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院冯新广:高职优质校要致力于成为一项更普惠的民生工程

日照职院冯新广:高职优质校要致力于成为一项更普惠的民生工程

日照职院冯新广:高职优质校要致力于成为一项更普惠的民生工程

聊起手边的工作,冯新广略快的语速和舒展的声线,处处都透露出一种向往与热爱。在近一个半小时的交流过程中,冯新广从内涵把握讲到专业设置,从教师能力讲到学生素质,他的身上张扬着一份近似于矛盾的笃定与激情。从他多次提及的高职教育要做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素质教育对接区域文化”中不难看出,作为“掌门人”,在他眼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全国高职优质校建设从一开始就是件板上钉钉的事。

日照职院冯新广:高职优质校要致力于成为一项更普惠的民生工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新广

国家启动特高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聚焦一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扶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日照职院紧随其后,聚焦优质校建设中八个方面以及特高校建设中的“一个加强、四个打造和五个提升”,将两者有机融合、双向发力。果不其然,在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结果中,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16个项目,一跃成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这刚好为冯新广对日照职院的信心再添一枚颇具分量的砝码。

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

冯新广带领全体“日职人”纲举目张,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中把握内涵,找准基点,升级示范引领:一方面着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服务;另一方面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及双师队伍,构建一流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专业对接产业 产教融合要落到实处

对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设置不仅要有吸引力,更需要有生命力。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一路走来,优质校建设提出了重点抓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提升的目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首先在专业设置及专业群建设方面向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对此,冯新广认为,产教融合不是一句写在纸上的口号,应该将其打造成学校的一张名片,彰显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据介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下大力气打造特色鲜明骨干专业,优化专业群整体布局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日照职院一方面主动对接海洋强国、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以特色发展为主线,做强做精与办学定位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国内省内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10个专业群,全面提升优势强势专业群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设置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而调整,使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升级适时更新,确保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同时,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同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无缝匹配。

专业对接产业,在紧贴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办学方面需要学校扎实推进多项工作。

日照职院积极构建应用性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体系,与日照高新区、行业企业共建国家及省级众创空间、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十三五”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7个日照市社科研究基地一起,引领了日照水产养殖新品种培育、精深加工,鲁南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研发和建设。

在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方面,学校承担“国家星火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开展横向技术服务1000余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00余项。采取“技术工艺服务-企业获得效益-企业反哺学校”“三步走”模式,成功转化海湾扇贝育苗技术、大菱鲆人工养殖技术、虾青素制备工艺等多项核心技术,引领地方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其中,虾青素提取纯度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助推3家公司上市,核心专利技术为企业质押融资1900万元。

开展技能培训与社区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不断开放课堂资源、文体教育、实验实训和教师资源,近三年开展社会人员技能培训6.1万人次、社区公益性学习服务4.7万人次,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到款额8500万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产教融合呼唤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日照职院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共建现代汽车学院、与中兴通讯共建中兴通讯学院、与五征集团共建五征产业学院,与日照君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君青交通运输学院,深化校企资本、技术、管理、人员等要素融合,实现一体育人。共建职教集团。牵头成立海洋与渔业、文化创意2个山东省职教集团和日照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政行企校等多方优势资源,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集团成员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打造融合性教学基地。与惠普、鲁南制药、迪士尼乐园、山东网商集团、一汽大众等479家企业,开展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多类型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携手发展。优质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和设备价值累计8596万元,年提供实习岗位4600多个,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

园丁筑梦 “双师”素质夯实高职教育根基

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履行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水平。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教师尽可能呈现校企合作建设为主的格局,对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育自己的名师巨匠、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成为当前很多优质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对此,冯新广认为,优质院校要围绕“双师型”主线,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和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新理念、新模式。

日照职院积极打造日照市人才“蓄水池”,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联合日照市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积极发展和用好“日照航空院士工作站”“国家众创空间”“省市职教集团”“省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利用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和项目引进等方式,聚焦一批产业急需的行业领军人才。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一方面遴选校企融合度高、管理先进、规模以上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另一方面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 校企互派互聘人员,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制度和岗位互通机制,协同开展教学与生产、合作研讨校企育人标准,实现“双师双能”,共同培养学生。

设立“产业教授岗”。学院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政府、行业企业“智库”,参与政府、行业企业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产学研合作平台,全方位助力科研工作出成果。灵活使用候鸟专家、双休人才、海外工程师,邀请有海内外高校、大企业(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学术大师、技能大师来校工作或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方面,学校实施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任教师技能提升计划和教师进企业实践计划。出台《专业带头人、公共课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及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其开展教学研究、科技研发、学术交流、外出培训等以及参加政府产业智库、行指委、专指委有关活动,近两年20余名教师成为政府智库咨询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制定《专业教师技能练兵及过关测试指导意见》《双师素质认定办法》等,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的技能过关制度,组织专任教师技能培训过关活动,组织教师参与技能鉴定,开展“双师”素质分级认定,专业教师至少获得一项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或政府部门、相关单位挂职、顶岗,深入开展实践锻炼,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企业转型发展、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以服务区域需求为主导 锻造“超强”社会服务功能

所谓“超强”,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在冯新广看来,就是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优质院校建设需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持续扩大影响、赢得支持、汇聚资源,进而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再提升,才能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作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区域发展的天然优势。冯新广介绍,日照职院以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两翼,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发挥充分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开放优质教学资源,突出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

首先,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先后开展两轮专业优化调整,将71个专业逐步压缩到41个,打造以服务向海经济和临港产业为主体,以服务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特色专业体系,累计为社会培养了8万多名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次,积极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学校构建海洋渔业、全域旅游、海洋生物技术等11个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乡村经济和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发展咨询、规划论证等技术服务。水产养殖专业师生进渔场、进渔村、进渔家,定期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并持续坚持技术攻关,引领和推动日照市海湾扇贝育苗与养殖、大菱鲆育苗与养殖、半滑舌鳎和星斑川鲽育苗与养殖三次渔业养殖发展高潮。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深入莒县赵家石河村实地考察,潜心挖掘村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指导该村申报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秋千、请家堂),成功吸引社会资金2.7亿元,助推赵家石河村入选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和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电子商务专业组建农村电商创业实践学生团队,与日照市闫庄镇、果庄镇、棋山镇、涛雒镇、巨峰镇、桑园镇等乡镇合作,建立大学生电子商务农村服务站,助力渚汀村争创“日照市淘宝第一村”。

再次,健全精准培训体系,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经济发展各领域培养一线人才。依托学校的二级渔业船员培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培训。建设日照市智慧学习工场,开发“日照市民学习系统”,打造了一批优质线上微课资源,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开发村级带头人培训项目,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2018年学校开展新型渔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农村干部培训达2万人次。

另外,助力“走出去”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协同日照本土企业五征集团,在巴基斯坦建立“五征学院卡拉奇分院”,为五征集团培养海外企业员工;与通威集团赴越南等国合作开发水产养殖与食品加工培训包,为企业海外生产和经营提供人才支撑;与老挝、柬埔寨等职业院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东盟国家培养现代海洋渔业、现代土木施工、电子商务等技术技能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

春来草自青。至此,优质校建设初见成效,可是冯新广并没有跟着松一口气,因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铺开了“施工图”。有怎样的理想,就有怎样的追求。冯新广和“日职人”的追梦步伐愈发铿锵,“高职教育是一项民生工作,只要关乎民生就一定不能大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栗娟 陈鸣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