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霍梅尼推翻的巴列維王朝皇室去哪了,還有望翻盤重建伊朗嗎?

衢州土郎中


當然是逃亡國外了。

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整個社會環境還是比較開放的,不像今天人們必須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義來生活,比如女性必須要穿籠罩全身的黑袍,男女不能自由見面玩耍哪怕是在電視臺相個親,男方嘉賓和女方嘉賓都不在同一個攝影棚,所以看起來伊朗在世俗方面沒什麼進步,在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是一種退步,所以有的人對巴列維王朝還是有一些懷念的。

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就是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人士對巴列維全面倒向西方不滿,其實巴列維王朝本身也想效仿日本的明治維新,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人士發動了反對巴列維的運動,很快保衛王室的保安隊對被游擊隊以及反對派打敗,當時全國各地都在反對巴列維王朝,這讓權力高度集中的王室措手不及,他們無法應對轟轟烈烈的反封建運動,這種情況之下只能倉皇出逃,由於和美國關係不錯,所以巴列維王室的人員都逃到了美國。



伊朗的宗教人士在革命成功以後開始全盤否認西方文化,所有有關西方國家的東西,特別是美國的東西很快在伊朗完全消失,以前還可以看到穿著短裙的女孩兒在伊朗街頭玩耍,但政教合一的伊朗是不允許有這種情況出現的,而且伊朗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並沒有給伊朗帶來太多的利益,國民生產水平還不及巴列維王朝時期。

根據資料來看,在伊斯蘭革命成功前十年伊朗年,也就是1968至1978年的10年裡,伊朗經濟年增長率是16% - 17%,這種增長速度哪怕是在現代很多國家都做不到,當時的伊朗非常富裕,1978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在2250美元,這完全是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在推翻他時,這些都完全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貪汙,腐敗,君權集中等。

▲巴列維王后,伊朗玫瑰法拉赫

其實巴列維國王還非常有雄心壯志,在面對伊朗經濟增長神速的情況下,他定下了經濟增長為25%的目標,同時還立志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國,而且還重新分配土地,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但是這樣雄心勃勃的改革卻遭到了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對,在鎮壓反對的過程中發生了衝突,霍梅尼開始利用這個大做文章,表示巴列維王朝在鎮壓反對人權時進行了大屠殺,結果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彈。

巴列維王朝覆滅之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先後到埃及,墨西哥,美國等國家治療身體,後來定居埃及,後來國王因癌症去世,他的兒子禮薩巴列維和家人在美國定居。



其實他們一直想要回到伊朗重新掌控國家,但是伊朗政府卻時刻關注著這個曾經統治伊朗的皇室家族。巴列維的第三任王后法拉赫在安頓好子女之後,就回到了曾經和巴列維國王相遇的地方巴黎,但是她每年仍然會去美國看望孩子,由於經濟拮据,不得不開始變賣珠寶,或者向朋友借錢度日,後來她開始撰寫和巴列維的愛情故事,並獲得了一筆報酬,但法拉赫的子女卻相繼身亡。

巴列維第一任埃及妻子給他生的女兒在瑞士定居,第二任妻子沒有生育能力被迫離婚,第三任妻子法拉赫給他生了,長子和次女在美國定居,次子和幼女自殺。2001年,年僅31歲的萊拉公主服用過量鎮靜劑自殺身亡,這是巴列維的小女兒。2011年,萊拉公主的哥哥阿里由於常年流亡天涯,在失去妹妹和父親後,患了嚴重的抑鬱症,1月4日,在美國飲彈身亡,享年44歲。


巴列維的王室成員大多已經適應了西方國家的生活,而且又沒有勢力支持,最重要的是伊朗國內的民眾對伊朗政府相對比較滿意,雖然整體富裕程度比不上巴列維王朝時期,但是伊朗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並非一無是處,伊朗現在有60%以上的女性都接受了教育,貧富差距也沒有巴列維王朝時那麼嚴重,雖然那時候伊朗有錢,但是絕大部分財富掌握在上流人士手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有50%的人住在貧民區,所以現在許多伊朗人對現在的伊朗政府還是比較支持的,也就是說把巴列維王朝在伊朗是沒有什麼基礎的,加上伊朗政府的關注,想要重回伊朗是不可能的。


風雲一點通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帝,流亡到埃及,病逝。


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太子,長子,先後流亡於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定居於美國。1986年結婚,生了三個女兒,目前在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


沙赫娜茲·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於瑞士


萊伊拉·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美國,1992年畢業於布朗大學,未婚,當過華倫天奴的模特,死於藥物過量


阿里巴列維,第二順位繼承人,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哥倫比亞碩士畢業,哈佛大學博士生,死於自殺。


目前巴列維王室有一個網站

用英文和博思文寫著:國家理想,國家意志,國家利益。


巴列維王朝不可能復興。


巴列維王朝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王朝,頗有點大清的作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霍梅尼不過是一個教士,要錢沒錢,要槍沒槍,怎麼掀的起來所謂的革命?


禮薩汗比較喜歡土耳其開國元首凱末爾,想在伊朗也掀起如同凱末爾一樣的革命,一邊要求伊朗能夠現代化,一邊保持君主政治,而現代化和君主政治顯然格格不入,現代化每進一步,君主制就要退一步。


戰後,巴列維國王依靠美國的支持力量繼續統治國家,自持地位牢固,違憲干涉首相,全面軍管,外加上貪汙腐敗,皇室醜聞不斷,導致巴列維漸漸失去了伊朗什葉派教士以及底層人民的支持。


50年代,摩薩臺博士開始搞石油國有化運動,當時的伊朗石油其實就是被英國人把控,並且試圖推翻巴列維,巴列維出走,由於觸犯到英國人的利益,在軍情六處的要求下,CIA策動政變,推翻摩薩臺,摩薩臺被軟禁了三年,最後去世,巴列維回國,此時回國的巴列維已經人心喪盡。


在給予美國大量的石油以及政治利益後,美國向巴列維王朝提供了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和6.81億的經濟援助,到1960年,由於經濟危機,被迫向IMF求助,求助IMF的結果是經濟更加蕭條,罷工示威不斷。

1963年,巴列維親自發動了白色革命,開始了土地改革,國有化,工人分紅,婦女享有選舉權,以及掃盲。


到1973年,巴列維王朝已經到達鼎盛時期,而就是這個時期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巴列維王朝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對外依靠的就是石油,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對於西方進行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漲翻了天,巴列維王朝獲得了鉅額財富,但是就是這種財富埋葬了巴列維。


到1975年,西方經濟危機,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巴列維王朝財政赤字一下破錶,通貨膨脹以及失業問題大增,整個國家開始動盪,最終大幅度的遊行示威斷送了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一方面民主無力,搞君主立憲制搞到一半又不甘心,三番四次的干涉國家運行,軍隊,薩瓦克(秘密警察),官僚機構和復興黨是他統治伊朗的工具,另外一方面,獨裁無謀,實際上巴列維的根基是很淺薄的,巴列維的世俗化限於富裕階層,力量僅限於德黑蘭,整個伊朗的宗教氣氛依然很濃厚。


巴列維畢竟本質上就是哥薩克推出來的軍閥,在伊朗根基很淺。巴列維當年所謂的改革,只是非常淺層次,非常表面化的運動,而巴列維王室的窮奢極欲是誰都比不了的,一個波斯帝國2500年週年慶,請了法國100多個廚師,開了幾萬瓶酒,花了3億美元,這可是1971年的3億美元,而當時的伊朗人平均壽命僅為50歲,八分之一嬰兒夭折,三分之二人口文盲。


土地改革以後,農村一塌糊塗,失地農民不計其數,湧入城市當工人,而一旦經濟下滑,工人失業,巴列維這種既沒有根基,奢侈無度,又依附於西方的執政者被推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建秋的世界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的最後一位國王!

40年前,伊朗最後一位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大規模街頭抗議的壓力下逃離伊朗,他是被自己的人民詛咒的“萬王之王”。

1979年1月16日,他與第三任妻子法拉·迪巴流亡伊朗,結束了他長達37年的統治,也結束了他在伊朗2500年的君主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仍在統治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巴列維在18個月後死於癌症,享年60歲,身無分文,無國籍,曾被他的前盟友美國拒絕庇護。

巴列維國王開始是美國的寵兒,他專橫、傲慢、奢侈,但同時也很現代化,這使他成為中東地區反對蘇聯的哨兵。

美國總統卡特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前一年宣佈,“沙阿的偉大領導”使伊朗成為“世界上一個困難地區之一的穩定之島”。

巴列維享受著他皇室地位的所有裝飾,相信他從兩次暗殺企圖中逃脫證明了他的神聖使命。

但漸漸地,他的西式傾向和改革,以及他日益專制的行為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導致他在伊朗人中的疏遠,並激怒了保守派神職人員,他們將幫助推動革命,使他逃離。

1941年9月16日,巴列維登基接替其父親時,他才21歲。在英國和蘇聯入侵後,巴列維的父親被迫退位,當時蘇聯對他在二戰期間反對德國的中立立場感到不滿。

巴列維1919年10月26日出生,在瑞士接受教育,起初被視為他軍事強人父親的翻版。

僅僅12年後,在中情局支持的政變中,巴列維開始積聚實權,政變的對手是他的受歡迎的總理穆罕默德穆薩德,穆薩德將石油工業國有化。

萬王之王

在國內,巴列維的揮霍無度和對王室成員的揮霍招致了越來越多的批評。

1967年,他在一次盛大的加冕儀式上繼承了“萬王之王”的傳統稱號,兩年前,他就已經採用了“雅利安人之光”這個特別挑選的名字。

他所在的政黨在1971年慶祝波斯君主制2500週年這一史無前例的奢華活動,也遭到了左翼和宗教反對派的誹謗。

1978年1月,一家日報被迫發表一篇批評霍梅尼的文章,沙阿的權力開始瓦解。

它引發了被暴力鎮壓的神學學生的示威遊行,為受害者舉行的悼念活動導致了一系列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持續了一年。

由於無法理解為什麼他的人民對他的現代化努力忘恩負義,沙阿變得越來越偏執和與世隔絕。

通過為自己的錯誤道歉和取消許多鎮壓措施來阻止起義的最後努力來得太遲,只會助長抗議活動。

經過數月的動盪,沙阿被驅逐出境,選擇乘飛機前往埃及,再也沒有返回。


走進伊拉克


伊朗這些年,很不好過,內憂外患,搖搖欲墜。2017年底,民眾抗議。2018年中,特朗普對伊朗石油禁運。2019年初,美國對伊朗石油完全禁運,並且對鋼鐵礦業也禁運。當前,美國在阿曼灣部署林肯航母戰鬥群,在伊朗周邊部署B-52轟戰機以及多架隱形戰鬥機。儘管特朗普在對伊朗動武上,百般受挫,但伊朗並沒有解除威脅。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伊朗還真的扛不住。

那麼,未來巴列維王朝皇室還有復辟的可能性嗎?福垊認為,巴列維王朝皇室復辟的可能性大概有三成。

  • 第一、巴列維王朝王族在美國——復辟有帶頭人。

巴列維王朝國王默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因為西化(世俗化)改革,而國破家亡,到處流浪。其實巴列維國王很想做明治,就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希望通過白色革命,打擊教權、強化集權、跟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第九富國,前八依次是美國、蘇聯、西德、日本、法國、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和英國,國王大刀闊斧準備向民富國強的世界第五邁進。在一個根深蒂固的教權國,宗教被邊緣化後,不甘心失敗的霍梅尼立即反撲——反資反封,取得了民眾的支持。白色改革把國王搞的國破家亡,流亡他鄉——美國。在美國他也不得志,不得不寄人籬下,跑摩納哥,出埃及。最終,在鬱悶中去世。

默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有三位后妃。首任(1939年-1945年,離婚)王后是埃及公主菲絲亞(1921年-2013年7月2日),育有一女,沙赫娜茲公主。

二任王后(1951年3月14日-1958年,離婚)是伊朗駐德大使的千金索拉雅(1932年-2001年),無子女。

三任(1959年10月21日結婚)王后法蠟育有兩男兩女。他們是王太子禮薩、法拉納茲公主、阿里王子、萊拉公主。其中阿里王子、萊拉公主在美國抑鬱自殺。能不抑鬱嗎?從前高高在上,現在漂泊他鄉。

王太子禮薩(1960年10月31日——)及其家族和支持者一直在為復辟奔波發聲。他們尊稱他為禮薩二世沙阿,沙阿就是國王(皇帝)之意。雖然是勢單力孤,一旦伊朗有重大變局,收拾殘局的必然是王太子。

  • 第二、政教合一的倒退與反抗——復辟有民意基礎。

2018年01月03日 21:23 環球人物雜誌 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短短几天內,遊行示威蔓延到包括首都德黑蘭在內的20多個城市。數百人被捕,超過20人死亡。最初抗議物價過高,變成呼籲“魯哈尼下臺”、“處死獨夫”、“無恥哈梅內伊滾出伊朗”。

霍梅尼上臺後,廢除了國王的一切改革,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讓伊朗一下子回到中世紀。民眾在巴列維王朝的自由,被通通取消,女性自由著裝變成了黑袍頭巾。伊朗的民眾,不少還是非常向往巴列維國王的時代。雖然他們認為國王改革太激進太粗暴,而且自己受益較少,但比現在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好太多了。對政教合一不滿的民眾,時不時的抗議,他們甚至渴望王太子復辟巴列維王朝。

  • 第三、伊朗今天的困局及風險——復辟有突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特朗普(2019年5月)19日在推特上嚴厲警告伊朗:“如果伊朗想要攻擊美國,這將意味著伊朗的正式終結。(它將)永遠不會再威脅美國了!”

特朗普針對伊朗向世界發出的“禁油令”、“禁鐵令”,儘管伊朗搞摩特出口原油,但仍不能阻止物價上漲。當伊朗經濟危機,物質匱乏時,星星點點的反對派就會壯大。更何況美國,已經完成了對伊朗的圍堵,特朗普這個大嘴巴萬一不按常理出牌來個大動作。那伊朗就要動盪了,特朗普再推出王太子,那伊朗的局勢就未可知也了。


福垊還想說的是哈梅內伊,曾遭遇過兩次行刺。第一次是在1981年,他的右臂被炸傷。第二次,是在2011年11月12日,革命衛隊發動政變支持總統內賈德。

阿拉伯衛星電視臺13日的報道稱,……11月12日哈梅內伊參觀……德黑蘭……軍火庫……發生了爆炸……17人死亡。哈梅內伊次子穆傑塔巴也被逮捕。穆傑塔巴是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堅定支持者,他曾被傳實際上控制了伊朗革命衛隊,被很多人認為是哈梅內伊的接班人。
  • 第四、伊朗周邊的態度——復辟有朋友。
一旦美國推出王太子回國,王太子也必然跟周邊親美的國家聯合起來。利用美國的支持,和伊朗國內民眾的不滿,裡應外合,謀求復辟。復辟成功有先例,比如西班牙、柬埔寨。

福垊


近期的美伊緊張局勢,再度將伊朗推上風口浪尖,這個一度與美國無比親近,後又反目成仇的伊斯蘭國家,何去何從,成為世人心目中一個大大的問號!

談及伊朗目前的形勢,就不能繞過巴列維王朝,創始與1925年的巴列維王朝,在第二任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時期,與美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不僅外交往來頻繁,經濟軍事也都保持了親密合作,現今伊朗軍隊中的F-14戰鬥機就是雙方友好往來的產物,這款戰機美國從未對外出口,只有伊朗例外,而我國臺灣地區前些年從美國進口的二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同樣源於伊朗的軍購訂單,伊朗政變後,美國政府為減少企業損失,自掏腰包改裝入役美國海軍,退役後轉賣臺灣。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勢力,利用伊朗國內經濟改革失敗,社會矛盾激化的時機,聯合保守勢力和軍隊,共同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禮薩·巴列維一家被迫流亡美國,次年禮薩·巴列維在埃及去世。

禮薩巴列維一生娶過三位妻子,分別為埃及的弗茲亞王后(1939-1948年)、伊朗的蘇瑞亞王后(1951-1958年)和法拉赫王后(1959-1980年),共育有三女兩男,長女沙赫娜茲·巴列維,出生於1940年,母親為埃及的弗茲亞王后,她從小在瑞士接受教育,有過兩段婚姻,生有兩女一子。1979年家族被推翻後,她一直在瑞士定居,過著平靜的生活。

長子禮薩·巴列維,出生於1960年,是巴列維與法拉赫王后的長子。於1978年赴美國接受教育,獲得南加州大學政治學學位。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他先後流亡於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起定居美國,有三個女兒。

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出生於1963年,是巴列維與法拉赫王后的長女,1986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現在美國定居。

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出生於1966年,是巴列維與法拉赫的次子,伊朗革命爆發後定居美國,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2011年,阿里由於長期抑鬱開槍自殺。

幼女萊伊拉·巴列維出生於1970年,母親同樣為法拉赫王后,她終身未婚。2001年因服用藥物過量死於倫敦,據醫生透漏,她生前患有抑鬱症和厭食症等多種疾病。

就伊朗國家現狀和巴列維家族的發展來看,想翻盤重建伊朗困難重重,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

但這不代表伊朗現政權就能高枕無憂,繼續閉關鎖國,事實上,自從霍梅尼政變上臺,伊朗國內就不乏反對聲音,當時參與反巴列維王朝革命的一些世俗和宗教團體並不知道霍梅尼的計劃,他們希望的是建立一個參與廣泛而世俗的政權,取代舊有的王權,但霍梅尼上臺後,利用宗教多數派優勢和軍隊的力量,迅速鎮壓了各路反對派,民族解放陣線、穆斯林人民共和黨等團體受到打擊,最後被取締,與之相關的報社也被關閉。

而霍梅尼上臺後頒佈的一系列政策法規,也遭到了伊朗內部改革派的極力反對,但在宗教勢力強大、社會整體發育落後的伊朗,這些聲音微不足道,加之軍隊被掌控在宗教派手裡,伊朗迎來了新的時代。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伊朗政權無法像霍梅尼時代一樣,繼續掌控一切,不僅民間百姓開始思考伊朗的前途,就連霍梅尼的子孫們也對祖父的做法頗有微詞,例如霍梅尼的孫女扎赫拉·埃什拉吉,就支持改革派,而他的另一個孫子侯賽因·霍梅尼,堅決反對伊朗伊斯蘭政體,他在2003年一次採訪中說道:“伊朗人需要自由,如果這要美國人的干預才可達到,我想伊朗人會歡迎他們,而作為一名伊朗人,我會歡迎他們。”

不僅如此,他還於06年到訪美國,與巴列維王朝的後裔小禮薩·巴勒維會面,面對美國記者,他呼籲美國入侵伊朗及推翻伊斯蘭共和國,他向阿拉比亞電視臺的觀眾說:“如果你是囚犯,你會怎麼做?我想有人來打破牢門。”

他們的說法部分代表了伊朗年輕一代的呼聲,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舊有的極端宗教思想越來越不得人心,而在美國的制裁下,縱然伊朗石油資源豐富,也無法保障民眾過上富足的生活,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不斷撼動看似鐵板一塊的伊朗政權。

至於巴列維王朝會不會復辟,日慕鄉關並不看好,一來巴列維王朝已經倒臺四十年,對他們有記憶的伊朗人正在逐漸老去,年青一代對他們的瞭解很少,難以培養出強烈的感情;二來巴列維家族缺乏政治領袖,無法承擔起復興巴列維王朝的大任;三來時代早已發生改變,舊有王朝的血脈並不能提供現代政治所必須的合法性,伊朗可能會發生變革,但這種變革更多是基於內在需要,而不是恢復到巴列維王朝時代!



日慕鄉關


〇伊朗王室成員大都逃亡或流亡國外。最初逃亡美國,後流亡到世界各國。國王巴列維在伊斯蘭革命後受到美國庇護,最後定居埃及,因癌症死於埃及。

〇伊朗巴列維王朝在伊朗重新執政100%的不可能。理由:①歷史被推翻的王朝復辟的幾率很低。②在現代歷史條件下,復辟封建王朝幾率幾乎等於0。③自老國王逝世,樹倒猢猻散,巴列維家族在伊朗及世界上已喪失政治、經濟實力和號召力,也沒有任何外部國家支持。④在伊朗執政的伊斯蘭什葉派保守派力量10分強大,在政治、經濟、宗教、人文、社會輿論範圍全方位掌控著伊朗社會,沒有巴列維家族插足的餘地。⑤在伊朗國內缺乏民眾支持的基礎。儘管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社會相對開放,經濟發展速度和社會財富增長較快。但財富大部分集中在上層階級手中,社會貧富差距巨大。如果當初巴列維國王得民心,也不會被推翻,霍梅尼革命也不會成功。伊朗現政權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圍堵和經濟制裁,經濟增長緩慢,但相對財富分配較均等,因此,仍得到大部分民眾的支持。⑥即使現政教合一的政權被推翻,伊朗人會建立新的世俗共和制政府,而不會讓封建的巴列維王朝“回爐”,炒已經“餿了的殘湯剩飯”。




趙凡丁201


1979年伊朗革命後巴列維皇室流亡情況:

1、末代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1979年1月流亡美國,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開羅病逝。

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和第二任皇后伊朗南部部落望族織女蘇瑞亞蓄意改革伊朗及二人的愛情故事,被意大利導演改編為電影《蘇瑞亞:悲傷的公主》。

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一家人合照

2、伊朗皇后法拉赫·迪巴: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的第三任皇后,出生於德黑蘭軍人家庭,在法國巴黎的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攻讀建築學,1959年在伊朗駐法國大使館遇見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國王,並於當年結婚。

二人育有4個小孩。

1979年後二人把小孩送到美國,夫妻二人留在埃及,後在摩洛哥、巴哈馬、墨西哥、美國及巴拿馬等國短暫居住,最後回到埃及。在1980年丈夫死後,法拉赫·巴列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買房居住,但其女勒伊拉·巴列維公主死後,就不在居住。2001年,法拉赫·巴列維在馬里蘭州波托馬克購房,和兒子禮薩·巴勒維皇太子為鄰。2003年,,法拉赫·巴列維出版回憶錄《持久的愛:我和沙王的生活》,成為歐洲暢銷書。

伊朗皇后法拉赫·迪巴

3、伊朗皇太子禮薩·巴勒維,1978年去美國留學,在德克薩斯州里斯空軍基地學習飛行,后角度馬薩諸塞州的威廉姆斯學院,最後在南加州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1979年以來革命後,禮薩·巴勒維先後流外在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定居美國。1986年娶Yasmine Etemad Amini為妻,生育3個女兒。

禮薩·巴勒維被支持者稱呼為禮薩二世沙阿,但他為人低調不願自稱。

皇太子禮薩·巴勒維

4、沙赫娜茲·巴列維公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和首任皇后 埃及公主茀絲亞唯一的女兒,擁有切爾卡斯亞人、波斯人、法國、阿爾巴尼亞人及阿塞拜疆族的血統,在瑞士讀書,1979年伊朗革命後定居瑞士。

沙赫娜茲·巴列維公主

5、法拉納茲·巴勒維公主。16歲時,發生伊朗革命,被迫流亡,父親死後,和家人定居美國,198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法拉納茲·巴列維,1980年

6、阿里-禮薩·巴勒維王子。2011年因為無法克服長期性抑鬱症而自殺。

7、萊伊拉·巴列維公主。9歲時因為伊朗革命流亡國外,父親死後,和家人定居美國,1992年畢業於布朗大學。從未結婚,曾經是華倫天奴·格拉瓦尼設計公司的模特兒,但因為厭食症和憂鬱症而長期在美國和英國醫院治療。2001年因為服藥過量身亡。

萊伊拉·巴列維公主,2001年

小結: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列維和第一人皇后埃及公主茀絲亞生育有1個女兒沙赫娜茲·巴列維公主;和法拉赫·巴列維皇后生育4個小孩:禮薩·巴勒維、法拉納茲·巴勒維、阿里-禮薩·巴勒維、萊伊拉·巴列維。


伊朗流亡議會——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於1981年在法國成立的伊朗反抗力量流亡議會,是伊朗五個反對派的聯合組織,其中的伊朗人民聖戰組織是其最大的派別。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的候任主席是居住在巴黎的瑪麗亞姆·拉賈維,主席穆薩德·拉賈維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就沒有露面。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是由伊朗人民聖戰組織首領穆薩德·拉賈維和1979年伊朗革命後第一任總統阿伯爾哈桑·巴尼薩德爾組成。

目前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成員超過500人,包括各宗教和各種族的代表,如庫爾德人、卑路支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祅教徒等。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主張在伊朗成立民主和世俗的政權,反對目前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和伊朗人民聖戰組織目前成員多數都是女性。

2016年在華盛頓特區的皇后法拉赫

綜述

伊朗巴列維王朝皇室至今還有:皇后法拉赫·迪巴、皇太子禮薩·巴勒維、法拉納茲·巴勒維公主、沙赫娜茲·巴列維公主4人以及禮薩的3個女兒。

如果某天美國攻打伊朗,巴列維王朝皇室不會重建巴列維王朝,伊朗政權只會是世俗化的議會政權,和伊拉克一樣。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和伊朗人民聖戰組織在2002年、2008年兩次揭發了伊朗核計劃,成為了今天美國和伊朗最嚴重衝突的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禮薩汗和他兒子建立的一個持續了50多年的王朝。1925年的時候,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通過政變登上王朝。然而在1979的時候,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把他的兒子趕下了寶座,可謂是始於政變結束於政變。



王朝滅亡之後,皇室後人都去了哪裡?

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後,末代君王穆罕默德·禮薩被迫帶領妻兒出逃,在埃及、約旦、美國、巴拿馬等地他都暫住過一段時間。

漂泊的生活以及內心的抑鬱和悔恨,導致體內癌細胞擴散加快。在政權被推翻的第二年,因癌症去世。

穆罕默德·禮薩有過三次婚姻,生有三女兩男。大女兒沙赫納茲是其首任妻子所生,一直遠離政治和媒體。

曾因不滿意穆罕默德·禮薩臨終前的財產分配,向法院提出訴訟。在取得豐厚的遺產後,她就徹底淡出公眾和媒體的視野,低調地定居於瑞士。

除了長女沙赫納茲,其餘的孩子均為他和第三任妻子法赫拉所生。其中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現定居於美國,在父親去世後,在政壇上一直很活躍,現為伊朗反對派主要領導人之一。

並且創建了一個巴列維王室官方網站,通過這個網站向普通群眾表達他對國內各種事情的看法,以及他的思想。

次女法拉納茲·巴列維至今未婚,憑藉父親的遺產成為美國多家上市公司股東,但也一直未涉足過政壇。

不過穆罕默德·禮薩的次子阿里·禮薩·巴列維和幼女萊伊拉·巴列維兩人都因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心理壓力很大,患有嚴重抑鬱症,先後選擇自殺。

第三任王后法赫拉則不得不依靠變賣首飾拮据度日,最後甚至到了依靠傳記作品《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獲得的稿費來勉強解決經濟上的窘境。

她自己也直言希望能將親人的骨灰安葬在伊朗,希望自己葉落歸根。

那麼他們還有望翻盤重建伊朗嗎?

霍梅尼在推翻巴列維王朝皇室後,以鐵腕手段實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極權統治。教士的權利幾乎沒有限制,而霍梅尼本人則可以隨意任免國家總統。

國家政策的執行,也由他完全的決定。不僅如此,他還頒發了多項對人性、國家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限制的政令。甚至建立了與我國明朝東廠性質相似的機構。

他的所作所為使得伊朗國內反對情緒迅速擴大,再加上禮薩·巴列維二世政壇上的活躍,使得很多普通民眾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


他們認為雖然當時國王的政策過於激進,並沒讓民眾獲益多少,但比現在的伊朗好了很多。這也是禮薩·巴列維二世堅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伊朗和美國關係十分緊張,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越來越嚴厲。而特朗普本人又常常不按常理出牌,這進一步加深了伊朗國內時局的動盪和民眾的恐慌。

但也有很多人對巴列維王朝的復辟並不看好。首先這個王朝在40年前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40年的時間,足夠讓對這個王朝有記憶的人衰老、死亡(伊朗人均壽命不到70歲),而接觸過新思想的新一代很難對巴列維王朝復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禮薩·巴列維二世影響力並不足夠大。到目前為止,他還無法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實踐他的思想。流於書面的文字,很難讓群眾完全信服。

當今時代已經和當年大有不同,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而且現如今伊朗國內人民普遍的訴求是生產生活的世俗化、現代化,政治民主化。
不過,復辟成功的案例也有,而且當今伊朗局勢依然不明顯,因此筆者也不能給出定論。


史之策


不太可能了。

伊朗這個國家,是當今世界上中東地區的石油大國,當然也充滿爭議!

伊朗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和豐富的國家,早在公元前28世紀,伊朗高原就建立了一個米底王國,這也是伊朗文明的真正發源。

如今的伊朗是一個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國家,作為伊斯蘭文明的捍衛者,伊朗始終在外界眼中是一個神秘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如今說起伊朗關鍵詞更是石油,經濟制裁,和核問題。

可是說起40年前的伊朗,卻和如今的伊斯蘭國家卻迥然不同。

40年前的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下,伊朗和美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英美等國都把伊朗視為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和戰略伙伴,當時的伊朗也是最開放的中東國家之一。

伊朗的末代皇帝,是巴列維王朝最後的穆罕默德,裡薩 巴列維國王。

1919年小巴列維出生,6年後他的父親老巴列維推翻了原本的卡家王朝的統治,上校身份發動政變,佔據德黑蘭,在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了壽命短暫,建立只有50餘年的巴列維王朝。

此時的美國為了獲得史朗的伊朗的石油以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使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使得伊朗建立了空前強大的軍隊。

1941年小巴列維繼承王位,登舉行了登基儀式,此時的這位末代皇帝年僅22歲。

巴列維國王從小就被父親送到西方接受了,非常開明的西方教育,所以在治國理念上有著鮮明的開放性。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實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革命,給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的發展,尤其是針對伊斯蘭教進行了有效的管制。

本身這算是比較開明的,一個可以期待的現代化的世俗國家政權,起碼對於在傳統伊斯蘭教一下生存的女性們,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寬容,女性可以擁有參政權,可以不戴頭巾可以不遮掩身體。

甚至國王的妻子,當時著名的王菲埃及公主夫斯雅,在重大場合,以身作則,打扮的非常像西方影星,甚至一度成為了伊朗的代言人,在1942年9月還出現在了美國知名雜誌生活的封面上。

這時候的伊朗,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他們最為羨慕的一段時期,至少不用像現在一樣裹著黑紗,要包裹的嚴嚴實實才能出門。

可是伊朗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伊斯蘭民族主義非常嚴重的國家,女性的這種開放式行為遭受到了很多宗教人士的不滿,而伊朗正式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宗教主義濃厚的國家。

此外,巴列維在對外關係上也表現失利。

巴列維進行了對美國的特別優待,美國的軍事人員在伊朗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由美國處理 。


這種出賣主權的行為,遭受到了當時伊朗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和伊斯蘭教勢力的雙重夾擊,在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 霍梅尼的大力反對下,在國內掀起了洶湧的群眾運動,導致各地示威升級不斷。

雖然這場白色革命為伊朗經濟和技術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在皇室的生活問題上,宗教問題上和對外關係,巴列維國王不得民心,在他們逮捕了當時伊朗伊斯蘭教的宗教主要領袖霍梅尼之後,而引發強烈的國家動盪。


伊斯蘭革命

最終在德黑蘭引發了數萬示威者被打死的事情,並由此展開了伊斯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而軍方的獨立和美國的撒手不管,導致政局失控,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

此後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蘭廢除君主立憲,成立伊斯蘭政府,改名為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而流亡的當時伊朗國王巴列維,最終逃到了埃及,在埃及總統薩達特保護下生存,給他足夠的庇護權,使他能夠流亡並逝世於埃及,這位國王也被稱為伊朗末代沙阿。

他一生娶了三個妻子,分別是埃及的公主弗斯亞,還有一個是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蘇瑞亞和最後一任妻子法拉赫帝巴。

他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皇太子是禮薩二世。也叫禮薩巴列維。他被伊朗的保皇黨和支持者稱之為禮薩二世沙阿,但他並不喜歡這個稱呼,雖然他是皇太子。

是早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前一年,他就已經赴美國留學,在美軍的空軍基地裡學習過飛行,也曾經在威廉姆斯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獲得過政治學位。

1984年起他開始定居美國,只有三個女兒,目前全家都住在馬里蘭州的一個叫波特馬克的地方,有個弟弟叫做阿里,但是早在2011年就因為憂鬱症而自殺身亡。

所以曾經的伊朗皇太子,根本就沒有任何想要復國的打算,他只是想好好的做一個美國公民,而且他也沒有復國的可能,面對如今的伊朗局勢,伊朗的伊斯蘭民族主義情緒和宗教主義情緒十分洶湧,作為上一任流亡國王的太子,根本不會得到伊朗民眾的支持。

且伊朗還素來是一個男權主義十分興盛的國家,一旦這位皇太子生死,沒有兒子,女兒也不會得到伊朗保皇黨的支持,所以對伊朗來說,既不會恢復皇室,也不會更改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巴列維家族根本沒有機會,就算美國動用戰爭武器,也可能會像伊拉克一樣戰後,成立一個民選政府,而非復辟上位重建巴列維王朝!


歷史好奇怪


巴列維王室的後人現在居住於美國

巴列維王朝的創建者叫“禮薩·沙阿·巴列維”,他原本是伊朗卡扎爾王朝的一名軍官。在1921年2月,他在英國支持下發動政變上臺,出任首相兼國防大臣。

1925年12月,禮薩正式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後世稱“禮薩汗”。(禮薩汗,巴列維王朝的創建者)

禮薩汗十分崇拜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他希望能夠效仿凱末爾,讓伊朗變成換一個現代化國家。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政教分離,禮薩汗需要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於是他開始限制國民的宗教活動,禁止宗教人員干政,規定國民必須穿著西式服裝,不得佩戴頭巾和麵紗。

為了增強國民的國家觀念,淡化宗教意識。1935年,禮薩汗通知外國使節將國號從波斯更改成為伊朗,因為波斯雖然歷史悠久且深入人心,但這個名字卻是希臘人取得,而伊朗才是古名,恢復伊朗的國號是為了讓伊朗人重拾自己輝煌的歷史,增加民族自豪感。

不過在禮薩汗的一些改革過去激進,並且他在外交上與當時的納粹德國非常親近。為了防止伊朗倒向德國,1941年英美蘇聯合逼迫禮薩汗退位,隨後禮薩汗便被驅逐出境,流亡海外,1944年6月他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病逝。

禮薩汗下臺後,美國扶植禮薩汗的長子巴列維繼位。(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人就是巴列維國王)

作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位國王,巴列維自幼在英美上學,思想非常西化。在他上臺後,他堅定地倒向美國一邊。二戰剛剛結束,他便在美國的支持下驅逐了駐紮在北部的蘇軍,然後遵循其父的遺志,繼續推行改革,並在1962年掀起了“白色革命”。

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這是一場從經濟政治到文化思想的全方面改革。白色革命主要內容是:

一、廢除佃農制,從大地主手中贖買土地,然後分給無地農民

二、森林、水裡資源歸國家所有

三、全盤私有化,將所有政府經營的企業出售給合個人

四、準備實行普選,給予婦女參政的權力

五、推行教育改革,普及義務教育

六、推行醫療改革,特備是改善農村地區醫療條件

七、建設新農村

八、推進司法改革,宗教領袖不得干預司法

九、推動政治改革,宗教勢力不得干政

巴列維的白色革命確實大大提升了伊朗的現代化程度,但是政府的腐敗嚴重的消耗了改革紅利,而對宗教勢力的打壓也徹底得罪了伊朗的教士集團。(巴列維時期的伊朗,看起來非常的現代)

面對巴列維國王對宗教勢力的打壓,伊朗教士集團展開了頑強的反抗。但是他們發現直接對抗國王的軍隊是非常愚蠢的,於是教士集團便開始利用民眾對於政府腐敗的不滿情緒,聯合其他一些對國王不滿的人士共同進行抗爭。

1979年伊朗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而巴列維國王則非常不合時宜的選擇了武力鎮壓。最後革命者擊敗了忠於國王的軍隊,巴列維攜帶家人倉皇出逃美國,史稱“伊朗伊斯蘭革命”。

作為巴列維國王的盟友,當時的美國卡特政府不太願意介入伊朗內政,卡特認為革命已不可阻擋,美國應該考慮和新政府建立友好關係,繼續維持美伊同盟。但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伊朗新政府是非常敵視美國的。

在伊朗革命爆發後,卡特婉拒了巴列維請求武力支援的要求,但還是在一眾幕僚的勸說下,同意巴列維赴美避難。此舉直接激怒了伊朗新政府,在伊朗新政府的從容下,1979年11月4日大量伊朗示威者衝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52名美國外交人員和平民,直接造成美伊斷交,史稱“伊朗人質危機”,美國也就此終止了對伊朗的援助。

在趕走巴列維之後,在外流亡14年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在他的主導下伊朗徹底摒棄了世俗化的進程,重新建立了宗教合一的國家,婦女們被要求重新戴上面紗,大量娛樂活動被取締,宗教再度迴歸到伊朗人的生活中。

對於霍梅尼的舉動,伊朗自由派和中間派人士大為失望。這些人其實是不願意推翻巴列維統治的,他們只是希望政府能夠消除弊病,減少腐敗,他們對於西化和世俗化還是支持。但是這幫人沒有任何的改革綱領,也不如教士集團團結,因此很快便被擠出了政治中心。

在霍梅尼的掌權下,伊朗似乎一夜之間回到了宗教時代,國王消失了,寬鬆的社會氛圍也消失了,但腐敗卻依舊還在,這讓許多人開始懷念巴列維時代。

巴列維在離開伊朗後來到美國,但是在美國人的地盤上他鬱郁不得志。之後他離開美國,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病逝於埃及首都開羅。

巴列維一生共經歷了三次婚姻,育有2子3女,這五個孩子中有四個是他與第三任妻子法拉赫所生,如今法拉赫依舊建在,而她則與巴列維的所有子女都生活在美國,但如今巴列維國王的次子和小女兒已經離世,兩人均死於自殺。

目前巴列維家族的首領是巴列維國王的長子禮薩·巴列維,他也是曾經的伊朗皇太子,在其父巴列維國王逝世後,他就成為家族的領袖,他的支持者稱他為“禮薩二世沙阿”,但他本人平日低調,不願以此自稱。

(禮薩·巴列維,伊朗前國王巴列維長子,如果當年伊朗沒有爆發革命,那麼他現在就是伊朗國王)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後,避難於美國的禮薩·巴列維曾寫信給當時的伊朗軍隊總司令表示願意加入空軍為祖國效力,但遭到拒絕。

如今禮薩·巴列維已經不再謀求回國重返王位了,他表示認同共和制度,他希望伊朗能夠團結,完善民主體系,繼續完成世俗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