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里頭是夏文化,那從考古學上來說,夏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華夏上古歷史探幽


夏文化的特徵:青銅文化、廣域王權文化


夏文化是青銅文化

夏文化是青銅文化,這是從考古學上看,與之前龍山文化的最大區別;中原從距今9000年的賈湖文化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繁盛期,之後經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原龍山文化(王灣三期)→二里頭文化的發展,至二里頭時代正式進入青銅時代;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也是夏文化探索的首席大遺址。


夏文化是廣域王權文化

夏是中國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只所以史書以夏始,就是因為夏朝的廣域特徵。而考古中發現的第一個具有王朝氣象的文化,正是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如何有廣域影響力的?是因為二里頭文化的核心特徵器物擴散到了華夏九州:

陶禮器傳播:

二里頭時代,以盉(鬹)、爵等為代表的二里頭風格的陶禮器向四方傳播:

向北:見於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

向南:由浙江到四川的長江流域一帶;

向西: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一帶。

向東:達到泰山腳下;

玉璋傳播:

起源於東方海岱地區的玉璋,在龍山時代向西傳播。

(PS:牙璋是源於海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有網友誤認石峁牙璋年代早,是大謬論,石峁的牙璋、石雕很多是從陶寺掠來的,石峁對陶寺的破壞堪稱4000年前的五胡亂華。石峁南下破壞陶寺詳情參看許宏《何以中國》)

(龍山式玉璋,無扉齒)

但到了二里頭時代,二里頭式玉璋又以二里頭都邑作為其擴散的起點或者中介點,向長江中上游甚至嶺南一帶傳播,直至越南北部。



(二里頭式牙璋,多扉齒,)


(石峁牙璋,有龍山式,又有二里頭式,但又無自身發展序列,且插玉於牆,顯然是掠來的)

綠松石銅牌飾傳播:

長江上游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出土的變形獸面紋銅牌飾,一般認為是以二里頭文化的同類器為原型仿製而成。在黃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甘肅天水,也採集到了一件獸面紋銅牌飾,與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飾相類。

這些都應是當地的土著文化選擇性地接受中原王朝文化因素的結果。可以說,二里頭文化典型陶禮器、玉璋、銅牌飾的傳播範圍,超過了《尚書·禹貢》所載“九州”的範圍。



綜上所述:

夏文化從考古上來看,應該是青銅文化與廣域王權,綜合這兩個特徵,只有二里頭文化最符合。

許宏,《何以中國》;

中原文物,《聚焦·石峁|關於石峁遺存年代等問題的學術史觀察》;


柱下史


有句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也適用中國的朝代更替中的文化傳承。商朝文化必定受到夏文華的影響,周文化也必定受到商朝文化的影響。所以,夏文華的特徵必定與商文化存在很大的形似性,這樣說來,部分人說的三星堆是夏文華就不攻自破了。


有人說考古學家就是與一堆“鍋碗瓢盆”打交道。通過這些鍋碗瓢盆來判定其人。這話雖是調侃,但是卻很有到底。怎樣辨別出夏文化的特徵就需要這些所謂的“鍋碗瓢盆”。


陶器器形上的特徵

陶鼎、罐、盉、豆、觚、鬹、尊等器型都是從這一時期常見的器型。中國遠古文化以鼎鬲文化著稱,大體上看,用鼎(三實足炊器)的人群居東南,用鬲(三空足炊器)的人群處西北,交匯處恰在中原。二里頭文化中鼎、深腹罐、鬲兼有,到二里崗文化鼎鬲並存以鼎為重。


看重青銅器禮器

所謂的青銅器禮器是指青銅爵、青銅鼎一類的青銅器,夏商周看重青銅器,並以青銅製的器具為貴,應是一脈相承的。此外,二里頭發現的鈴,也被看作是“禮樂”文化的初始階段的象徵。



而青銅器上的圖案,最能代表夏文華的就是“獸面紋”。這也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宮殿的特徵

二里頭的一處宮殿,也被稱為最早的紫禁城。也是因為其帶門樓的南大門,與故宮一脈相承。當然還有其方方正正的特點。


文字

夏文化的文字當有殷商甲骨文的影子,至少要具有甲骨文的幾個特徵,也應為象形字。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陝西人:夏商兩代要麼沒有,要麼有也不能在河南,反正陝西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是比河南強!只要是西周以前的河南歷史文化我們都反對否認!!!所以說二里頭夏都不管是人教版教科書還是國家文物局承認,只要我們陝西人不承認都是假的!!


總有刁民想害朕8876


顯然,二里頭是夏朝的邊角。

夏都晉南:

大禹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當然,腐儒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主流,真實的歷史可能是這樣的:

黃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曾強盛一時,最終被後世附會成華夏始祖。

黃帝之後,各地部落紛爭繼續,其後裔繼續在古河套地區活動,並建造石峁城。

其後,溫溼帶南移,古河套地區黃帝后裔分化為狄、氐、戎、強、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並慢慢遷離古河套地區,向四周擴散。

位於隴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漸強大,並慢慢向東遷移,最後到達黃河壺口瀑布周邊地區。

其間,各原統屬於黃帝帝國的部族間互相吞併,其中稱霸一時的有東夷顓頊部落聯盟、晉中唐堯部落聯盟、晉南虞舜部落聯盟、陝晉北部崇山部落聯盟、大禹部落聯盟等。

崇山部落聯盟後期主導石峁城,滅了唐堯陶寺部落聯盟。

虞舜部落聯盟北上,趕走了崇山部落聯盟,成為一時霸主,並將崇山部落聯盟首領追趕至羽山殺死。

崇山部落聯盟戰敗後投靠大禹部落聯盟,被大禹部落聯盟吸收。

大禹部落聯盟在虞舜時繼承崇山部落聯盟治水的工作,導水積石山、鑿開黃河龍門口。

大禹部落聯盟在主導治水工作過程中不斷壯大,最後奪取虞舜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殺。

大禹用13年時間統一西北諸部落後,御駕親征東夷伯益,兵敗南逃會籍病死。

其後夏啟強勢崛起,武力統一,可惜,夏啟死後又諸侯爭霸,夏朝被諸侯打的四處亂竄,在很多地方都建立過臨時戰爭堡壘性質的聚居軍寨。

最終,東夷商部落崛起,滅了夏部族,成為東夷部落聯盟首領。

此時,黃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為西北部落聯盟首領。

西北從伏羲到夏代遺址: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8000-4800年前。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7150~5600年前。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6700~5600年前。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遺址:

1、石峁遺址。

2、陶寺遺址。

3、三星堆遺址。

在說下上華夏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中華民族來源於古崑崙山,女媧伏羲是人祖。

伏羲後裔分化為古羌、狄,其後演化出神農炎帝姜部落和黃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姜羌一體,姬氐(狄)同源。

炎黃西北部落聯盟與蚩尤東北部落聯盟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後世尊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始祖。

其實,應該是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關於何為“夏文化”,結合考古學文化和民族兩個概念,認為應是以夏族為主體的人群創造和使用的考古學文化。從根本上說是考古學概念,是指一批遺蹟、遺物的總和,這裡的夏族是民族的概念,而非氏族或部族。在如何理解夏文化的概念上,結合非洲邦茲族的事例,認為夏文化不一定等同於某一支考古學文化,也不一定包括一個考古學文化的全部,可以包含有幾支考古學文化的全部或部分。夏史是歷史學概念,主要指夏朝的興衰、政治結構等。夏文明則是人類學概念,當然目前已是一個跨學科的概念,代表夏代各種精神、物質文化的總和。

文化、技術、人種、政治、語言的關係

1

探索夏文化的態度

探索夏文化的態度問題即是否一定要從考古學上尋找、確定夏文化。例如羅泰教授認為從純粹考古學的立場來說好像是不重要的,夏朝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歷史文獻學問題,不直接牽涉到考古學,但絕大多數中國學者則認為重建中國上古史很重要,試圖通過推定夏文化來認識夏朝的具體歷史。簡介國內外學者對探索夏文化的態度之後,講者語重心長地指出:第一,每個學者都有自己所關心的學術問題,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不關心來小視別人的關心,作為一個專攻夏商周考古的學者,我們理應重視夏代的存在與否、何種考古學文化為夏文化以及如何通過探索夏文化來複原夏代歷史。第二,各類文獻的史料價值有所不同,《竹書紀年》、《容成氏》、《史記》等後代對夏的追述應慎重對待。第三,夏代考古正好處於中國的“原史”時代範圍之內,這種主要依靠考古和間接文獻進行研究的情況具有世界性,並非夏文化所獨有。

2

推定夏文化的方法

關於推定夏文化的方法,講者歸納為時空對證法、都城對證法和內涵對證法。時空對證法方面,引用了張光直、李學勤和鄒衡三位先生的論述。張光直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文獻所載的夏朝相符;李學勤先生認為不一定採用與論證商代存在一樣的途徑來論證夏代的存在,從時空兩個方面把文獻與考古的研究結合起來,必能解決夏文化問題;鄒衡先生則將時空對證法落實為年代分期和文化類型的研究。之所以使用都城對證法,是因為只有都城或極少數其它城邑才能在文獻中找到原本的歷史身份。如在確定夏商文化分界的問題上,主要是對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各個遺址的年代關係,確定各自的興廢時間,並努力分辨各種文化因素的傳播過程等等,以確定最晚的夏文化。內涵對證法則是要從考古學文化遺存中辨識出夏文化特有的事物,范文瀾先生將夏后氏尚黑與龍山文化的黑陶相聯繫,鄒衡先生認為《禮記•名堂位》所載“夏后氏以雞彝,殷以斝,周以黃目”中的“雞夷”就是二里頭遺址的“盉”(見圖),都是這個思路。

3

夏文化的探索歷程

夏文化的探索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

1、山西夏縣西陰村的發掘與仰韶文化為夏文化說,以李濟和徐中舒先生為代表;

2、城子崖的發掘與龍山文化為夏文化說,以范文瀾先生為代表;

3、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與二里頭二、三期之間為夏商分界說;

4、河南登封王城崗的發掘與二里頭一至四期為夏文化說,以鄒衡先生為代表;

5、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登封王城崗和新密新砦遺址的發掘,形成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是早期夏文化的主流觀點,以李伯謙先生為代表。


我來讀歷史


夏的起源是治水,如果按文獻記載,已經把大地劃為九州。所以不該把夏的邊界定義在某個地方起源,就在附近活動,這不太符合人的流動性。

人是有探索和開拓性的,古代沒有國都的概念,哪裡適合居住,就到哪裡去,因為人對自然是沒有掌控力的。

夏的文化特徵就是模糊性,神秘性,哈哈。江湖傳說已久,就是不見廬山真面目。

搞笑的是,我為什麼要證明給後人看,我存在過?你們愛信不信,關我屁事。

商朝都說是從我這裡得到的江山,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都知道我的孫子的孫子的是個暴君。為何我要拿東西證明我活著,為你們這些刨祖墳的王八羔子活麼?你們的敬畏在哪裡,現在還否定我的存在,數典忘祖麼?有不有。我說我回火星了你們信不。。。


月亮林地的鵪鶉


銅爵在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較多,有2種造型,一類是原始型,樣式是模仿陶爵,細腰、平底、短足,呈荷葉狀的邊口部和流從口部的延伸不甚規整,外觀頗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類是造型較精緻型的,器壁勻薄流狹長而線條優美,雖同是細腰平底,但顯然經過修整,三足細長而微呈曲線形。這一時期的紋飾少,體現出樸素簡練的特點,少量獸面紋也是抽象而不寫實,例如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牌飾。


跪射俑


夏文化的特徵就是在商朝文化之前,區別於商朝文化。並且該文化擴散範圍,大致覆蓋全國,並且取代當地的地域性考古文化。…二里頭文化,符合這個特點。…對照文獻記載,認為考古上的二里頭文化就是文獻記載上夏朝文化,考古學上沒有其他選擇。證據很多,但唯獨沒有考古上的文字證據。像我們這種喜歡文獻記載的民族,要想像西方一樣發現石頭刻的文字,很難。…西方的考古學沒有文獻記載,全都靠考古學家自己猜。而我們的考古學家卻可以對照文獻記載。徐旭生髮現二里頭的時候就是依靠文獻記載,才發現的二里頭。這估計也是全世界第1次了。也就是說二里頭無論在文獻記載上還是考古證據上,都幾乎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夏都。唯一缺點就是沒有發現考古意義上的文字證據。這估計很難。


英語選修


臥槽,二里頭居然有夏禹鑄造的青銅九鼎,夏的鑄造工藝比漢都厲害。


蠻牛176772872


夏文化特點是西方文明標準:文字、金屬、都城、奴隸,四樣東西完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