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更替,盛衰有怎麼樣的規律?


家族興衰規律是“富不過三代"。

朝庭興衰規律是"每個王朝都堅持不了500年"。

凡事都必須經歷"成、住、壞、空"的四大規律。

按馬克思的話說,每件事物都要經歷出生,發展,頂盛,衰亡的過程。


飛飛貓說話


題目太大,只能說個大概。中國近代以前,一直是農業社會,與秦朝統一全國時建立起來的與皇權相適應的官僚制度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兩個特徵,這是基本框架,無論怎麼走,也走不出這個基本框架所能支撐的範圍之外,這是大前提。農業社會,受制於生產力的限制,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在王朝初期,往往都剛經過大規模的社會動亂,人少地多,官僚也少,因此,自然條件也能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王朝初期就是欣欣向榮的狀態。經過百八十年的發展,隨著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暴露出來,大家就吃不飽飯了,且愈來壓力愈大,這是人口危機;依附官僚集團之上既得利益也越來越大,他們在國家財政上吸血,使國庫收入在總的徵收中佔比越來越低,就會有財政危機。這是帝國到達鼎盛期必然會產生的兩個危機。帝國針對這兩個危機,也會做有限度的改革,但頭一個無解,第二個除非發生改朝換代的革命,也是無解。其它因素,比如外貿、戰爭等,都不能解決這兩個危機,因此帝國盛衰、治亂循環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了。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儒家思想確實禁錮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民甘願接受被統治。我覺得中國老百姓確實很好說話,我們中國老百姓但凡是生活過得下去就沒有人去造反。

歷史上的大多數起義都是因為天災人禍,百姓吃不上飯,而政府又無作為。甚至橫徵暴斂,這才把溫順的百姓逼急了。

民心所向是封建王朝執政的因素之一,但是絕對不是它執政的目的和動機,因為在人治的時代,民心這個概念只有在亂世才用得上。

我們知道在打天下時,民心是關鍵,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時候革命者往往給百姓開出很多空頭支票,說等革命成功後要怎麼怎麼善待天下百姓。可是一旦革命成功,這些話就成了廢話。

因為封建王朝他的本質就是獨裁,一個獨裁的體質,民意並不是它考慮的重要因素,假如它天天考慮民意,那它就不是封建制度了。而且因為它的封建本質,所以它必定是會走向腐敗,這個是任何封建王朝都無法避免的。只是分來的早晚的問題,比如太平天國它就是典型的未革命成功就先腐敗了的例子。所以說你能說太平天國取代了滿清我們的國家就能代表前進了?

因為封建王朝不能代表民意,所以每一個王朝運行了一二百年由於它的惡政使得民怨沸騰,這時候又為下一次革命埋下了伏筆。所以在我們古代中國才有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因為我們當時的百姓你無權選擇制度,但是你有權選擇新的王朝,新的王朝上來又走老王朝的道路,就是這個道理


高宗1986


興盛我就不說了,大家都能看到或者看過。我說說朝代衰敗的一些特徵,強調一下,我說的是宋朝:

1.不斷和外部強於自己的國家對抗;

2.房屋的價格或者農產品的價格開始上漲;

3.好大喜功,喜歡說自己是天下最富有的國家,但是老百姓過得都很貧苦;

4.蹴鞠盛行;


請別喝雞湯


王朝初定,天下重新洗牌,利益基本“均分”,人少了,地夠種,自耕農可以養活一家人,社會矛盾不大,承平久了,人口越來越多,地勉強夠種,天災自然災害來了,種不起地的自耕農只能把地賣給大戶,這些大戶多半就是鄉紳自己,這樣循環若干年,自耕農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少,地主的地越來越多,而鄉紳(地主)是維持基層的關鍵,讀書出士或者有條件讀書出士的都是這些人的子弟,這就形成了大地主階級,同時,國家的田稅名義上是來自田戶的,但有田的田戶越來越少,意味著國家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少,為了鼓勵讀書出士,往往又不要求士紳納稅,所以國家越來越窮,國家越窮,應對變故的經濟基礎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歷史規律。

生計模式決定文明模式,文明影響制度,制度影響社會形態,農耕政權跟農耕政權之間的爭鬥根本上比的是地盤和人多,但農耕政權和遊牧政權不止要比地盤和人,還要比策略,比更復雜的經濟、地理、軍事條件。

農業社會,國家主要的財政收入來自田稅,鄉紳在中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消耗國力的存在,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層級越複雜行政成本越高,這也就有了鄉紳存在的土壤,但是工業社會這個利就小太多了,田稅佔財政收入不到百分之五。


淮南東路安撫使


王朝的更替盛衰肯定有其規律可循,下面西蒙就試著從自然災害和外患這兩方面給大家捋一下,不足的地方,請大家海涵並指正!

內憂:自然災害

在王朝的初期及中期,由於吏治較為清明,社會組織會較好,在自然災害的處理上對於中央財政來說支出更小,而且真正落到實處的資金更多,災民得到的救濟更充分,就減少了由於失去生計而落草為寇的可能性。反觀王朝末期,財政支出的用於救濟災民的錢又很大一部分都被層層盤剝,落到災民手裡的也僅有些許摻著石子的麩水了,自然就有更多的人反對政府,而且,由於治理的不到位,自然災害持續的時間更長,影響範圍更廣,自然大大增加了對於政府的反抗力量。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小原因,比如在王朝前中期,由於民眾的生活壓力小,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就少,對於災難的抵抗能力強,而在末期則需要更多的資源來對抗地主和官僚的盤剝,導致環境破壞、以及對災難的抵抗能力下降。

相類似的還有旱災和蝗災。旱災和蝗災都會帶來饑荒,在這時政府的作為會影響到饑荒的嚴重程度。如果政府的救濟到位,百姓手中的錢也比較多,那麼影響就小,反之影響就很大。很明顯,在王朝的末期,由於腐敗等問題,合理的救濟是做不到的,但又不可能要求人餓死,所以,平時已經被壓迫到極點的百姓在這種時刻揭竿而起並不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農民起義軍的來源是複雜的,但大都是失去土地的百姓。土地兼併的問題是這些問題更為根本的原因,但是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是誘因。

外患

外患對於幾乎每個朝代來說始終都是存在的。漢朝與匈奴的矛盾,唐朝與突厥的矛盾,宋朝與遼金西夏蒙古的矛盾,明朝與蒙古後金的矛盾,清朝與西方各國的矛盾等等。表面上看是在某一個時期突然地崛起打了帝國一個措手不及,但實際上,除了宋朝這樣極度壓制軍隊的朝代,外來入侵者直接戰鬥是很難正面擊敗一個擁有巨量人口的國家的,或者說很少有直接擊敗主力軍隊導致一蹶不振的。除非軍隊裡沒有那麼多人,士兵素養極差,將領水平較低,軍隊間沒有配合。簡單地來說,就是戰鬥力不足導致的失敗。


但即使是軍隊極其弱小落後,也不是不能苟活,比如宋朝,北宋南宋存在了好幾百年。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就是,很少又人是為了侵略而侵略的,侵略者至少要帶回來點利益。或者說,如果他們活不下去了,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侵略。如果軍隊有一點實力,然後對於其他國家的補償比較多,維持了一種表面上的平衡,那麼失敗也不會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畢竟人家要留著你的命繼續要錢。但這種做法長期來看就是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畢竟到了王朝末期,對於地方的控制力下降,稅收不上來,自然就沒了往外交的錢,而且一直給錢,對方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多。

而對於更一般的王朝,前期的軍隊由於戰爭的洗禮,戰鬥能力比較高,讓外來入侵者的侵略意圖比較小,因而能夠維持一種相對的平衡,鬧的動靜就不會特別大,之間的戰爭也大都是由王朝得到勝利。但威脅卻是始終存在的,因為外來入侵者始終有擴張和劫掠的需求。因此到了王朝的中後期,由於軍隊力量下降,雙方能夠維持的經濟差距減小,此消彼長,就帶來了嚴重的外患問題,甚至導致王朝的覆滅。

綜上,封建王朝大都是由於內部問題導致了一系列內憂外患問題的產生,而這些問題導致了封建王朝的覆滅和週期。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巨大體量的國家,很少會有真正的外部威脅,大部分問題都是從內部產生的。


西蒙讀史


盛衰的規律就是,當王朝開啟的時候,即得利益集團規模不大,甚至開國者還會有意無意殺掉一批,比如明朝早期的朱元璋殺功臣。但是到了王朝的後期,則即得利益集團會越來越龐大,這意味著利益關係會越來越複雜,當然也包括著權力的鬥爭,因為權力的輸贏就意味著利益的輸贏,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激化,並不單單指官民的矛盾,更多的則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看看晚明和晚清的政治生態就可知道這種規律的普遍性!而這恰恰是專制獨裁政權的通病!


花開花謝1980


王朝的興衰規律十分明顯——只看土地在誰的手中


這個是一個很明顯的基本要素,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在肯定上是建立在土地的所有權上面。新建立的王朝,所有國家財產都掌握在領導者手中,只要這位領導者不是白痴,使得耕者有其田,國家經濟就會很快得到復甦,然後貧民可以吃飽甚至有餘,掌權者得到更多的賦稅,百業興起,人心亂久思安,國家就會很快進入發展快車道,然後盛世就出現了。


再接著就是絕對的權利帶來絕對的腐化,上層社會的特權使得他們更加容易兼併土地,獲得更多的財富,當國家土地財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的時候,那麼社會就開始動盪,國人大多在吃飽肚子的情況下很難去揭竿起義,當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候,只要有人舉旗吶喊,那麼很快就從者無數,因為這些舉動讓他們擁有可以吃飽飯的機會,沒有多餘的念想。那麼王朝就開始衰落,直到覆滅。


封建王朝的更替無一不是遵從這個規律,有時候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看的清清楚楚,他們也想挽救自己統治,就會實行變法,成功的變法可以給國家延續生命,失敗的變法只會加強上層階級的矛盾,進而加速國家滅亡的步伐。中國歷史上,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都曾經主持變法,可惜都以失敗告終,因為變法是動了整個統治階級的奶酪,最後群起而攻之,皇帝也不敢繼續支持,他們只有被排擠去政治中心的命運。


當然,王朝的更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回答起來不免長篇大論,不過這只是一個問答,不是一個研究課題,就只挑揀最主要原因說明,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關注月下讀史

分享歷史故事


月下讀史


說的委婉點,就是當這個國家不再積極進取的時候,躺在歷史榮耀簿上自嗨的時候,差不多就要由盛轉衰了。

說的赤裸裸點,就是國家不再對外擴張,不做大蛋糕,只在內部搶分蛋糕的時候,就要由盛轉衰了。

這個做大蛋糕嘛,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友好合作做大也是做大,搶了別人的蛋糕做大自己也是做大。國家利益就是這麼現實。


溫史知今2019


朝代末期,天災人禍不斷:

自然災害,饑荒瘟疫;

經濟壟斷,貧富分化;

人囗爆炸,資源短缺;

政治腐敗,低效不忠;

外敵入侵,軍事失敗。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國祚多在300年內,往往暗合自然氣侯週期。

人難以勝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