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2500年的揚州,絕不僅僅是“自古出美女”的“銷金窩子”,也不僅是園林古老、風光秀美的城市。

唐宋詩詞以外的揚州,史書上未曾記載的揚州,導遊沒有介紹的揚州,那是草根百姓的揚州,柴米油鹽的揚州。

老街古巷,恰如一個城市的毛細血管。一個城市的DNA符號,往往就隱藏於老街古巷那坑凹不平的青石板下。當你有緣面對那些樸素、和善、滄桑抑或平靜的面孔,猶如欣賞一幅斑斕的市井風情畫卷。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百年老街---揚州國慶路上著名的老街-得勝橋,這裡鱗次櫛比的傳家店鋪,賣的就是揚州的“三把刀”。

平時,古色古香的老街很清靜。沒有那種行人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景象。偶見那些店主,與熟悉的街坊和路人親熱地打招呼。

國慶路、渡江路、甘泉路和廣陵路,都是揚州的老街。

老街,有一些破敗,有一些雜亂。多一些溫馨,也多一些平和。因為,現在的老街,大多是屬於普通百姓的。

老街串聯起無數老巷,一路數過去:老街的兩旁有做擦酥燒餅的,沒有做匹薩餅的;有老照相館而沒有豪華婚紗影樓;有小菜場而沒有大超市;有老師傅理髮的,沒有美容造型中心;還有鐘錶修理店......林林種種的店鋪之間,間隔著一戶戶設施不配套的狹小民居。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祖傳技藝---歷史街區東關街一景。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燦爛笑容---南河下古街的一處破舊的坯屋,塑料瓦耷拉下來,牆體的石灰早已斑駁脫落,青黑色的磚頭裸露了出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奶奶在生火燒水。

嫋嫋的炊煙,在小巷中隨風飄散,四周頓時氤氳著柴禾的清香,瀰漫的是傳統生活的氣息。透過乳白色的煙霧,我忽然發現老奶奶那飽經滄桑的臉上,竟然綻露著春天般的笑容......這樣的笑容鬆弛樸實,一樣恬淡醇美。

顯然,老奶奶早已經習慣老街上這樣清苦寡薄的日子了。對於她來說,幸福很簡單,所有的一切都是命。

有許多人陸續離開老城,入住高聳的樓盤與別墅花園。他們披星戴月,奔波於冷酷的高樓大廈夾縫之間,臉上持有職業的微笑與自信,構成了智慧與財富堆砌的時代風尚,我們也不難瞥見他們閃爍而略帶迷離的目光。

上帝很公平,每個人無論窮與富,都是有煩惱的。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千年老井---這是丁家灣的一口宋代的老井,已經接近1000歲了,她始終慷慨地奉獻出甘洌的清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揚州市民。

石制的井欄被歲月剝蝕得厲害,用鐵箍進行了加固;老街,早已經老態龍鍾了,與新區的那些花園樓盤相比較,一定有著天壤之別。

老井老街,與現代文明,與飛速崛起的經濟,總體上是失之交臂的。

有趣的是,當那些衣著鮮亮的首腦們在哥本哈根,為全球氣候變化大打口水仗的時候,這裡的居民反而平添了一種淡定與自信---因為他們祖祖輩輩的人間煙火,從來都是“低碳”的。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孫子的習作---這位先生,是東關街安家巷的一位有錢也有閒的資深律師。他的祖輩,就是在老街上開當鋪的,屬於世世代代在老街居住的市民。

面對我的尋訪,他顯得有些興奮。如數家珍地介紹起自己收藏的名人字畫和古玩,樂呵呵地介紹培養九歲的孫子琴棋書畫取得的點滴成果......

他完全可以遷離老街的。

但他太喜歡這裡圓潤光滑的石板路,太喜歡滴答作響的如酥小雨,喜歡這裡大大咧咧的街坊,喜歡店鋪門口那慵懶的貓咪,喜歡那些承載揚州千年榮耀的深宅大院,喜歡那些百年老屋裡的木料馨香夾雜的淡淡黴味......

他這輩子都不願離去。

言談之間,那種對老街不離不棄的情結,是發自骨子裡的自豪與熱愛。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棋樂無窮---這是在老揚州在揚州教場老街的棋攤。

匆匆而過的行人,一幫圍觀的棋友,幾乎所有的人都融入了這難解的棋局之上。

棋盤上的生死相搏,進行得悄無聲息。戴著厚厚眼鏡的老漢,既蓄勢待發,又舉棋未定,似乎勝負就在於千鈞一髮之間......

空氣凝固了,時間也停滯了。日常生活的一切瑣事,煙消雲散了,眼下只有鏖戰正酣的棋局。

老揚州的老街上,保持著揚州人自古舒緩的生活節奏與悠閒情趣。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買菜的大嬸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美味“吃刮”---國慶路上的老燒餅店,胖胖的大師傅吃的,是糯米制作的餈粑,有點香,也有點鹹,是揚州最最普通的小吃。最初的價格,也就是4分錢。

這樣的地方風味,揚州人稱做“小吃刮”,但這樣的油炸食品,現時應該儘量少吃的。

記得上世紀60-70年代,揚州的大街小巷遍佈各式風味的平民化小吃,那些在最簡陋的作坊、用最草根的原料和最傳統的方法制作的小吃。

那個年頭,計劃經濟,政治第一,物質匱乏,從不提什麼“CPI”,也從不喊什麼民生,因為消費價格是最穩定的。

冬日清晨,途徑綠楊春來上一份餈飯豆漿,是一種愜意的享受,甚至還帶點兒奢侈。還有樂今園的煨面、小覺林的菜包子、蔣家橋的草爐燒餅、共和春的餃面和鍋貼和鳳凰橋的牛肉湯......

特別刻骨銘心的,是打銅巷口的疊湯圓擔子:夜闌人靜、北風呼嘯的夜裡,尋著斷斷續續的梆子聲,藉著昏黃的煤油燈光,狼吞虎嚥地嚼上幾顆很有“嚼頭”的白糖元宵,再把有那淡淡糯米香味的園子湯一股腦喝下肚,所有的疲憊與寒氣就煙消雲散了......那是記憶中最最高檔的宵夜。

幾十年過去,重溫這些小吃刮,其意義實際上遠遠超出了飲食範疇,那裡面承載著老城的脈脈溫情和逝去的悠悠歲月。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天倫之樂---農貿市場的攤檔裡,安徽來揚的老太和孫女。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快樂小刀手---一位笑眯眯的憨厚壯實的屠夫,看來最近的豬肉生意做得比較順。早市已經接近尾聲,他叼上一根菸,在認真地磨刀。

從事賣肉這類營生的,包括街頭賣揚州老鵝的,更多的是來自揚州郊區。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烤番薯的大叔---揚州東關古城門口。

正值壯年的他,從山東來老街謀生。無奈於生意清淡,形單影隻,臉上寫著沉重與期待。外地進城務工一族,是老城區的新居民,也是城市裡的艱辛度日的弱勢群體。

背井離鄉,懷揣夢想,身背蛇皮袋來到老城謀一個飯碗,尋求發展的機會。他們大多從事苦髒累的工作,在老城區租房子居住,往往非常破舊與擁擠。

他眉頭微鎖,該是在盤算下月的房租吧,還有孩子的學費,生病了怎麼不再去找遊醫,惦記家鄉年邁的雙親,還有自己今後如何養老......

春節回鄉,這些大多來自蘇北、安徽、山東的農民,也許會向鄉親們滔滔不絕的介紹什麼叫做“騎鶴下揚州”,解釋什麼叫“皮包水和水包皮”......

風兒吹來一陣陣烤番薯的甜香,那誘人的香氣,勾勒出古城老街生活的濃郁風情。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深入探討---攤檔裡的商販,在交流市場行情。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切乾絲的揚州美女---揚州的菜市場,無不滲透著揚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

清代惺庵居士有詞曰:“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那時,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呈上精工細作的“大煮乾絲”名為“九絲湯”,是為了寵媚乾隆,以博得清政府的鹽業稅收政策的優惠。

其實,清朝那些地方官也無可厚非。不都是為了地方經濟,為了功績,為了財政收入......

說她是揚州美女,是她的笑靨自然質樸。

她們為市民免費切乾絲,完成了一般人感到費工費時而有難度的前道工序,讓若干揚州平民家裡,有了皇上酷愛的“九絲湯”。家常便飯既有尊榮,又享受了廉價的名菜。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流淌的歲月---清晨,和煦的陽光越過嵯峨的東門城牆,淡淡地揮灑在鱗次櫛比的青磚瓦房上。

一位滿頭銀髮的“老揚州”,坐在輪椅上閉目養神,他應該是在回味老街巷裡的樁樁往事,追憶那些流逝的青春時光和時代的滄桑鉅變......

一些形象俊朗、滿身朝氣的“小揚州”,騎著電單車和自行車,輕快地繞過“老揚州”,車軲轆在地上劃出道道流暢的曲線。我聽見有快樂的口哨,在老城的上空久久迴盪......

老揚州,是揚州的過去。小揚州,是揚州的未來。

細數揚州當年繁盛,感嘆老街古巷如煙往事

▲斑斕畫卷---廣陵路。

揚州的老街,新舊陳雜,景象平常,卻是歷代揚州居民永久的眷念與牽掛。

老街的生活,既平庸現實,又絢爛多姿。老街上的蒼生百姓,行色匆匆為生計而世代打拼,既急切憧憬未來的美好,又泰然自若,恪守著閒散與從容......

斑斕的畫卷,默默地向世人展示著她獨有的個性內涵。

細數當年繁盛,感嘆如煙往事。揚州的老街古巷,連接著歷史與未來,每天每日,她都按照自有的生理節律,發生微妙的改變。

老街是這樣,社會是這樣,人生更是這樣。

生命的長河汩汩流淌,瞬間的永恆就是剎那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