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命有可能來自外太空嗎?

科學探索菌


地球上的生命有可能來自外太空嗎?根據我們目前對生命起源的理解很有可能,但這並不是生命誕生的必要條件。首先我們要知道構成生命的元素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還是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個問題很關鍵。

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

在地球上有一個關於生命進化的神奇故事,其進化的證據就被編碼在每一個生命體的核糖核酸序列中,在地球上生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前。

雖然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很可惜,第一個可以被稱為“活著的”有機體到底是怎麼來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地球上的第一個生物是在地球上創造的嗎?它是從地球形成時就存在的物質,還是在我們星球早期被小行星、彗星和原行星撞擊時帶到這裡的?或者,生命是否起源於其他地方,在某個太空發射的“生命炮彈”上,然後在地球上播種了生命?

目前根據我們對行星和恆星形成的瞭解,所有以上的說法都是有可能的。以下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認為的原因。

在宇宙中我們發現了複雜的有機分子

上圖是銀河系中心的多波長合成圖。這是一個充斥著恆星誕生和死亡的地區,富含著大量的可以形成像行星和太陽系的重元素。

但是我們在這個區域不只是單獨找到了豐富的元素。在星際空間中,這些元素也組合成了我們傳統上認為的複雜有機分子。

它們是多環芳香烴,在上圖中呈現出了怪異的、綠色的、朦朧的輝光,並且在光譜上顯示出了非常詳細的細節。(環芳香烴不是真正的綠色;這是紅外波段下成像出來的假色。)而且這些環芳香烴和其他複雜的有機分子,包括氨基酸、糖和甲酸乙酯在星際空間中大量存在。

當地球形成於我們太陽系的原行星盤時,這些元素、分子和化合物很可能存在於所有的空間中:在地球上、小行星和彗星上,以及組成我們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原行星上。

現在我們知道,在我們太陽系這個特定的例子中,這些有機分子導致了複雜生命的出現和發展。

我們仍然沒有回答的問題是:是什麼引發了這一切,以及地球上的有機分子從何而來?

有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有機分子是小行星或彗星帶來的,這確實很有可能,也符合我們的科學認知。但情況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在宇宙中,我們已經觀察到了大量的恆星群,以及它們周圍的世界,其中一些恆星有多個行星圍繞,其中許多行星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如果這些行星世界在我們認為的“宜居帶”內,那麼這些行星中很有可能存在複雜的生命。

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小行星在一個星球進化複雜生命的過程中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是有助於還是有害於各個星球中的生命。一方面,受到小行星的撞擊會給生態系統帶來新的有機物和物質,並能摧毀當時的頂尖生物,為新物種的突變和填補生態位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如果頻繁的被小行星撞擊可能會頻繁地造成一個星球上生命的毀滅,而且可能會創造一個不適合生命存在的“災難世界”,如果是這樣的話,生命永遠不會在這個星球上發生進化,或者會徹底毀滅這個星系孕育生命的可能。

科學家分析了太陽系外恆星系中的恆星,以及發現的520顆巨型行星,90顆已知的恆星和塵埃帶(與太陽系小行星帶一樣),並將這些數據與運行的太陽系形成模擬進行比較。科學家想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

在外太陽系中有多少恆星系存在一個離母恆星足夠遠的冰凍小行星帶,但這些小行星又非常接近一個氣態巨行星,以致於小行星會被拋向恆星系的內部?

當科學家將模擬結果與數據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了以下結果。

他們發現像我們太陽系中特定位置的小行星帶只有4%的恆星系才會出現,可以說非常罕見的!大多數情況下,要麼氣態巨行星向內移動得太快,破壞或摧毀了潛在的小行星帶,這樣會給內岩石行星帶來頻繁的小行星撞擊,要麼小行星帶形成得離“冰凍線”太遠,不會給內岩石行星帶來小行星撞擊。

但是以上的研究並不意味著生命要素必須是外小行星帶來的,沒有和我們太陽系一樣的小行星帶也不一定就不存在生命。

總結:生命可以來自外太空,也可以不是

生命確實發生在了地球上,我們有生命進化的歷史。但是,除非我們在其他地方發現複雜的生命,或者對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起源有更深的理解,否則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太陽系中發現的條件就適合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創造複雜的生命。

根據我們的觀察,有4%的恆星系有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結構,這隻能說明這些恆星系中的內岩石行星有更大的幾率能誕生生命,這些生命可能來自外太空。但這還不足以說明沒有小行星的作用,其他行星就不可能出現生命。


量子科學論



猜想與反駁


對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問題,科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生命起源於地球上的原始環境中,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來自外太空。

比如曾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上世紀初就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提出了“泛種論”。他認為,宇宙中遍佈著許多攜帶生命種子的彗星和小行星,這些小型天體就像蒲公英傳播種子那樣在35億年前把生命的種子播撒到了地球上,並在地球上演化繁殖。

之後,戈爾德對於地球上生命起源問題又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觀點:“定向胚種論”。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宇宙中更高一級的智慧生物有意在地球上投放了生命種子而誕生。這一觀點得到了英國物理學家、生物學家諾獎得主克里克(雙螺旋結構發現者)的認同。

在以上兩種觀點中,“定向胚種論”很有“神創論”的味道,我們就此打住,而“胚種論”則很有科幻的味道。在目前看來,這些論調都是一種大膽的猜想,並沒有可靠的物證來證明。我們就當它們是一種科幻吧。


另外還有一種頗為科幻的觀點,就是地球的生命來自火星。理由是科學家在疑似來自火星的隕石中發現了氨基酸等生命所必須的成分。這顆隕石被懷疑是火星早期遭受了一次猛烈撞擊,其中一塊碎片被濺到太空,又經過長途跋涉恰巧落到了地球之上。

要知道,如果這顆火星隕石是真的,它必須要滿足至少五個低概率的事件:第一,火星必須遭受一次具有足夠威力的撞擊。第二,火星在遭受撞擊時其自身起碼要有原始生命存在。第三,撞擊產生的碎片正好攜帶有氨基酸等有機物並且這些物質不被撞擊時所產生的高溫所破壞。第四,這個碎片要在茫茫太空中準確地飛向地球。第五,這個碎片在撞擊地球時,其中的有機成分要在與空氣的摩擦和撞擊地面時產生的高溫裡保持穩定。



看來地球想要得到這樣一個“寶貝隕石”無疑於天方夜譚。我們還是回到主流科學家的觀點裡來才是正道。

在當今主流科學家的觀點裡,地球的生命起源於地球本身。37――39億年前,地球大氣中還沒有氧氣,它主要由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少量的氮氣所組成。其中還包括一些簡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閃電、火山、太陽光照以及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形成了生命的最基本元素氨基酸。


後來,當一種叫“藍藻”的多細胞結構出現時,它們開始製造大量的氧氣並向水中釋放,從而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存環境。而後,地球上的生命便以厭氧和噬氧兩種形態開始演化。一部分保守型的生命仍以厭氧的方式演化下去,它們演化至今仍然以小而簡單的生命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另一部分生物則在演化過程中,逐漸使用氧氣來參與代謝,這使得它們變得物種越來越豐富,個體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複雜。最終演化為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龐大生物圈。

看都看到這裡了,期待朋友們的點贊,關注和評論。


探奇筆記


人類是起源於太空,還是隻起源於地球

滬生泉
2018-11-04
關注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人類起源於細胞這是

人類起源於細胞這是肯定的,因為沒有細胞,就談上有猴子了,更談上有細胞構成的動植物生命體了。

現在能隨著風播種的動植物生命體,只有細胞構成的植物生命體,或細菌生命體有可能。比如:花粉是能夠隨風遠距離的播種。

那麼,有沒有細胞生命體能隨著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呢?——因為地球上只有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能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這個問題現在還很能下結論,還得進行取證。

怎麼取證呢?

假如月球上能找到細胞生命體,那麼,這就說明:細胞生命體是有可能隨著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因此,在月球上尋找細胞生命體,或細胞生命體的殘骸,就是一種取證方法。

還有一種取證方法:飛船起飛前,先在船外塗抹一點細菌。等飛船進入太空後,再觀察這些細胞菌是否存活。若存活,那麼,這就說明:細胞生命體是有可能隨著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

現在已經有證:“同溫層芽孢桿菌”通常存活於距離地面20英里(32公里)的高空。當然,此證只能證明此菌能被氣流,或分子生命體送上天,卻還不能證明細胞生命體能隨著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

假如能證明:細胞生命體是有可能隨著量子生命體(電磁波)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的,那麼,就能證明細胞生命體是持續地在太空,至少在太陽系的太空中穿梭著。如此,地球的細胞生命體很可能有來自太空,如此,人類起源源頭就在太空,至少是太陽系的太空。

附:關於生命體說法,可參見我的短文《簡述一下生命體說法》。


滬生泉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可能”,而是一定是來自於地外的原因!假如我們將水比之於 生命之源,那麼,地球在形成之初便沒有大量的水(等同於今天的月球環境,這是因為月球可能本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在距今遙遠的某一個時刻,一顆富含水元素的外星體與地球發生了碰撞,大量的地球熔岩被拋射到了太空中,其中一塊體積最大的熾熱熔岩形成了月球,其他物質一部分則成了小行星帶物質。

從此,地球表面便有了水和江河湖海(雖然相對於地球體積之佔了極少極少的一部分,約1/780),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等待,藻類植物開始出現在了海洋中,單細胞生物拉開了生命的序幕……,我們都是從那個時代開始了漫長的醞釀的自然產物。





太極寄暢


科學愛好者來了。

地球生命源於太空的可能性是有的,微乎其微而已,可以忽略。如果生命源於地球之外,跟隨隕星隕落到地球,那麼它們是在哪裡孕育出來的呢?幾光年內還有比早期地球更適合的地方嗎?它們如何離開母星進入太空?如何在險惡的星際環境中保持生存千萬年?或許是另一種途徑,“外星人”沒事兒播種玩?

先說第一種,隕落。假設一個有生命的星球,一個生存能力超強的物種。一次災難性的天體撞擊事件中,一塊帶有原始生命的岩石被炸飛,達到逃逸速度飛向宇宙深處,最終撞向地球。早期地球的大氣遠比現在濃稠,墜落體與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足矣氣化大多數隕體。即使隕落體夠大,沒被氣化也沒有爆炸,落地了,它也從裡到外“熟透了”,沒有什麼生物能在這種溫度下存活下來。再即使,它們在高溫、撞擊下活下來了,想辦法穿透了融化又凝固了的堅硬外殼……外面陌生的環境能讓它們存活下來嗎?


第二種,外星人播種說。這個也不靠譜啊。按照現在的基因研究成果,地球上的生命是有一個共同祖先的。就是說外星人只往這荒蕪的原始行星上放了一個單細胞生物,然後就走了……40億年了也不回來看看成果。他們什麼目的?做實驗、改造星球,週期太長了吧?想移民?我們是移民?可人類是進化來的啊。沒事幹做好事?太空航行成本很低嗎?

渣以為,還是相信地球吧,她提供了生命形成所需的一切。四十億年前渾濁的海洋裡,一個長鏈有機分子不斷吸收周圍的有機物,越來越長,最終複製了一個“自己”。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純野生科學家


生命如何起源的問題應該會伴隨人類的始終。可能會永遠找不到答案。


我們的課本里基本是說生命起源於水裡,經過偶然的必然的雷電等化學反應有了氨基酸、單糖等有機物,然後有了單細胞生物,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才有了高級生命。

支持生命來自外太空的假設也大有人在。比如彗星攜帶了水和基本的有機物,撞到了地球后這些有機物成了生命形成的基礎。而且在彗星殘核中檢測到了有機物。


我認為生命應該是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這是宇宙物質生命演化和存在的基本規律。生命的種子在宇宙中均勻的分佈。也許是以量子意識的形態存在。只是人類還無法探測和理解。

這個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生根發芽。不管生命的是來自地球還是外太空。我認為生命都是宇宙中的普遍存在的。


科技未來宇宙奧秘


地球上現有的生物物種都是在地球上進化而來的,這一點無可置疑。

但是促使地球上誕生最初的原始生物的物質,全部來自外太空,這一點也絕對是事實!

因為地球本身就是空間物質隨太陽系的形成而凝聚的。

宇宙空間不乏有機物,原始地球早期混沌階段就吸納了上一代恆星的各種重元素與大分子遺產,生命就是在有機大分子的基礎上經過巧合發生的。進化到高級生命所需要的氮、鈉、磷、 硫、鉀、鈣、鐵、鋅、硒、碘等元素全部來自外地球形成之前的外太空。

所以地球上的生命來自外太空,這話沒錯。


聽松


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學家們目前並無定論,不過學術界一直有幾種觀點。

一是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地球,這是很容易想到的。具體如何起源的,也分為兩種觀點。一是地球原始大氣層不斷髮生的閃電促成了最原始生命物種的誕生,閃電本身就是能量,而生命的誕生離不開能量,地球上的化學物質通過閃電的作用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最原始的生命,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通過電擊的方式模擬了這種方式,確實找到了最原始的生命基本物質,比如氨基酸等!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海洋深處的海底熱泉口,一般是火山噴發口,那裡有豐富的礦物質,液態水和能量等生命形成的重要物質!

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來自外太空,準確地說外太空的隕石彗星攜帶著嘴原始的生命材料撞擊地球,留在了地球上。如果真的是這樣,對於人類來說意義深遠。因為既然隕石能把原始生命帶到地球上,也會帶到其他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上,意味著外星人很可能與人類有共同的祖先,我們是擁有同樣的生命形式!

所以,地球上的生命真的有可能來自外太空,某種程度上人類真的可能是“外星人”,當然並不是像某些人眼裡的“外星人”,只是最原始的外星生命通過漫長的進化而來的!


宇宙探索


可能性非常低,現在已知的生命還難以活著從外太空降臨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形態很多,所以不排除一些特別簡單的外星生命能夠存活下來,只要也是碳基生命,有可能遇到都分辨不出來。對於大多數地球生命,


侶意認為還是在地球中逐漸演化而來的,從最簡單的生命形態,到複雜的哺乳類動物,地球的生命之樹是有據可循的。人類的外貌形態從古猿人開始都已經變化很大了,對於數量更加龐大、構造更簡單的單細胞生命,時間的力量就更大了。

只要還不存在有說服力的證據,侶意就不相信地球的生命來源於外太空。生命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很難有其它落腳之地。而太陽系之外的生命更加不用想來到地球了。從古至今,從陸地到海洋,地球上的生命形態就非常多了,如果深入大洋深處,你就會覺得自己來到外星球了。


生命很精彩,但依舊很脆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