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是他們還不知道。”

故事是以這樣一句話開始的,成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莉迪亞是誰?她為什麼會死?他們又是誰?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莉迪亞死了?

帶著這些好奇,讀完了這本舉世聞名的小說,本以為是一部邏輯縝密的推理小說,結果讀到最後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關於個人成就的故事。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01 “不,我不能活得像她一樣”

我們先來說說故事主人公的母親,也就是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瑪麗琳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她的母親為她設計的人生道路是嫁一個優秀的男人,然後每天的工作就是圍著丈夫,孩子和廚房轉。母親留給她的唯一的一本書籍也是一本做滿了筆記的烹飪書。

可是瑪麗琳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她從小在化學方面就有著非凡的天賦,她在全班只有自己一個女生的情況下,硬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全班男生對你自己刮目相看,也讓一開始嘲笑她的講師也收起了嘲弄的笑容。

上大學後的瑪麗琳,愛上了一箇中國窮小子,當然他的母親是死活不會同意的,他們用了8年的時間,她的母親才勉強同意 。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但是在她的婚禮上,她母親看什麼都不順眼,一會嫌棄她的裙子不是純白,一會嫌棄婚禮不是在教堂舉行,一會嫌棄天氣不好,一會嫌棄婚禮用的花不是玫瑰花等等,總之這個婚禮沒有一項她是滿意的。

瑪麗琳面對母親無盡的嘮叨,她感到絕望至極,她對著母親怒吼道:“這是我的人生,媽媽,我的。”隨後她掙脫母親的束縛,來到外面.

當她的丈夫詹姆斯問她怎麼了的時候,她無助的說道:“我的母親總想著掌控我的人生,可是,這是我的人生呀,我以後一定不會像她那樣,不,我不能活得像她一樣。”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說這話的瑪麗琳不會想到,多年後的她,不會想到自己會變成一個比母親的掌控欲還要強的一個人。她對自己女兒的控制跟母親當年對她的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曾在心理默默的發誓過,長大以後,一定不會對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一定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

可是直到自己為人父母后,突然有一天會猛然發現,我們正在逐漸變成父母的樣子,對我們的子女重複著父母曾經對我們做過的那些我們自己討厭的事情,卻還不自知。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02 我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

結婚後的瑪麗琳,因為丈夫詹姆斯不想讓他出去工作,覺得那樣會讓自己很沒面子,所以她就放棄了沒有修完的學業,回到家專心做起了家庭主婦。每天早晨為孩子們準備不同的早餐;為他們準備好聖誕節的禮物,努力地把日子過得生機勃勃。

但是隻有她自己知道,她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渴望,她渴望過另一種生活,在那一種生活中,她是一個不輸於男人的優秀的女醫生,每天忙碌於手術室和患者之間。這種渴望一直被她壓制著,為了她的丈夫和孩子,她選擇了犧牲自己,她以為她會這樣過完一生。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直到她母親的去世,讓她如夢初醒。當她來到她母親的舊居,她發現她想不起來母親的容貌,想不起來母親的生平,唯一記得的只是母親曾經烹調過的食物。

這讓她感到害怕,她想起自己的人生: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準備早飯、午飯及晚飯,給麵包片抹上不同的醬料,就連雞蛋也要分好幾種:單面見得給丈夫,煮熟的給大兒子,炒的給大女兒。她掌握了一個好妻子最基本的烹飪方式,可是她感到很難過,為雞蛋,更為她自己。

處理完母親的葬禮,她開始為自己的以後打算,她瞞著丈夫報了大學沒修完的幾項課程,租好了房子,然後為孩子們準備了可以吃好久的食品,在一個很平常的早晨,給丈夫留下一封簡短的信後,離開去追尋自己渴望的生活了。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我意識到,我現在的生活並不快樂。我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這些感受在心底壓抑了很久,但是現在,重新造訪我母親的屋子之後,我想到了她,意識到我再也不能繼續壓抑下去了。

我知道,沒有我,你也可以過得很好。我希望你能夠理解我為什麼不得不離開。希望你能原諒我。

她離開了兩個月後,因為他們的第三個孩子漢娜的到來,使他不得不結束自己的計劃,繼續迴歸到以前家庭主婦的生活。

也正是因為如此,瑪麗琳對漢娜一直從潛意識的想要忽略她。也是因為從小沒有存在感,她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著這一切,所以對於莉迪亞的死,她可能一早就知情。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03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呢?”

莉迪亞是瑪麗琳和詹姆斯的第二個孩子,他們一共三個孩子,但是隻有莉迪亞擁有一雙美國人的藍眼睛,所以一直努力想要融入美國的父親和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女醫生的母親,都對她格外偏愛,也在她身上給予了厚望。

其實一開始,瑪麗琳並沒有想要掌控莉迪亞的人生,可是在她出走追尋理想失敗後,她就把自己實現理想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莉迪亞身上。因為不願意面對再次失去母親的痛苦,莉迪亞默默的承受了母親全部的期望。

瑪麗琳不想像她的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錮之中,過一輩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可是她卻用了和自己母親的方式一樣,只是走了另一個極端。她傾盡全力想要把莉迪亞培育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替自己實現未竟的夢想。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每天早晨從吃早餐開始,莉迪亞就要做數學題了,如袋子裡有多少個麵包、烤爐上有幾根香腸、有多少沒有夾在麵包裡、如果每人吃掉一隻熱狗,明天還剩幾隻?等等,基本上莉迪亞一整天都需要做算術,晚上要算母親給了她幾個擁抱,親了她幾次。

而算術,只是她一天學習任務的冰山一角。父母每天都給她安排好了各種各樣需要學習的課程,以及需要看的書籍。就連她的聖誕禮物及生日禮物,都是解剖學書籍或者人際關係交往的書籍。

莉迪亞被這些壓的快喘不過氣來,可是她又害怕再次失去母親,只能假裝自己很喜歡看那些書。當她發現給同學打電話可以讓父母高興後,她每天晚上會對著聽筒假裝聊得很開心,其實聽筒那邊空無一人。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些壓垮莉迪亞的父母的關注,在她的哥哥和妹妹看來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連哥哥考上哈佛大學得到的關注都不及莉迪亞物理不及格得到的關注多。所以哥哥曾經將妹妹推下過水裡,而妹妹看到莉迪亞深夜離開,選擇了沉默。

哥哥和妹妹都羨慕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自己並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要擔負著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著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越來越多的苦澀泡沫。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莉迪亞發現她越來越難取得父母的快樂,儘管她每天都忙個不停。

當鄰居傑克問莉迪亞你想要什麼的時候,莉迪亞發現,自己一直按照父母期望的樣子活著,她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慢慢的,她已經忘記了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忘記了自己來世上這一遭是為了什麼!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04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終其一生,莉迪亞都只能聽到母親那堅定有力地叫囂:醫生、醫生、醫生。她母親是渴望實現這個夢想,以致於她完全不需要說出來。莉迪亞知道,除了當醫生,她的人生沒有別樣的未來和其他的選擇,那就像企圖太陽圍著月亮轉一樣荒唐。

莉迪亞,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十六年,或者說都沒有十六年。因為在她懂事之後的那漫長的十幾年,她都不算擁有自己的人生,她一直按照父母的期待活著,努力的去迎合父母,看自己不喜歡的書,交自己不喜歡的朋友,一直沒有為自己活過。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故事中的莉迪亞終於明白,我們的一生必須擺脫他人的期待,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時,她終於勇敢的邁出了那一步。那一步超越了生死,克服了恐懼,在最後那一刻,莉迪亞也許是輕鬆的,她終於得到了解脫。

其實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莉迪亞,我們小時候按照父母的期望活著,壓抑著自己的天性。學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只因為這個專業父母說好就業;畢業後按照父母的期望,考一個公務員,雖然我們心裡並不喜歡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但是父母說穩定。

《無聲告白》| 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三十歲之後,按照父母的期望,找一個不錯的對象結婚生子,雖然沒有心動的感覺,但是父母說對方老實可靠;然後再按照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去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我們的人生是自己的,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這樣我們才算是真正擁有自己的人生,才算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