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濟公是個怎樣的人?

醉心創作


曾經也是有很多的影視作品進入到我們的世界,而且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也是讓我們印象深刻,那麼想必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活佛濟公》相信也是有很多人都是看過的吧,劇中的濟公的形象也是讓人很是喜歡,樂於助人,幫助很多的人解決一些困難,也是讓我們知道在世上善人終有一報,惡人是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那麼想必也是有很多人有一些疑問,歷史上真的會有濟公這個人物嗎?那麼歷史上的濟公是個怎樣的人?說出來你別不信。

我們可以說也是知道一首歌就是從濟公身上傳下來的,“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主要是描述濟公的這個人物形象,穿一個破袈裟,拿把破扇子,行為瘋癲,愛喝酒吃肉,專門打擊壞人幫助好人,一個深入人心的救苦救難活佛形象,而歷史上的濟公也確有其人,但和影視劇裡的有很大出入。那麼在歷史上濟公真有其人,他俗姓李,名修緣,法號道濟,南宋人,浙江省天台縣城北永寧村石牆頭人。

他被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他的法號道濟,又稱濟顛和尚。濟公的文學形象,也是有所本的。據記載,濟公平時喜歡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而且汙穢不堪。同時,他瘋瘋癲癲,喝酒吃肉,確實是一個瘋和尚。但同時,這個和尚心地善良,學問也很好。他還懂得中醫的醫藥,平日裡治病救人,功德無量。有才華,又善良,懲惡揚善受到了百姓的愛戴。百姓們為了表達對濟公的愛戴與尊敬,多次修建了濟公佛院、濟公亭以及石牆橋等建築。而當地政府也開始修復濟公的故居,讓一直在外雲遊的濟公也有"老家"。

歷史上的濟公其實家境也是很不錯的,濟公的祖上李崇矩是跟著趙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後來做了樞密使,李崇矩的孫子李遵勖娶了宋太宗的萬壽公主,是駙馬都尉,李遵勖的第4代李茂春就是濟公的父親。所以整體下來濟公也算是一個家大業大的人了,而且歷史上的濟公居住的地方其實也是十分的大,曾經扮演過濟公的遊本昌先生來此一遊,對濟公故居的修復表示讚歎。濟公的一生特別傳奇,既顛又濟。因為歷史上的濟公也是天天做好事,所以也是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之後就開始慢慢的將這個濟公開始神化,所以慢慢的大家也是開始熟悉了這個濟公。

那麼我們也是知道濟公也是比較潔身自好的,一個人既是和尚,又有學問,這本身就足以帶來一定社會地位。同時他穿著這麼破衣破鞋,其實恰好表達出一種“坦蕩蕩無牽無掛”的氣魄,更別說還有眾多有錢有勢的粉絲。於是面對一些欺男霸女的權貴,他也敢於直接對頂。濟公一生依然飄逸,出行四方,足跡遍佈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安,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人們所傳頌。

所以大家看到這裡大概也是知道了歷史上的濟公其實和大家心中的濟公差不多,濟公之所以是邋遢的形象,還是主要因為他常常救濟人們,所以這樣歷史的濟公是不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所以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的做一些好的事情,並且常常幫助別人,這樣相信大家之後都是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烏拉雜談


我們現在熟知的濟公和尚,大多來自影視劇,穿個破袈裟,拿把破扇子,行為瘋癲,愛喝酒吃肉,專門打擊壞人幫助好人,一個深入人心的救苦救難活佛形象,而歷史上的濟公也確有其人,但和影視劇裡的有很大出入。

圖為濟公出生地,李府。

濟公(1148-1209年),浙江天台縣永寧村人,出家前名叫李修緣,出家後法號道濟,因為深受百姓愛戴,後世稱為“濟公”。濟公的祖上李崇矩是跟著趙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後來做了樞密使,李崇矩的孫子李遵勖娶了宋太宗的萬壽公主,是駙馬都尉,李遵勖的第4代李茂春就是濟公的父親。

天台縣的濟公故居內的畫像。

當年金人南下,北宋滅亡後,宋室南遷,跟著逃往南方的還有這些皇親國戚,李茂春就帶著家眷逃到浙江天台縣永寧村,修建的三進九明堂李府,至今依然在,佔地16畝,富麗堂皇,所以濟公是有著皇親國戚背景的豪門大戶。

濟公墓塔位於今天的虎跑公園內,墓誌銘由淨慈寺的居簡和尚所寫,但上個世紀被毀。

濟公他們家世代都信佛,當時天下大亂,青年時代的濟公看到了世道的混亂,在17歲準備給他成家時,逃婚跑到附近的國清寺出家當了和尚,他的父親是個大善人,經常救濟百姓,所以後來的濟公也經常扶危濟困,深受百姓的愛戴,曾先後修行於靈隱寺、淨慈寺,因喜歡雲遊四方,常常出行歸來時勞形疲憊,形象有些破爛,所以得到了個另類的佛門形象,而正史裡面找不到濟公舉止瘋癲,邋里邋遢,不修邊幅的記載,容貌也沒有隻字片語。


圖文繪歷史


濟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他是浙江台州天台縣永寧村人,原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生活時代為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是南宋時期的高僧,為當時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我們還是以濟公來稱呼“他”。

濟公的家世不凡,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遵勖是他的高祖,父親李茂春虔誠拜佛,年近四旬時,才生下濟公。

濟公早年在村裡就讀,父母去世後,深受佛教影響的他,在國清寺出家,後成為住持高僧瞎堂慧遠的徒弟,取為名道濟,之後他又曾在靈隱寺、淨慈寺居住過。

濟公的一生頗為傳奇,他常常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貌似瘋癲,舉止猖狂,很難讓人與那些舉止穩重、莊嚴肅穆的傳統高僧聯繫在一起。

他學問淵博,精通醫術,又喜好打抱不平,樂善好施;他喜歡遊歷,出行四方,又不修邊幅,穿著隨心,不以世俗為準;他性格率真,扶危濟困,又為人治病行醫,解救危難。

濟公雲遊四方,足跡遍及各地,所作所為,為人所稱頌,廣為傳誦下,他的故事越為神化,並演繹出了各種版本的事蹟,凡間的高僧漸漸向羅漢轉世的活佛靠攏,也就越來越受人們的敬仰。

相傳,濟公不僅醫術高明,還擅詩善文,知名學者南懷瑾在讀過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後評價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

我們且來看看這四首.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濟公,這是民間的說法,他的法號,叫做道濟,一些看不慣濟公行為的人,叫他濟顛。

他是南宋時期的一名得道高僧,俗名叫做李修緣,他的父親,曾經官居節度使,退休後生活在杭州。


▲:得道高僧虛雲禪師

李家中年得子,愛如珍寶,李修緣自幼聰明過人,本來家裡人是想要李修緣考一個功名,當個官,好光宗耀祖,但李修緣對諸子百家,科舉的那些學問書籍,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對佛法感興趣。

父母去世後,李修緣就開始去國清寺出家,成了一個和尚。

濟公的傳說,在民間太多了,光是濟公傳這本書,寫的人就很多,說的人更多,比較著名的就是郭小亭版的濟公傳,這些傳說或者民間小說,側重點不同,有的是刺貪諷惡,扶危濟困,有的是神魔鬥法。

而電影電視形象中,遊本昌老師的形象,就偏重於刺貪諷惡,扶危濟困,而陳浩民的濟公形象,就偏重於神魔鬥法。

如果從歷史上的濟公看,神魔鬥法,濟公是不會的,甚至連變魔術變戲法也是不會的。

但這個人,博學多才,詩文都很棒,的確心存正義和仁愛之心,而且敢於為民做主,敢於扶危濟困,他有極高明的醫術,他為老百姓看病,十分熱心,並且非常用心,他通過高明的醫術,救助了很多貧苦的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很愛戴他,尊稱他為活佛,於是濟公的名字就流傳了下來。

至於說為民請命這樣的事情,濟公也非常注重,這和那些只顧拿著老百姓香火錢的假和尚不一樣,濟公的仁愛之心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但濟公所能做的,只是為老百姓伸張正義,但最終的決定權,依然是在官員手裡。因為南宋期間,佛教十分盛行,各級官員,無論是清廉也好,貪婪也罷,對於佛教以及和尚都是相當客氣的。

他們很願意給一些高僧一些面子,來讓自己在積累一些功德。


因此,對於官員來說,給濟公一個順水人情,這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何況,濟公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能夠體現民意的。

而在老百姓看來,濟公是一個敢為民請命的好和尚,這樣的好和尚,一定會讓老百姓愛戴。 在影視以及傳說中,濟公是一個詼諧幽默,邋里邋遢的和尚,他喝酒吃肉,不守清規戒律,活像一個乞丐。

歷史上的濟公,也的確如此,雖然藝術創作中難免誇張了一些,但濟公的邋遢,詼諧,以及喝酒吃肉,卻是真的。

至於說,濟公為什麼要如此做派,現在很難找到一個確定的答覆,只能解釋為,濟公的修佛理念,和人們所理解的修佛理念不同。

濟公是一個得道高僧,在濟公傳中,有一句是,叫做唯我修心不修口。這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濟公會變得這麼與眾不同。

如果再結合慧能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可以理解,濟公的境界,已經超出自我的範疇,他並不在意皮囊和清規戒律,只是在內心深處,守一方淨土。

因此,濟公喝酒吃肉,放浪形骸,瘋瘋癲癲,但他普渡眾生的佛心卻始終沒變。

佛,只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看似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實際上是源自於老百姓心中。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只有人們心甘情願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才會有力量。如果空有一些威嚴,人們只是懼怕,信仰無從說起。

要讓人們真正的認同,並且心甘情願的信奉佛,那麼,就必須把姿態放得比普通老百姓更低,只有這樣,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做事,讓老百姓真心體會到佛的普渡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從釋迦牟尼割肉喂鷹,到濟公放浪形骸,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什麼叫做信仰,怎麼能讓人們真心的信佛。他們只是人們身邊的一員,用自己行動,讓人們感受到佛性。

現在,為什麼很多人開始嘲笑這些信仰,為什麼不像是以前那般的虔誠,因為,現在修口的人太多,修心的人太少,高高在上的人太多,深入民間的人太少,想要收取香火錢的人太多,割肉來普渡眾生的人太少。

我明白了,為什麼濟公可以讓所有人敬若神靈,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都在流傳,因為濟公明白,能讓老百姓真心認可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其他的,都是浮雲。


小小嬴政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相信這首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在上世紀80年代由遊本昌主演的電視劇《濟公》大受歡迎,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視劇而認識到這位瘋瘋癲癲又不失智慧與善良的老和尚濟公身上的那種灑脫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歷史上的宋代確實曾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和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濟公,據《靈隱寺志》記載,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浙江台州人,他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居住在天台山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十,仍膝下無子,虔誠拜佛終得此子,這也許是與家族好施行善有關。

在濟公出生的那一天,恰巧國清寺降龍羅漢神像無辜崩塌,這異象被住持慧遠法師看在眼裡,遂給他賜俗名字修緣,從此與佛門結緣。


李修緣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深受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18歲時來到靈隱寺,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法名道濟。

慧遠法師此時是靈隱寺的住持,所謂名師出高徒,道濟在師傅的教誨下打下了很深的佛學根底,他天性好動,不喜唸經,難耐打坐,還經常和那些孩童廝混在一起,他性格放蕩不羈,常不遵守寺門戒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有人告到瞎堂慧遠法師那裡,禪師則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歷史上的濟公從不受佛法誡規約束,喝酒吃肉,形象與乞丐沒什麼兩樣,戴著一頂破帽,拿著一把破扇,還有一壺酒相伴,表面瘋瘋癲癲,內心充滿大智慧,常常成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他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被尊為“濟公”。

濟公雖然行為舉止似痴若狂,但他卻是一個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高僧, 他學問淵博,行善積德,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組,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許多詩作。


濟公一生濟世救人,神通廣大,才華橫溢,樂善好施,他懂醫術,為老百姓治癒了不少的疑難雜症,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行善,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老百姓尊他為“活佛”。


慧遠禪師圓寂後,濟公失去了庇護人,他於1201年來到了淨慈寺,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濟公於虎跑寺辭世,享年61歲。

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所到之處都留下過關於他的故事,除暴安良的形象早已在中深入人心了。


民間故事中濟公常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其實並無證據證明道濟禪師曾說過這句話,這是流傳於民間的一句俗語,元朝雜劇中常常出現,後來被民間藝人安到了愛吃酒肉的濟公身上。

濟公這個人即使是在歷史上存在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也必然有小說加工的成分。





遺產君


“鞋兒破 帽兒破 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 他笑我 一把扇兒破

………………”

老版電視劇《濟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遊本昌老師飾演的濟公可謂是一代經典。而濟公這一形象是否為後人杜撰的呢?自然不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李家世代信佛,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後終得一子,國清寺住持為李茂春的兒子取俗名修緣,即李修緣,自此李修緣(濟公)也就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濟公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還在弱冠之年的李修緣,皈依佛門,得法號“道濟”。

濟公出家時先進的國清寺,後又去了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

濟公出家後,行為舉止便不像個正常的出家人,衣衫襤褸,浮沉市井,不喜唸經,嗜好酒肉,瘋瘋癲癲,卻又常行救死扶弱之事。可雖如此,濟公的行為還是難以讓同為出家人的人理解,於是,就有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併逐出山門。這時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一邊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由此,道濟又被人稱為“顛僧”或者稱為“濟顛”。

雖然濟公被稱為顛僧,但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又被尊為“濟公活佛”。

而在明末清初時,後世人根據民間傳說以及歷史事蹟寫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小說,全名為《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也叫做《濟公傳》。

而現在,我們對於濟公的瞭解大部分都來源於遊本昌老師主演的《濟公傳》,在這部電視劇裡,我們看到了身著一件破袈裟,拿著把破扇子,瘋瘋癲癲卻在遊走民間時救死扶傷、懲惡揚善的活佛濟公的形象。

最後,附上幾張遊本昌老師的濟公劇照,致敬經典!





說與山鬼聽


提起濟公這個人物,大家腦海裡會情不自禁的聯想到遊本昌老師演的《濟公》,他穿著破僧衣、破帽子、破鞋、手持一把破扇子、腰間帶著葫蘆,整天喝著酒、瘋瘋癲癲的,但他愛打抱不平、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這樣的人物歷史上真實是怎麼樣的呢?

濟公,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他們世代信奉佛教,其父親李茂春年近四旬仍無兒無女,最終虔誠拜佛得到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的主持還幫他取名為修緣,於是與佛門結下了深緣。少年時期,濟公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期間受到了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後,濟公進入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並在當時高僧瞎堂慧遠門下接受足戒,被賜法名為道濟,之後相繼參訪了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歷史上的濟公性格直率而且很有才華,在佛學有著很高的造詣。他雖然穿著破衣破鞋,沒像其他和尚一樣整天常伴於青燈古佛,做事瘋瘋癲癲,整天喝酒吃肉,但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幫助百姓,深得百姓們的愛戴。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甚至人們逐漸把他神化,說他是天上的降龍羅漢轉世。




萌妹子軟軟


關於濟公,是一位傳說中示現瘋癲行的高僧,據說他吃肉喝酒,狀若瘋癲,同時又示現大慈大悲救度眾生,據說他有一句偈: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很多人都知道(另有一說是明末破山和尚所做),本來濟公學的是禪宗,禪宗很多大成就者都有很多不同凡人的破除執著的示現,比如呵佛罵祖,南泉斬貓等等,所以本人對所謂流傳的說是濟公所做的另外的偈:

1世人若學我,即是如魔道

2謗我者上天堂,學我者下地獄

很是懷疑,這兩句不像是一位成就者所做,

大家多看佛教經典特別是禪宗公案,就可以知道示現特殊行為的大成就者必然有他的密義,而且大成就者不必對眾生解釋他的行為,難道南泉禪師還要對眾生解釋一下說你們沒有超度的能力不要學我斬貓啊!

理論上來說第一句話不算錯沒有高僧的修為就不要學高僧的行為,

但是如果大成就者已經示現瘋癲行了卻還要處處和眾生解釋,那他何必多此一舉示現與眾不同呢,去做一位循規蹈矩的正常模範高僧的形象去度話眾生不就得了,

還有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也就是佛在心中坐)是很難的,假如有人真達到說時時刻刻佛在心中,時時刻刻不離佛那真的是成就的境界了,誰去修行讓佛在心中坐難道是學魔道嗎?

第二句就可笑了,首先如果你認為濟公是成就者的話,你罵他你會上天堂?佛經裡特別是百業經有很多有意無意或知或不知而辱罵阿羅漢,結果不僅今生後世都遭受巨大的痛苦果報

破山和尚的傳說是這樣:明末 反賊進入四川,破山和尚不顧生命危險,去面見反賊請求不要屠城,反賊知道破山和尚戒律一向精嚴,就說你若吃肉喝酒我便放過百姓,於是破山和尚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ThornHeart139483765


唱著“哪裡不平哪有我”的濟公,被民間渲染成降龍羅漢下凡的法力高強、鋤強扶弱的神僧。他身披一件破袈裟,手持蒲扇,穿著破鞋雲遊四方。這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濟公形象,但他的原型並不是虛構和杜撰的出來的,歷史上確有其人。

歷史上的濟公,本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於1148年生於南宋紹興,卒於1209年,享年61歲。從歷史角度來說,“法力高強”是神話,但鋤強扶弱卻是事實。道濟法師因才華橫溢,樂善好施,鋤強扶弱,被百姓尊稱為濟公。

道濟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駙馬,李遵勖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虔誠拜佛,老來生得濟公。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了俗名叫修緣,濟公從此與佛門結緣。

濟公的家世還算不錯,很多親戚在朝為官,但他並未染上紈絝子弟的惡習。濟公少年時深受佛道兩教的薰陶。父母去世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一代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濟公一生的事蹟,被民間渲染加工的離奇古怪。實際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且頗有才華的有名僧人。其佛學造詣頗高,他的一生行徑與普通僧人完全不同。

濟公一生喜好雲遊四方,他的足跡遍及到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他的外在衣著形象與影視劇中的相差無異,即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治病行醫,排憂解難,廣濟民間疾苦。因此,濟公的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濟公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常以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不受佛教戒規約束的形象示人,使得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的四言詩: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這首詩到出了濟公悟道的本質,他認為的修行並不在於外在的修口修形,而是在於你有一顆虔誠向佛的心。有些整天吃齋唸佛,嘴裡喊著一心向佛,但心中卻無意向山、無意向佛,經常作出些不道德的事情。外在行為並不能完全判斷出一個人的好壞,需要透過現象觀察本質。濟公用自己的行為,闡述了這一道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濟公流傳下來的一句話,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大吃大喝的理由,成為了一些人意志不堅定的藉口。這顯然是誤解了濟公活佛的本意,大家對這兩句朗朗上口,是隻知前兩句,不知還有後兩句。濟公要表達的重點是後兩句,即“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的修為的高深境界,絕非是凡夫俗子所能參悟的。傳說,沈員外送給濟公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偷吃了一隻小翅膀,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認,於是濟公吐出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也是有來歷的,是說明末的破山禪師,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李立陽嗜殺成性,禪師為了救一方生靈,便要他減少不必要的殺戮。李立陽故意刁難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禪師遂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破酒肉之戒,使許多人活下來,一時成為美談。

明朝還有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難民于山賊之手,不惜破戒。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人。於是他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坦然自若。山賊為之一驚,只好放人。

為了救苦救難而吃肉喝酒,真正的歷史中也是有記載的。但並不是普遍的行為。濟公並不是說為喝酒吃肉而專門吃喝,而是在救苦救難與破戒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佛家的修行本就是普度眾生,救苦救難,這才是修行的本質。

濟公衣衫襤褸,鞋帽皆破,貌似瘋顛,他先後在國清寺、靈隱寺、淨慈寺均住過。濟公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這毫不影響他作為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的形象。濟公撰寫的《淨慈寺志》、《台山梵響》等詩作,就是他修為的有力支撐。


野史也是史


彩陶石——濟公活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