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元風水師:一座建於明代的廣州赤崗塔

廣州赤崗塔:一座歷史悠久、建於明代的風水塔

廣州赤崗塔是廣州市現存的古塔之一,是一座風水塔。如果你對風水學感興趣,那麼就一定要前往參觀一番了。作為一個深度遊愛好者,小編對廣州的古塔非常感興趣,下面就讓小編給您介紹一下廣州赤崗塔的風景和歷史吧。

羅桂元風水師:一座建於明代的廣州赤崗塔

廣州海珠區赤崗塔結構特點:

此塔為樓閣式青磚塔,平面為八角形,內膛八角直井式。外觀9級,內分17層,高約50餘米。首層直徑12.5、壁厚3.8米,闢3門,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內存“神前拜臺”花崗石板一塊,北門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磚,民國時期用紅磚修復,並於修復處嵌0.36x0.27米花崗石碑一塊,上刻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西門有梯級上2層(暗層)塔心室。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現木樓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級設神龕。塔基座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5.5、高1米,紅砂岩壘砌,基面原為灰色斑岩鋪砌,東邊在後來修復時以花崗石補鋪。3面開門處有石階至基面。塔基八角均鑲有16、17世紀西方人形像的託塔力士,神態生動,是廣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明代石雕與廣州海外貿易的重要實物資料。塔下崗土岩石皆呈紅色,地名赤崗,海拔20至30米,四周原處珠江河水中,後被淤填為農田和魚塘,明、清時憶形成村落。

廣州海珠區赤崗塔建築特點:

廣州赤崗塔的建築形格與“海鰲塔”大同小異;兩塔均是八角形,內部均是17層高,而且底層均有西洋人形象的“力士”承託;可見這兩塔關係密切。琶洲的“海鰲塔”至今仍能拾級而上,大可登臨縱目。但可惜“赤崗塔”年久失修,重門深鎖而只得從外望塔興嘆。珠江河畔,赤崗塔以其滄桑、雄峻的風姿,成為羊城八景之一。然而,因建築老化,塔身嚴重傾斜,廣州市有關部門將斥資百萬元搶救、復修將倒塌的赤崗塔。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赤崗塔,坐落在廣州市赤崗一紅砂山崗上。該塔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年(1627),為八角形樓閣式青磚塔,內膛八角直井式。外觀9級,內分17層,高約50米。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塔基八角鑲有16、17世紀西方人形象的託塔力士,神態生動,是廣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明代對外交往的實物資料。

羅桂元風水師:一座建於明代的廣州赤崗塔

廣州海珠區赤崗塔建築風格:

明代,嶺南建築一般仍沿襲傳統手法,又具簡潔明快的地方特色。赤崗塔、琶洲塔風格都相近,保留了明代晚期樓閣式磚塔的特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由直指王命倡建。工程未半,因經費告絀而停頓。天啟年間(1621~1627)由尚書李待問續建而成。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資重修。塔為平面八角形,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內有刻“神前拜臺”花崗岩石板一塊。西門有梯級上二層暗層,為穿心壁繞平座,每級設置神龕,塔身塗刷白色灰漿,轉角塗刷硃紅色倚柱,柱頭塗刷硃紅色額枋,額枋上出跳六層菱角牙磚疊澀出簷,二層以上各出腰簷,各腰簷上出跳四層菱形牙磚疊澀出平臺。塔頂為八角攢尖頂,塔剎不存,上蓋兩鐵鑄覆盆,一覆盆上鑄有:“欽加布政使銜在籍即選道番禺潘仕成即選內部正郎南海伍崇曜重修大清道光廿四年歲次甲辰季春吉日濟和爐造”等字。塔基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5。5米、高1米,紅砂岩石砌築,基面原為灰色砂岩鋪砌,東面部分用花崗岩石補鋪。首層塔門處石階級至基面,塔基角均有西方人形象的託塔力士,神態生動。塔身北面嵌一0。36米0。27米花崗岩石碑一塊,上刻民國年間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該塔於1989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赤崗塔以前位於江邊,而且還保持著古舊的樣子,現在自從這邊的公園建起來後,廣州赤崗塔也被修葺一新了,在廣州赤崗塔的附近,這裡也算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

好久以前還可以廣州赤崗塔,現在自然是不可以了,晚上亮了燈後也挺漂亮的,和廣州塔相互輝映吧,令廣州的夜景更美麗了。

羅桂元風水師:一座建於明代的廣州赤崗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