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剩女現象”已經成為當下時代避無可避的一個話題,越來越多的大齡女性處於單身狀態。甚至你可能會發現,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30歲以前都沒有正式同異性交往過的女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社會對個人何時婚否的包容度已經提升了很多,但對於女性30歲以後還未嫁人這一個人事情,顯然仍並未達到理想的接納度,不僅如此,你可能還會發現,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未婚女性本身對自我的接納度也十分不夠。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大齡未婚女性出現?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裡,方泓漸的父親在對於男女婚姻的匹配有這樣一番言論:

“女人唸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

所以大學畢業生才娶中學女生,留學生娶大學女生。

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則男人至少是雙料博士。

這跟‘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一個道理。

可以說,方鴻漸的父親這一番言論,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那個時代下的文人酸儒,在男尊女卑封建風俗下,遺留下的根深蒂固的男女擇偶梯度概念。

一句總結:硬性條件上(家境、學識、經濟)),男人一定要比女人強。

結合《圍城》的社會背景,那個時代的人們還有這種觀念尚顯得不那麼奇怪,然而,在現代社會大學生、高知份子比比皆是的今天,仍然有眾多男女依然按照這種無形的,不成文的擇偶觀來作為自己挑選伴侶的基準。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我有兩位單身室友:

大學同窗A是90年的,職位管理層白領,月薪15K;

室友B是91年的,普通白領,月薪6.5K。

她們的身材、長相、身高、家境如實來說均屬於人海中相對普通的一類型,且同樣都無戀愛史。

我們會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聊到關於伴侶和婚姻的相關話題:

從渴望度來說,A和B都表示是想要找男朋友,且均有過多次相親經驗,因此在伴侶渴望度上,她們是一樣的;

從觀念來說,兩人也都明確表示過還是要結婚,並沒有作過“獨自生活”這種設想;

唯一不同的是,她們對於伴侶的要求。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工資高的A,她們公司的領導學歷都是重本/研究生起步,薪資是5W+,她所面對的客戶也都是這個收入階層,因此在她的意識裡,就男性的學識和成就而言,她的伴侶就應該達到這個層面才能滿足自己所在梯度的需求。

關於這一點,從她曾經相親過一位IT男可見一二,見面時覺著初步印象都還可以,但在瞭解對方工資18K後瞬間沒有了興趣。

然而,這也並不能說她就是一個完全的“條件至上”者,因為從日常的相處和言談中,仍然可以瞭解到,她本人對純真的愛情是有憧憬和嚮往的,且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她屬於絕對的996一族),她是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寵愛與愛護的;同時她認為自己找的是“靈魂伴侶”。

簡而言之:在自己的見識與感受裡,她希求的伴侶是一個既清晰又模糊的“完美”形象。

工資普通的B覺得,她要找的是結婚對象,因此她說出的異性條件非常具體:有車有房最好,沒有的話就需要工作穩定,收入要高於她1倍最好(13K左右);品性上不抽菸不喝酒;她個人不喜歡家庭瑣事,所以家裡最好只有一個兒子;不要有複雜的戀愛史。其它的,她說,遇見了才知道。

相對而言,B同學在尋找伴侶上是以務實為主。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乍一看,很多朋友可能只會看到A同學眼光太高,5W+工資的高學歷,不用看其他就已經被自動列入了優質男行列,憑什麼來選擇你一個15K的大齡剩女,除非你驚為西施還差不多。

這一點,我們且不在這裡過多談論它的“可行性”,我個人比較關心的是,身為女性,為何無論我們自身處於什麼樣的梯度位置,我們都會希望自己找的男性伴侶高於這個基礎?

如果說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家庭分工中,男性在家庭角色中起著重要的經濟基礎作用,在基於基本的生存問題上,這是一種相對平衡的選擇無可厚非;

但當我們已經遠離生存的階段,男女賺錢能力差距越來越小,尤其當女性自身的經濟基礎已經達到一個水平的時候,為何還是會在這個點上對男性作出要求或者說有期求?你甚至會發現,很多年薪上百萬的女性依然渴望自己的伴侶在薪資學歷上比自己“高一點”!

可見,梯度擇偶的觀念依然在無形而又深刻的影響著現代人,且在女性中更為凸顯。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電影《我願意》裡,李冰冰有一句臺詞印象很深:

他有沒有錢不重要,他沒錢我可以掙,我要的是男人。

試問,當下擁有這種底氣的女性又有幾個?在傳統封建思想的隱形侵蝕下,即便是各種呼籲“男女平等”的今天,“男主內,女主外”也依然沒能得到接納的空間。在擇偶方面,大部分女性無論是展現出“主動地”選擇姿態,還是“被動”的選擇姿態,將自身放置在弱勢和卑微處境的根本思想沒有改變。

所謂的平等,從根本上來說可能不是向外向男性向這個社會去求得多少權利,而是在一些原則是非的大局觀上,先自己放在一個平權的位置上!

“梯度選擇”的擇偶觀,助長了單身女性的隊伍!

電影《我願意》劇照

所以,男人必須需要比女人強,與其說這是“選擇現實”,不如說這是男尊女卑思想的變形傳承,在這種思想下的擇偶觀,也無怪乎為何越來越多高知高收入的女青年無法再輕易進入關係,踏入婚姻。

(本文小編只從男女梯度的角度來展開所謂“剩女”現象,而非意指當下單身人士的選擇皆因此由,觀點也僅供參考閱讀,大家不必過於對號入座,感謝閱讀的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