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榜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前十!高桥大市场凭什么?

世间万物,唯变者不变,

商业世界更是如此。

自古以来,商者恒强者,

皆是懂得顺应时势,

适时而变,才能永立潮头!

入榜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前十!高桥大市场凭什么?

通过23年的发展,高桥大市场由一家偏居城乡结合部的小批发市场,成长为总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8000多个优质商贸流通企业和8个成熟专业化市场,经营商品种类超过170万种,年交易额超过1400亿元的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综合性市场、湖南唯一的千亿级商贸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第三大综合性批发市场。

23岁的高桥大市场,少年老成却难掩青春活力,他正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

起步乘改革之风,随专业化大市场之势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角,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敢闯敢干的年轻人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商办企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1995年,长沙城区开始向外拓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在当时经销商大力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专业批发场所。长沙市委、市政府发起了建设大市场的号召,湖南高桥大市场的创始人罗映红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他主动向

政府请缨,挑起了建设湖南商贸流通市场的重任。

1996年,高桥大市场应运而生。

开业初期,这里常被人用“荒郊野岭”四字来形容,周边都是农田与水塘,市场的硬件、交通、人气都严重不足。政策有了,人气从哪里来?所有人都很清楚,一个新市场要形成气候远不是一件容易事,谁也不知道它的未来在何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又敢于担当的人。此时恰逢下河街搬迁,很多商户不知道何去何从,罗映红再一次嗅到了这是一个好机会,他主动承接下下河街的搬迁,带领一班人马,一户一户走访,不分昼夜地为商户讲解长沙市场发展趋势,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吸引商户入驻。

“之前一直在下河街做生意,在那边客源稳定,生意红火,突然换个地方谁不担心啊,万一来到这里没生意怎么办,生意冷清怎么办,有很多顾虑。”捷欧咖啡李瑞凯是第一批来自下河街的商户,提及当时的心境,他还记忆犹新。

作为开拓者,罗映红面对商户们的困惑与退缩没有气馁,他带着坚定的自信与勇气,为商户们一一讲解政策与趋势,就这样,一大批下河街商户追随他来到了高桥。随着商户不断聚集,高桥大市场,由一片荒地,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李瑞凯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来了高桥大市场之后,我才真正是把企业做大做强了,在这里做生意,政策、氛围都没得说,人往高处走,财往‘高桥’流,这也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当初来这里真是来对了。”

从当年的“小摊贩”到现在的“国际化大商户”,目前,在高桥做生意超过10年的商户达40%,其中规模达到10亿元的商户有150多家,亿元的商户有300多家,千万元的商户有2000多家。

入榜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前十!高桥大市场凭什么?

蝶变坚守变与不变,追提质转型升级之势

变的是时代、是趋势,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顺势而为;

不变的是坚持、是执着,是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与决心。

1998年,高桥大市场承办了第59届秋季全国糖酒交易会,现场交易金额高达300亿元,创历届之最,趁着糖酒交易会这把火,高桥大市场引入了酒店用品、文体用品、茶叶茶具等很多新的业态,顺势从单一业态走上了多业态集合的综合性市场。

2008年,高桥大市场已经成为湖南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商户涌入高桥,原有市场已无法兼容,高桥大市场又适时开启了提质、升级之路。

2009年,高桥现代商贸城开业;2014年,在“长沙扩容,市场外迁”的大势下,长沙市政府将高桥大市场指定为不搬迁市场,以此为契机,市场持续投入了30亿元进行了全面的提质改造。

至此,高桥大市场拥有了酒水食品城、服饰家纺城、文体用品城、农副产品城、茶叶茶具城、酒店用品城、医药流通园、现代商贸城八大市场,在提质改造、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逐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批发市场。

高桥大市场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硬件的改造,更是业态的创新、管理的提升和服务的提质。早在2014年,市场就正式确定了“国际高桥·世界商港”的战略目标,从品牌、运营、物流、电商和外贸等方面大力发展,引导和培育商户一起转型升级。

现今的高桥,形成了统仓、统配供应链模式,所有货物的配送都由大市场统筹进行,15辆统一的新能源电动货车,每天定时出现在市场,避免了以往火车涌入造成的拥堵。新提质的文体用品城,更是将门面缩减,腾出3米车道,增设停车位。

现在的高桥大市场里车少、人少,街面整洁有序,远离以往乱糟糟的现象,但市场交易额却一再飙升。

据悉,从2015年开始,高桥就搭建了电商平台。点开“高桥商城”网站,酒水、茶叶、服饰分类清晰,市民足不出户,也能“逛”高桥。目前,高桥商城已入驻商户4000家,上线商品6万多个,发展下游采购商

3000余家,现已经累计实现线上交易5000多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顶尖展会落户长沙,高桥大市场还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酒水食品展览会、农博会等,通过专业运营、平台对接,不仅使商户销售业绩倍增,高桥自身也逐步走向多功能融合的商贸生态平台。

入榜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前十!高桥大市场凭什么?

腾飞手握五把密匙,迈世界商贸发展之势

创业难,守业更难。但高桥大市场却打破这个魔咒,手中紧握五把密匙,一步步将步伐迈出湖南、奔向全国,飞向全世界。

2014年,罗映红的女儿罗晓接棒公司:“在‘新时代’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为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创新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在她的铺排下,高桥战略方向往国际化转移。为探索转型发展之道,从2014年到2016年间,高桥大市场的管理团队先后考察全国专业市场、电商平台企业、物流枢纽,并前往英国、波兰等海外进行交流学习……最终确定了“国际高桥·世界商港”的战略愿景和“五化”(品牌化、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高桥大市场开始向“买卖全球”的国际化市场发展,要成为“全球新品发布和销售平台”,提供“一站式”产品推广综合服务,打造世界级的品牌集散、孵化和发布中心。

接下来,高桥大市场面向全国、面向全球,进行了内外贸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等系列升级发展路径,在品牌化、信息化、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下大功夫、做足功课,实现商品提质、商户提质和品牌提质,打造“中部进出口双向贸易平台”,成为湖南联通世界的贸易窗口。

2016年,高桥国际商品展示贸易中心建成开业,到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在这里展示销售,成为了全球优质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2018年,高桥大市场被评定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为了湖南重要的国际贸易共享服务平台,助推湖南产品走向全球市场。2019年,湖南出口产品集聚区建成,短短几个月就完成全部招商。

据罗晓介绍,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桥大市场将立足消费发展趋势、产业变革方向,服务中国及全球的消费者、贸易商和生产商,发展成为全球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商贸产业集群。抓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机遇,打造中部进出口双向贸易平台,大力推动湖南产业、高桥品牌走出国门,推动国际企业和产品聚集在高桥,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市场。

入榜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前十!高桥大市场凭什么?

高桥加速度,折射雨花加速度


10月22日,在义乌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上,“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单正式发布,雨花区的高桥大市场和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双双入围全国百强市场,高桥大市场更是挤进前十,成为中南唯一的前十市场,此次,长沙首次有6家大市场入榜,其中雨花就占2席,充分展示了雨花区蓬勃的市场活力。

如今,雨花区已聚集各类大型专业市场22家:

高桥商圈、东塘商圈、红星商圈、同升商圈……它们不仅展示了雨花区的人气与财富,更折射出雨花经济加速度发展历程。

一份数据让我们见证雨花加速度:

1981年, 郊区蔬菜上市12600万公斤、鲜鱼上市56740担。鲜奶产量为392万公斤,整个郊区的社会总产值为1.77亿元。

1997年, 雨花区建区后的第一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85亿元,产业结构为10.8:39.2:50.0。

2002年, 雨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为1997年的1.89倍,年均递增13.6%。

此时,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57.5%,在市内5区中排名第一,明显呈现大都市城区经济结构。

2007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工业增加值120亿元。
2012年 ,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40亿元(含长烟),人均GDP达1.6万美元。

第三产业占据6成,为主导产业。

2015年, 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行列,达到1018.2亿元(含长烟)。
2018年, 雨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88.16亿元(含中烟),综合实力、工业实力、投资潜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区第30位、第19位、第15位,排名全省第一。

来源 |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静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