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平凡人永遠期待下一代出人頭地;社會精英永遠期待下一代青出於藍;而當你發現,人到中年,無論成功與否,都仍在苦苦尋覓自我的時候,不禁思考,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又該怎麼辦?我們到底能為他們做什麼? 

時代快速發展,教育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新的內容,從開始的俄語,到熱了很多年的英語、奧數、鋼琴、芭蕾舞等,到最近新熱起來的編程,以及可預期的人工智能,以及未來的種種我們目前無法預知的內容。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們長大不埋怨我們,我們焦慮的、不安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對知識和教育能行瘋狂的購買。然後當社會又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我們不能理解的教育的時候,我們到底是應該偏聽偏信,還是應該盲目順從。然後,教育是一個不可逆的選擇,我們時常認為的最優選擇,卻成為了孩子們眼裡的虐待。我們試圖通過教育讓孩子變得優秀,教育卻通過現實讓我們和孩子變得陌生。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的標準答案,但仍在孜孜不倦的探索教育。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事實上,教育不是通過現在看將來的,因為將來是誰也不清楚的,很多時候是站在將來看今天的。那些只要成績好,大學好,以後就一定工作順利,未來幸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些穿補丁,吃紅薯,吃酸菜,步行十公里上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此處不涉及地區歧視)。網癮以前是病,現在不是病了;孤獨綜合徵以前是病,現在不是病了;貸款消費以前是問題,現在不是問題了。

孩子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我們也只能讓他們活到他們自己的時代。他們的時代裡有互聯網,有動漫,有遊戲,有短視頻等等。有一些你能理解的東西,但更多的是你不理解的東西。父母有時候認為丟掉的僅僅是一本漫畫書,孩子可能認為你丟掉的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父母以為戒掉的是孩子的遊戲癮,卻可能關掉的是他的人生。父母的談資是股票和時裝,那孩子的談資可能就是遊戲等級和動漫進度。當父母丟掉漫畫書想讓孩子變得班裡最優秀的學生的時候,孩子可能正在班級丟棄。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每一個孩子都很深刻。不光是這些孩子深刻,我們小時候也深刻。只不過我們被一個概念矇蔽了,就是這些孩子是個孩子,我們是成年人,我們被自己的角色綁架了。我們是他們的爹媽,是他們生活的供養者,我們包養了他們,但我們有什麼資格包養他?

學習的年齡正在下沉,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不要做價值的傳播者,學會做信息的交流者。市面上出現一項新的技術,一件新的產品,一個新的APP的時候,我們的學習速度遠不如孩子,我們在某些領域的深度(或許沒有)限制了我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其實,和孩子做朋友,不要做傳播者,做交流者,這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在最後探討教育之前,我們先探討一下教育的載體——學校的本質是什麼?

只要抓住了學校的本質,我們就可以很簡單的認知學校的形態。在我看來,第一:學校是支持一個人學習的資源集合體,比如人、體驗、信息等等,這些不同東西的集合體;第二:多一個人學習真正的發生做了認定,就是它證明你真正發生了這些交互。如果我們把這些本質抽離出來的話,學校完全可以是一個人工智能助手。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對於未來,我們必然相信技術會改變大部分的生活,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在我們可見的五十年、一百年,有一些東西是不大會改變的,所以教育的本質就像一個公司做戰略一樣,應該去關注那些相對不變的東西,而不是去關注那些變化的東西。因為變化總是在變化,我們是追不上的。現在看過來,一個不那麼容易生氣的習慣,一個不那麼容易妒忌的習慣,一個不那麼覺得自己了不起的習慣,一個不那麼覺得別人很糟糕,隨時願意傾聽別人需求的習慣,一個相信總有一種力量超越個人,這個力量它是會幫助你的,它只是一個信仰,的習慣,我們稱之為仁義禮智信,這些是很重要的。我認為這些東西,它會穿越時空,長久的存留下來。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就教育教而言,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那些越內核的東西。當你得知,在未來,學校可以只是一個人工智能助手,你還仍要繼續糾結孩子究竟應該學習美術還是音樂,學習國風還是西方音樂嗎?

如果你真的對孩子教育很迷茫的話,不如停下來,關注更內核的東西,你最起碼能做的的就是陪你的孩子玩,陪孩子看一看《論語》,跟孩子講講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故事,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長久的生活裡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讓他變得健康、不激進,能與這個世界和自己和平共處。

兒童教育:外在越是變化,就應該關注越內核的東西


注:還沒做父母,但依舊在做父母的孩子,或許我可以最大程度洞悉孩子的想法,因為我也是。從小深受家庭教育和正式教育的傷害,所以孜孜不倦的探索未來教育科學、健康、有效、創新的方式,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希望可以緩解當代新生父母的焦慮和新生孩子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