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擴展空間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其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總體要求,是在以往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的必然選擇,目的是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優化經濟結構,有助於重塑增長動力,形成新的增長空間,使增長獲得新的動力。因此,優化經濟結構既可以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支撐,也可以助推新增長動力的形成,這種關鍵性作用決定了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優化經濟結構為突破口。

優化經濟結構,就是要改變經濟結構當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優化、內外經濟發展不協調等。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相對突出。考慮到高質量發展需建立在具有韌性的經濟基礎上,也就是經濟發展要有大的迴旋餘地,這就要求必須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區域經濟的互補和協同效應,來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經濟格局會呈現不同的特徵。在經濟發展處於較低水平時,地區間發展條件的差異會表現為明顯的梯度格局,在此階段,需要採取梯度發展戰略來促進經濟增長,即按照各地區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開發。這是一種效率優先的發展戰略,通過集中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某些地區,讓這些地區發展起來之後,再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在經濟發展進入高級階段後,隨著梯度推移的不斷加快,區域間的差距不斷縮小,追求區域經濟分佈的相對均衡成為該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這同時意味著,區域發展差距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不利因素,一個更加趨於協調的區域結構成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要條件,通過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協調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潛力、助推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最終使整體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持續高速增長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總體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在梯度戰略的推進中,東南沿海地區保持了快於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帶動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逐漸提速,部分地區的經濟表現較為強勁,總體上也在接近全國平均增速,但還有一些地區的潛力並未發揮出來,如東北這一有著許多資源優勢的地區還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的趨勢。這也表明,雖然我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縮小,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協調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有助於縮小地區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從而縮小全體居民收入差距,也可以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一個更為適宜的經濟基礎,因為,如果區域發展的差距大,不同區域的城鄉統籌便難以達到全國統一的要求。

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此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有一些配套的戰略或政策予以支持。筆者認為以下兩方面需要給予重點關注:

一是藉助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有效整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相互協調的整體經濟發展。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及相關政策,正在從聚焦某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轉向更加強調不同區域之間統籌發展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的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戰略,以及之後陸續提出的為支持發展相對滯後地區而推行的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戰略,都是著重於對某一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當前的區域發展戰略,則更加強調不同區域之間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來實現統籌發展,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等。通過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在更大範圍實施跨越空間的區域合作,既可以是整體性的協同,也可以是某個領域的合作。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形成,意味著全國統一市場進一步完善、區域間資源流動更為便捷,這將有助於推動整體經濟發展邁向一個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階段。

二是在已有區域分工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推動形成一個大的產業分工體系。我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地區間競爭格局被認為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這種發展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產業趨同和地區間市場的封閉,這顯然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僅要發揮各個地區的經濟優勢,更要在此基礎上發揮出整體經濟的發展優勢。為此,形成一個全國範圍的、高度融合的分工協同發展格局,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實現國家經濟整體發展,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時期全國一盤棋的狀態,而是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藉助國民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推動形成更為科學、更有效率的全國性產業分工體系,實現經濟的整體性發展。

(作者:喬榛,系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