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英雄,而幾乎每個國家都需要英雄;試想有這樣一種情況:兩國都在為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拼命燒錢,更需要勝利的一方反而一度陷入絕境。這時,突然有一夥人站出來拍著胸脯說:只要給我們足夠大的權力,我們就能扭轉局面。結果真如他們所說,即便不能保證一場大勝,國家也能以體面的方式避免失敗,那麼幾乎無人會懷疑這夥人就是國家的英雄。然而,歷史上也有例外,例如兩伊戰爭時的伊拉克。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作為冷戰時期最熱鬧的地區衝突之一,兩伊戰爭其實很有意思。在當時的中東地區,伊朗和伊拉克表面看上去各有各的強,實際上又各有各的苦衷。先說伊拉克:年輕氣盛的領導人薩達姆上臺伊始便投入巨資大搞基礎設施和軍隊建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這使伊拉克看上去國富兵強;反觀伊朗,單論軍力而言,當時的伊朗也絕對不弱,可該國正陷入全面西方化——去西方化的困局中,王室在伊斯蘭革命中倒臺,國家亂作一團。

令兩國利益發生衝突的導火索是阿拉伯河,原來,這條河對伊拉克而言相當關鍵,作為通往波斯灣的唯一通道,阿拉伯河無疑是伊拉克的大動脈,要命的是,這條河被鄰居佔著一半。其實,兩國在歷史上就曾圍繞著阿拉伯河的控制權產生了不少摩擦,直到1975年,兩國才達成共識,認定阿拉伯河的最中央為國界。然而,伊朗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這條河的戰略地位不像它對於伊拉克那樣緊要,後者一直想奪取阿拉伯河的全部控制權。英軍逐漸從中東地區撤離後,伊朗立即出兵佔領了阿布穆薩島等島嶼,這些島嶼逼近霍爾木茲海峽,這使伊朗進一步佔據主動,同時也讓伊拉克對另一半阿拉伯河的渴望愈發強烈。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伊拉克左等右等,終於等來了契機。

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巴列維王朝倒臺,國王流亡海外,在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領導下,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然而,霍梅尼的野心不止如此,躊躇滿志的他揚言要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之火燒遍整個中東地區,甚至乾脆號召民眾到隔壁搞事,推翻薩達姆政權。霍梅尼的做法不但惹惱了薩達姆,更是引發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警惕,因此,當薩達姆決定發起戰爭時,不僅有蘇聯的暗中支持和美國的默許,大部分中東國家也倒向了伊拉克。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率先對伊朗15座城市及重要的空軍基地展開空襲,同時,5個師又兩個旅帶著1200多輛坦克,浩浩蕩蕩地向伊朗推進。伊朗剛剛經歷政權更迭,軍隊戰鬥力極大折損,伊拉克又是率先發難,似乎志在必得,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伊朗軍隊不但很快止住頹勢,更是於次年9月開始反擊。1982年3月,伊朗軍隊重創伊拉克軍主力,一舉擊斃敵軍1.5萬人,俘獲2.5萬;伊拉克損失坦克近500輛,其中有百餘輛坦克直接落入敵手。伊朗一鼓作氣,更是集結十餘萬大軍,準備一舉奪回全部失地。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當年年中,伊拉克有點難以為繼,倉促宣佈遵照1975年的《阿爾及爾協議》並單方面停火。然而,伊朗並不打算同對方講道理,縱使伊拉克軍隊於6月底全部撤出,伊朗軍隊仍乘勝追擊,將戰線推至伊拉克境內。這一次,伊朗投入12萬大軍,伊拉克一連用了7次反擊才遏制住對方的攻勢,隨後,雙方陷入了殘酷的拉鋸戰。當戰爭進行到1986年時,兩個中東大國已經耗得半死不活,為了擊垮對方而不擇手段,不顧國際輿論,公然攻擊對方運輸船,動用生化武器,用導彈轟擊對方城市。

由於“襲船戰”令許多無辜船隻躺槍,1986年11月,聯合國要求兩伊立刻停火,但兩國無一響應;隨後,美蘇介入戰局,為其他國家船隻護航。戰爭打到這份兒上,雙方早已到了有你沒我的地步,並不是不願停戰,而是誰也咽不下這口氣。對於伊拉克而言,“國富兵強”的伊拉克之所以葬送了戰略先機,越打越差,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薩達姆的獨斷專行。原來,薩達姆在國內大搞獨裁,想要控制一切,“不聽話”的伊拉克空軍就成了隱患。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據統計,從1941年到2002年,伊拉克共發生大小政變超過50次,伊拉克空軍從來不缺席。就連薩達姆走上權力之巔的過程中,空軍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薩達姆眼中,這夥人無異於妖魔,飛機一旦升空,那就不歸他管了。結果,在兩伊戰爭絕大部分時間裡,其他軍隊想幹什麼暫且不談,但空軍的任何一項軍事行動都要由薩達姆親自批准。眾所周知,戰局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薩達姆軍事才華平庸又喜歡瞎指揮,伊拉克軍隊戰鬥力自然大大折損。

眼看背後有諸多勢力支持並且率先挑起戰爭的伊拉克反而被壓著打,一部分空軍將領終於坐不住了,他們請求薩達姆稍微放放權,少管點閒事。被逼無奈之下,薩達姆只能點頭同意。伊拉克空軍在擺脫掉束縛後立刻策劃了一系列反擊,結果,正是在空軍一次次精準打擊和精妙襲擊下,伊拉克軍隊立馬遏制了逐漸惡化的戰局。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收復了被伊朗奪走的法奧地區,這一年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打開了結束這場戰爭的大門”。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然而,在兩伊戰爭末期發揮出色的伊拉克空軍非但沒有成為矚目的英雄,反而成了薩達姆的眼中釘。戰爭結束後,薩達姆便對空軍展開了殘酷清洗,其中西部防空區受災最嚴重,校級以上軍官被全部處決,多位空軍高級將領被關進監獄,大量王牌飛行員被槍斃。薩達姆看空軍原本就是橫豎不順眼,空軍的這次“越權”更是給了他不斷削弱對方的理由。從1988年開始,空軍的經費開始大幅減少;1992年,薩達姆藉口空軍在海灣戰爭中的低迷表現,再一次對空軍展開清洗,他甚至親自用手槍打死了十幾名“罪犯”。不久,伊拉克防空軍徹底從空軍中獨立出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伊拉克空軍的軍費剛好夠支付官兵工資,連更新裝備的錢都沒有。堂堂中東大國的空軍想要獲取一些設備和技術,居然還得靠走私。

1995年以後,伊拉克空軍戰鬥機的完好率不超過50%,由於缺少高素質飛行員,大量戰機成了擺設。據CIA情報顯示,截至2000年,伊空軍只有約10%的戰機能夠升空,僅20%的導彈能夠正常使用,防空雷達網只能覆蓋約30%的領空,幾乎所有的設備都處於報廢狀態或使用極限;到了伊拉克戰爭那會兒,空軍在硬件上有所提升,但戰鬥力並沒發生多少改觀。

不戰而降絕非偶然:堂堂伊拉克空軍居然靠走私,軍費只夠發工資

薩達姆對空軍的殘酷打壓也直接導致空軍的“背叛”,即便是前者後知後覺地嘗試大力補救也未能做出任何改變。伊拉克戰爭時,大量空軍將領和官兵不戰而降,先進戰機被埋進沙漠或是藏在偏僻機場。沒有了空軍支持,薩達姆的“百萬雄師”最終都成了美軍的活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