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尾礦庫治理改造變身森林公園供市民休閒

本網訊 一座以綠道和楠木為特色的城市森林公園,最近在慶元縣城郊試運行。這座經過兩年多時間改造的城市森林公園,曾經是個“光頭山”且存在安全隱患的鉛鋅礦尾礦庫。如今,覆土平整並將種上能吸收重金屬的植物,成為一座供市民、遊客休閒的“城市客廳”。

這個城市森林公園,位於慶元縣城松源街道西北2.5公里處,原是一座鉛鋅礦廠,於1995年建成,通過開採礦石資源而成為了當地的“金山”。但好景不長,幾年裡“掏洞式”開採造成礦山資源枯竭,2003年鉛鋅礦廠被迫停產,尾礦庫也隨之停止運行並“閉庫”。

“雖然‘閉庫’了,但開採山體的‘疤痕’卻一直難以癒合,成為城市生態建設的一個‘傷痕’。”慶元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餘久華介紹,如何讓尾礦庫復綠成了眾所關注的問題。

轉機出現在2017年,慶元縣裡提出建設“一城一園、城園融合”的森林城市新格局,將尾礦庫改造列入森林公園建設的一部分。隨後,經過規劃勘察,立項批覆實施,成為全省尾礦庫改造成為森林公園的典型成功案例。

治癒“礦山之傷”,並非一朝一夕,首先面臨的是安全問題。餘久華說,尾礦庫存放著22萬立方米尾礦砂,基本上都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顆粒,在暴雨天氣極易引發滑坡和坍塌,是一座“四等危庫”。在尾礦庫下側,有慶元110KV變電站和一條省道,一旦發生危險後果難以想象。

怎樣解除群眾 “頭頂庫” 的威脅?該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徐選美介紹,專家們絞盡腦汁,通過對壩底進行鋼筋混凝土注樁、壩底幹砌石壓底護坡進行加固,同時降低堆積高度,讓庫內積水能自然排洩,為尾礦庫築起了一道“安全壩”。

安全問題解決之後,還有一道難題,那就是如何給尾礦庫選擇“綠衣裳”。尾礦砂自然乾涸後,一遇大風漫天飛舞,將會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壞。專家們反覆商討後決定,對尾礦庫灘面進行覆土、復綠,種植能吸收重金屬的植物和四季花卉,最大程度降低甚至消除對周邊環境的汙染和影響。(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阮春生 通訊員 謝力 吳採芬 鍾曉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