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电影《沉默》在一片朦胧的迷雾中开场,阴郁沉闷的气氛揭示了电影沉重的主题。故事发生于17世纪日本,讲述了葡萄牙神父到日本从传教到弃教的一个过程。故事虽然简单,但过程艰难而令人震惊。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用影像化的效果呈现了《沉默》的原著,因而电影含有诸多导演的个人思考。对于作为基督教徒的马丁·斯科塞斯来说,也许他就像电影中的神父那样,在不断挣扎徘徊中思考信仰的含义,而他通过电影的故事也表达了他的信仰告白。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斯科塞斯与加菲尔德在片场

值得关注的是,17世纪的世界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宗教符号的输出,不同的文化也在输出。那么从根本上讲,电影中的苦难历程其实也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碰撞;表现着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下的冲突。

基督教文化

影片《沉默》是一个有关于信仰的故事。电影开始的闪回呈现了费雷拉等神父因传教而被日本政府迫害的画面,他们忍受折磨坚持信仰;两位神父也同样遭受着精神肉体双重打击,依然坚守信仰,并为当地百姓受洗祷告。因此首先需要了解的正是基督教文化存在的内涵。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冷落《沉默》的奥斯卡,简直是遗憾

对于基督徒来说,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是《圣经》,即神的话语。它蕴含了基督教文化的所有哲理思想,同时也包含了基督教的教义。

电影通过读信方式的画外音切换着叙事视角。在罗德里格兹神父读信的时候,他引用了许多《圣经》记载的内容;而他正遭受着痛苦与困境。因此这一层语境暗示了神的话语就是他坚守信仰的信心所在;也说明了教徒遵从《圣经》的必然性。

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28章第19节和20节中这样说道:“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因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福音代表着神的恩赐;作为门徒般的神父,他们传教即是在遵守教义,为神传福音。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在天主教观念中,没有基督文化的地方就是黑暗之地

历史上,基督教到各地传教的史实非常多。对于基督教一大教派的罗马天主教来说,传教的意义更具神圣使命。在天主教观念中,没有基督文化的地方就是黑暗之地,传教士则背负了传递光明的重任,所以传教是在践行信仰的教义。电影中,两位神父决定前去日本时,画面呈现高空俯拍的镜头,正是上帝视角,其隐喻说明了他们的立场非常坚定。

基督文化虽起源于以西亚耶路撒冷地区,而在中世纪兴盛于罗马天主教存在的欧洲大陆。按照电影文本的历史语境,基督教文化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符号。因而神父到日本传教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输出的一种表现,而在信奉东亚主流文化的日本看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是陌生的,并且,表面上宗教文化的传入,也许就是一种文化的入侵。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日本视角的观念

影片《沉默》是一个有关于寻求的故事。电影根据原著主题展开,展现了“岛原起义”之后的故事,从而全面表现17世纪由德川幕府当局的日本对这种外来信仰的迫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故事从一开始就为罗德里格兹神父埋下了巨大阻力,通过罗德里格兹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展现基督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被强行否定。导演展现日本政府的残酷行为,在一方面肯定了这种暴行的恶毒;另一方面,并不意味全面否定日本文化;相反,罗德里格兹在这片土地上坚持寻找真理,寻找光明的同时,揭示的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错误观念。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沉默》是一个关于寻求的故事

如果说如电影背景所叙述的,日本政府压迫这种外来思想,是在极力维护日本当局封建制度下的专制统治;那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认同基督教教义,也许是根本上的不理解。

这种不理解如吴念真导演的电影《太平·天国》英文名《Buddha Bless America》一般,直译为“佛祖保佑美国”,说明了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因本土文化的语境缺失,而很容易被本土文化的原本观念所误定义。所以值得探讨的是,《沉默》中那群信仰天主教的日本信徒,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基督教教义、是否完全明白基督教文化。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电影《太平天国》海报

电影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人物便是几次向罗德里格兹神父赎罪、又几次出卖信仰的吉次郎。如果说他的性格复杂多变,那么从根本上讲,他也许就不曾进入天主教教徒信仰的世界。当罗德里格兹神父第三次来到吉次郎的面前时,他问道:“你来这里是为了得到主的赦免吗?你到底懂不懂什么叫赦免?”

然而吉次郎却怪罪自己出生于错误的年代,认为如果没有迫害,他就会成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不明白的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怪罪命运本就是种不信。也许在他看来,只要神父肯替他祷告,那么他就会得救。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他并未真信。

一方面电影表现了信仰基督教的本土百姓为了这种信仰而牺牲;另一方面通过他们与神父的交谈,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这份信仰的陌生。罗德里格兹神父来到村落分发信仰符号的实物时,他们是极度渴望的。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他们看待信仰符号的实物如同东方宗教观念里面的“护身符”一般,而护身符的含义却是背离基督教教义实质的。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怪罪命运本就是种不信

正是本有的宗教观以及文化语境的缺失导致了本土百姓们在信仰上的错误认知,在无形中造成了基督教文化传播的巨大阻力。加上政府的压迫,这些阻力对于神父来说也许就是一种磨难的试探,是使他们信心开始动摇的重要因素。

文化信仰的冲突

影片《沉默》是一个有关于救赎的故事。主人公罗德里格兹一面找寻费雷拉;一面见证了当地百姓受到迫害的苦难。他在不断地祷告中,祈求神的救赎,祈求着神迹。而电影中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隐喻——关于基督教核心,救世主耶稣的受难历程。罗德里格兹在困苦中幻想着耶稣的影子、幻想着神的指示,甚至他在最绝望的时刻,诵读着《圣经》中,耶稣遇害前一天晚上于客西马尼园的那段话语。他将自己比作了耶稣,徘徊在忍受苦难与放弃教徒身份中。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沉默》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如果说费雷拉放弃了教徒的身份,一定程度上象征了西方文化核心中天主教的信仰危机,那么也说明这是罗德里格兹在绝望中动摇信心的最关键因素;暗示了他最终的命运。

翻译官第一次见到罗德里格兹的时候,曾对其说,他的英文是从费雷拉那里学来的,但是作为神父的费雷拉却不会日语,甚至不愿意学习日本文化,总是将自身的文化与信仰看得很高。导演试图表明日本当局将基督教传教的行为视为文化上的入侵,那么在这个因文化信仰而导致立场上对立的冲突中,包含着正义与非正义的手段。日本人用残暴的手段来根除文化上的危机正如罗德里格兹所说,真理与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是扭曲的,这显然是不正义的。这种深刻的矛盾性却揭示了基督教信仰上的隐喻——耶稣不是为了忠诚信仰的人牺牲,他是为了丑恶、非正义降临到世上,为罪人而牺牲。

因而对于基督徒来说为苦难牺牲是必然的。但罗德里格兹没有因酷刑与不义而牺牲,他踩踏了圣像,放弃了教徒身份,走上了与费雷拉同样的道路。而这看似不符合天主教信仰的选择其实旨在将两种文化的强烈冲突化为对折磨罗德里格兹精神上的痛苦,外化他内心的冲突。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苦难牺牲是必然的

当费雷拉告诉他这些被穴掉的人,不是因为没有放弃宗教而被折磨;他们如同吉次郎一般放弃了无数次,只因神父的存在而被掉在这里。说明日本的信徒也许并不理解救赎的真正含义,他们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真谛是模糊的;而日本政府同样以“消除文化之根”的主观观念,运用非正义的手段让神父在形式上违背教义,自动放弃教徒的身份。这一切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罗德里格兹内心的绝望。

画面对准耶稣圣象的眼睛特写后,罗德里格兹再次产生幻觉。他在最为痛苦的时刻听到了神的声音,就如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众人羞辱时,望向天空期盼上帝的声音。导演通过影像化的手段展现了这种幻觉背后神迹的显现,并在充满神秘的画面中揭示了牺牲正真的含义——为了信仰而放弃信仰正如同耶稣为了罪人而替罪人受罪,不是因为他向邪恶屈服了,而是因为他同样爱着有罪的人。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为了信仰而放弃信仰,正如耶稣为了罪人而替罪人受罪

罗德里格兹选择了踩踏圣象。那一刻画面声音消失,深刻揭示了神父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表明的是信徒身份荣耀的褪去;是深受质疑中因信仰而平静的内心。导演在电影结尾处以这般平静的节奏来展现罗德里格兹后半生平淡而饱受争议的处境与举措,实际上说明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人物内心个人的冲突以人物内心得信的救赎而化为了全然的平静。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当今的宗教信仰,更需要面对的是自我的内心

所以电影表面是在展现因文化地域差异而导致罗德里格兹从传教到弃教的过程,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导演对于基督教信仰的主题思想揭示,以升华罗德里格兹的人物形象来说明无论文化、地域、语言是何其不同,质疑的言语多么激进,只要内心坚信,神迹则正是平凡生活中的真谛。在如今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中,面临多样性的文化,也许导演借用《沉默》正是想表达,当今的宗教信仰更需要面对的是自我的内心。

奥斯卡遗珠,却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