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銷售誤導,有多可怕?

頭條金融


買保險時,如果遇到有誤導的業務員,後果到底會怎樣?

一、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1.保險錯買不賠

很多朋友的意識裡,認為買了保險就能賠,其實保險分為很多種,買的不對,就不能賠。重疾險的繳費期限長,費用支出大,但只能在發生重大疾病的時候進行理賠,對一般的住院是不能理賠的。早期的保險業務員並沒有給客戶進行專業的搭配,客戶生病的時候,不能理賠感受就非常不好。

2.不重視健康告知不賠

這也是我們太多次在新聞上或者身邊看到的故事。但最可惡的事,客戶不明白此中重要性就罷了,有些業務員為了業績,把一些自己認為不重要的身體小問題也不告知,其實有些告知並不影響承保,很多業務員自己把公司核保部門的事都做了。投保時,如果有既往病史症,沒有告知,就是為以後不能理賠埋雷。

二、買6萬,賠5萬的情況

早期的時候存款變保單的事情,也沒少聽說。以為自己是存在銀行的錢,而且利息還不錯,結果要用錢時,卻取不出來,非要去出來還損失一大筆,你說氣人不氣人,這筆賬都算到保險身上。

除此之外,也知道自己是買的保險(比如重疾險),交了一兩年,不想交了,乾脆退保,只能退很少的現金價值。因為當初買的時候迷迷糊糊,也沒完全弄清楚自己買的什麼保險,回家之後想了一兩年,越想越想不明白,乾脆就退保了。

總結:

可以說誤導銷售,是一個三方皆輸的局面,客戶損失了利益,就會到處宣傳保險騙人,保險行業和保險公司都落下差口碑,從長遠來講,保險業務員也不會有好評。

我是保寶小姐,關注我,買保險不踩坑!


保寶小姐


舉個例子,教育金。被推銷員宣傳是即能保障,又能理財。

但是在保險行業內,教育金一直被當作是頭號巨坑,誰買坑誰。

能理財,但是收益低;能保障,但是保障很差。

為什麼說它收益低?舉個例子:

小明媽媽給小明買的教育金,現在每年交1萬,交10年,總共交10萬。15年後,小明上大學,可以一次性拿到15萬。

看上去50%的收益率,很高。但是平均到每年,年化收益只有1.21%。甚至比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還低!

在我們國家保險行業有個普遍的規律:因為投資渠道受到嚴格限制,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要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所以把錢交給保險公司去理財,從收益率角度考慮,肯定是虧的。

另外,這種保險說是保險,又沒有足夠的保障。

一般教育金的保障責任是“壽險責任”,意思是,只有孩子身故才能獲得賠償!萬一孩子生病,根本幫不上忙。


牛先森避坑指南


之前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國內對於保險為何如此牴觸?“下面有很多回答表示,自己牴觸的其實並不是保險,而是不靠譜的代理人,同時分享了自己被不靠譜的代理人坑的慘痛經驗。

保險種類多樣,條款複雜,專業性較強,沒有一定的保險專業知識,想要靠自己買到一份適合自己的保險就只能靠運氣了。

普通人購買保險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線下代理人購買,一種是在線上購買,可以自主購買或請線上顧問定製保障方案。

不論是找熟人或其他線下代理人購買還是在請線上顧問定製保障方案,能不能買到好保險,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保險銷售或顧問是否專業靠譜。

小編總結了如何識別不靠譜保險銷售的三個關鍵,希望能幫助大家儘可能的避免不靠譜的保險銷售~

1、不問需求

不論是自主購買還是通過代理人或顧問投保,根據保障需求來配置保險是最正確的投保姿勢。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保障需求也不一樣,比如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需要重點保障癌症風險,可能需要配置高保額或可以癌症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工作意外風險大的人群更需要配置高保額的意外險和壽險。

而有一些保險代理人,沒有“根據需求匹配適合保險產品”的能力,只瞭解固定的幾款保險,也只會賣這幾款保險產品。

沒有最好的保險產品,只有最合適的,不論那款產品被誇得多好,不符合自己的保障需求那就不是好產品。

2、不問預算

根據預算買保險是又一保險購買原則,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一樣,適合的產品也不一樣。通常來說,預算充足,可以投保障期限更長保障責任更多的保險產品,也可考慮理財型產品;如果預算有限,就要優先購買保障型保險,再逐步配置其他保障。

如果購買了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範圍內的保險,買完後再選擇退保,不僅保障沒了,還會有經濟損失。

3、不問健康狀況

保險理賠被拒90%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如實告知。健康告知直接決定了保險公司是否承保,或者以什麼條件來承保,被保險人出險後能否順利理賠。

很多不靠譜的保險銷售會直接告訴客戶,健康告知都填無,過了兩年一定賠,或是直接不問健康狀況就為客戶投保,不論是哪種方式這都是不對的。因為出險後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通常會做理賠調查,之前的就醫診療記錄都是能查出來的,如果投保時沒有做好健康告知,理賠時很可能被拒。

總而言之,保險配置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產品。一個好的保險銷售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來幫你進行需求分析後,再推薦合適的產品。不靠譜的銷售只會告訴你他代理的產品都是好產品,買就對了!配置保險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噢~


精算師講保險


保險銷售對客戶的誤導,說輕了,則財產損失,往重的說,則家破人亡。過分的追求銷售提成,是銷售誤導客戶的主要原因。

先看一下保險銷售主要有哪些誤導?

  1. 虛假宣傳:保險公司的每一份保險的相關條款中,責任,義務,風險等都已經明確告知。但部分保險銷售為了促成交易,自己私印傳單,避開風險,虛假宣傳。

  2. 不告知客戶存在風險:在收益率,或者保障上大肆渲染,對其中的風險或者不予理賠的項目一帶而過,甚至不予告知。

  3. 不告知客戶相關費用:手續費,佣金,等其他費用在購買之前不告知,待成交後,客戶發現賬戶金額與之前相差甚遠,無奈合約已籤。

  4. 欺瞞無法理賠項目也可理賠:有時候,客戶可能是衝著保險其中某個單一理賠項目才購買的保險,銷售人員為了所謂的銷售業績,隨意承諾客戶。一旦出現意外,客戶將無法得到理賠。

  5. 故意隱瞞或者篡改客戶信息:如今的保險行業監管嚴格,部分銷售使用了違規的銷售方式,為了逃避保險公司的處罰,故意隱瞞或者篡改客戶聯繫方式,等待保險公司對客戶的回訪期過期後,再將客戶聯繫方式改回。

如何才能避免被保險銷售員帶入坑裡?

  1. 仔細認真觀看保險條款。

  2. 保險條款未提到的項目,即代表此項目不予賠償,因為:最終解釋權歸發行方所有。

  3. 向懂保險的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4. 購買前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冷靜期。

如今除了國家社保,其他的保險公司都屬於商業性質的保險公司,商業化運營,唯一的目的就是:利潤。

雖說現在有保監會,監管也相當嚴格,但為了追求利潤,部分不正規的保險公司將保險銷售外包給個人或者第三方銷售公司,如此做法,很難保證客戶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財經攻城獅


錯誤的保單,不僅僅是同樣的保險責任,你買貴了,增加保費負擔率,降低生活品質,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錯誤只是低級錯誤,你只要肯下辛苦把所有保險公司在售保險的費率和保單責任對比一下,這種錯誤也能避免。

但如果犯了下面這幾種錯誤,可能更可怕。

不保意外傷殘的意外險不保身故的重疾險不能養老的年金險不能給父母養老的保險如果不看保險合同只看產品名稱,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保險公司所約定的,可能依舊得不到賠付。如果投保順序不對,花再多的錢去投保,也無法轉嫁未來所面臨的風險。記住,明確投保先後順序,合理運用手中的資金,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單,看清保單合同約定內容。最後在適合自己的保險中,選擇同類保障性價比最高的保險。


有保問答



你好,我是小彰,專注於車險理賠,歡迎關注我!

保險銷售導購的誤導,真的非常可怕。

導購讓你對保險條款誤解而購買了一個對你沒用的保險的話,導致你後期理賠不僅賠不到錢,而且讓自己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響,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

以上為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如有不同意見請留言或私信,謝謝。

如覺得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點贊、關注和轉發,謝謝!!!


湘南彰哥


保險銷售誤導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也是國家大力打擊的對象,影響有多方面。

首先,最直接就是對客戶影響。我買了保險,結果除了保險事故被告知不能賠,或者我想買這個,結果推薦我買哪個,這都是對客戶的極不負責任,不能理賠,沒有既得預期利益,客戶會很反感,極不信任。

其次,銷售誤導直接導致客戶與保險公司產生糾紛,嚴重者上訴法院,對保險公司名譽也是打擊。

再者,保險銷售誤導會使得客戶對保險本身不信任,覺得保險都是騙人的,也阻礙了保險行業的發展。

最後,對業務員來說,可能暫時獲得了業績收入,但對於後期的糾紛問題,也是首當其衝的,是損人不利己。

綜上,保險銷售誤導影響太廣,不只是單方面,所以銷售人員一定要遵守職業道德標準,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客戶也要多瞭解保險基本知識,避免被誤導,畢竟是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一起聊點保險


銷售誤導確實很可怕,前段聽到一件事,家長跟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買了份保險,當時業務員不知道怎麼推薦的,一年交快一萬了,幾年後,孩子生病了,是那種可嚴重的病,但不是重疾類的,出險後就申請理賠了,保險公司去後一看合同,說不能賠,因為買的是養老險,生病住院啥的不賠,當時家長就不幹了,各種鬧啊,後來找到當時的業務員問他怎麼跟客戶推薦的,怎麼買的養老的,他說他當時就會賣那一個,


用戶1552506398990


可怕的就是白做了保險。

可能出險的時候,由於誤導,可能無法賠付,也就是花了錢,但卻沒有提供保障。

另外,營銷員誤導,是導致消費者糾紛產生的重要原因,理解的偏差會侵害消費者的利息。


淡定的犀牛


人民人壽保險公司欺騙消費者誤導消費者代消費者簽字代消費者接聽回訪電話期交保險銷售人員說是躉交的終身的說是三年的太不靠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