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管理龐大的3個省,為何鬥不過江蘇巡撫?

我是一個小書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總督和巡撫的區別

清代的總督,官階為正二品,一般來說,一個總督要管好幾個省,相當於今天幾個省的省委書記。最重要的總督是直隸總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於北京就在這裡,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兩江總督,管理的地盤包括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這四個地方。而清朝可以說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於江南行省,可見兩江總督的重要性。通常來說,能夠擔任兩江總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個朝廷中的大員,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撫相對於總督來說就小多了,巡撫只管一個省,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官階從二品。

對於清朝來說,總督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慶市)、閩浙總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兩省)、雲貴總督(管理今天的雲南和貴州兩省)、湖廣總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省)、兩廣總督(管理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兩省)。

從清代的行政上來說,巡撫不歸總督管理,兩者都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

一般來說,巡撫不會去對抗總督

但是畢竟總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員,能夠當上總督的,基本上以後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員的節奏。對於巡撫來說,雖然對抗總督,總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給撤了或是怎麼著,但是畢竟是得罪了一個大員,以後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場來說,能夠混到總督這個位置的,要麼是能力超強有大功的哪種,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要麼就是苗正根紅的滿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甚至跟皇帝的關係都非常好的哪種。所以如果一個巡撫要出來對抗總督的話,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個總督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總督,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但也架不住朝中總督一邊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那天隨便找個理由就辦了自己,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再說,我混到一個巡撫容易麼我?縱觀清朝的巡撫,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說年輕的時候寒窗苦讀了多少年,萬里挑一地考上了進士,然後在官場要混多少年,打點多少關係,費了多少腦汁,還要有多麼好的機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說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給我送錢,下面的官員也一堆,帶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也是獲得愜意呀,幹嘛要跟總督過不去呢?

所以在整個清朝來說,巡撫對抗總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題目所說的總督鬥不過巡撫,應該是指的康熙晚年發生的辛卯江南科場案。

辛卯江南科場案

在這場案件中,是巡撫鬥贏了總督,但是這裡面也牽扯到了一個王朝的根本。

科舉制是隋唐以來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王朝的統治者並不怕農民造反,他們怕的就是農民和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造反,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們要不讓知識分子造反,怎麼辦呢?就搞科舉了,給知識分子一個往上的通道,雖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況來說,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再加上海這四個地方3年下來才錄取100人的,這可比今天北大清華錄取的概率還要低很多了。今天來說,北大清華在這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的錄取人數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舉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絕大多數人會考不上,考不上怎麼辦?就跟鴉片一樣,讓你繼續考,考到你頭髮白了人也老了,或許還是考不上,但是沒關係,這個時候你人已經沒用了,就算去跟著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過科舉考試的都是國家最好的人才,把這些人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夠江山穩固了。

所以歷朝對於科舉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出現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誰,查出來都是要倒大黴的。清朝允許官員貪汙腐敗,但是在科舉上是不允許的,畢竟朝廷也不能拿著大量的官員的名額,去給那些草包把,再說,如果真的這也能作弊,那讀書人也自然會對朝廷失去信心,也就會跟著去造反了,這是統治者最不願看到的。

事情是發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當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為滿洲正黃旗董鄂氏人,他的母親當過康熙的奶孃,所以康熙對噶禮還是相當看重的。噶禮仕途也非常順利,一路就當到了兩江總督。

而噶禮卻非常地貪婪,他覺得科考來錢來的快,就夥同京城來的兩個考官共同製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當時放榜出來,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的居多,而很多飽讀詩書的江南學子卻榜上無名,頓時引起了公憤,便開始鬧事。

事情傳到了康熙那裡,他就派戶部尚書兼任了欽差大臣到江南來徹查科考舞弊案件,協助他的就是江蘇巡撫張伯行。

張伯行比較公正廉明,發現了噶禮從中貪腐的一些證據,就上奏彈劾噶禮。康熙比較偏袒噶禮,畢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覺得巡撫彈劾總督是有失體統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張伯行結黨營私,誣告上級的方向處理。

很快這個事情就在江南傳開了,學子們義憤填膺,憤憤不平,事情也就越鬧越大了。最終查出來還是噶禮確實有貪腐的行為,而張伯行也堅定地認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並義正言辭地上書康熙。最終康熙也察覺其中噶禮確實存在貪腐行為,就免去了噶禮的總督職務,張伯行繼續當巡撫,就此了事。

這就是巡撫鬥贏了總督的事件。

也只能說,這是個特例,在整個有清一代,這種事情發生的情況非常少,哪怕是巡撫佔盡了道理,最終也仍然是總督獲勝的概率更大,畢竟總督的後臺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說是巡撫贏了,只能說是形式上贏了,但實際並沒有贏罷了。


老威觀史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總督中第三名,僅次於東三省總督和直隸總督。它主要負責總管江南和江西兩省的軍民政務,省府位於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況下,兩江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但可以通過加銜兵部尚書高配至從一品。在清朝歷史上,先後共有98任兩江總督,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

江蘇巡撫,最開始叫做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江蘇、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時,康熙覺得江南省規模和實力過大,於是將江南拆分為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蘇”這個名字取自當時江蘇省內最大的兩個府城“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安徽則取名“安慶府”的“安”和與“徽州府”的“徽”。

此後,江蘇巡撫就只負責管理江蘇省的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務,其官階為從二品,但可通過加銜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從這層意義上說,兩江總督不僅官階要高於江蘇巡撫,其管轄的地盤也要遠大於江蘇巡撫,所以其擁有的權力和地位,明顯要高於江蘇巡撫。

再加上清朝前期,總督多為滿人擔任,巡撫多為漢人擔任,所以正常情況下,江蘇巡撫是決計不敢去挑戰兩江總督的權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撫和總督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他們都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遞交密摺。

換句話說,巡撫也有權力監督和彈劾總督。在這種背景下,兩江總督的權力和地位雖然高過江蘇巡撫,但它卻管不了江蘇巡撫。

同時,在清朝前期,如果總督和巡撫之間真發生矛盾,皇帝一般會各打五十大板。所以為避免兩敗俱傷,總督和巡撫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爭鬥,也是在一定範圍之內,或者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少會鬥個你死我活。

也正因為此,在清朝前期的時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時,江蘇巡撫張伯倫彈劾兩江總督噶禮收受賄賂這個事情外,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大規模相鬥的事情,並且從明面上,也都是江蘇巡撫禮讓兩江總督,甚至一旦江蘇巡撫有空缺,原則上也是先有兩將總督提出備選人選上報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後期時,尤其是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和天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導致東南地區戰事不斷,而且上海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導致兩江總督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慮對其進行限制。

當時,江蘇田糧鹽稅,當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錢袋子。在兩江總督已握重兵的情況下,如果再把江蘇的財權給他,很容易讓他藉著這個亂世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等到他有了槍桿子和錢袋子,一旦有異心,誰還能制衡得了他?

在這種背景下,朝廷就只讓兩江總督管江蘇的軍事,不涉足江蘇省的任何經濟民政。同時,朝廷還特意挑選一些威望和資歷都非常顯赫的人來擔任江蘇巡撫,藉以制約兩江總督。比如,在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之時,朝廷特意讓和他齊名的李鴻章來擔任江蘇巡撫。

甚至而言,在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發生矛盾時,朝廷還會故意偏袒江蘇巡撫。也正因為朝廷對兩江總督的種種制約,這才讓江蘇巡撫的地位,開始超過兩江總督,這也導致後來兩江總督時常鬥不過江蘇巡撫的現象。


我是趙帥鍋


總督和巡撫都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大員,在明清兩朝,行省制度逐漸完善,清朝全國設置有23個行省,每個省設置一位巡撫,一般只管行政大權,參與巡視軍政,民政,加“侍郎銜”從二品。又在一個省,或多個省,設置一名管理這些行省的行政,軍政,經濟的官員,也就是總督,加“尚書銜”正二品,所以不論是職能範圍還是官銜,總督都是高於巡撫的。兩江總督左宗棠

總督和巡撫的區別

清朝從雍正設立直隸總督,到光緒年間設東三省總督,清朝總共有11位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漕運,河道總督,除了最後的兩個外,其他的九個總督均有管理地方的職責。總督側重在“督”,所以總督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是卻屬於朝廷派遣到地方上,督查管理地方的中央外派官員,這也是中央集權的一種表現。

九大總督轄區

巡撫制度到了清朝時期,已經基本完善了,巡撫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長,偶爾監管衛戍工作,也有在特殊情況時,總督會兼任某行省的巡撫,這樣就會被稱為督撫。巡撫和總督一樣,側重在“巡”上,也一樣是中央的外派官員,既然都是中央外派官員,所以他們都只需要直接聽命皇上就行,但是就有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當某行省的巡撫和總督,都駐守在同一個城市時,總督和巡撫的權利都會被同時節制,還好大多數時候他們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李鴻章曾任職江蘇巡撫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設立

兩江總督在清朝順治年間就已經設立,最初管轄的區域是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後改為管轄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兩江總督的總督府設置在南京城。兩江總督總管三省的一切軍政事務,和別的總督不一樣,這是從一品官職。並且這是個絕對的肥差,因為在之後的年代,兩江總督還兼管兩淮鹽政,負責對外通商事務,歷史上很多名臣都擔任過兩江總督一直,如: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

兩江總督管轄範圍

江蘇巡撫管轄的江蘇行省是在康熙六年才成立的,巡撫衙門設在蘇州市,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是互不衝突,只是互相節制而已。在最初,江蘇行省的經濟條件就有很多的優勢,這裡是糧食的主要產區,另外河道豐富,靠近沿海,所以稅收也讓江蘇比其他很多行省經濟條件好,但是在最開始兩江總督的地位,仍然是要高於江蘇巡撫的,歷史上,朱國治,林則徐,李鴻章均曾擔任過江蘇巡撫。

江蘇巡撫轄區

為什麼兩江總督權力處處受制,還比不過江蘇巡撫

江蘇巡撫的地位開始提高是到了晚清時期,隨著清朝和西方國家的接觸增多,開始在沿海開設通商口岸。江蘇行省,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先得到發展的地區之一,而江蘇巡撫,也隨著轄區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變得更加重要。兩江總督因為權力過大,中央也對他進行了一些限制,主要負責軍政上的事務,在行政上的事務就很插不上手,由各省巡撫來監管。

晚清開通通商口岸

除此之外,巡撫也有權在軍政上對總督進行節制,又在南京設有江寧將軍一職從一品,彙報事務還排在兩江總督之前,後來安徽,江西兩個行省,被劃出了兩江總督的轄區,只是名義上歸兩江總督管轄,這也造成了兩江總督權力的進一步下滑,不過好在之後兩江總督分到了兩淮鹽政,五口通商等事務,不然兩江總督就真成了最慘總督了。

兩江總督府

所以兩江總督,行政被分權,軍政被分權。只是名義上官銜比江蘇巡撫高,但是兩人都只受皇帝的調遣,地方稅收什麼的又和兩江總督無關,所以兩江總督受到的限制非常大。但是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是一方大員,實際工作中很少會出現直接的衝突。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兩江總督還真被江蘇巡撫“幹掉”過!

總督參倒巡撫的比較多,畢竟,總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撫也不都是軟柿子。在康熙年間,“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案,也是督撫之爭最嚴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場案爆發,多名“文理不通”的鹽商子弟高中,學子們大鬧貢院。此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來的不聽話的江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彈劾下臺了。不過,出乎噶禮意料的事,康熙調來了更不好對付的“有清廉名聲”的張伯行。

此案爆發後,張伯行聽說噶禮向兩位監考考官索要50萬,便可保他們平安。於是,張伯行便參了噶禮一本。噶禮馬上反擊,告張伯行誣陷。同時,還拿戴名世的文字獄(在張伯行轄區印刷的)彈劾張伯行。康熙素來聽聞張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禮做事太過張狂。於是,最後,噶禮被免職,而張伯行留任。

(兩江總督轄區,因為直管“兩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蘇(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

我們來說說總督和巡撫是怎麼回事。

總督和巡撫都是軍政事務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個總督只管一省的話,一般都是兼任巡撫之職。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撫,沒有總督(山東,山西)。如果,總督管幾省軍政事務,那麼下轄的幾省巡撫只管好本省軍政事務就行,總督對其下轄的所有巡撫都有“督權”(什麼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直接下屬。巡撫作為地方大員,是一省三司官員直屬領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而朝廷對於總督和巡撫的職權,也分得不是很細,這就出問題了。朝廷對一省有詔諭時,也是先說把總督排前面,巡撫在後面。雖然,一般認為總督偏軍事,巡撫偏民政。但是,總督還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內有事上奏,也是要總督和巡撫聯名上奏。不過,這可苦了三司官員,當督撫鬧矛盾時,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也是因此,總督和巡撫肯定會掙權,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也是常有的事。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會讓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個城市。

不過,全國有總督與巡撫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個: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駐武昌;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駐廣州;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駐福州;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駐昆明。

統管江西和江南(後分為安徽和江蘇)的兩江總督就駐在江蘇南京(江寧),而江蘇巡撫卻是在蘇州。而且,為了緩和兩個地方大員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錢袋子。朝廷在江蘇省特意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個布政使)。這兩個布政使分別協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

江蘇省的兩個布政使:蘇州布政使,轄"蘇,松,常,鎮,太五府州\

勇戰王聊歷史


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通常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兩江總督的地位遠在江蘇巡撫之上,事實也正是如此,兩江總督管轄的範圍很廣,安徽、江蘇以及江西都是其管轄的範圍之內;而江蘇巡撫管轄僅僅是江蘇省,因此在管理範圍上,兩江總督更具有優勢。兩江總督是從一品,而巡撫是正二品,從品階上來講,總督的地位也比江蘇巡撫大。但令人意外的是,江蘇巡撫居然能夠將兩江總督彈劾倒,而兩江總督卻對江蘇巡撫無可奈何,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細細對比兩者的不同,還是能找出這其中的原因的。

首先,兩者管轄內容是不同的。兩江總督管理軍政民,其主要的權力則是軍權,因此兩江總督主要負責軍事事務,而具體的行政事務由巡撫辦理。在清代依舊秉承著以文治武政治理念,雖然兩江總督在品階上更加高,但是在具體行政上,兩江總督還需要聽從江蘇巡撫的。所以,名義上兩江總督的權力更大,但是巡撫才是地方性實權掌控者,在這種情況下,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是自然的。

其次,巡撫與百姓更加貼近。得民心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鬥爭中更具有主動權,首先需要民眾的支持。兩江總督雖然在名義上比較大,但是並不直接與百姓接觸,而巡撫是掌握實權的地方性長官,平時與轄區內的地方官僚、長者以及老百姓接觸比較密切,因此百姓對巡撫比較瞭解,而對總督比較陌生,因此百姓都比較支持(被動的支持也算是支持)巡撫的工作。當江蘇巡撫與兩江總督產生矛盾時候,民眾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逼的,他們最可能支持的是巡撫而不是總督。皇帝也知道巡撫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要比總督大的多,因此當兩者產生矛盾時候,皇帝往往採取罷免總督來了事。

再次,江蘇巡撫很得皇帝的信任。江蘇是清朝最富足的省份,那可是納稅大省,其每一年產生的稅賦佔據整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因為江蘇省對清王朝非常重要,那麼江蘇巡撫的任命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是皇帝信任的人才行,而且江蘇巡撫的設定本就是為了對兩江總督形成掣肘,這樣一來,江蘇巡撫的任命就是皇帝慎之又慎的結果。因此,將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產生矛盾時候,皇帝從感情上更加的傾向於巡撫。

基於皇帝更加信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鬥不過自己下屬也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基於江蘇省對清王朝影響非常大,因此必須求江蘇穩定,而使江蘇巡撫安心工作,保持江蘇行政工作的持續性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將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產生矛盾時候,皇帝權衡利弊,也不得不犧牲兩江總督。

最後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江蘇巡撫的設立本身就有皇帝要壓制兩江總督權力的意思。畢竟兩江總督所管轄的安徽、江蘇和江西這三省對於清政府來說太重要了,這裡不僅人口眾多,經濟富庶,是清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而且也是士兵的主要來源,本身這三省因起特殊的地理環境而對於清政府非常重要,因此兩江總督絕對是個權力巨大的官職,歷史上像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做過兩江總督,這樣的官職一旦不受掣肘,就容易失控。那後果是非常大的,清政府並不願意出現那樣的一種結果,因此,有能對兩江總督形成掣肘的存在就最好不過了,而江蘇巡撫正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在權力鬥爭中,並不是誰的權力越大,誰就能夠勝利。江蘇巡撫雖然在官職上低於兩江總督,甚至還要受兩江總督管轄,但反過來,江蘇巡撫又是專為壓制兩江總督而設的,所以能對兩江總督形成掣肘。實際上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設定和任命也體現了皇帝的一種權衡之術,誰都不能權力過大,誰也不能完全壓制誰,只有這樣,受益的才會是皇帝。


蕭曉四姑娘


說起封疆大吏,人們最熟悉的就是總督和巡撫啊。巡撫一般管理一個省,而總督管理多個省,例如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和江西三個省,而江蘇巡撫最多就管江蘇一個省。照說總督應該實力比巡撫強大不少。不過在明清的歷史上,巡撫和總督顯然他們的關係不是那個樣子的。

雖然從名義上來講,總督的權力確實比巡撫大不少,因為總督一般管的地盤至少就比巡撫要大很多。但是兩者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總督也不能夠去直接命令巡撫。總督和巡撫有可能在同一個城市,但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兩者也是平起平坐的關係,頂多是出席某個重要場合的時候,總督在前巡撫在後而已。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他們並不在一個城市辦公,兩江總督在江寧也就是南京,江蘇巡撫在蘇州。

從品級上講兩江總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尚書銜,所以變成從一品。而江蘇巡撫是從二品,但是一般都加御史銜,所以變為正二品。雖然總督品級比巡撫要高那麼一點點,不過在官方,總督命令不了巡撫,巡撫也不一定要非要聽總督的。因此在很多時候,巡撫甚至有可能和總督對著幹,而總督拿巡撫沒轍。

不過總督和巡撫對著幹的這種情況出現的很少,一般情況下朝廷在同一個地方設立總督和巡撫,往往是希望雙方互相節制,不讓任何一方做大。但是也不希望總督和巡撫雙方鬥來鬥去,畢竟這樣會讓地方不得安生。曾經有某個地方總督和巡撫互相鬥來鬥去,互相在朝廷參彈劾對方,令皇帝相當的惱火,把兩個人都給收拾了。

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江蘇巡撫一般都會遵從兩江總督的命令。但是就如上文所說,江蘇巡撫並不一定完全聽兩江總督的,有時候兩者關係如果不好,甚至是政壇上的政敵的話,就有可能互相鬥,而兩江總督不一定能鬥得過江蘇巡撫。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從行政體系來說,兩江總督為正二品,加尚書或者右都御史為從一品,巡撫為從二品,加兵部吏部侍郎及左副都御史為正二品,但總督巡撫都是中央派遣官員,沒有上下級的隸屬關係,而在督撫互相彈劾時,清政權一般按照爭權處理,各打五十大板。

🍊總督控制區不如江蘇巡撫

兩江總督名義管轄三省,但實際只控制徐州南京一線,江蘇省其他地方歸江蘇巡撫管。

對綠營軍隊,兩江總督駐南京,實際只控制江北提督。江蘇巡撫駐蘇州,控制江南提督及江南水師提督。

🍅權力差距

江蘇巡撫實際控制學政、布政使、按察使等主要省級官員,在具體操作中侵奪了這些官員的權力,對省內的控制權遠超總督。而總督畢竟對民政經濟等方面不能太多插手。

同時,江西安徽巡撫一般不受總督令,兩江總督也不會自找沒趣。

🍏最能說明總督巡撫問題的就是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的糾紛。1851年太平軍逼近武昌,湖北巡撫常大純擠兌總督程矞採,說您不是管兩省軍政嘛,請領兵鎮壓叛亂。無奈的總督出兵後被太平軍擊敗,兒子陣亡,被撤職留任糧臺事務,向北京請假治理喪事未果,棄官出走被彈劾充軍新疆,幾年後得赦免。而巡撫常大純在武昌城破後攜妻、子、媳、孫女全家自殺。湖北省及當地的主要官員,比如湖北省學政、布政使、按察使、道臺及知府、同知、知縣等人全部死於戰火。

從這裡可以看出,巡撫更類似地方官,轄區管理權責更重。而總督的地方守禦責任顯然不如巡撫。所以巡撫丟失省城,就只能自殺,而總督丟失轄區不過只是充軍流放。


四川達州


說到兩江總督名稱的來源,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兩江總督的江是因長江而來,但實際上兩江總督所說的江並不是長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們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紹了,而江南省大家瞭解的就比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設置的一個省份,由現如今的江蘇和安徽構建而成,後來隨著歷史局勢的發展,才逐漸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蘇兩個省份。

原本兩江總督只管轄這兩個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兩個省份後,兩江總督所統轄的省份卻由原本的兩個省份增加成了三個省份,分別就是江西、江蘇和安徽。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衝突

兩江總督的官邸所在地位於江蘇省當時兩大省會之一的的江寧,也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南京。

而我們提問中所說的江蘇巡撫,官邸所在地則在江蘇當時的另外一個省會蘇州。

因為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官邸都位於江蘇,所以在權力重疊之下,二者就發生了不少的權力衝突。

不過像提問中所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的話語我覺得是有些危言聳聽的,雖然說清朝中早期時兩江總督確實無法對江蘇巡撫進行太多的壓制,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兩江總督對江蘇巡撫仍然是保持著巨大優勢的,我覺得不能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我們只能說,為什麼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

至於在清朝時期品級、統轄範圍遠遠超出了江蘇巡撫一大截的兩江總督為什麼拿捏不住江蘇巡撫,其實主要跟清朝皇帝對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分配以及定位有關。

在說到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的關係。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單純論本身的官職來說,是正二品的官職,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會給兩江總督授予的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銜,那麼兩江總督的品級將會晉升到從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設置東北總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國各地設置了8個總督官職,這八大總督官職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

在這些總督官職中,要論地位最高者當屬掌管著天子腳下直隸省的直隸總督,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這些總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地位,主要跟兩江總督掌管地區的富庶有關。

在清朝的所有地區中,最富庶的地區就是兩江總督所掌管的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

這些省份在古代屬於江南地區,自唐宋大量漢人南遷之後,江南地區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漸漸的,江南地區成為了天下糧食出產的中心。

這點在以糧食為重的封建王朝時期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兩江總督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了。

而除了豐厚的糧食出產,江南地區還有著非常發達的商業以及鹽產業,種種的稅收,更加無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區的財政稅收。

正是由於兩江總督所統轄地區的糧食出產、財政稅收佔據了整個清帝國的重中之重,兩江總督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兩江總督所掌握的軍權

在清朝時期,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不過雖然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但是總的來說,兩江總督的權力更多還是偏向于軍權方面的。

在軍權方面,兩江總督所掌握的權力是分為兩部分的,其中第一個部分就是直屬於兩江總督的督標,這是獨屬於兩江總督的部隊,只有兩江總督能調遣。


第二部分就是對所轄地區內其他部隊的調遣,如果情況緊急的話,兩江總督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手續直接調遣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直屬的撫標、提標部隊的。

如果情況更加緊急一些的話,那麼兩江總督還可以通過獲得朝廷的授權調遣自己統轄內的其他綠營兵。

當然,無論情況再怎麼緊急,兩江總督都是不可能調遣得了八旗軍隊的。

兩江總督在江蘇的行政權上比不過江蘇巡撫

從總體上來說,清朝中早期的兩江總督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大區司令。

不過兩江總督雖然能調遣巡撫和提督們的直屬軍隊、擁有著統轄巡撫和提督們的權力 ,但是在名義上,巡撫和提督卻並不是兩江總督的手下。

在名義上,兩江總督和巡撫、提督是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物,他們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動得了他們,他們互相之間是產生了相互節制作用的。

如果巡撫和提督們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兩江總督是無法直接處理他們的,他只能通過上報皇帝來彈劾他們,而如果兩江總督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巡撫和提督們也可以通過上報皇帝來對總督進行制衡、彈劾。

不過因為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處理他們地位關係的時候,一般首先會偏向於兩江總督,然後再偏向於巡撫,最終才是提督。

單純論軍權以及大範圍的統籌權來說,江蘇巡撫是根本比不過兩江總督的,但是如果要對比在江蘇省內的民政處理大權,兩江總督就比不過江蘇巡撫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讓總督擁有太過於龐大的權力。

要是如果總督既擁有了龐大的軍權,又擁有了龐大的民政權力,其實就跟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差不多,將會對清朝皇皇帝的權力產生巨大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況,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權力分配給了巡撫們。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因為清朝皇帝覺得兩江總督的權力太過於巨大了,為了對其進行制衡,就給予了江蘇巡撫龐大的權力以及和兩江總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產生鉅變之前,兩江總督才遲遲無法完全壓制住江蘇巡撫。


孤客生


題目似乎有誤導之嫌。

清朝的兩江總督所轄之地是清朝的根本所在,國之命脈,因此,兩江總督一職是地方督撫的第一人,所謂疆臣領袖,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不可能任由他的部下挑戰兩江總督的權威,因為後果很嚴重。

兩江總督的轄區由安徽、江蘇、江西三省組成,包括現在的安徽省、江蘇省、江西省、上海市的全部轄區,還包括今天浙江省舟山市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浙江三省的個別市縣和鄉鎮。

兩江的戰略地位是元朝建立起來的。當時元朝定都北京,而京畿所在的燕趙地區不是糧食高產區,且物產單一,無法解決京城裡皇宮、官員和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於是將建於隋朝的京杭大運河取直,甩開洛陽,由杭州直達北京。

這樣,皇帝就確立了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模式,即由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經濟支柱,為中央樞廷和常備軍隊輸血。而帝國的其它地方則儘量保持自給自足,遇有戰事或災荒,由中央撥款支持,派軍隊或官員去鎮壓或賑濟。所以,元、明、清三朝,兩江都是國家的重中之重。

清朝更是強化了這種模式,設立了專管糧食運輸的漕運總督和倉場侍郎等官職,並沿大運河建立了糧食儲備和平準機制,進一步強化了兩江總督的地位。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文現象,就是兩江地區對清朝的官場影響。兩江的三個省中,江蘇和江西省,與相鄰的浙江省一起,成為中國自有科舉以來最善讀書的地方,每屆的禮部會試和殿試,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新科進士出自兩江。朝廷重臣中,尤其是南書房師傅、都察院御史、翰林院翰林和言官、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以至於三殿三閣的大學士,祖籍兩江的比比皆是。兩江士紳對清朝的官場有著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敢忽視的影響力。

因此,有清一代,兩江總督一直都是全國督撫中頭號工作崗位,擔任兩江總督的人也無一例外不是朝廷重臣,就像于成龍、尹繼善、陶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等人,很少有不稱職的。

尤其是進入晚清,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等人擔任兩江總督時,一般都需要節制江南各省的文武。這個意思是,一旦江蘇巡撫的職位有空缺,原則上都是由朝廷徵得兩江總督同意,或直接授意兩江總督直接推薦人選,就是說,當國家重臣擔任兩江總督時,皇帝會充分尊重他的治權,很少有兩下不對板的情況發生。

一般而言,兩江總督如果看江蘇巡撫不順眼,很容易就可以換人,不用費太大的周折。大多數情況下,江蘇巡撫一般都是兩江總督的心腹愛將擔任,所以沒有哪個江蘇巡撫閒的無聊去挑戰總督的權威。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工作內容上沒有本質區別,而且,兩江總督、四川總督、直隸總督、閔浙總督、陝甘總督,都要兼巡撫的工作。

所謂兼任巡撫工作,是指總督衙門以下,也要像巡撫衙門一樣,設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管理全省的官員考績、升遷、罷黜,以及民政、糧秣、賦稅、協餉、賑災、學務、訴訟等日常工作。這些工作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非常繁重,而且,責任重大。清朝實行的是純天然責任政治制,官員位高權重,責任也重。平時起居八坐,威風凜凜,但一旦出事,殺頭的都有。

而河南省作為全國唯一沒有總督管轄的省份,巡撫還要兼總督的工作,即管理省內的綠營部隊,節制總兵以上的武官。遇有戰事,巡撫要挺身而出,作為豫省最高軍事長官指揮軍事。

也正因為如此,河南巡撫成了天下巡撫們心中的首善之地,那個由模範巡撫田文鏡開創的天地,自有一番讓各位撫臺大人怦然心動的好處。

據《清朝通典》卷23記載,總督“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尤其是最後一句“修飭封疆”,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總督就是巡撫的上司。

大多數情況下,巡撫有的權力總督都有,但總督有的巡撫則沒有,這主要是軍權。總督所轄各省的綠營駐軍都歸總督管,而地位與總督一樣的駐防將軍則只管八旗駐軍,有戰事時他甚至也也要服從總督的指揮。設想一下,如果巡撫可以隨便向總督叫板,那朝廷為什麼還要設總督一職,乾脆裁撤了用巡撫取代,還能省一大筆銀子。

所以,大的原則上,總督的職責偏向軍事,巡撫的職責偏向民政。但也因地因時而異,遇有戰事,總督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直接指揮巡撫。但巡撫也帶兵,江蘇省的撫標中軍是全國各省中人數最多的幾個省之一。但兩江總督的兵則更多,除了督標以外,兩江各省的綠營部隊、長江水師、各省武官中的提督、都統、總兵,悉歸兩江總督節制。

此外,還有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對所轄各省巡撫人事任免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總督對所轄巡撫有人選推薦權和一票否決權。這其實是皇帝的一種變相的授權,沒有明文規定,但按照慣例都如此辦理。在皇帝心目中,一個地方的安危要遠遠高於吏治和其它的目標,而保一方平安主要依靠總督而不是巡撫。

兩江總督實際上是與江蘇巡撫分治江蘇省。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將原駐江寧的江南左布政使遷往安慶,改為安徽布政使,另設江寧布政使,直屬兩江總督,下轄江寧、淮安、揚州、徐州、海門、通州六府州之地。實際上是劃江而治,江左之地歸總督。

同時,《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現在的上海市轄區,歸蘇松太兵備道管轄,直屬兩江總督,上海等於是兩江總督的直轄市。蘇松太兵備道也叫上海道,或者上海海關道。

此外,兩江總督兼管河務、長江的江防(操江)、兩淮鹽政、南洋大臣、五口通商事務等。

所以當時的江蘇巡撫並不像其它省的巡撫一樣權力可以覆蓋到全省,尤其是,學務是其它省巡撫的要務,而江蘇則全被總督所奪,甚至不能染指一二。能管全省的是江蘇臬司,江蘇的司法權還是完整的。

清朝的督撫同為封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發明密摺制度以後,督撫在給皇帝的奏摺裡寫了什麼,皇帝如果不說,誰也不知道。

尤其是,督撫都有都察院的例加銜,分別例加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而御史的督察權是沒有限制的,只要他本人不怕亂子大,別說是上司,參太后都在他的權限範圍之內。所以,清朝的地方督撫的確有互相攻訐的事。

但督撫由於位置太重要,一旦互參,後果很嚴重,皇帝也很少和稀泥,都會有個結果。一般來說,皇帝會偏向總督,很少例外。而且,兩個人中,至少有一個會調離原來的職務。就結果而言,大多數情況都會兩敗俱傷,很少有一方全身而退的。所以,作為發起的那一方,在發起時必須權衡利弊,考慮清楚再下手。

題主說的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的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

有清一代,江蘇巡撫找兩江總督的麻煩,鬧得朝堂不得安寧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場案。但結果是兩敗俱傷,江蘇巡撫一方吃了大虧,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試了。

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四月),江蘇巡撫張伯行向康熙皇帝奏報,江南鄉試發榜後,數百名學子抬著財神塑像進入學宮,抗議兩江總督噶禮收受賄賂,造成考試不公。張伯行據此參劾兩江總督噶禮。

噶禮姓董鄂氏,是正紅旗滿洲人,他的四世祖是開國功臣何和禮,他的母親與曹寅的母親一起給康熙皇帝當過乳母。因此,康熙皇帝對他十分親厚,像自己的親兄弟,給他的待遇,也與曹寅一樣。

噶禮本來是循祖上軍功例,加國子監廕生,後隨康熙皇帝徵準噶爾起家,當過山西巡撫,與他的另一個後任毓賢一樣,是個酷吏,而且,他還是一個貪官。他在山西巡撫任上就曾被御史參劾,說他貪婪無狀,酷吏害民。但康熙皇帝迴護他,還讓他升了兩江總督。

噶禮仗著皇帝的寵愛,十分狂傲。康熙皇帝的迴護加重了他的自負,他甫一到江寧,立即以剋扣錢糧為由彈劾江蘇巡撫於準、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漢,康熙皇帝準如他請,罷了這三人的官。

但噶禮不算完,繼續參劾蘇松太道賈樸、蘇州知府陳鵬年、松江知府朱廷志、江寧常鎮通海道徐廷世等人。康熙皇帝毫不猶豫地撤了他們的差,然後命刑部尚書張鵬翮徹查,要治他們的罪。

更過分的是,噶禮還向皇帝舉報江寧織造曹寅和蘇州織造李煦虧空嚴重,要求皇帝允許他抄沒他們的家產抵債。康熙皇帝沒有理他,但私下裡將此事告訴了曹寅。曹寅和李煦此前自認為與噶禮是同一條船上的人,但那以後與噶禮勢不兩立。

噶禮這種一篙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極其罕見。他剛剛到任,情況都還沒摸熟,就把江蘇省委和省府連窩端了,接著又將半個省的官員一網打盡,純屬不顧大局。

更何況,像江寧常鎮通海道等是他的直接下屬,壓根就不是江蘇省管幹部,如果看不慣可以直接換人,沒有必要捅到皇帝那裡,斷了人家辛苦讀書的後路不說,以後自己的隊伍也不好帶了。

曹寅和李煦的身份與他一樣,都是隸屬於內務府的上三旗的包衣出身,等於是皇帝的私人,而且是皇帝派在江南的耳目,聖眷甚至比他還優隆,連曹李二位都想動,噶禮如此不講政治,簡直是喪心病狂。

噶禮是個情商很差的人,做官缺乏韜略和章法,做人也欠厚道。尤其是,他下車伊始,就把自己擺在了整個江南官場的對立面上了。

所以,當他主持的江南貢院出問題時,新任巡撫張伯行第一時間出奏,並彈劾噶禮收受五十萬賄銀。與此同時,江寧織造曹寅也將此事密奏康熙皇帝。

噶禮也不含糊,得知張伯行參他,第一時間反擊,參張伯行七大罪。

督撫互參是很嚴重的問題,康熙皇帝不敢怠慢,派刑部尚書張鵬翮、漕運總督赫壽、戶部尚書穆和倫辦案。按照慣例,督撫互參肯定有一個要離任,因此皇帝會在附近找一個封疆大吏參與辦案,待案情明瞭時好接替離任的那個人,漕運總督赫壽就是這樣一個備胎人選。

康熙皇帝一開始還是袒護噶禮,一方面是他與噶禮的特殊關係,另一方面是出於對噶禮職務上的尊重。噶禮出事,康熙皇帝會給他充分辯解的機會。尤其是,康熙皇帝還將張鵬翮調查來的細節透露給他,讓他了解辦案的整個過程,而彈劾案的發起人張伯行並沒有這個待遇。

開始時,張鵬翮揣摩聖意,曲意袒護噶禮,因此向康熙皇帝奏報處置意見,張伯行革職,噶禮降一級留任。對於噶禮收受賄賂一節,以查無實據為由不予追究。

但朝中的江蘇籍官員對此大為不滿,他們紛紛上疏抨擊張鵬翮辦案不公,袒護噶禮,而且,讓康熙皇帝意外的是,朝野上下,漢大臣同仇敵愾,幾乎全是支持張伯行的,許多滿大臣也參與其中,並且揭發出噶禮參與皇八子胤祀爭儲。

同時,康熙皇帝在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的密摺中漸漸瞭解了真相,尤其是他們在密摺中報告說,江蘇省地方官紳群情激奮,如果再袒護噶禮,江蘇有可能出事。這讓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於是最後的處置結果是,噶禮革職,張伯行革職留任。康熙皇帝念舊情,明知噶禮貪腐和辜恩,卻仍然放過了他。

康熙皇帝對兩人的處置是基於不同理由的,把噶禮革職,是因為他貪腐和犯了眾怒。把張伯行革職留任,是惱他以下犯上,給他惹事。

不過惡人自有惡人磨。

噶禮撤職回京不久,噶禮的母親“叩閽”告御狀,說噶禮夥同他的弟弟色勒奇、兒子幹都等在食物裡下毒,想毒死她,噶禮妻子與噶禮另一個養子幹泰則糾集一夥人去拆他老孃的房子。

噶禮母親是個重量級人物,出入大內像回家一樣,她的話在康熙面前極有分量。康熙聽他乳母告狀,幾乎是血脈僨張,恨不能立即把那幾個不孝之子抓來親自打一頓。

經刑部審訊,一切屬實,這下,噶禮徹底完蛋了。刑部擬的是,噶禮凌遲,其妻絞刑,色勒奇和幹泰斬首,家產籍沒入官,其餘家人發往寧古塔為奴。康熙皇帝念舊情,不忍他凌遲棄市,加恩令其自盡,其妻也一併自盡。前幾天還不可一世的噶禮竟家破人亡了。

噶禮弒母是康熙一朝轟動朝野的逆倫大案,他的老孃估計是電視劇《都挺好》裡蘇大強一類的人,為了家庭瑣事搞得兩個兒子身敗名裂,甚至凌遲和斬首,也是一朵奇葩。

噶禮和張伯行一案,是很極端的情況,不能由此得出江蘇巡撫可以隨便挑戰兩江總督那樣的結論。

發生那樣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皇帝用人不當。噶禮這樣的人實際上是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康熙皇帝如果實在想栽培他,可以讓他去當只有旗人才能當的駐防將軍,地位甚至高於總督,但沒有總督重要,不會誤大事。但康熙皇帝昏了頭,過於看重人情了,以至於噶禮德不配位,搞亂了江南官場。

愛之適足以害之,康熙皇帝這輩子最重舊情,很多時候卻適得其反,就像後來的曹寅、李煦,他想關照的私人,都沒有有好下場。

如果沒有兩江這段經歷,噶禮家裡也許不會釀出弒母那樣的大禍。所以,時也,命也,運也。


國史館


兩江總督是清朝用來管理江南、安徽、江西三個省的大官,在清朝,八大總督中兩江總督僅次於直隸總督,是封疆大吏的第二位。

可是,兩江總督卻總是拿手下的江蘇巡撫沒轍,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清朝的督撫設置,分權制衡是非常重要的主題。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知多少。

清代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另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轄一至三省。

原本清朝有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再加上管理運河和黃河的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以及清末設置的東三省總督,總共有11個總督。這些總督都死正一品或者從一品大臣。

清代的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通常來說,內地十八省每個省都有一個巡撫,再加上後來設置的臺灣省、新疆省、吉林省、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總共算下來有20多個巡撫。

很明顯巡撫要比總督廉價太多。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其實地位差別不大。

兩江總督,在清朝前期,是凌駕於江蘇巡撫、江西巡撫和安徽巡撫之上的大官。可是到了清朝末期,隨著江蘇省經濟崛起,特別是政治經濟地位提升,兩江總督地位越降越低了。

江蘇的漕糧,佔全國50%,田賦佔30%,再加上兩淮地區的鹽稅,很明顯從經濟上來說,江蘇是最有錢的省。所以,江蘇省這個巡撫,要比兩江總督這個管理三個省的總督實在得多。

從俸祿上面看,江蘇巡撫的俸祿達到了12000多兩白銀,而同時期的直隸總督才15000兩。所以,江蘇巡撫地位真的不必總督們差多少。

從皇帝信任來看,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一樣 ,都有獨立奏事的權力。如果兩江總督有什麼不軌行為,江蘇巡撫可以隨時向總督告狀。所以,兩江總督要做什麼事情,往往要看巡撫的意思,面子上還是要照顧一二的。

從駐地來看,江蘇巡撫常駐蘇州,兩江總督常駐江寧,雖然江州和蘇州兩地合併為江蘇,江州在前蘇州在後,可是誰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經濟狀況遠比江寧好得多。所以,江蘇巡撫地位不遜色於兩江總督。

令人鬱悶的是,晚清皇帝為了進一步限制兩江總督的權力,要求安徽和江西兩個省從兩江總督轄地分離出去。江蘇和四川一樣,成了督撫同省的地方。兩江總督要從江蘇巡撫這裡分一杯羹,談何容易!

有人要說了,按你這麼說,兩江總督就啥也不是了,安徽江西管不著,江蘇又不讓管,兩江總督肯定連江蘇巡撫都比不上了!

也不盡然,因為兩江總督實際上還兼任著一個“南洋大臣”的職務,這是名副其實的肥差。

按照清朝人的劃分,山東以北的海岸線稱為北洋,包含著山東、直隸、遼寧三省;江蘇以南的海岸線稱為南洋,包含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五個省(當時廣東包含著廣西沿海地區和海南島)。

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一樣,都是直屬於總理衙門管理,不同的是南洋大臣掌管著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及潮州、瓊州、淡水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這樣的權力,可能意味著商務部、建設部等部門的半壁江山都在南洋大臣手裡。

所以,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各有優勢,主要看執政的人是什麼樣的狀態。

比如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時,湖北巡撫根本沒脾氣,譚嗣同的父親擔任湖北巡撫,對張之洞早請示晚彙報,也照樣被穿小鞋。放在兩江總督這個職位上來說,清廷長期讓湖廣總督、江蘇巡撫、安徽巡撫等職位兼差,更是讓這個“天下第二總督”地位下降了。

清朝末代兩江總督是袁世凱的結義兄弟、親家張人駿,從宣統元年做到了宣統三年,是清朝的大忠臣,因為革命軍攻克南京遭到免職。

清朝末代江蘇巡撫是程德全,這個人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與沙俄侵略者周旋,被火線提拔為知州,當巡撫才幾年,張人駿則是當了多年兩廣巡撫的官場大佬。程德全鬥不過張人駿,就找了立憲派領袖、商界達人張謇兩人一拍即合,蘇州就成了革命黨地盤。

程德全在蘇州象徵性捅掉了衙門的幾篇瓦,搖身一變成了同盟會的高官,南京臨時政府中還擔任了內務部長的高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