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路 鄉間小徑變遷 濃縮綿陽發展大變化

桑林路 鄉間小徑變遷 濃縮綿陽發展大變化

今桑林路

綿陽新聞網訊 清時涪江改道以後,桑林壩與小島之間,有江河阻攔,到2018年小島桑林片區連接橋修好以前,往來車輛與行人通常走開元電廠引水渠的那條閘門橋。從曾經只有一座矮子橋與對岸相連,發展到如今附近居民出行便捷,桑林壩像是綿陽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桑林路 乡间小径变迁 浓缩绵阳发展大变化

小島桑林壩連接橋

桑林路 乡间小径变迁 浓缩绵阳发展大变化

今開元閘壩橋

1 綿山下的朽巖子壩與桑林壩

桑林路起點在涪江二橋下,與小島村接壤,終於開元電站閘壩。桑林路原是鄉間小路,擴建於1970年,因經桑林壩村而得名。綿陽桑林壩很早就名聲在外,相傳漢建興十三年(235年),蔣琬屯涪,諸葛亮夫人黃月英與蔣夫人、費禕夫人常住涪縣,輔助蔣琬,制定執行《規方》六條,其中提到獎勵生殖,閉境勤農,興修水利,發展農桑。黃月英原在成都織錦園很有經驗,丞相府栽桑八百株。“隨即選定綿山腳下朽巖子壩一帶,遍栽桑樹,幾年功夫,這裡桑樹成林,翠條青枝,似蓋如雲。”桑林壩因此得名。

“東臨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焉。”古代綿陽城沿江分佈,水系發達,州城如巨龍一般臥在江岸。《古綿州地誌》記載,“巴字水在州西四里,涪水自北經城西折為二,安昌水自西迤邐繞城東南匯於芙蓉溪,每江漲登高望之,點畫天然甚肖。”綿州古代的三江,即涪江、安昌江、芙蓉溪,曾被稱為“巴字水”,因像篆字的“巴”形,環繞綿州。“巴字水”的“頭”在西北涪江小島北端,“尾”在三江匯合口南塔塔子壩,這樣便將古綿州城“抱”在其中。

“巴字水”的“頭”在小島,小島村也就是朽巖子壩,與桑林壩相鄰。“我聽小島村上了年紀的人說,小島村在綿山腳下,因緊靠綿山,山勢較陡,受山水沖刷岩石經常下落,故老地名叫朽巖子壩。”湯毓良通過研究認為,小島村以前不是島嶼而是綿山腳下的平壩,與山之間也沒有河流分隔。直到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由於涪江暴漲特大洪水,城門被沖毀,綿州城位置發生變化,涪江的河道也相應發生了改變。涪江原來流向為小島村北端向正南經今五一廣場、躍進路、成綿路拱橋(中脊村)、福安巷、人民公園,在碳碼頭(今百盛後)與安昌河匯合,即今涪翁堰(已成暗溝)的流向。涪江改道形成新的河道,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從朽巖子壩北段順綿山山麓將山與壩分離,並將朽巖子壩和桑林分開。外江是涪江主河道。”至此,朽巖子壩變成了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與桑林壩也不相通了。

桑林路 乡间小径变迁 浓缩绵阳发展大变化

開元閘壩橋

2 改變桑林壩與小島村的幾座大橋

涪江改道以後,桑林壩與小島之間,有江河阻攔,到2018年小島桑林片區連接橋修好以前,往來車輛與行人走開元電廠引水渠的那條閘門橋。在閘門橋的下游不遠處,橫亙著一條地勢較矮的橋,現在依然存在。據當地老人回憶,在過去,這才是小島村對外連接的唯一通道。閘門橋與這座石橋相隔很近,但人們從這裡經過卻很難注意到它,因為它實在太矮了,兩邊雜草遮掩更顯得它像是無意中連起來的亂石堆。

和小浮橋、西河矮子橋一樣,這樣的矮子橋遇到漲水便會被沒過,水漫過橋面兩岸的人們就無法通行。“聽小島村年長的人回憶,上午村民過河賣菜,有時候遇到漲水,就回不去了。”湯毓良說,那時候人們只好在對岸的桑林壩暫住一晚,這樣的情況直到閘門橋建成以後才得到改善。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綠島大橋的修建,四面環水的小島終於在涪江改道300年以後,通過一座跨江大橋再次和綿陽城區相連。據綿陽市市政設施維護中心橋樑科提供的資料顯示,綠島大橋全長470米,寬22.5米。

與之相鄰的桑林壩也在2013年迎來了一座大橋,東原大橋於2012年10月12日奠基,設計橋長為456米,加引橋長超過1000米,橋面寬18米,4車道加人行道,最大跨徑35米。大橋的建設直接提升了桑林壩片區服務功能,不僅結束了桑林壩片區居民出行難的歷史,建成後的道路為雙向四車道,行人車輛可從碧水寺直接前往桑林壩道路,經東原大橋通過涪江,有效緩解東方紅大橋、涪江二橋過江交通壓力。東原大橋連通了兩岸,也加深了綿陽城區與桑林壩的聯繫。今天,家住桑林壩的市民進城不再是難事,在近幾年城區一系列跨涪江大橋的改造中,東原大橋發揮出的分流作用越發明顯。

桑林路 乡间小径变迁 浓缩绵阳发展大变化

1976—1983年綿陽街區圖

桑林路 乡间小径变迁 浓缩绵阳发展大变化

過去小島與桑林壩連接的矮子橋

3 綿陽發展中的縮影

2018年12月,“一橋一路”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並開放通行,與之相連的一條環形路也隨之開通。為了合理利用道路資源,周邊路段的通行方式被重新規劃。工程主要包含小島桑林壩連接橋和濱江路中段南島道路兩項工程,道路工程全長846.371米,其中橋樑工程總長66.84米,起點位於小島社區環島路與橫支路交叉口,終點位於桑林壩濱江路南段。在矮子橋廢棄後,開元閘壩橋是連接桑林壩與小島兩側區域通車行人的唯一通道。這座橋橋面不足6米寬,本身通行能力極其有限,且人車混行,在巨大的交通壓力下,時常發生區域性擁堵。連接橋開通後,閘壩橋壓力變輕,變為單行道。

“對我們來說是大大的便利,走路過連接橋就可以接孩子上下學,不像以前需要繞一大圈!而且橋兩邊都是人行道,不像以前過閘壩橋人車混行很不安全。”家住桑林壩一側的郭女士告訴記者,一座座橋的建設,使得大家出行選擇更多、更方便了。

沿著桑林路,小島經過閘壩橋再連接到科學城隧道,曾經的鄉間小徑變成寬闊的城市道路,一面是綠樹蔥蘢的山,一面是新建的住宅區。落日餘暉下,有結伴散步的居民,神情悠閒,也有還沒下班的工人們,為這座城市的發展繼續忙碌奮鬥著。

古綿州城被“巴字水”抱在其中,1967年東方紅大橋竣工,改變了之前涪江兩岸的百姓往來唯杖舟楫的情況。如今,綿陽市區已有30餘座跨江(河、溪)橋,串起了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六岸,見證城市的飛躍。從曾經只有一座矮子橋與對岸相連,發展到如今附近居民出行便捷,桑林壩也成為綿陽發展中的縮影之一。

(湯毓良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曹雨婷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