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代銷的理財產品都是安全的嗎?

頭條金融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這也是眾多投資者關心的地方。

不是銀行的儲蓄產品,而是銀行自營的產品同等條件下比代銷產品風險小點。代銷產品一定要了解基金的發行方,基金的投資方向,清算方式,投資週期,是否開放式基金等等,對應著高風險高收益,再購買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再投資



用戶104431726355


要說這自營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是否安全,那就得先對這個“安全”二字下個定義,什麼叫安全?保本保息叫安全?那銀行自營理財現在也做不到。不被客戶經理“飛單”算安全,那兩種理財都挺安全的。我來定義安全的話就是:儘可能保障本金的安全,利息儘可能不要太低就算安全。

如果按照我的定義來的話,那麼自營理財產品就是相對安全的。

自營理財產品種類較少,基本都是風險等級為PR3級以下,以PR2級居多的理財產品。代銷理財產品種類就非常多了,有基金、貴金屬、保險等等,它們的風險等級參差不齊。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從PR1-PR5級,PR1是保本理財,PR2級以上是非保本理財。PR2級雖然有損失本金的可能,但可能性極低。風險等級再往上本金的保障就越來越低了。

代銷理財也有風險等級,但是他們的風險等級就太多了,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區分出這當中有什麼不同,很少有人會去研讀產品說明書,看運作模式,投資標的,利率計算等內容。

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及風險高低靠的是銀行的投研能力,代銷理財產品利率及風險高低靠的是發行機構的投研能力。對於投資者來說,銀行的投研能力可以單純的從銀行的規模大小來粗暴的評判,可是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則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判。

總結:

銀行自營理財的不確定性相對較少,代銷理財則有較強的選擇成本。如果單純從安全上來說,我建議還是購買銀行自營理財比較好。


銀行研究僧


不管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都不一定是安全的。判斷一款產品安不安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底層資產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的錢流到哪裡去了。


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的風險


相對於代銷理財產品來說,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稍微高一點,但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很安全。


銀行理財分為5個風險等級,其中PR1級多數是保本的,不過根據資管新規,保本理財要逐漸退出;PR2級及以上級別產品都不保本,但PR2級產品本金虧損概率極低,過去幾乎沒有虧損的情況發生過;PR3級產品屬於中等風險,但虧損的情況也極少,風險可控;PR4級、PR5級產品風險就很高了,本金虧損概率較大,但這兩類產品的發行比例很少,普通投資者也買不到。


根據底層資產,銀行理財分為固收類、混合類、權益類,其中固收類比較安全,混合類處在中間,權益類產品的風險會稍微高一點。如果投資對象都是存款、債券,那就是固收類產品,安全性較高,如果投資對象中包含股票、金融衍生品,那風險就要高很多。


以後銀行理財要向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要自負盈虧,保本的時代要結束了。


銀行代銷理財產品的風險


銀行代銷的最多的兩類理財產品,一個是基金,一個是保險。


基金分為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指數型、股票型,風險依次遞增。貨幣基金非常安全,接近於保本;債券型基金虧損的概率也不高,尤其是純債基金,只要不踩雷,虧損的概率很低;混合型基金要看債券和股票的配置比例分別是多少,股票佔比高,那風險就高;指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完全要看市場走,風險很高,可能賺很多,也可能虧很多。


基金公司不會跑路,所以購買基金最大的風險就是虧損部分本金。


銀行賣的理財型保險很多,現在以長期的年金險為主,期限在5年以上,最長可以有終身的。保險的最大缺點是,流動性太差了,期限太長,如果提前贖回的話,本金可能會虧很多。


比如你購買了一份20年的年金險,第一年交了2萬元,如果這個時候退保,可能會虧1萬元,是不是很坑?因為保險銷售的提成很高,有很多錢直接落入到銷售員的口袋了。不過持有時間越長、退保損失越低。保險可以抵押貸款,但是隻能貸出一部分,比如70%的本金。


閉眼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不管購買什麼產品,大家都要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除了國債和存款之外,其它產品都不能保本保息。


小斯筆記


過去我們購買理財產品,銀行會剛性兌付。

去年監管有新規,金融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實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我們買理財產品,無論自營還是代銷產品,合同上都有風險提示,就是讓投資者清晰認識風險,明白買理財產品不是穩賺不賠。

之前為了尋找高收益投資,太多理財資金都投向某一個領域。

一旦該領域出現風險,還去承諾剛兌,這樣大量壞死資金可能引發銀行系統風險。

現在的資管新規規範了銀行理財一系列投資禁地,比如不能設立資金池,不能短債長投。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樹立風險意識,充分了解自己風險偏好,再決定投資方向產品。



高淨值客戶的財富規劃


用是代銷還是自營的來判斷風險,確實比較省事,方便,不過卻很難從根本上把握問題關鍵。只能大體上說,自營的風險會更低一些。

我們還是要學會從根本上判斷一個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是要看產品的投資標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好的一點就是道德風險很低,就是基本不會出現銀行欺詐問題,但是要防止遇到不規範操作的人為風險。因為道德風險是第一大風險。以前也不是沒遇到過某銀行經理私自銷售其他公司理財飛單的情況。

如何預防道德風險,首先要在銀行正規簽單區操作,然後注意所籤的合同是否有銀行的協議等保證。保證這是跟銀行之間的協議。

然後才是看具體的產品投資標的,定期類,投資於國債,銀行間拆借等產品基本都沒風險,缺點就是收益低。投資於優先級收益項目,雙A級以上企業債,政府債券的,風險也比較低,投資於結構化產品(比如劣後等)風險相對較高,慎重一些。

最後,買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產品就好,不要為了買收益高的產品故意不按照自己實際情況填寫風險問卷。希望對大家有用。



天祥的顧問視角


在我看來,無論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還是代為運營的理財產品都是有一定風險的,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一問題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投資理財這種東西沒有100%的,你可能覺得銀行存款比較安全,但只是相對於一些投資而言是比較安全的但在銀行存款或者是在銀行理財照樣都是有一定風險的,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有所瞭解,並不是100%的所以即使你想在銀行買理財,或者是存款,你也必須具備有這方面損失的準備。

其次,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或者是代為運營的理財產品,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是因為銀行本身就是一個較大的機構,在司機週轉方面可能更為靈活一些,所以銀行具備的實力更大一些,它倒閉的可能性更小一些,再加上銀行會對他代為運營的理財產品去進行多方面考慮,在綜合分析之後才確定是否代為運營這樣也能估計一步保障它的安全係數。

關於這一問題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在這裡都有所收穫,也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多空之恆


通常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總覺得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都是保本的,銀行代銷的產品都是不安全的,買理財的時候,不去了解資金的投資範圍,只關心產品是不是銀行發售的……作為一個一線的理財經理來說,其實我更建議大家在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首先去了解產品的投資範圍,看看您的錢主要用來幹什麼?最主要的風險點是什麼?然後再做決定,特別是資產新規正式實行之後。

大家覺得銀行理財都是保本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在銀行理財產品剛剛上市的時候,已經習慣做存款的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這種新事物是存有疑問的,所以銀行的銷售人員說是銀行自己的產品,主要是用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無疑有用銀行信用背書的嫌疑;第二,就是銀行理財資產池的滾動發行和池化運作。在這種模式下,即使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即使是底層資產出現不良的情況,由於無法將不良項目與投資資金一一對應,所以產品一般也都是剛性兌付,久而久之,讓客戶形成了銀行自營理財就是保本保收益的認識。

那麼再說說銀行代銷的產品,由於我國金融領域實施分業經營的模式,所以銀行不能管理基金,不能發售信託,也不能發售保險產品,而廣大的銀行客戶群又有廣泛的產品投資需求,所以銀行變轉變為一個大的金融平臺,把基金公司的基金,信託公司的信託產品,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紛紛引入自己的平臺來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所以這就形成的銀行代銷產品,至於代銷產品的風險,通常是由其投資範圍來確定的,並非是代銷的問題!至於代銷的產品,銀行也並非一味的不做任何審查就輕易的引入給投資者,必定是要進行一番調查,從公司背景到歷史業績都是要考核的,所以大家要對代銷產品有信心!

資管新規真正實施後,銀行的資產池類的理財產品將不再存在,久而久之形成的剛性兌付也終將會被打破,所以大家一定要提早適應,在選擇投資理財的產品,更多的學會去了解產品的底層資產投向,如果不懂,就讓理財經理告訴您投資產品可能遇到的風險,之後再下決定!



民生私行財富經理張靜


無論銀行自營產品還是銀行代銷產品,在去年資管新規出臺後,都不允許保本保息。

很多人有這麼一種思維誤區:認為銀行自營產品一定是安全的,銀行代銷產品不一定安全。現在除了存款以外,銀行裡所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一種淨值的方式呈現。這也是監管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實行的是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我們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產品,合同上都有風險提示內容,這讓投資者清晰地認識風險,明白買理財產品不是包賺的。


為什麼不能進行保本保息?


過去我們投資者買理財一味地依賴銀行會剛性兌付,確實在特定時期,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產品,銀行為了自身聲譽同時也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繼續投資,在產品出現風險時,會選擇兜底。

但慢慢地監管層開始意識到兜底是有風險的。比如一個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選擇剛性兌付,銀行可以承受的。如果同時有十幾只理財產品甚至更多出現風險,銀行再實行兜底,很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一旦有系統性風險不可逆的。

而且還有一種情況,以往不管是銀行自營理財還是代銷理財,為了尋找安全收益又高的投資途徑,很多理財資金都投向了房地產,容易造成房地產泡沫,社會的發展不能只靠房地產,還有實體經濟等其他領域。

況且一旦經濟下行,房價下跌,房子滯銷,這又會反過來造成銀行理財的違約風險。因而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越來越大,監管層頒佈了資管新規,規範了銀行理財一系列問題,比如不能設立資金池,比如不能短債長投等等。

因而投資者在買理財時應該樹立風險意識,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投資。



財思思


理財產品是投資,不是存款,絕對的安全是沒有的。無論自營、代銷,都是如此。核心在於判斷投資標的是什麼,底層資產是啥。如果直接判斷這個有困難,就要看發行產品者的投資能力,你是否信任它。再就是看發行產品者、銷售產品者的管理、服務、口碑等綜合能力,是否值得信任。當然,你自己作為投資者,要有承擔相應風險的能力,就是要能賠得起,從金融機構而言,要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這就是很重要的金融消保適當性原則。


金融人手記


圖片為證!!❤️

第一步:瀏覽器或者百度下載【抖音極速版】

第二步:填寫邀請碼【88444128】

第三步:你我各得最高【38元】紅包

第四步:紅包可立即提現。

第五步:每天看看視頻,零花錢源源不斷到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