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萬曆二十三年,大明王朝九邊重鎮之一的薊鎮發生了一場兵變,在歷史上似乎不很起眼,至少《明史神宗本紀》的編撰者不認為需特意提及,但事件涉及的層面卻不簡單。

對於兵變經過,有多種版本的不同記載。《明史王保》傳的編撰者則對事件有較為詳細的敘述:“王保,榆林衛人……十九年冬……充昌平總兵官,尋改山西。薊鎮總兵官張邦奇被劾,命保與易任……薊三協南兵營,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言南兵未嘗反,保縱意擊殺,請遣官按問。巡關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蔭子……時論尤之。”

傳紀作者看來對王保持保留意見,而對事變主體一萷州三協南兵有同情之意。從慘遭屠殺的士兵成分來看,有東征抗日援朝撤回的平壤南兵,還是建昌營南兵,都是薊鎮三協南兵的範圍,而“防海南兵”的骨幹也應是薊鎮三協“南兵”。薊鎮三協南兵的來源是戚繼光特意從南方調來,人數大概有萬餘,原意是欲作“師範”以練北兵。這就是現在網絡上所說“戚家軍被殘酷剿殺”一事。

而僅在事變一週後,十月二十六日,京營佐擊陳雲鴻被授予遊擊職銜,與原任遊擊季金“統押防海南兵,發回原籍。有不聽命者,以軍法從事。”那些不久前叱吒朝鮮戰場的勇猛戰士居然鋃鏜人獄,淪為囚徒而血灑西市。十二月初六日,“南兵鼓譟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凌遲、斬首有差,仍令梟示各邊鎮。”


以上記載中,最大的不同是兵變中究竟殺了多少人。各種材料在數目字方面的記載差異極大,從多達千餘人到少則數百人。準確的遇害人數也許終是謎團,但在兵變主體得以確定的情況下,通過兵變引起的減員程度,或許可看到一些端倪。

萬曆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遼東巡撫李化龍疏:“査得吳惟忠所領浙兵,原系防倭兵數,前者東征稍有損傷,合無仍募足三千七百名,其安家銀兩即取足於寬奠募兵銀內,或即於臺兵內抽補,令駐紮山海、石門等處操練,遇有倭警,調發鳳凰城一帶防禦,無事仍回薊鎮。”這是援朝東征第一階段撤回的吳惟忠所領浙兵,駐紮山海關、石門等處,經補募,人數達三千七百名,恰好證實《兩朝平攘錄》所載的鼓譟南兵正是這部分人。

僅僅兩年半後,莉鎮南兵的人數已不足,需增募,但招募情況很不樂觀,與《兩朝平攘錄》所言“應募者鮮”相符;根據其所記被殺“千三百名”的數字,應該包括兵變中死亡或出逃人數,總之薊鎮南兵減員一半,是兵變的直接後果。

從表面上看,兵變主因是“要賞結聚”、“挾增月餉”,索要“雙糧”引起,而雙糧、賞銀本是抗日援朝特設待遇,自東征首任經略宋應昌以來一直均在執行。正如宋應昌所言:“沈茂浙兵俱系招募義烏等處之人,與吳惟忠兵無二……以上各官兵俱系遠戍,似宜一視同仁,俱照南兵事例,每名月支糧銀一兩五錢,行糧鹽菜銀一兩五錢,衣鞋銀三錢,犒賞銀三錢,共三兩六錢,將官、千、把總等官廩給,各於原支數目外,量加一倍,以寓優恤之意。”

畢竟士兵是以出國作戰,餉銀必須加倍“且副、參、遊、都一日支廩給米五升,廩糧銀一錢;千總一日支廩給米三升,縻糧銀八分;把總一日支廩給米三升,廩糧銀五分;管貼隊軍丁一日支米五合,鹽菜銀三分,一日支折色總給銀五分。”但宋被解職後,當有部分欠餉未能及時發放到軍士手中,兵變正是因此而起。

錢哪去了?是壓根沒有這筆錢,還是有這筆錢被貪墨了?

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從朝鮮回來的百戰老兵,就因為不想兌現應該給的軍餉,而這麼被誘騙出來集體屠殺,大明王朝的軍隊的氣數可以說已經開始盡了……

當然要說的是,被屠殺的是南兵,不等於戚家軍。戚繼光早已經在此時的7年前,於貧病交加中去世,哪還有什麼戚家軍啊!

大明王朝對待武人如此薄涼,必然是要遭報應的……


冷兵器研究所


萬曆23年,地表最強軍隊戚家軍,在一場內訌中,為明朝政府無情地絞殺,看上去原因是因為這些官兵因為長期拖欠軍餉,士兵鬧餉,譁變,當地軍事主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但是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原因,我們只要深入的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個事情不簡單,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欠薪

前兩年每逢年關的時候,農民工欠薪的問題,甚至驚動了中央。在明朝的時候,欠薪問題也存在,這主要集中在軍隊。那時候,這些戚家軍,北上去朝鮮,打日本鬼子,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

當時的經略宋應昌,大嘴一張,答應給所有的士兵,一年43兩左右的軍餉。這可是一筆大數字,在這些軍餉的刺激下,入朝明軍打得異常的精彩。宋應昌也是好樣的,他在位置上,這筆錢能夠按時發放,沒有寒了將士們的心。

但是人走茶涼,宋應昌離開了這個位置之後,他說過的話,自然就不管用了,軍餉就出現了拖欠,沒有及時發放。還有一點就是打仗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軍官會開出賞格,但是由於戰後沒有兌現,這也讓戰士們非常的不爽,不過怪只能怪那些文官,他們的臉皮太厚,說過的話,換一個人來就不承認了!

第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戚家軍是南軍,在北方打仗,主帥李如松也是一個北方人,或多或少存在偏袒北方軍隊,北方將領的事情。比如說平壤之戰,明明是吳惟忠率領戚家軍,奮勇爭先,率先登上平壤。在理論上,這個首功肯定逃不掉,可是在中國理論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會實現,這個功能對李如松偏心的安排給了北方將領楊元。

如此種種,讓軍隊中的南方士兵和北方士兵,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這也是造成戚家軍,最後悲劇的一個原因。而在朝堂上,原本主政的張居正,軍隊的統帥戚繼光,都是南方人,他們自然能夠罩著自己的小弟。

但是,隨著他們兩人相繼的去世,整個南方勢力在朝廷中失勢,再也沒有人為南方的士兵們撐腰。所以,當兵變爆發的時候,北方軍官王保,就採取了辣手摧花的方式,自毀長城。

總結

其實這件事情的爆發並非沒有積極意義,他給整個大明王朝敲響了警鐘,只要當時的大佬能夠注意,及時緩解這些情況,大明朝也不至於在幾十年後,被流寇所滅。可惜當時的人們都忙著爭權奪利,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實事了,這才造成了大明朝最後的覆亡,所以明萬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評說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戚繼光為何要組建戚家軍說起。

岑港之戰後,戚繼光痛感衛所制的敗壞和衛所士卒戰鬥力的低下,決心編練一支軍紀嚴明、戰力強悍的新軍來抵禦倭寇,於是在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慼慼繼光向總督胡宗憲提出了練兵之議,結果到嘉靖三十七年,胡宗憲才同意了戚繼光編練新軍的建議,當年十一月,三千七百名戚家軍編練完成,隨即開赴臺州前線抗倭,取得了重大勝利。

隆慶元年,戚繼光和戚家軍被調至薊州,在這裡,戚繼光提出了以戚家軍為教導隊練兵十萬的建議,結果是泥牛入海。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為戚繼光練兵的核心是將領專兵、募兵為主和嚴明軍紀,雖然這些是戚繼光為重振大明軍威而提出的,但將領專兵是那些掌握軍政大權的文官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募兵為主又是那些靠兼併軍屯田地、壓榨衛所士卒取利的武將中的保守勢力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戚家軍因糧餉問題而發生“鼓譟”後,武將中的保守勢力王保“盡誘殺之”、馬文卿和石星將王保說成是平定兵變的功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理解了這些,再來看文官在薊州兵變發生後將“南兵鼓譟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凌遲、斬首有差,仍令梟示各邊鎮”的處理方式,就不難發現文官正是想通過坐實戚家軍發動兵變的方式來證明戚繼光練兵的建議根本行不通,進而防止再有其他人效仿戚繼光。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薊州兵變就是武將中的保守勢力和文官針對戚家軍的聯合絞殺。


頭頭世道i


自萬曆起,朱明兵變頻發,作為南兵的傑出代表戚家軍,最後也在兵變中被誘殺殆盡,自此再無戚家軍。

為什麼會兵變頻發?主要原因是朝廷長期欠餉欠撫卹金。戚家軍援朝抗日,立下重功,但回國後,朝廷長期欠餉欠賞,也欠傷亡將士的撫卹金,這樣誰能受得了,於是強力討薪,構成變兵。駐薊門的戚家軍強力討薪,被督軍王保誘殺於校場,被殺者三千餘人,作為抗倭、朝戰的功勳將士,被“除惡務盡”!在此段時間,兵變全國達二十多起,都被彈壓下去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朝廷對軍隊欠餉呢?到萬曆初,宗室入宗支薄的入口,就達13.7萬人,萬曆二十年,雖沒有數字了,估計超五十萬,養宗室的開支,已佔財政總收的50%以上,沒有錢養兵了。於是朝廷縱容、默許對“兵變”的士兵屠殺——人死債亡,殺了討債人,就不再欠餉了!可見,明廷的心腸,是何等歹毒!


安平144796971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在薊鎮被殘酷剿殺了。表面原因是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被長期欠軍餉,導致士兵群情激奮。而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兩朝平攘錄》: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表面的原因是“要賞結聚”“挾增月餉”,就是說索要欠餉,聚眾鬧事。然後總兵官就設計殺了鬧事的人。但究其根本,還是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1. 軍隊財政制度的缺失:

軍餉:明朝軍事從起初的軍戶制到後面的募兵制。萬曆晚期的財政很難支持軍費的支出。當時一般士兵軍餉是每年十八兩,而當時經略軍務的宋應昌答應東征援朝士兵一年43兩左右。宋應昌在位時,都得以實行。而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前,宋應昌被解職了,軍餉未能按期發放,這就埋下了隱患。

賞金:入朝作戰大家都是出生入死,提著腦袋拼命去打仗。戰前答應的賞金一直沒有兌現,這讓士兵們寒心,也是引起兵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宋英昌為了能提高士氣,激發戰鬥力,優待入朝作戰士兵的初衷是好的。但他離職後一切都不能兌現,這反而成了士兵的情緒失控,引起兵亂的原因。

2. 內鬥南北之爭:

軍中:戚家軍都是浙江人--南方人。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吳惟忠率領3700多戚家軍參戰,戰功卓著。軍隊統帥李如松(北軍的靈魂人物),在軍功分配上,偏向北軍,把南軍的戰功分到北軍頭上。比如平壤的“首敘”之功,是吳惟忠奮勇先登,結果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功勞卻被北軍將領楊元佔了。李如松這做法引起南兵的憤怒。南兵沒有得到公正對待,事先許諾的獎賞也不到位,明軍內部北兵與南兵之爭愈演愈烈。

朝中:南北之爭,在朝堂上,也是表現得非常明顯。南方的靈魂人物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多是北方人。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沒有話語權了,之前一切的承諾都找不到兌現的人。薊鎮總兵王保就是北方人,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南兵被北方軍官誘殺,隨後扣上個謀反的罪名。

薊鎮之變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可惜萬曆皇帝和群臣選擇性忽略了。不去解決財政和內鬥的根本原因導致明朝最終的倒塌!

萬曆皇帝


沙雅筆記



125878215蜂獾


主要還是缺錢,袁崇煥也誘殺過欠薪鬧事兵卒。

當時遼東諸督中裡對當時國家財政大局有數的人只有做過戶部官員的王在晉。王在晉的死守山海關長城一線是最省錢的辦法。袁的穩守政策太耗國力了,因節流下崗的李自成,因遼餉而反的百姓說到根還是國家財力不支。一群貪財的文人居然以清流自居,商稅低而國家亡,只會壓榨農民的蠢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