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不足,是應該整合惠州大亞灣還是應該填海造地?

深圳幸福美


填海造地的在本主要是施工成本與環境汙染成本,以及填海之後影響港口運行的成本。填海造地初期土地無法迅速使用,畢竟新填的土地的地基有待加強,需要打很多很多的地樁才能建設。同時環境汙染已經成了全民共識,填海造地時造成的水體汙染與環境變化對生態影響很大,國家可能越來越不批准填海線造地了。再者填海勢必影響港口的運輸,這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而整合相對落後的地區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如果要建設,勢必進行拆建行為,因而導致大量的拆遷費用及環境汙染。部分工廠企業的的搬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

至於是填海還是整合,這是考驗決策者智慧的大問題。在我看來整合會更好一點。

第一,大亞灣區與深圳相較相對落後,各種設施與經濟水平有待提高,而整合就是進行基礎設施優化與經濟提升的最好動力。第二,雖然拆遷會涉及到大量的費用,相對於未來的整體形式來說,還是可取的。第三,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於人民群眾,在群眾條件相對落後的地區進行整合發展,是最直接最利民的措施。而且這一點是填海遠遠無法達到。第四,整合可以整合出遠遠高填海面積的發展空間來,而填海卻不能無休止的進行。


傳藝工坊


東進,還是東進

是東進,但不是大亞灣,而是比較前瞻性的東進。在離深圳坪山區65公里的東邊劃了塊463平方公里的飛地,等於兩個大亞灣,也相當於1/4個深圳大小的面積。一勞永逸的打造成深圳發展新的起點。

2011年2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籌建,由原產業轉移園升級為特別合作區。

2011年5月,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成立。

2015年7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服務規定》出臺,授權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2018年12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正式掛牌

......

人口與發展面積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一切因素,沒有人什麼事也幹不了了,但人多地少往往也讓城市不堪重負,甚至難以繼續發展。這也是北上近些年為什麼要控制人口增長的原因。城市的公共設施與與市政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的規模,直接效應就是到處都是人擠人。可發展建設用地減少,導致用地成本居高不下,房價奇高無比,也是癥結之一。

縱觀四大一線城市人口與密度:

  • 北京16410平方公里,2154萬人
  • 上海6340平方公里,2424萬人
  • 廣州7343平方公里,1490萬人
  • 深圳1997平方公里,1303萬人

只有深圳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僅為北京1/8的面積上容納了1300萬人口!人口密度高居四大之首,達到6272人/平方公里。其餘號稱人巨多擠爆的北京、上海、廣州則分別為1313人/平方公里、3823人/平方公里、2030人/平方公里。

可見深圳在經過多年的發展與人口增長後,在現有發展面積不變的情形下,無論從居住地塊還是工業用地,深圳再也無法拿出像樣的地塊用於發展。因無法再為華為提供用地,華為搬離終端總部到東莞就是一例。以及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從而導致使用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急需解決目前發展面臨的土地資源瓶頸成了深圳的當頭問題。

深汕特別合作區應運而設

深圳市現有產業模式及功能劃分早已固定並規劃成片。例如南山區以科技研發為主,區內均為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羅湖與福田以商貿與服務業為主,鹽田則為港口航運......想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新興產業群,僅靠拆遷騰挪城中村與圍海填土無異於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此時,離坪山區東邊65公里有這麼一塊地進入了廣東省和深圳市的眼中。這裡依山傍海,工業基礎薄弱,但交通基礎設施良好,境內有廈深鐵路、瀋海與潮莞高速半小時直達深圳坪山。極利於深圳市按照現有的發展思路完整規劃這片463平方公里的土地。

為什麼不兼併惠州或東莞臨深地區?

無論從通勤效率和交通的便利性、區位的融合性來說,臨深地區的鳳崗或大亞灣是最佳選擇。但顯然東莞或惠州的經濟雖比不上深圳,但比倒數第二的汕尾還是強得多。放著明顯緊鄰深圳的優勢,從而得以成為發展迅速的搖錢樹不要,轉手送人?市一級同意,省裡都不同意!為什麼?因為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兼併的這一區域無需再向省裡繳稅,直接減少省裡的財政稅收。所以兼併?還兼併惠州、東莞?不存在的!市裡面也不會同意。

惠州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萬人,2018年GDP總量686億,經濟增速18.5%,人均GDP29萬。稅收總額為465.2億元,佔據全市稅收總額的41%。

你告訴我,誰會同意將這麼一顆搖錢樹劃出去?


但汕尾不同,有一大片沿海未開發無工業基礎的農業窮鎮,適合建設開發成工業地塊。在規劃方面,一方面用於承接深圳東進產業轉移園,一方面投巨資建設生態旅與度假基地,西部片區則用來發展新材料,新能源製造等。這麼一大片地,讓你從零開始規劃,完全順延深圳市即有的發展思路。還能順便提振輻射粵東地區,多好!省裡扶了貧,深圳得了地,這樣一來,無論對省對深圳都是皆大歡喜。

向著東部前進

現在這一塊遠離深圳的飛地事實上已變成了深圳的土地,從2017年開始深圳市的GDP已包含這個地區。在今年的3月,電話號碼已換成0755,戶籍居民將全部自動成為深戶。可以想象,這一大招祭出,吸引人口朝向這裡發展,並不是什麼難事。再加上早已規劃並提上日程的深汕多條新通道與城際鐵路,交通將不再是阻礙。

假以時日,這裡未嘗不是又一個大幅領先粵東的小深圳。


極度深寒


深圳向國家民政提要並東莞惠州這件事情最早已可以追溯到90年代了;合併機會最大的一次被,認為是李鴻忠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時候的那次;李鴻忠任深圳市委書記前,擔任過惠州市委書記和廣東省委副書記;就這麼多重利好關係交織在一起,深惠合併的事情都沒能拍板下來;之後,惠州市還把臨深的惠陽市改為惠陽區了

我是覺很得以後,很難有像李鴻忠當市委書記的那麼有利的合併條件了


wenlp2004


深圳在這三十多年裡一直不斷地填海,截止2018年預計在80平方公里之內,總共也不到深圳土地面積的4%,填海造地規模十分有限!

即便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在這些年裡填海造地的面積也是有限的。而且不僅會影響環境、打亂原有的海底固有結構,更是讓房地產上不停地推出一線海景房,又淹沒了以前的海景區域。

至於廣東更要制止深圳填海造地,尤其是在珠江出海口處的改造,不僅影響了珠江口的海航出行寬度,更是影響大自然的原生態。

深圳管轄區內的土地面積不大,只有2000平方公里,不到一線城市北京的1/8或廣州、上海的1/3。但臨近的東莞和惠州,以及珠江西岸的南沙和中山,有著大把的未開闢的處女地,完全可以承載深圳的產業溢出,尤其是臨深地區。

大亞灣是惠州地區的搖錢樹,也是廣東省的一個重要的財政金礦,不可能會納入不歸廣東財政的深圳地盤。更何況從目前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轉換分析,以後通過行政區域兼併的方式會越來越少,趨勢是都市圈的跨行政區域模式。更何況廣東具有一票否決權。



因此,深圳不可能把大亞灣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權之內,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才是未來的可行策略。但合作區模式也不會是臨深地區的大亞灣、中山、東莞等地,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之外的地方。另外,填海造地非常有限,制約因素太多,不能指望靠填海,這個只不過是一道菜裡的那點味精吧!

打破行政格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才是未來整個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之路!


鞅論財經


土地不足是制約深圳發展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意味著不擴張深圳就不能夠發展,這些年來,深圳在四個一線城市當中的發展勢頭是最猛的。放眼全球,很多世界級城市的面積都不大,比如紐約的面積只有789平方公里;倫敦的面積只有1577平方公里;新加坡面積只有714平方公里;香港面積只有1106平方公里……土地供應不足,深圳可以向更高端、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深圳就是往這方面發展的,它的金融、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而且還是全國綠化較好的城市。



珠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但面積只有5.6萬平方公里,本來就寸土寸金。與深圳接壤的城市有兩個,分別是東莞、惠州!東莞面積其實也不大,只有2465平方公里,人口卻超過800萬,本身土地也缺;而惠州面積雖然不小,但大亞灣是惠州唯一靠海的地方,被深圳整合了,那麼惠州就不是沿海城市了,而且惠州這些年在開發大亞灣上投入了不少資金,難道說給深圳就給了?況且需要注意的是,深圳是計劃單列市,財政不上交廣東,大亞灣也是廣東省的一個重要的財政金礦,不可能會納入不歸廣東財政的深圳地盤。



再說說填海造陸,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這40多年來,累計的填海造陸只有七八十平方公里,佔深圳總面積的4%都不到,而且填海造陸會破壞生態,影響了珠江口的海航出行寬度,因此這也不是解決深圳土地不足的好辦法。



其實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可能會走向“都市圈”的發展模式,深圳目前就與東莞、惠州共同打造深莞惠都市圈,未來深中通道建成,中山也有可能成為深圳經濟輻射範圍區域,城市之間通過協調合作,共同發展,這是解決深圳土地供應不足的途經之一。另外還有一種模式,即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兩城之間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近年來汕尾在它西部地區劃出了一塊地方租給深圳,即現在的深汕特別合作區,該合作區現在被稱作深圳的第“10+1”區。這也是深圳未來解決土地不足的可行策略。


錦繡中源


第一、深圳是用地價格高,而不是規劃用地少

深圳的儲備用地面積在2012年的時候公佈過一次,全省第一。報道一出,相關部門差點被深圳各界人士噴死,這麼多年以來全深圳房地產商努力營造的“深圳人多地少”形象被毀於一旦,其影響就是以後再也沒有發佈過土地儲備情況了。所以目前只能查詢到用地情況。實際上,相對其他城市而言,深圳每年出讓的土地並不算少。

2012年以來深圳通過城市更新供應用地連續6年累計超過200公頃2017年達到261公頃城市更新已經成為深圳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深圳已列入計劃更新的項目共695項預計可為城市建設騰挪用地面積約53.18平方公里。

第二、填海造地已經到了一定界限

影響生態環境、地面建築安全要求高且未來安全無法保障……實際上,國家海洋局對填海造地的指標一直都抓得非常緊,南方這幾年合法拿到填海造地的只有兩個城市,深圳就是其一。

http://www.efw.cn/news/n244658.html

第三、還沒到整合惠州大亞灣的緊迫時期

實際上,光明新區、龍崗、寶安還有大片土地可供開發……實際上,深圳一直把這些土地視為儲備用地,是寶貴的留待今後開發的土地,目前趁著經濟形勢好,一直在以城市更新的方式,極其謹慎地、萬般珍惜地出讓土地。

正是這種緊迫感之下,深圳的單位土地價值是全國最高的,是上海的兩倍之高。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經驗,是值得推廣的先進經驗。


一步蓮華的工作與寫作


大亞灣,您是別想了。估計提問者,在大亞灣有置業吧,坐等升值。

首先,您要知道,有個出海口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啊。其他不說,就那沙俄的那個擴張您就知道了。


惠州港,對於惠州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的。

鑰匙深圳,敢搶大亞灣順帶把惠州港給拿掉了,那麼可想而知惠州絕壁會和深圳拼命的。

這可是關係到,生死存亡,能否發展起來的大事情。


惠州絕對不會答應的。


至於,填海造地,呃。。。。。請向右滑動屏幕——





金成財


深圳地少是不爭的事實,

你說的幾個情況都不可能出現

或者說出現的機會很小很小

分析下

1,財政,大亞灣,東莞都歸廣東省管轄的財政大權,深圳缺不是,而且臨深的地方几個片區經濟開發都比較好,沒有誰願意割出來的

2,規劃,深圳目前整體規劃已經比較成熟了,劃一個片區或者幾個片區來又需要重新整體規劃,

3,填海,現在國家一再要求保護沿海生態環境,不可能大規模填海,而且填海陳本也不便宜

深圳現有土地大規模舊改陳本太高,

希望有一天深圳東莞惠州如果可以統一規劃,發展前景不可限量,擁有足夠的土地資源來進行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雄厚,而不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整體規劃落後,

深圳富有但是土地資源不足制約經濟發展,東莞經濟發展遇到瓶頸沒有足夠的實力突破,惠州有地,自身經濟實力不夠,無法快速發展,

深圳東莞惠州一體式發展,既有現代化的工業,也有創新產業,服務業


傢俱陳工


填海?哪裡有可填海的地方?再說城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保和自然生態做代價。地理空間上的整合,不能小打小鬧縫縫補補來進行,矯枉必須過正!深圳應該把整個惠州,河源和汕尾全部整合在一起。否則意義不大。想想當初他老人家在南海邊畫圈的時候,以當時的”超前”的眼光,想象60萬人口的規模建市規劃。規劃施工還在建設當中,就不夠用了,規劃改成按一百萬人口規模,結果很快就發現按規劃施工還是太保守了,遠遠不夠用。就這樣改了又改,導致供水排水燃氣市政工程等等總是有問題。九十年代的颱風把羅湖福田等中心地帶水淹嚴重,深南中路水深達到1.5米。再說說深圳的環保,整個深圳市,幾乎沒有較大的地面水(江河)流過,生活廢水的排放始終有瓶頸,作為超大城市人口密集過大的環保問題的解決不利。步伐太小,思想固化的問題始終存在,包括現在。號稱敢為天下先的深圳有的時候還是需要有超前眼光的。


真牛的牛紅


深圳備用地還是很多的,只是城中村改造利益更加大而已,昨天在梧桐山拍的,這是阮石坑還是火山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