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陽北門橋記

近日,簡陽市政工程雨汙分流施工至北門橋處時,施工人員發現巨型石龜樣文物一件。該消息被媒體廣泛報道後,昔日平靜的北門橋當即便成了市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市民王阿姨表示,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親眼見到可能是數百年前的文物,實在是太幸運了,非常開心,石龜樣文物的發現也是證明簡陽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有力證據。

作為一座沱江穿城而過的城市,橋自然成了簡陽城市發展的重要元素。建置兩千多年來,簡陽修建了無數座橋,自然也留下了無數個關於橋的記憶和故事。北門橋如何能歷經五百餘年風雨,如今再次引發人們熱議呢?近日,記者對北門橋的歷史和故事進行了探尋。

簡陽北門橋記

兩次契機吸引社會關注目光

來到施工現場,記者發現,在距地面約2.5米深處,有一個外形如龜趺樣的石雕,雖未完全出土,但龜趺外形已經顯現,目測其頭長有80釐米,背平,呈長方形,長約1.8米,寬約1.2米,由於尚未完全出土,其厚度尚不可知。市文物管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龜趺的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有待進一步考證和鑑定。

據瞭解,龜趺又名贔屓、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第六子,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古人多以此物作為柱礎。因此,有人猜測,該龜趺可能是當年修建濟川橋(即北門橋)時在兩岸所立的柱礎下的龜趺。

簡陽北門橋記

事實上,這已不是北門橋第一次將人們的關注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多年前,北門橋橋墩“雙龍頭”的獨特結構就曾引發過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成都的東大門,簡陽的地理位置優越,昔日“東大路”的“官道”“文道”都途經此處,新中國成立後的川鄂路、成渝路也是穿城而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改善城區交通,政府著手建設“南北幹道”,北門橋成了該工程中的一大“瓶頸”。為了加寬北門橋,首先必須對其橋基作一個詳實的勘測,以驗證橋墩是否還能承載更大的負荷。於是,請來了橋樑專家進行勘驗,專家發現北門橋橋墩十分獨特——古時傳說“龍司水”,所以大多橋樑都要雕龍,但通常橋墩都是一端雕龍頭,一端雕龍尾;而北門橋的不同在於,其四根橋墩兩端雕塑的都是龍頭。這令專家十分驚奇,並表示,這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橋樑建築的奇觀,史上迄今未見記載,僅此獨有。北門橋因此也有了歷史文物價值,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簡陽北門橋記

關於北門橋橋墩“雙龍頭”的由來並非無跡可尋。北門橋處有兩條河流,一條絳溪河,一條沱江。絳溪河與沱江的源頭不同,沱江發源於川西九頂山,絳溪河發源於川東龍泉山脈以東。川西、川東的天氣差異,導致沱江與絳溪河水量常出現豐涸之別。若龍泉山東邊下雨,絳溪河水大,河水順勢流入沱江;若川西下雨,沱江漲水,江水則在魚嘴處倒灌,逆流入絳溪河。由於這一原因,北門橋段的絳溪河灘分上游、下游,因此橋墩雕龍時,龍頭指向也無法定式,於是便有了兩全之法,成就了“雙頭龍”的獨特景觀。同時,兩河交匯時,絳溪河絳色的河水與沱江水並流,顏色界限分明,形成一道奇異的景象,這便是著名的“簡州八景”之“金絳流虹”。

數次損修建橋故事彰顯善舉

在簡陽,說起解放橋,很多當地人或許都很陌生,但提起北門橋,又幾乎人人都知道。北門橋,舊名濟川橋、瑞華橋、萬安橋,今名解放橋,“北門橋”只是當地人對其約定俗成的稱謂。從始建至今,北門橋歷經五百餘年風雨,期間數易其名,多次損修。

北門橋始建於明顯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二月,次年八月建成,時名濟川橋。橋高90多尺,寬32尺,直跨130餘尺,為廊橋式,上為瓦屋,下部壘石為四墩,兩端尖細,以便排水。之後的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以及1784年、1922年和1949年,先後六次因水衝兵亂等天災人禍,橋面遭毀壞重建,易木為石。期間,橋名也從濟川橋易名為瑞華橋,再到萬安橋。

簡陽北門橋記

1950年1月,簡陽縣人民政府籌集大米1萬公斤,並派民工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對橋體進行搶修。在原橋墩上新建鋼筋水泥結構平板大橋,3個月竣工,更名解放橋。1972年,橋面進行了擴建,橋基加固,解放橋也成了高14米,長71米,寬8米,承重81噸的成渝公路大橋。2003年,縣政府對橋體進行了全面改造,拆除水面部分舊石橋墩,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樑柱,並在橋面欄杆上刻繪有主題為“簡州八景”與歷史寫意、建設成就和湖山園林的簡陽古今風情圖各12幅。

至今,簡陽仍流傳著許多關於當時修建北門橋的民間故事。相傳,當初修建北門橋時,知縣規定凡是逢場天來趕場的青壯年都要前來義務搬運一次石頭。有一天,一位農民前來幫忙,他把自家準備趕場賣掉的棉紗線放在旁邊的石頭上,等到搬完石頭回來,棉紗線卻不見了。知縣聽說後,十分為難,他不忍心農民為做善事卻失了自家財物。怎麼辦呢?於是,他便當場宣佈說:“棉紗線是放在石頭上丟了的,現在我要當場審問石頭。”聞此,眾人感到十分疑惑,石頭又不會說話,如何審問呢?於是,大家紛紛聚了過來。見眾人來齊後,知縣告訴大家:“其實,我讓大家過來只是想說,這位農民大哥幫忙做了善事但卻丟了財物,實在是不應該啊。橋是大家的,他來幫了忙,我們也來幫一下他好不好?我先帶個頭。”說完,知縣便在旁邊的銅缽裡放下了幾十文錢,眾人見狀,也紛紛解囊相助,農民後來開心地回了家。從此,修橋工地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失竊的事,橋很快便修好了。

簡陽北門橋記

這或許是一個真實故事,又或許只是一個動人傳說,真假與否已不得而知,但眾人慷慨解囊的善舉折射出了簡陽人民自古相傳的良好德行。如今,這樣的良好行為仍在150萬雄州兒女身上傳承,成為建設三新簡陽的文明風尚和不竭動力。

歷史悠久見證城市發展變遷

北門橋建成前,人們過河只能依靠渡船載客搭貨,但每至夏季便洪水氾濫,交通斷絕,十分不便。於是,在人們的急切盼望下,北門橋終於建成,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和生產生活。成渝高速通車之前,北門橋更是成了從成都往東邊出川的公路的必經之地。

北門橋的重要意義遠不止於此,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前,簡陽的城區在絳溪河北岸,即今美食一條街靠鐵路一帶。後因地理條件限制,再加之北門橋建成後帶來的交通便利,城區逐漸往絳溪河南邊擴建,慢慢地新城規模超過舊城。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縣衙正式遷至新城,即現在的政府街、正中街一帶。

簡陽北門橋記

數百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城市結構和麵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橋樑數量也越來越多,且一個比一個宏偉高大。如今,與後來新建的幾座大橋相比,北門橋雖略顯“嬌小”與“樸實”,但其五百餘年的歲月積澱和本身自帶的文物價值、文化底蘊,卻讓它成了人們記憶中一個深刻的建築符號。在人們眼裡,北門橋不僅肩負了幫助他們安全渡河的重大責任,飽含了一代代人深厚的生活記憶,更是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文/圖 周滎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