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繼位之後是否對鄔思道起了殺心?根據是什麼?

戴雨濃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整部劇圍繞著九子奪嫡這個故事展開的,主要講述了康熙晚期,天下幾乎太平,而康熙這些年打臺灣,打三藩,打葛爾丹以及六次南巡,幾乎把整個國庫都打光了!再加上內患,朝廷腐敗現象嚴重,天災不斷氾濫!在電視劇中康熙說了一句話很有道理,天災人禍,天災就是對於統治者的懲罰,統治者不能好好的治理國家,老天爺就要降下災難!

而面對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康熙年事已高,已經沒有什麼能力再去改革吏治,所以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選出一位傑出的接班人,這樣子他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坦然的面對大清的列祖列宗,也可以讓大清王朝的光輝延續下去!

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下,雍正皇帝脫穎而出,可以說是不顯山不露水的,皇位就到了他的頭上!那麼說的有些容易了點,只不過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九子奪嫡起初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太子二阿哥為首的太子黨,一個是以八阿哥未收到八爺黨!這兩幫人互相打擊,任人唯親!也就是這樣激烈的競爭,導致整個朝廷動盪不安!朝廷上的各個官員也在尋思站隊的問題!

太子經過兩立兩廢,最終被淘汰出局,八阿哥由於出身不好,再加上他做的很多偷雞摸狗的事被康熙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也被排除在外!兩股最大的勢力都被捨棄,孜然而生的則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和十四阿哥胤褆,可謂是一文一武,相輔相成!而且這兩位兄弟是同父同母!最終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雍正勝出!

成王敗寇,失敗的人註定沒有好下場,成功的人也未必都能夠得到善終!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真到了讓你捨棄榮華富貴的那一天,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呢?自古成大事者,可以共患難,但是不能享榮華,越王勾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陶朱公范蠡看清了勾踐的本質,及時的逃走經商去了!大臣文仲就慘了,被勾踐找個理由就殺掉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了去!

雍正這個人很有特點,面無表情,喜怒哀樂不形於色!但是內心裡的狠勁那就別提了,單從他對高福的態度,就能夠看得出他具備了帝王的兇狠之心!高福好歹在雍親王府好多年,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呢!雍正就不能把他打發的遠遠的,一輩子別回來就行了唄!怕高福連累到自己,連累到整個雍親王府,硬是狠心把他殺了!這一點看在鄔思道眼裡,記在了鄔思道心裡!

就在雍正成功繼位之後,他的那些擁戴者各個加官進爵,像年羹堯,十三阿哥,十七阿哥,隆科多等等,而對於鄔思道卻是不知道該怎麼封!鄔思道早些年間還是一個莘莘學子的時候,進京趕考,面對考場上的貪汙舞弊,他選擇當了一個憤青,最終落得個牢獄之災!被康熙爺欽點過不能當官的人,雍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麼?顯然不可能!所以,鄔思道的問題依然成了他的一塊兒心病!

畢竟鄔思道在雍正奪嫡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忙,可以說沒有鄔思道的謀劃,雍正很可能跟皇位擦肩而過!對於有功之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封賞!鄔思道知道雍正的事情太多了,知道的越多,就越危險!如果我是雍正,我肯定是快刀斬亂麻,一刀殺了,一切完事,反正鄔思道的任務已經完成,大位已奪!

若非鄔思道最終還是看明白了雍正的想法,他早已人頭落地,於是他提出了半隱的辦法,希望雍正能夠看在過去的情分上留下他!他這也是在跟賭啊!最終他還是賭贏了!先投奔李衛,後投奔田文靜,最終找個由頭跟田文靜鬧翻了,一走了之!很完美的溜之大吉了!

鄔思道這輩子值了,從胸懷大志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到不得志修習黃老之術,最終輔佐雍親王奪嫡成功!這也恰恰證明了鄔思道這一輩子所學的東東都用到了正地方!雖然他不能像商鞅張儀那樣在朝廷上展露鋒芒,但是助胤禛當上皇帝這件事也足可以讓他滿足的了!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做著驚天動地之事,這輩子可以安享晚年了!


可樂男孩


《雍正王朝》裡,雍正繼位後,曾在張五哥的護送下回到雍王府。當時雍正與鄔思道有過一段對話,雍正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鄔思道自己擅自安排的。而且沒有與雍正商量,這一點雍正聽了以後,心裡有過一絲的不快,但很快就過去了。

正是雍正這個瞬間的變化,鄔思道看在眼裡,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結局。所以要求半隱退,而不是全隱退。如果是全隱退,雍正會對他不放心,如果是不隱退,他就有性命之憂,如果是半隱退,尤其是提到了錢,會讓雍正放心,認為鄔思道不過是為了錢財效命,而不是有謀臣之心,將來會危及清朝的江山。

可見,鄔思道不僅是一個謀臣。還有張良的智慧,急流勇退保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