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正聽懂一首歌,被打動,並且熱烈的愛上?

擎子yeerum


術作品被創作出來後,如何理解就是受眾自己的體驗了。刨除掉純跟風趕趟兒的部分,能愛上一首歌的原因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層級

第一層:本身質量。詞、曲、樂,甚至演唱者的聲線都可以是喜歡上一首歌的理由。但這一切都與情感表達無關,歌曲此時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商品被消費著

第二層:自我表達。有些歌曲是作為概念被表達出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作者的思想狀態和情感經歷。此時對於歌曲的理解就有了外延,你可能還需要去找相關的資料,比如創作背景啊歌手經歷啊之類的。這一層開始有情感表達了,歌曲成為創作者精神的載體

第三層:情感聯結。雖說是第三層,貌似要很深才能達到,但它卻有最高的優先級。一首歌的詞曲稀鬆平常,也並非是創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概念,但因為喚起了聽眾的某些特定經歷與記憶,從而一發入魂,讓人愛的一塌糊塗。這一層的情感表達,就是百姓大舞臺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會先被第一層吸引住,第一層是音樂工業的硬實力,考察的是樂理知識、作詞功底、混音技巧這些“物理層面“上決定是否“好聽”的部分,包括很多的流行歌和“洗腦神曲”;吸引力足夠大的話我就會去找有沒有第二層的表達,第二層代表了創作者的藝術思考,是TA對於所見所聞所思的歸納,是一首歌真正有“藝術性”的部分,這是讓歌曲脫離“流行口水歌”的關鍵;而第三層是在這之後自然產生的東西,雖說不是兼具技術和表達的就一定會引起共鳴,但這樣層層遞進後的下限已經高於絕大部分歌曲的體驗了。但第三層也是最容易投機取巧的,因為我只需要引起情感共鳴就可以了,可以不需要複雜的樂理知識和精巧的藝術設計:比如我沒談過戀愛,也可以寫一首失戀的苦情歌,拿把吉他咿咿呀呀的唱著,只需要喚起有失戀經歷的的共鳴,就可以了。

由這個角度來看,大部分人的體驗應該是3(——2——1),但這樣的哭笑又有多少是為了這首歌本身呢?


518v美七家的新一


謝謝!要問,如何才能真正聽懂一首歌,被打動,並且熱烈的愛上?千歌萬曲,無一不愛,各有千秋,首首經典,是歌都好聽,是曲有人唱。這個就得看個人文化底蘊知識深淺水平高低所決定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和愛好不同。如古曲,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高山流水遇知音。什麼人唱什麼歌,什麼階級說什麼話,沒錯!沒點文化不懂音樂樂理知識的?也就是看個熱鬧,過把癮一聽而過拉倒了,也就皮毛而巳。只能人家有文化懂音樂文人墨客詩人藝術家,會欣賞理解消化的了。音樂這種東西不是哪麼簡簡單單的幾首歌?從古自今大音樂家們不斷努力創新發展從無止境。

只有作詞作曲大家用他們畢生的精力付出心血創作出最心愛的經典之作了。就咱這水平我沒有一首聽懂看明白的都是一知半解,稀裡糊塗,愛是哪首都愛可惜她不愛咱這個沒辦法,怪咱沒好好讀書唄!比如,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詞作者明代大文學家楊慎所作,曲作者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所作。別說真正聽的懂就連字咱都認不全,怎麼理解?多麼大氣磅礴的一首經典大歌好歌,可惜在我這就算白瞎了。但現在還真有哪不少粗製濫造,下三爛,不三不四破歌,詞不象詞曲不是曲,頭上一句腳一句,驢唇不對馬嘴,看著噁心聽著肉麻起雞皮疙瘩,渾身打冷顫,還專門有樂意聽的吃,真是好不如得意。


Aiopr147301105


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後,如何理解就是受眾自己的體驗了。刨除掉純跟風趕趟兒的部分,能愛上一首歌的原因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層級

第一層:本身質量。詞、曲、樂,甚至演唱者的聲線都可以是喜歡上一首歌的理由。但這一切都與情感表達無關,歌曲此時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商品被消費著

第二層:自我表達。有些歌曲是作為概念被表達出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作者的思想狀態和情感經歷。此時對於歌曲的理解就有了外延,你可能還需要去找相關的資料,比如創作背景啊歌手經歷啊之類的。這一層開始有情感表達了,歌曲成為創作者精神的載體

第三層:情感聯結。雖說是第三層,貌似要很深才能達到,但它卻有最高的優先級。一首歌的詞曲稀鬆平常,也並非是創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概念,但因為喚起了聽眾的某些特定經歷與記憶,從而一發入魂,讓人愛的一塌糊塗。這一層的情感表達,就是百姓大舞臺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會先被第一層吸引住,第一層是音樂工業的硬實力,考察的是樂理知識、作詞功底、混音技巧這些“物理層面“上決定是否“好聽”的部分,包括很多的流行歌和“洗腦神曲”;吸引力足夠大的話我就會去找有沒有第二層的表達,第二層代表了創作者的藝術思考,是TA對於所見所聞所思的歸納,是一首歌真正有“藝術性”的部分,這是讓歌曲脫離“流行口水歌”的關鍵;而第三層是在這之後自然產生的東西,雖說不是兼具技術和表達的就一定會引起共鳴,但這樣層層遞進後的下限已經高於絕大部分歌曲的體驗了。但第三層也是最容易投機取巧的,因為我只需要引起情感共鳴就可以了,可以不需要複雜的樂理知識和精巧的藝術設計:比如我沒談過戀愛,也可以寫一首失戀的苦情歌,拿把吉他咿咿呀呀的唱著,只需要喚起有失戀經歷的人的共鳴,就可以了。

由這個角度來看,大部分人的體驗應該是3(——2——1),但這樣的哭笑又有多少是為了這首歌本身呢?


金哥音樂屋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音樂是藝術中的藝術,很喜歡,但卻不敢說很懂得,聽到一首歌被打動還能愛上它,說難也不難。沿著感知的河沿慢慢地走進。歌曲是帶動靈魂的翅膀,每一個音符都鐫刻著讓你顫抖的魔力。

有一點尤其重要,想要打動別人,首先打動自己,一首經久不衰的好歌,像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有了救人的本事,還要有救人的慈悲。我相信,音樂有無言共通力,宇宙有光沒有人可以拒絕音樂的,就像我們無法拒絕太陽。

紅 塵客棧裡,我們都需要一首首歌,來慰風塵暖自己。



春竹向暖


分享下打動我的,百聽不厭的歌曲:

歌名:會呼吸的痛

歌手:梁靖如


我是卡客


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藝術......

我相信每一首歌每一首音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獨特的場景,獨特的情緒,以及音樂想表達的故事和內容

最直接的例子:很多電影或電視劇的主題曲會根據其主題進行選擇或編寫,而裡面的每個情景會匹配相應的背景音樂。

在我看來,電影使很多小夥伴被戳中淚點不光光是故事的情節,還有與此匹配情景的音樂(音樂總有魔力能夠抓那住每個人的神經系統)。

我相信很多人看過前任3,“說散就散”和“體面”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而這個淚點不光是在看電影的時候,為什麼?因為它有能力揭開人內心最脆弱的一面的同時讓人對它們上癮,一遍一遍的讓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和脆弱。

所以,只要你能理解到一首音樂背後的故事,並且是你喜歡的故事,或是這首音樂的故事或旋律能觸摸到你心裡的某個點,相信我,它會使你上癮.....



S小姐後花園


能聲入人心的歌聲往往是跟心情連在一起的,失戀的時候可能會喜歡聽悲傷一點的歌,也會一點一點的隨著音樂悲傷,流淚,這時候如果有人給你放一首嘻哈搖滾的歌曲,你會覺得好吵,好煩。也會要喜歡聽一些治癒系的歌曲,來鼓起勇氣找尋明天,重新遇見愛。而快樂的時候可能會喜歡一些能與自己經歷產生共鳴的歌曲,想象著原來這個世界很多人與我一樣,都會這樣想,遇到事情都會這麼傻,也會默默的努力,默默的喜歡一個人,不說出口。作為一個資深80後,周杰倫、陳奕迅、五月天、She、潘瑋柏、張韶涵陪我們一起走過了青春歲月,臺灣偶像劇,韓劇主題曲陪我們哭了又哭,笑了又笑,還記得聽周杰倫晴天的時候,聽見那句從前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莫名的眼淚就止不住往外流,或許伴隨著音樂,一些往事湧上心頭。





波波魚美食


首先你得先去聽一首歌;其次必須用心去聽;第三才談得上被打動或熱烈的愛上。

個人覺得,聽歌是分年齡階段的。年少時,歌曲給了你表達自我、獲得關注的渠道和途徑。中年時,歌曲給你提供了舒緩心意,釋放心情的平臺。老年時,歌曲成為一種愛好,樂趣,讓晚年變得鮮亮。年齡不同,歲月沉澱,對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就會發生變化,如同一場愛情,彼時你打動我的,是美麗的容顏,是跳動的旋律,今時你打動我卻是性格,溫暖我的生活,是那歌詞暗合了我的認知和此時的心境。


我眼中的伊犁


比如你聽周杰倫的歌


小羊的vlog


也許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一首曾經是多麼熟悉的旋律,卻引起了很多感觸、憂傷,也許有些東西無意間就會看清楚,明白,人生就是人生,別太讓自己太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