏恭帝四年(557年),二十六歲的楊堅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可謂是年少有為,春風得意。楊堅還有一個同樣背景強大的老婆獨孤伽羅,她的父親是關隴貴族集團重要成員,衛國公,北周開國“八柱國”之一獨孤信。

楊堅出身豪門,背景強大,但他在北周明帝、北周武帝初期,並未能施展拳腳。當時大權臣宇文護專擅朝政,北周武帝隱忍多年才除掉他。宇文護一死,楊堅才算是如脫韁野馬,在北周帝國的權力中央隆重登場。天和三年(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聘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太子妃,楊堅一躍成為皇親國戚,未來的國丈。這個身份的改變至關重要,楊堅可以以外戚的身份做掩蓋,逐步走向權力之巔。



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太子宇文贇即位,即周宣帝,楊麗華被立為皇后。楊堅因是皇后之父,得以進位柱國大將軍、大司馬。但是周靜帝對他並不完全信任,楊堅覺得在朝中兇險詭異,於是就申請外放地方,跑去任亳州總管了。周宣帝自幼長於皇宮中,沉溺酒色,不問政事,覺得當皇帝嚴重束縛了自己的自由,在位僅兩年便傳位於長子宇文闡。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病重,當時楊堅擔任揚州總管準備伐陳,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讓隨國公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

至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已經把朝中反對他的人都殺的差不多了,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離代周自立僅一步之遙。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聲著海內、眾望所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造例三讓後順天應命 ,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隋”,並大赦天下。

楊堅的成功,背後有關隴貴族集團的強力支持,而北周宇文氏,看似帝王世家尊顯無比,實則外強中乾,虛弱不堪。



要知道,北周的建立同樣離不開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作為世家大族抱團形成的集團,在利益至上的魏晉南北朝,既可以選擇擁護北周,當然也隨時有可能拋棄北周。

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已經在北周身居高位的楊堅,自然會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因為他們相信,楊堅會給予他們想要的。而北周皇帝,自北周武帝后,便一代不如一代,這顯然不符合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要求。既然北周氣數將盡,那大家就合計下把楊堅捧上去,這樣也能繼續為關隴集團謀取利益。

遺憾的是,通過關隴貴族集團在背後支持得以實現改朝換代的隋文帝楊堅,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認識到世家大族對王朝隱藏的威脅。已至於隋朝的滅亡,居然是同樣亡於出身關隴貴族集團的唐國公李淵。


大國布衣


楊堅家族十三世為官,並非是暴發戶;宇文氏雖然是皇族,但實際上關隴貴族對其的支持度很低。楊堅篡位時,並非是以楊氏一家之力單挑整個北周政權。而是楊家和宇文家單挑,外公贏了外孫。

也就是說,楊堅是運氣和實力並存。一切有利於篡位的條件,全讓他趕上了。所以他的篡位才會那麼成功。

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最初只是大將軍賀拔嶽的行臺左丞,平時替賀拔嶽處理一些政務上的事情。後來因為高歡使離間計,唆使侯莫陳嶽刺殺了賀拔嶽,而賀拔嶽的殘部又推舉宇文泰為新元帥,他這才上位。

後來宇文泰憑藉高超的個人能力,以及比較合理的政治平衡,讓賀拔嶽殘部以及關隴當地的貴族對他是俯首帖耳,他才得以穩坐西魏八柱國之首的位置。

注意了,當時宇文泰和其他柱國大將軍,不是君臣關係,而是盟主與盟友的關係。他能當上西魏相國,一是因為他能力強,二是大家抬舉他。並不是說他當了老大,他就是大傢伙的君主。不是這樣的。

宇文泰病死前,讓侄子宇文護監國攝政,輔佐宇文覺。因為宇文覺年紀太小了,需要宇文護幫他,否則他根本鎮不住場子。

後來,宇文護連殺宇文覺和宇文毓,發動宇文氏的家族內戰。在此期間,關隴貴族的權益並未受影響,只是有個別支持宇文覺的貴族受到了牽連而已。(比如獨孤信)

再之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清洗宇文護後,也沒有搞清洗並未擴大化,被清洗的只有宇文護諸子及少數親信,依然只是家族內鬥,沒有牽涉到關隴貴族的頭上。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關隴集團的各大門閥貴族在北周一朝,是真心的牛掰。對於兩位先帝和宇文護被殺事件,這些人基本上抱著作壁上觀的態度,極少有人受到牽連。皇帝死了就死了,大家仍然是高官厚祿。皇帝的幸福感還不如臣子。

頗有一種“皇帝死了關我鳥事?我只關心我自己的利益”的感覺。

武帝駕崩,宣帝宇文贇繼位後,宇文氏內部繼續內鬥。宣帝接連清洗了齊王宇文憲、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和,弄出五個皇后,然後再禪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而關隴貴族則繼續不受影響。

宇文贇發動這一系列皇族內鬥,目的可能是為了加強皇權。但是很可惜,他命短,才當了兩年皇帝就駕崩了。殘酷的權力結構重組才剛剛開了個頭,就悲劇的死去了。最後等於是給老丈人楊堅做了嫁衣。

因為,從後來楊堅可以輕易殺盡宇文氏諸王就可以看出,宇文氏因為宇文贇的內鬥,已經是毫無還手之力。楊堅攤上這樣一個能折騰,又無福享受,淨給別人做好事的主,也算是他命中有篡位的“運”。

周宣帝死後,門閥們投了宇文氏反對票,認為宇文氏不再具有統帥關隴貴族的資格,便對楊堅篡位一事予以默認。

當楊堅幹下篡位之事後,公開反對的貴族只有十二大將軍王雄之子王謙以及尉遲迥和北齊投降過來的司馬消難。除了這些人外,再沒有豪門貴族的響應。

這就足以可見,關隴貴族集團是打心眼裡拋棄了宇文氏。



最後做了總結。

首先,北周宇文氏本來就是一個統治力很弱的皇族。當年宇文覺能稱帝,全靠關隴貴族的抬舉。皇帝在貴族眼裡,就像是職業經理人,有用就抬舉,無用則棄之。

其次,宇文氏長年內鬥,皇族內訌從不牽涉到關隴貴族。這就導致統治力本來就不強的宇文氏更加的虛弱不堪。而楊堅家族則幾乎不受影響,這讓楊堅撿了便宜。

第三,楊堅家族實力強大。他父親是北周隨國公,爺爺北魏建遠將軍,太爺爺是北魏龍驤將軍、太守,高祖父是北魏太守,五世祖是北魏司馬,六世祖後燕太守。

結合以上三點,楊堅篡位時,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關隴貴族無所謂誰當皇帝,只要保證他們的利益,誰當皇帝都可以;宇文氏因為長年內訌,實力被削嚴重;楊堅家族累世為官,實力並不弱。最後,厚積薄發的楊家和只剩孤兒寡母的宇文家單挑。宇文家沒有能力反制,關隴貴族選擇冷眼旁觀,幾乎沒人出兵勤王。於是楊堅就順順利利的篡了外孫的皇位,並血屠了宇文氏。

後來隋朝的滅亡,也是同樣的情況。隋煬帝清洗了不少人,導致貴族後裔楊玄感、李密先後起兵。當隋煬帝遷都江都,拋棄關中之後,關隴貴族實際上也拋棄了他。李淵趁虛起兵,殺入關中接替楊氏,成為天下公認的正統。實際上就是關隴貴族對楊氏的否認和對他的承認。


Mer86


楊堅可以說是最被忽視的大一統王朝皇帝,而英國《劍橋中國古代歷史》把楊堅評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個最偉大君主(另外兩個是秦始皇與李世民)。而楊堅之所以被忽視原因在於隋朝立國時間太短。喪失話語權,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印記。第二就是楊堅得天下太速太易。用《大唐雙龍傳》裡,黃易借宋缺之口所說:自古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楊堅,寇仲則大拍岳父馬屁,大概是時運到了。楊堅,即隋文帝。鮮卑姓氏普六茹。是漢化鮮卑人。出身關隴集團。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應該是瞎認祖宗)大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3年。最大的功績就在於結束了長達265年的南北朝分裂。確立三省六部制,但楊堅是如此發家篡位的呢?

北周實際開國皇帝是宇文泰。楊堅的父親楊忠關隴集團。而當時5歲的楊堅就被加封為縣公,16歲晉封為驃騎大將軍,一代權臣宇文泰對於同殿稱臣的楊虎的兒子也是十分感慨,此子日後絕非池中物。

公元578年,周武帝駕崩,周武帝在位19年,死時39歲。可以說,如果周武帝宇文邕不死,一定是統一天下的皇帝,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楊堅,這是楊堅運氣。周武帝駕崩以後,宇文贇登基做皇帝,時年20歲的宇文贇當皇帝以後,讓自己的死黨鄭譯為大將軍,也就是此人日後投靠楊堅,矯詔輔政。幫助楊堅篡位,成為新朝功臣。當了皇帝的宇文贇天天是胡做非為,國家法令朝令夕改,弄的朝臣無所適從。由於宇文贇作的太厲害。公元579年22歲的太上皇宇文贇駕崩。8歲的皇帝宇文衍與太后孤兒寡母惶惶不可終日,就在此時,宇文贇的第一寵臣鄭義假傳聖旨,讓宇文贇的岳父楊堅輔政。為宰相。這一決定得到了皇后的支持,畢竟是自己的父親,實際上楊皇后和楊堅是名義上的父女,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北周隋唐一脈相承,三朝皇室皆出自於關隴貴族。都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層。而皇帝本身很弱。只要楊堅控制了關隴集團基本上當皇帝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可以說,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就立即展開就開始了篡位計劃,當時的周靜帝拜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皆聽命於他。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設置丞相府官僚。可以開衙建府。楊堅當大丞相後,減輕律法,為政寬和,崇尚節儉(楊堅真是節儉了一輩子),一個八歲的孩子又如何掌管江山,宇文贇在位 的時候,為了防止宗室造反,基本上不授予宗室實權,而幾個有能力的宗室也被楊堅給殺了,(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死於楊堅之手)。南北朝時期篡位比比皆是,北周自己也是篡位登基,別人也是有樣學樣,而朝中各個勢力,和天下之人心無不歸附於楊堅了。在581年,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 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登基為帝。時年40歲。楊堅生性殘忍,在登基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把北周宇文氏皇室宗親誅殺的乾乾淨淨。節閔帝后裔子孫6家,周武帝后裔子孫12家,北周末帝自己的外孫宇文衍被殺時候才9歲。北周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而且留下統一雄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楊堅篡位控制了北周的龐大疆域,隨後完成了統一。楊堅本身功績不大。

自公元581年。楊堅篡位登基。代周建隋。公元582年楊堅伐陳成功。天下重歸一統。大隋經三帝,歷時38年,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但楊堅的功績無疑是巨大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楊堅本是外戚,是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麗華的丈夫、北周皇帝宇文贇早就看楊堅不順眼,多次起念殺楊堅。楊堅心頭也十分懼怕,便請求到外地去做官,遠離皇帝。可動身之前,宇文贇突然死了,宇文贇死的時候22歲,史書記載宇文贇沉溺女色,荒淫過度。楊堅矯詔,做了總知中外兵馬事,也就是全國兵馬總司令啦,輔佐宇文贇長子宇文闡做皇帝,宇文闡只有八歲。

楊堅要坐穩攝政的位置可不容易,因為宇文皇族樹大根深,哪會容他踏實安寧。北周開國者宇文泰有13個兒子,老四武帝宇文邕就是宇文贇的父親,此時在世的兒子尚有五位,都是分封在各地的親王,是宇文皇族的樑柱子,如果這些親王得知楊堅攝政,肯定是不會答應的。於是楊堅隱瞞宇文贇的死訊,召五位親王入京朝見。說是千金公主要外嫁到突厥了,你們呢都到京城來慶賀這件大事吧,也順便給千金公主送行什麼的。千金公主是老七宇文招的女兒,那老七自然是要來了,其他親戚嘛,老九,老十,老11,老13也就都來了。五位皇族的大佬來了,來了自然就再也走不了啦。在京城,楊堅給宇文家的人官做,還讓宇文闡的叔父宇文贊當右丞相,宇文贄當上柱國,只不過都是些有名無實的虛職罷了,旨在把他們穩住。

困住了五位大佬,他們留在封地的兒子們也就翻不起什麼浪來。只有宇文泰外甥、相州總管尉遲迥鬧了一鬧,折騰了兩個月兵敗自殺,尉遲迥鬧騰的時候,尊奉宇文招的小兒子為皇帝,並以這個小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到了這一步,宇文皇族基本上沒什麼後勁了,楊堅呢自然就開始動手殺人啦。半年之內,五位親王以及他們所有的兒子以謀逆等罪名誅殺。

拔除了鋒利的釘子,楊堅自導自演一出禪讓大戲,做了大隋的開國皇帝。將宇文闡降封為介公。

可這並沒有完。宇文泰有13個兒子,在世的五位以及他們的兒子都被楊堅殺了,可早先已經去世的八個兒子還育有許多兒子,這些兒子是隋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萬一某個野心家擁立一個出來作對也是未可知的,於是楊堅就用這許多的宇文家兒子們的人頭來祭祀大隋開國,儘管這些兒子們許多尚且年幼,最後將宇文闡也毒殺了。

這是宿命,是君主專制時代每逢改朝換代帝王家的宿命。

楊堅共屠滅宇文皇族男丁六十多口。38年後,這宿命也落到了楊堅的頭上,他的子孫合計三十多口也被後來的帝王屠滅。不過這是後話。



春風閒度


楊堅輕易奪得宇文家的天下其實也並非易事,楊堅一開始或許並沒有想過要篡位,野心幾乎都是在風向有變自己又大局在握的時候起的。首先楊堅本身就是一個不一般的人物,父親楊忠位列公侯,據說在楊堅孩子時有尼姑就說此童不可當做一般孩子養,再其讀書時更是表現出了少年老成,少言寡語,在班裡不怒自威。

楊堅父親楊忠死後楊堅繼承了爵位,襲封隨國公,接著就把自己的長女楊麗華嫁給了當時皇帝周武帝宇文邕的太子宇文贇,在隨國公之上又添加了一成皇親國戚的身份。嫁女給皇太子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為他後來掌控大權大局邁向皇權,打下了夯實基礎的。

在被周武帝宇文邕有所猜疑,一些小人暗中詆譭在宇文邕面前多次提起楊堅不會久居人下後,楊堅便韜光養晦,從不出頭,打仗也是表現出與以前能征善戰截然相反一面,似乎有種好漢不提當年勇的感覺。就這樣不僅打消了宇文邕的猜疑還重新獲得了宇文邕的信任。

在周武帝宇文邕死後,周宣帝宇文贇登基後不僅貪圖享樂,殘暴不仁,更是荒唐至極,在已有楊堅之女楊麗華皇后的情況下,連立了四位皇后,還在當了一年皇上後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楊麗華好意勸阻了一下,宇文贇竟然大怒要滅了楊家,同時真的把楊堅騙進了宮,欲殺之。

楊堅明白處境後面色平靜,表現的逆來順受,讓宇文贇一時找不出殺他的藉口,後為保全性命,以退為進,不惜自貶提出願意去鎮守藩地。

待到宇文贇把國家搞的天怒人怨,手握重兵楊堅就成為了大家擁護的對象,或許這時楊堅才有了造反之心,但是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循序漸進,一步步的回到朝堂,掌控了實權,排除了異己,拉空了朝臣,清除了通往皇位大道上的絆腳石大局在握萬事俱備後,才真正的取代了宇文家坐上了皇位。其核心原因即在於楊堅的審時度勢,也在於周宣帝宇文贇的殘暴不仁,荒淫無道,沉迷酒色,不得人心。





ALIVE


說楊堅得天下容易的怕是趙翼說“古今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帝者”吧。他懂個屁。其實隋文帝得天下非常不容易,而且還是十分艱難的,可說是如履薄冰。

楊堅至少有三次直接來自北周朝廷的死亡威脅

  • 第一次,在楊堅還只是個小宮伯(禁軍侍衛的小領導)時,掌管朝政的宇文護就非常忌憚楊堅,還多次想謀害他,多虧了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保護才倖免於難。

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楊堅),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
  • 第二次,北周齊王宇文憲曾經對北周武帝宇文邕說過:楊堅相貌非同一般常人,我每次見他都非常害怕,恐怕他不肯居人之下,請儘早殺了他。
普六如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宇文憲說罷,內史王軌也突然對宇文邕說皇太子不是社稷之主,楊堅有反相。

內史王軌驟言於帝(宇文邕)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如堅貌有反相。
  • 第三次,周宣帝宇文贇對皇后楊麗華說:我一定要殺你全家族!於是召楊堅進宮,又對左右侍衛說,楊堅來了後要是臉色有變就立馬殺了他。
高祖(楊堅)位望益隆,帝(宇文贇)頗以為忌……帝每忿怒,謂後(楊麗華)曰:必族滅爾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在古代,一旦被皇帝忌憚上了那是非常容易掉腦袋的事,但是隋文帝能化險為夷,不得不說他是有本事的,要不然早被一刀斬了,趙翼還說得天下容易,我說他是走過了無數個刀尖才當上的皇帝。

似夢蝴蝶


假如我說,楊堅做皇帝靠的是運氣,你信嗎?實際上,看似必然的歷史事件,都是無數個偶然因素的組合。楊堅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你要是還不信,那就聽我給你嘮嘮:

偶然因素之一:幹得好,不如投胎投的好

楊堅的父親楊忠,因為替宇文家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到柱國大將軍和隨國公。楊堅生來就是官二代不說,做官都可以走捷徑——楊堅27歲的時候,正是大展宏圖的好時機,他老爹楊忠就很配合地老死了,楊堅就繼承了爵位,成為一方重臣。

偶然因素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英年早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歷史上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能文能武,用勇有謀,雄才大略。隱忍十多年,誅殺權臣宇文護,加強集權;完善府兵制,打造強軍;打擊地主兼併土地,緩和社會矛盾;堅決滅佛滅道,增加勞動人口,發展經濟;出兵北齊,一舉統一北方。

宇文邕這樣有能耐的皇帝,要是再多活十來年,滅南陳、滅吐谷渾、滅突厥、一統天下統統不在話下。在宇文邕手下的時候,楊堅只能瑟瑟發抖,伴君如伴虎。可惜天妒英才,宇文邕病死在了北伐突厥的征途上,這一年宇文邕36歲,楊堅38歲。

偶然因素之三:北周宣帝宇文贇(yūn)死在了縱慾過度

北周武帝去世後,19歲的宇文贇即位,這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樣樣都喜歡。這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女人,他老爹剛去世不久,他就全國海選後宮。就是這麼一個人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記錄:同時冊封了五個皇后。

宇文贇這麼個浪蕩子,有沒有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楊堅做皇帝的神助攻。做了三件事:

  • 其一,殺掉了威望極高的皇叔宇文憲,這個王爺是宇文家的定海神針,唯一一個可以壓制楊堅的人物。宇文贇認為叔叔功高震主了,覺著派人砍死比較安心。宇文憲被殺,享年34歲。

  • 其二,娶了楊堅的大女兒楊麗華做皇后,把老丈人楊堅提拔為大司馬、柱國大將軍,使得楊堅的權柄越來越重。宇文贇對楊堅也不放心,試探了好幾次。派出去的人為了給自己留後路,替楊堅說了好話。宇文贇就不了了之了。

  • 其三,宇文贇先是把位子禪讓給7歲的兒子,然後就縱慾過度搞死了自己——才21歲就掛了。有人對宇文贇的死因懷疑,別懷疑,他肯定是死於縱慾過度。13歲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開始後宮種馬,皇后就5位,妃子有名有姓的就有幾十個——做神仙也得看身子板呀。他一死,沒人壓的住楊堅了。

看看吧,宇文家的兩個皇帝一個王爺,都搶著早早投胎,楊堅繼承老爹爵位,宇文家還把楊堅扶上國丈大將軍的位置,替老楊家鋪好了路。楊堅要是還抓不住機會,哪能對得起宇文家的栽培?


爾朱少帥


“最是無情帝王家”。楊堅雖然被後世稱為仁君,但他的帝位是從外孫手中搶過來的,為了不留後患,還殺害了自己的外孫。

楊堅最初可以進入朝堂,得益於自己的父親隨國公楊忠,楊忠死後,楊堅就承襲了他的爵位,正式進入權力中心。當時的周武帝很是器重楊堅,為了拉攏他,將他的長女楊麗華聘為太子妃,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



當時有人看出楊堅相貌有帝王之像,勸周武帝儘快剷除他。周武帝回了一句,“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這件事傳到楊堅耳朵裡,那是讓他心驚膽戰啊,開始了一段夾著尾巴做人的時期。

周武帝死後,楊堅的女婿周宣帝宇文贇即位,他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國丈,那皇帝的老丈人不能虧待了啊,先後升任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後丞等職位。職位上來了,脾氣可能也就上來了,有時候都不給女婿面子了。時間一長,女婿也不滿了,你這是功高震主啊,對自己的老丈人也越來越不放心。關鍵你心裡想殺楊堅也就算了,你還告訴別人,告訴別人也就算了,你還告訴楊堅的女兒,那你這不等於告訴楊堅了嗎?楊堅大概從這兒開始有了造反之意吧。

話說這個周宣帝也是坨爛泥,本就是是個無能的傢伙,各種壞毛病層出不窮,當初周武帝為了拯救他,各種方法都用了,但還是沒用。他繼位之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懶得過問朝政。為了自己可以尋歡作樂,把皇位傳給自己6歲的兒子,自己窩到後宮,而此時他僅僅才當了一年皇帝。



都知道酒色對人體的損害有多大,這位“太上皇”年紀輕輕身體就不行了。某次外出之後,就一命嗚呼了,後事什麼的都來不及交代。

皇帝年幼,楊堅作為皇帝的姥爺,理所當然的承擔起輔政的職責。控制朝堂以後,楊堅就開始動手了,多年佈局開始按部就班的執行。先是將宇文家族的五位外地藩王騙到京城,藉口殺掉。又開始部署收復地方武將的兵權。當時還是有人看出了楊堅的心思,率兵對抗楊堅,楊堅那是不慣著你,直接給你滅了。

致此軍政大權盡在他手。北周的小皇帝那是戰戰兢兢。楊堅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為了體現皇權的合法性,當時的朝堂上演了一出“禪讓”的鬧劇,有點兒像我們現在過年收紅包,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小皇帝乖乖讓位,心裡還對這位姥爺心存幻想,企圖平安的過一生。可惜啊,不久之後就被害死了,不知道他死前在想什麼呢。



假如當時周武帝聽從建議,殺掉楊堅,不知道歷史會改寫成什麼樣子。話說周武帝泉下有知,會不會直接給氣活了呢→→

我是歷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喜歡請點上一讚


歷史伶俜者


楊堅為什麼那麼輕易就奪得了宇文家的天下?

個人感覺有幾點。

第一點,楊堅的個人能力

北周武帝宇文邕後期,楊堅以太子妃之父的身份進入政局,在北周滅齊之戰時他引領水軍,又在戰後治理定州,可謂戰功有之,政績有之。

北周齊王宇文憲和其他大臣都曾對宇文邕說楊堅要早除之,但是宇文邕可能因為讖語或者政局平衡的考慮等原因,最終沒有殺掉楊堅。

北周宣帝時期,因為宇文贇的荒誕,楊堅進一步展現了自己的執政能力,也收攏了人心,站穩了朝堂。

建國稱帝后,他所取得的政績影響深遠。

所以楊堅可以奪取天下的第一點理由與其自身能力密不可分。

第二點,楊堅家族的地位與外戚的身份。

隋文帝楊堅是弘農楊氏之人,自稱為漢太尉楊震之後,因烈祖為武川鎮司馬,故子孫以武川為家,也就是後世所謂的“關隴集團”成員。

北魏末年時,六鎮起義,楊堅的祖父死於討伐鮮于修禮的戰役中。 其父楊忠,因年十八客遊泰山,趕上樑兵攻郡,遂被執至江左。 在南土待了五年後,他的父親隨因為兵敗投奔南梁的北海王元顥入洛,後幾經易主,跟在了獨孤信帳下。

時楊忠在獨孤信手下,又恰在洛陽,便與獨孤信一同護送魏孝武帝入關。

入了長安後,楊忠參與東西多數大戰以及對梁的戰役,以軍功屢有升遷,為西魏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後北周武成年間被拜為隨國公,其人品威望是不容小覷的。

楊忠死後,楊堅承襲了父親隨國公的爵位。 因宇文護執政期間,楊堅並未依附,加上週武掌權後諸王弟勢力漸起,需要外戚平衡。

他很快就憑藉自身才華,以及太子妃之父的身份,逐漸被器重,並走向了屬於他的舞臺。

第三點,人心易變,還有自己給自己挖坑的皇帝

從六鎮起義到隋朝一統,其實人心之變化很難預測,也很難用正邪忠佞一類的說法評價,更何況當時的家族發展可能比國的概念更為深入人心。

隋文帝的上位經過了一個常見的過程。

客觀上講,北周武帝末年窮兵黷武,到北周宣帝的荒淫無道,讓北周在後期已經漸漸失了人心。

而後北周宣帝在周武死後殺了很多大臣,如功高蓋主又深得人心的齊王宇文憲,如曾經周武的寵臣王軌等,並且宣帝為了穩坐帝位,還將能與楊堅直接抗衡的諸王叔給外放了…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是令人寒心的,也是給自己挖坑的…

與此同時,宣帝本人貪圖享樂,五後並立,又讓位給兒子,進一步把大權放給了楊堅,也給了楊堅收攏人心,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儘管周武帝和周宣帝都有過想要殺楊堅的想法,但因為楊堅表現得太好,最終都未實施…

所以他們死後,能撼動楊堅的力量略顯薄弱…

第四點,家族意識主導,大臣年邁或多為身計。

早年間宇文泰因為深得人心,又在賀拔嶽死後抓準時機成為西土主心骨,以天官冢宰之位架空帝王,手握軍權,這是北周建國的前提…

但20多年過去了,當初風華正茂的少年們死的死,老的老,能夠震懾的帝王也已經離世,大臣們怎麼都要為自己的後人還有未來的家族發展考慮。

不足以成器的帝王和足以影響家族未來的權臣,這個配置其實與北周建國前宇文家和元家的關係類似…曾經會選擇的大臣們此刻也不是傻子…

另一方面,是我個人覺得不管楊堅是刻意還是發自內心,他表現出的對老將的認同感高於宇文家。

以名將韋孝寬為例。

北周滅齊之時,韋孝寬獻過策,也靠計謀害死了北齊之將斛律光。但真正攻伐齊地時,北周武帝宇文邕以玉璧要衝,唯他可守而沒有讓他參與進來。

戰勝後,宇文邕路過玉璧,曾與韋孝寬談論滅齊之戰,言:“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公以為如何?”

當時韋孝寬回答說:“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右。”

這話看似客套,最終宇文邕也讓他入朝輔政,但顯然是有帝王嫌他老邁,炫耀自己能力之嫌。

楊堅則不同,他啟用韋孝寬去平定遠在鄴城的尉遲迥,這個平定可是他能立足稱帝的首功…

第五點,也是我覺得最核心的一點,那或許就是天意了…

縱觀南北朝時期,一個個英雄人物逐一登場在短暫地完成使命後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

很多人論個人能力不比楊堅差,甚至要強很多,但或因為同時期對手也是高手,或因為壽命不足,都帶著遺憾去了。

楊堅在這點上真的算是歷史的幸運寵兒。

他趕上意氣風發的君主早逝,趕上北方一統的基礎,趕上新主的無能,趕上老臣們的作壁上觀,又善用大臣,鎮壓了那些還想守護北周國祚的人…

楊堅篡位前並非沒有擁護北周的臣子們,只是反對之人裡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受命功勳,有所姻親,一種則是宗室親王,有直接利益牽扯。

以趙王為首的五王擺了鴻門宴,但和項羽一樣他們一不小心放虎歸山,還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

以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等為首的姻親,有些佔了地利,可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兵敗…

他們的失敗也進一步使得更多的臣子選擇了無動於衷,保全自己。

這些無一不是老天對楊堅的眷顧…

我想這就是核心的原因…

當你所處的時代裡,沒有了與你匹敵的對手,當你可以欺孤兒寡母幾乎不動一兵一卒就成功篡位的時候,這不是光靠個人能力,家族地位以及外界變動便可以達成的,是要佔盡了天時地利後,再取得人心的基礎上才能享有的便利。

清代史學家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因為由“隨”到“隋”的背景就是這麼一個完美到勁敵已滅,強主病去,名將冤死,連揮霍國家的少主都早早地把命霍霍沒了的時期…自古帝王中又有幾人能趕上這樣的大好時候呢~



唐時星光


楊堅為什麼那麼輕易就奪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麼?

首先今人評價古代君王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被公認為功績最大的帝王;那麼統一中國,結束了中國最長時間的分裂局面,又首創科舉和三省六部制的楊堅,按照道理來說功績即使比不上秦始皇也應該超過後來人,為何大家都說楊堅天下來的很容易呢?


一.楊堅的天下得來並不容易,但後人對他最大的詬病是奪了北周的權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絕對沒有容易的。楊堅年少因樣貌和出身成名,在北周就開始嶄露頭角,也正因為他的樣貌和出身,楊堅多次走在鬼門關上。

楊堅第一次生死危機來自於北周權臣宇文護,當時權傾朝野的宇文護想要拉攏楊堅,楊堅舉棋不定於是去詢問自己父親楊忠,楊忠說大丈夫不能屈身亂臣賊子手下,而且宇文護不知收斂必定不會有好下場,楊堅於是拒絕宇文護的拉攏。

宇文護於是嫉恨上了楊堅,多次想整死他,如果不是和楊家交好的兩位大將軍庇護,早就死了不知多少回。

第二次是北周武帝聽人說楊堅樣貌非常未來會做皇帝,北周武帝就找人給楊堅看相,幸好看相的人故意回覆武帝說楊堅不過是大臣的命格,楊堅此後就遮掩自己的面容低調做人。

第三次來自入宮輔政後的“三方之亂”和“六王反叛”,如果不是韋孝寬等人,楊堅身家性命都不保。所以楊堅天下來的一點不容易,不知道躲過多少次政治危機才終於走到奪權篡位那一步,但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奪權這件事,因為他奪的是自己女兒和外孫的權!這件事成為楊堅抹不去的汙點,也阻礙了楊堅的歷史地位的提升。

二.出身顯赫,楊堅能奪取天下主要是父親楊忠鋪好了道路

楊堅另一一個被認為奪取天下太過容易的理由,就是出身太好,有個好爹!父親楊忠是一路跟著宇文泰從北魏到建立北周,身居八柱國手握大權,又幫楊堅娶了獨孤信的小女兒獨孤伽羅,交好4個上柱國和多個大將軍,在整個北周的政治體制中舉足輕重。

而在楊堅還未出生時,楊忠就在為楊家做長遠的打算,北周多是鮮卑族,楊忠一方面贏得了胡人的認可,又堅持說自己是弘農楊氏後人,讓楊家獲得了漢族的門閥和百姓支持,所以楊堅後來能統一北方和南方,也有這方面因素!縱觀北周楊堅所有的同輩人,有哪個爹能做到楊忠這樣的?所以楊堅確實拼爹這一項上滿分,也給楊堅後來奪權宇文氏的北周做好了鋪墊。

三.北周宇文氏的制度把自己作死了

如果楊堅放到戰國或者隋末唐初,那權臣奪權禪位這種把戲確實玩不動!北周的制度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軍功制度,這也是楊堅能篡權的核心原因!這個制度某種程度很公平,但另一方面讓每個通過這個制度上升的人都手握重權,宇文氏壓根鎮不住。

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其實真實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土地是有限的,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後,就是內部的爭權奪利,楊堅篡權後除了少數幾個藩王都在觀望狀態,他們壓根不關心誰輔政,只關心新上位的楊堅能不能多給點利益。

加上各個勢力集團的制衡,楊堅通過拉攏分化的手段不斷調整,這樣就導致楊堅遇到的篡位阻力比想象中的小,後來北周靜帝(楊堅外孫)三次禪讓,其實是楊堅的一次次試探,楊堅發現時機到了,就施施然接受了北周的皇位!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原因,才讓楊堅看起來十分輕鬆的奪取了北周宇文氏的權力!

關注歷史密探零零壹,專注新奇角度說歷史,每日更新歷史趣聞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