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還有資格作為五常之一嗎?

獨狼


要按照英國近年來在歐洲的表現和它在安理會中的一貫表現,英國真的沒有理由繼續待在聯合國常任理事會。

為什麼呢?因為英國沒有責任感。


英國脫歐充分表明了英國人的心態——英國人拒絕在歐洲事務中扮演角色,害怕在歐盟中吃虧,因此寧可拆了整個歐盟的臺,也要脫離歐盟,守住自己的利益。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國家還有情可原,可你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於歐洲都毫無責任感,更不要提對於世界了。

聯合國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最高決策機構,應該由有責任感的國家擔任,當初讓英國擔任五常之一,就是因為它在歐洲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擔當起大國責任。

但不能因為一點功勞就躺在那啃老本,世世代代啃下去。現在的英國,顯然沒有了當年的責任感。


英國民眾這樣自私還說得過去,老百姓考慮問題不顧大局也是情理之中。英國政黨在關鍵時候不敢擔當,把如此重大的問題交給民眾公投,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居然在逐漸走向民粹主義。

除了缺乏責任感外,英國在國際舞臺中的角色也越來越缺乏獨立性。

長期以來,英國在國際事務中不敢表達自己的立場,總是習慣處處跟美國人保持一致,成了美國的復讀機和傳聲筒。

美國說打伊拉克,英國人說中;美國說要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英國代表說行;美國人說把要制裁伊朗,不讓伊朗賣石油,英國在聯合國的代表說沒意見。


要說英美有著歷史淵源,文化有共性,血濃於水,價值觀一樣,立場一樣,也是情理之中,但你作為常任理事國,也不能每次都踩著美國的鼓點,總要有所同,有所不同。

在重大國際事務上表決的時候,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敢對美國說不,英國在常任理事國裡的意義何在呢?就是演戲,也要演一次,在美國贊成的時候,你英國投一次否決權,反對票或者棄權票,讓大家知道你不是擺設。

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國,作為跟英國一樣的常任理事國,同樣作為歐洲國家的法國不僅在歐盟中說一不二,在國際舞臺上的自主性也非常強,絕不是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地位。在非洲這種法國傳統勢力範圍中,法國的影響力要明顯高於美國。而英國在殖民地中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被美國替代了。


誠然,英國現在是個不稱職的常任理事國,可是,假如英國不再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誰來填補這個空缺呢?

日本嗎?日本無論是GDP總量和全球各國對外援助排名都是前五位,可日本是二戰戰敗國,法理上先天不足。

而且日本對美國也是亦步亦趨,比英國跟的還要緊。

況且,日本對二戰中自己發動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的傷害沒有足夠的反省;日本要入常,中國能答應嗎?


德國嗎?德國的GDP總量和對外援助排名也是世界前五,擔當了足夠的國際義務,在歐洲事務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國際事務中表現積極。

可是德國也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就是德國在歷史上沒有什麼殖民地,缺乏影響力範圍,在歐洲以外,沒什麼國家買他的帳。因此德國代表的更多是是發達國家的利益,在代表性方面不如英國。

英國GDP 總量 以28218.99 億美元排名前五,英國政府對外經濟援助排名前五,40年來英國的對外經濟援助累計達到6000億美元。從數字上看,英國還是有大國風範的。


英國為老大的英聯邦,旗下有53個國家,英聯邦元首還是16個英聯邦王國名義上的老大。

這16個國家其實就是英國的自留地,雖然英聯邦元首沒有什麼實權,英國國王也沒有權力插手各成員國的內部事務,但英國在這個邦聯裡頭還是有最大的影響和號召力。在這十六個國家裡,還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等有影響力的大國。

這個優勢是除法國以外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像德國、日本、印度這樣的國家,哪怕砸再多的錢,也砸不出英國這樣的世界級影響力。


除了祖宗留下的殖民地勢力範圍以外,英國還有另一個優勢——倫敦。

雖然英國早已從世界中心的位子上退下來,可是作為曾經的世界核心,倫敦,它的地位卻有增無減。

靠著祖宗打下的基礎,倫敦在世界城市的競爭中依然遠遠的把其他城市甩在後面。在國際城市排名中,倫敦和紐約是唯二的兩個世界級大都市,像東京、香港、北京等城市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全球頂級的法律、教育、保險、金融資源都在倫敦,倫敦在第三產業中擁有世界級影響力。即使在金融證券方面,倫敦也僅次於美國,統治著世界第二大的歐洲證券市場。

所以,倫敦的影響力就是英國的影響力,這也是英國能位居常任理事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個位置上,英國雖然乾的不好,可是又有誰能取代他呢?


小約翰


關於這個問題,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表示:先別管什麼五常了,先讓我“脫歐”了行不?

隨著鮑里斯·約翰遜接替特蕾莎·梅成為英國首相,英國的“脫歐”也開始進入倒計時,而與轟轟烈烈的“脫歐”相呼應的,是英國境內此起彼伏的“脫英”運動,除了老生常談的蘇格蘭離婚,北愛爾蘭的獨立傾向越發明顯,就連眼皮子底下的威爾士也表示扶我起來試試,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似乎就要徹底成為歷史了。

近年來,隨著我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昔日風光無限的歐盟逐漸暗淡,這讓英國感覺沒有繼續和歐盟玩下去的必要,所以才有了“脫歐”的一系列運動。而英國的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對不想離開歐盟的蘇格蘭、北愛爾蘭等非常不公平,所以他們選擇了“勞燕分飛”的處理方式,也就是此起彼伏的“脫英”運動。

對英國而言,“脫歐”雖然傷錢,但沒有歐盟的英國還有美國這個靠山。而“脫英”就有點“釜底抽薪”的意思了。試想一個失去半壁江山的英國,還能是個大國嗎?所以“脫英”比“脫歐”更嚴重。但現實情況是“脫英”越來越浩大,英國的分裂似乎為時不遠。

那麼,即將分裂的英國,還能繼續作為五常之一而存在嗎?靜夜史認為當然毫無疑問。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1、五常是歷史的選擇

英國的五常地位,不是天上掉的,也不是國際社會選出來的,而是自己刀光劍影拼殺出來的。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重演,在美國的倡導下,26個同盟國在1942年通過了《聯合國家宣言》,有了聯合國的雛形。而後在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

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聯合國的核心就是五常,而五常的地位基本是由二戰期間做出的貢獻確定的。

除了“撿漏”的法國,美蘇英中四國在抗擊法西斯的戰爭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英國的貢獻雖然不及美蘇,但因為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英國的作戰範圍也空前廣大。整個二戰期間,英國動員的軍隊超過700萬,陣亡人數26.4萬。雖然損失看起來不大,卻讓英國徹底失去了一線強國地位,淪為美國的附庸,掉入二流強國序列。

但即便如此,因為英國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英國仍然有資格和美蘇兩國坐在一起,共同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

所以,英國的五常地位是對其二戰貢獻的肯定,和二戰後英國的表現無關。從這個角度而言,只要二戰構建的國際秩序不瓦解,英國的五常地位就不會丟。

如果因“脫歐”導致了“脫英”,那麼英國完全可以參考蘇聯到俄羅斯的五常流轉方式。

說白了,英國就算分裂到只剩一個村子,只要五常地位流傳的規則透明,英國的五常地位就丟不了,想要補漏的印度巴西之流就死了這條心吧。

2、五常是大國的象徵

五常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不僅是歷史輝煌的見證,更是當下大國地位的體現。

換句話說,今天的五常,在國際社會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即便盛極而衰,也照樣吊打其他國家。

二戰在誕生了五常的同時,也推動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第三世界作為新興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雖然很多國家掙脫了帝國主義的枷鎖走向了政治獨立,但是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仍然帶著帝國主義殖民的烙印,而且這種難以抹殺的印記也使得新興國家很難擁有真正的主權,他們即便走向了政治獨立也依然是帝國主義的附庸和跟從。

今天的印度和巴西等第三世界國家,拼命想要擺脫殖民地的印記,但作為語言都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國家而言,想要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談何容易?

相比之下,那些在二戰中被同盟國擊敗的德國、日本等國家似乎有著更強的實力。聯邦德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重回歐洲經濟一哥的地位,日本GDP更是在1968年超越德國名列資本主義世界第二。

但是,作為戰敗國,他們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五常之外,因為五常必須是戰勝國,而且是做出巨大貢獻的戰勝國。除非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瓦解,否則德日等國永遠沒有機會。

而且雖然德日兩國經濟發達,但其他方面比如軍事領域則是典型的受制於美,比如境內的美軍基地。尤其是日本,儼然就是美國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這樣的國家,想要取代英國簡直是天方夜譚。

今天的英國,雖然早已不復日不落帝國榮光,但終歸還是發達國家,且GDP總量達到2.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中日德,這樣的經濟體量,不是一般國家可以趕超的。

而且自一戰後《威斯敏斯特法案》建立的英聯邦,由53個成員國構成,是今日英國國際影響力的最佳證明。

雖然二戰後的英國外交政策緊密追隨美國,但英國和日本這種被動追隨不同,它可以選擇不跟。

概括說來,英國之所以能夠繼續作為五常之一,原因在於它不僅是二戰的最大功勳國之一,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國家”,只有這樣的國家才配有五常之位。而且雖然日不落帝國不再,但英聯邦仍然影響全球,英語仍舊是國際語言,英國經濟實力依然首屈一指。

而即便英國失去了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剩下的英國除了經濟縮水,在其他方面特別是國際影響力上絲毫不會受影響。

所以,英國的五常資格是毋庸置疑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其實,以英國目前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來看,英國早已沒有資格作為安理會五常之一了。

英國作為五常之一,直接因素是英國在二戰中的巨大貢獻。當時英國是戰勝軸心國的主要大國之一,因而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也是理所當讓。並且,當時的英國不僅是五常之一,在聯合國內還擁有三個席位,是一國擁有三票的特權國家。世界歷史上前後僅有三個國家有如此特權,另外兩個是蘇聯和美國,可見當時英國影響力之大。


此外,除了在二戰中的貢獻以外,當時的英國還有一些實力是不容忽略的。其一,二戰結束時的英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擁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而不久之後,雖然這些殖民地相繼獨立,但在英國的主導下卻建立起了英聯邦,各殖民地紛紛加入,英國的影響力在國際上依然非常龐大,並不輸於同時期的美國蘇聯;

其二,英國是老牌強國,一戰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即便在二戰中有所削弱,但瘦死駱駝比馬大,在二戰後的三十四年裡,英國的綜合國力依然可以排進世界前五,完全有資格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


然而到了現在,英國的這些輝煌早已不再。英國的經濟規模早已跌出世界前五,軍事實力也被普遍認為不在前五之列。至於國際影響力,一個不斷縮小的英國,除了成為美國的跟班,基本上已經沒有獨自發揮的能力了。在歐洲,英國受到歐盟各國的排擠,在歐盟的影響力遠低於德法等國。而英國的老巢英聯邦,如今也成為了一個鬆散的邦聯,和俄羅斯主導下的獨聯體差不多。甚至就算在英聯邦內,英國也不再是一家獨大,新崛起的印度已經完全有能力挑戰英國在英聯邦的地位。

因此,當前的英國,作為五常的一員,實際上是名不副實的。當然,英國的幸運之處在於,五常的格局基本上是不會變化的,無論英國衰落到什麼樣子,只要聯合國還存在,英國也還存在,英國就不會失去五常之一的位置。


蘇綻


如果重新選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英國也有很大的機會入選,雖然現在的英國與二戰之前的大英帝國無法相提並論,但是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仍在。

2018年,英國經濟總量為2.8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排在英國全面的,只有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但是德國和日本的二戰戰敗國身份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五常,僅僅是經濟方面,英國就還有留在五常的資本。



英國至今仍然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海軍擁有2艘航母,而且能夠從美國購買F35戰鬥機,可以極大程度上強化海軍實力,作為老牌海上強國,如今在海軍實力方面,能夠輕鬆戰勝英國的只有美國,其他最多也只是平手。


此外,作為常任理事國,英國擁有215枚核彈頭,擁有核潛艇等發射裝置,總體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領土遍佈世界各地,英國在一戰二戰中損失慘重,無力維持殖民統治,殖民地紛紛獨立,但是它們仍然與英國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

由52個主權國家(屬地)所組成的英聯邦,其中大多數成員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聯邦現任元首是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雖然英聯邦元首不能干涉各國內政,但是也反應了英國的影響力。

英聯邦國家

此外,現任英國女王是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6個國家的名義元首,實際負責管理以上國家的是總督,總督經過選舉產生之後需要得到英國女王的承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原本就是按照各國在二戰中的表現選出來的(法國除外),而這五個國家整體實力也處於世界上游,如果突然減少一個,將會對各方面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只要不是必須,聯合國的機制就不會動,更不會隨隨便便把常任理事國踢走。


視野新觀


一、英國是以英格蘭人(5600萬人)為主體(佔全國人口84.3%)的國家。英格蘭面積13萬平方公里(佔英國面積24.4萬平方公里的53.3%)。英格蘭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的英國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世界二大金融中心之一。其GDP產值佔全國的近90%。2018年英國的GDP產值28089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而英國的"脫歐"確實有可能導致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土3個民族謀求"獨立"的可能性。但即便上述3個民族都"脫英入歐",英格蘭GDP產值約25280億美元,在歐洲僅次於德國與法國,遠高於意大利GDP產值20869億美元,俄羅斯GDP產值15765億美元的水平。

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毫無疑問美英蘇三國是最具影響力的"三巨頭"。聯合國機構設立時,已確立了"美蘇(俄)英中法"為五大"擁有一票否決議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地位。英國又是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英聯邦"的"邦主"和"西方七國集團"的重要成員和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重要盟友。世界在變,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難以改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正面臨"增加"的可能性…


知研42791366


在歐洲足球界有兩個笑話,一個是意大利很弱,另一個則是英格蘭很強。

那是用來形容意大利隊看上去星光黯淡,但是沒有一個球隊能夠小覷他們,而英格蘭,看上去星味十足,卻是歐洲中國隊!

但是在國際政壇,這個事情就得反過來,誰小看大英帝國,誰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阿根廷知道嗎?當年的南美小強,結果被公認實力大幅衰退的英國跨洋通緝,一頓暴錘,至今軍力仍然沒有緩過來。   

儘管這兩年英國那為了脫歐整的有點猛,國內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就想憑此把英國從五常的名單中開除掉,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大英帝國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英國給外人的感覺確實是在衰退,這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參照物不同,和當年那個日不落帝國相比,如今有可能縮水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除蘇格蘭外的英國。

確實,無論是在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有明顯的下降,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當代英國仍然是一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強國,作為一個五常國家,根本沒有人能夠取代他的位置。

2018年,英國的經濟總量排名雖然較之一百多年前出現了大幅的下降,從第一名坐滑梯一樣,跌落到了第五名,排在了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不過就這個數據而言,大英帝國依然超過了世界上97%以上的國家。

我們光算這筆經濟賬,第五名的數據絕對能夠保證英國在五常中有一席之地,更何況日本和德國在歷史上犯有嚴重的戰爭罪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與戰敗國。

所以這兩個經濟大國是不具備進入五常的資格的,換而言之,英國的經濟總量在排除了日德兩國之後,在理論上所有能夠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中排名第三,入選五常絕對是妥妥的。   

當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不是拼經濟就能獲得的,否則也就沒俄羅斯什麼事了。強大的軍事實力,是英國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的硬支撐。

英國是世界上五個擁有自行研製核潛艇技術的國家,他的核潛艇能夠將大威力的戰略核武器準確的投送到世界上的各個地方,憑藉強大的核武備,大英帝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就不會動搖。

不僅如此,英國的常規軍事力量也是極為強大的。英國作為一個海洋國家,他們極其重視海軍的建設,雖然現今的皇家海軍早已沒有了無敵的稱號,但是,這隻海上勁旅依然實力非常強勁,伊麗莎白級航空母艦的入役,改變了近年來大英帝國的領海,缺少航空母艦的守護歷史,這艘戰艦已經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新的驕傲。   

這些都是英國的硬實力,英國的軟實力同樣強勁。

英國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總體素質比較好,不管他們有沒有田樸珺女士所謂的貴族氣質,他們在不喝酒,以及不看球的情況下大多數還是能夠保持紳士風度的。

同樣,英國的教育科研水平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劍橋,牛津並不代表英國高等教育的全部,英國有多所世界著名的高校,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能夠反哺英國,使得英國在科技上依然能夠傲視群雄。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英國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他有一票否決權,憑藉這一點,英國也不可能被踢出五常。只要在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相關問題時,英國人只要輕輕地按下反對按鈕,這件事情就無法通過。  

所以,雖然英語的國力確實不能同鼎盛時期相提並評論,但是他們依然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經濟依然給力,要想踢他們出五常這是痴人說夢!      


歷來現實


科技與教育

自從世界步入到工業時代以來教育與科技便是強國之本,它們是大國的基本特徵之一。

在科技上,把世界各國的科技實力分成多個檔次的話,美國無疑是第一檔,而英國則是第二檔,與日本、德國、法國在同一檔次。



典型的,英國最拿的出手的科技公司ARM,他的身影在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上處於核心的地位。ARM家族在所有能數得上的32為嵌入式處理器中佔據四分之三的比例,這一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ARM處理器被廣泛應用在嵌入式系統的設計,它即可以用於民用,也可以應用在軍事領域,諸如導彈的彈載計算機等軍用設施。



另外發動機技術上,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羅羅發動機是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而這個公司也是世界三大航空發動機生產商之一。

教育上,英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依然處於領頂尖水平。在去年,即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的前一百所大學中,英國佔據了18所。當時英國共有200多所高校。這些著名大學中包含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華威大學、愛丁堡大學等等。



英國高等教育在質量上也勝於美國。另外從近代開始,英國教育便以嚴格和質量高而聞名。至今依然有大量的海外學子留學英國。

在諾貝爾獎獲得人數上,英國的得獎人數長期以來都是僅次於美國的。得獎範圍涵蓋物理、化學、醫學等領域。

軍事與海外影響力

目前很多歷史愛好者在懷疑英國是否是五常上,最多的質疑便是軍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軍事上優先發展的則是海軍和空軍。受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和新時代形勢的變化,英國的軍事規模越來越小,特別是海軍的規模縮小到讓不少人質疑他的軍事大國地位。



不過英國在軍工技術上依然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科巴姆公司、BAE系統、Serco等都具有很強的水平。

而在海外影響力上,儘管英國大不如前,但憑藉過去大英帝國殘留下來的遺產,英國的影響力依然龐大。這包括了Politics、文化、軍事等方面。在英聯邦中,英國依然有話語權。



經濟與金融

在經濟上,話不多說,英國到目前依然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倫敦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倫敦在全球外匯交易市場上與紐約、東京處於同一檔次。而且英國也是G7、G8、G20等世界重要的經濟和工業大國俱樂部是中不可或缺的成員之一。同時又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而在去年的2018年英國GDP總量也達到了2.83萬億美元。



而在民生上,英國也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與良好的社會保障。


黎塞留的野望


英國當然還有這個資格了,首先就是GDP高,如果我們看經濟指標,那麼英國就在前五,他的GDP總量為2.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四個國家,位居第五,恰恰在前五,所以經濟上沒有問題。


其次我們看軍事,要知道英國的五常地位可是實打實的打出來的,不是法國那種談出來的,因此英國作為前一個獨霸全球的超級大國,在軍事上一點問題都沒有,位居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四國之後,現在居於第五位,也算是達到了前五的標準。英國有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比093都先進,有前衛級戰略核潛艇,構成了自己的戰略力量。



雖然英國的戰略核潛艇使用的是從美國進口的三叉戟導彈,但是有就是有,戰略威懾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何況英國還有兩艘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軍事力量上美元任何問題。此外,英國在科技領域也算先進,比如,英國有世界著名的航空品牌羅羅集團,還能生產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燃氣輪機MT30,率先實現了軍艦的電力推進等等,這些都是英國地位的象徵。


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依然很高,除了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殊榮,英國還是英聯邦成員國的核心國家,是北約這個政治軍事同盟內海軍第二強的國家,經常伴隨美國左右征戰,因此英國的國際地位沒的說,在舞臺的中央。雖然迄今為止,英國以及不是大英帝國這個超級大國了,但是作為二流強國,英國擠進前五位,不是問題。


海事先鋒


我認為有

第一英國是二戰的戰勝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成功擋住了德國的進攻,讓納粹德國沒辦法統一歐洲,聯合國五常 美,中,蘇,英,法國除外,基本都是對法西斯的主力,聯合國是二戰勝利之後國際新秩序的重建。自然由戰勝國做五常




經濟方面

2018年英國GDP為2.808萬億美元 ,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均為44000萬美元(購買力平價; )為3.033萬億美元,人均為45000萬美元英國是世界第十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五大商品進口國。它還擁有第二大的對內 直接投資,和第三大對外 直接投資。英國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而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其製藥業是世界第十大製藥業,在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6家總部位於英國。


政治方面

雖然大英帝國已經不在了,但它的遺產英聯邦還是有很強的影響力,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英聯邦最高的元首【雖然是名義上的元首】,它的成員有加拿大,澳大利亞,西新蘭等數十個國家,英聯邦是國際合作的一種獨特試驗,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英聯邦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英美本同源,美國將英國看作歐洲的代理,美國在歷次衝突中,英國都有參加,


軍事方面

英國皇家海軍擁有最近建成的45型驅逐艦是技術先進的防空驅逐艦。皇家海軍正在建造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搭載包括先進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F-35B在內的空中小組。還擁有class核動力潛艇能攜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三叉戟II彈道導彈,形成了英國的核威懾力量。已經訂購了7 艘Astute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其中3艘已完成,4艘正在建造中。空軍方面有大量颱風戰機,據說在軍演中擊落過飯f22


經濟愛好


近段時間,抹黑和調侃英國的言論不絕於耳。不得不說,近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英國,其國力和影響力確實是每況日下。

如今,英國在國際事務上,已基本淪為美國老表的馬前卒和跟班。此外,英國現在還隨時都有分裂的危險。蘇格蘭的獨立意向日益加強,隨時都有可能因為英國的脫歐行為,而再起波瀾。所以,前不久梅姨在卸任前的一次公開講話中,也再度呼籲國家要團結。種種跡象看來,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彷彿早已淪為了“日落帝國”。

於是,很多網友都開始對英國能否有資格繼續作為五常之一。其實,小編想說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即便再怎麼落魄,時至今天依舊是世界性強國,不論軍事、經濟、文化還是政治上,仍舊具備很大的影響力。

英國現在的經濟體量位列世界第五,總量達到2.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中日德四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世界上很多地方過去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深受英式文化影響。以英國為首的,由53個獨立主權國家所組成的英聯邦,雖然不過是個鬆散國際組織,但卻還是英國強大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力的一種反映。

至於近年來飽受人們吐槽的英國軍力,尤其是那支曾經縱橫海洋的皇家海軍,如今只能靠一艘問題多多的“伊麗莎白女皇”號航母、6艘45型驅逐艦、13艘23型護衛艦和幾艘核潛艇撐場面。

的確,對比於現在新艦下水如同“下餃子”般的中國海軍,和巨無霸的美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確實差距甚遠。但放眼世界,除了中美兩個海軍,又有哪個國家的海軍真的能挑戰英國海軍呢?

即便是同為海軍強國的日本海自,雖然擁有4艘準航母,6艘現役神盾艦和數十艘先進的驅護艦艇。但這些畢竟都只是常規海軍力量,於核常兼備的英國海軍相比,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因此,除去中美兩個當今世界的海上巨無霸,英國皇家海軍現役戰力還是足以傲視群雄!

再說,哪怕英國這個聯合王國真的解體,蘇格蘭獨立出來,英國還是能屹立於五常之中。首先,是因為聯合國的架構和規則本來就是五常制定的,五常有一票否決權,所以英國在此框架內有絕對優勢,可不是德、日、印這些國家所能撼動的。

其次,即便聯合王國解體了,那麼作為聯合王國主體的英格蘭照樣能以繼承者的身份繼承英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力,這一點我們參考蘇聯就知道了。

所以,現在認為“英國沒資格繼續成為五常”的觀點,更多的只不過是一種武器只談,不必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