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版《最好的我們》?

劉盛榤


陳飛宇,在影片中飾演吳亦凡,演得特別好。

這大概是惠英紅參演的評分最低的作品。


橘子簡訊


1.

很多年前,我讀過二熊的這本小說。坦率的說,當時並沒有什麼感觸。

唯一觸動到我的,是通篇熟稔的代入感,二熊和我同齡,又都生活在哈爾濱,所以她這一段少年故事,其實講的就是我們。

多年以後,《最好的我們》上映,我趕去故事發生地旁邊不遠處的電影院,看了點映。

卻不知道為什麼,散場後,我忽然很難過。

所以以下這些字字句句,算不上什麼影評,只是一些電影中和記憶裡的,時光碎片。

有些感觸和故事,今天在這裡一併講了,算是我,和這麼多年始終不肯散場的少年歲月的,一次了斷。

沒有意外的話,以後再不會提起了吧。

2.

「電影中,耿耿對餘淮說,我想要和你在一所城市讀大學。」

電影裡的振華中學,原型是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或許是東三省最好的高中,李建就是從這裡一路走到清華的。

十幾年前我在讀高中之前,人設一直都是學校裡不世出的學霸,去這所超級中學讀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是我沒去,而是選擇了第九中學。

我給家裡人的理由是三中離家有點遠,九中的話走路就可以去。

我給朋友們的理由是九中的姑娘更好看,畢竟我們那一屆的九中同學裡,就走出來了後來的闞清子。

但這些其實都是屁話,我真正的理由是,那會兒我喜歡的姑娘,她最多隻能考到九中,我只有這樣才能和她繼續在一所學校讀書。

後來這個姑娘沒能考上九中,後來我在讀高中後很快喜歡上了別人,後來我們沒有了聯絡。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當初一腔孤勇的決定,都冒著濃濃的傻氣,對吧。

但你們中又有多少人,在學生時代沒有過“想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讀一所學校”的熱切又卑微的念頭呢?

所以當我看到電影中,耿耿對餘淮說,想要和他在一所城市讀大學的時候,我31歲的中年內心,忽然被重重的打了一拳。

耿耿自知沒有能力和餘淮考到同一個學校,她也要拼命拽住最後的尾巴,只為了能和他留在同一座城市裡。

這種感覺就像是她在分文理班的時候,只是為了不和餘淮分開,就一意孤行的選擇了理科。

耿耿她一腔無處盛放的勇敢,讓她毫不在意在最年輕的歲月裡,把自己當個二踢腳給放了。

她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餘淮而燃燒。

我們高中班級裡有一對情侶,和耿耿餘淮一樣,在高考前他們約好了一起考去北京。

但結果造化弄人,男生去了北郵,女生卻第一志願落榜,被調劑去了中國藥科。

剛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還很高興,以為只要是以“中國”開頭的大學都在北京,結果差了一個字。

不是北京,是南京。

大學的前三年,男生每個月都會去一次南京,那會兒沒有高鐵,從北京到南京要坐一夜的火車。

於是在那幾年裡,這個男生會在週五坐一班硬座,熬上一夜,去南京。然後在週日坐一班硬座,熬上一夜,回北京。

他這樣堅持了三年,迎來了幾十次秦淮河的清晨,吃掉了幾十碗鴨血粉絲,最終他們分開了。

後來有一年我們湊在一起喝酒大排檔,盛夏的哈爾濱深夜,男生一邊嬉皮笑臉的和我們講那幾年苦逼兮兮的貫穿南北,一邊因幹掉一整杯扎啤而嗆到。

再抬起頭來的時候,滿臉都是眼淚。

有些感情就像是烈酒,失去很多年之後,才會湧上心頭。

3.

「電影中,餘淮靠在耿耿肩上假寐,一個關於“和餘淮親吻”的念頭讓耿耿內心小鹿亂撞,而目擊這一切的餘淮,嘴角露出了少年的笑容。」

電影裡耿耿和餘淮做了三年的同桌。

電影裡耿耿對餘淮說,我想和你一直做同桌。

我猜想,應該會有很多人,都曾喜歡過自己的同桌吧。

我曾經在公眾號做過關於同桌的問卷,在很多人的回憶裡,和同桌做的事情很多比戀人之間都要更親密。

但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這些回憶中雖然有大把的暖紅色曖昧,但一件一件卻都折射著少年的清澈見底。

片尾處餘淮靠在耿耿肩上假寐,一個關於“和餘淮親吻”的念頭讓耿耿內心小鹿亂撞,而目擊這一切的餘淮,嘴角露出的笑,是全片對於這份感情,最清澈的表達。

我讀高二的時候生物很差,我同桌總是會給我補習,課上課下總是會一起聊東聊西,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完全記不得當時的細節,但或許在班主任的眼裡我們的關係已經逾界,所以他為我們調換了座位。

我至今還記得那天,班主任在課間安排好這件事之後,上課鈴已經響了,任課老師在門口,於是他快步走出去。

我們班教室緊挨著電梯,班主任在等電梯的時候死都想不到,我同桌這個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嬌小女生,會忽然衝出來到他眼前,告訴他“我不換座位”,然後扭頭回到教室,關門落座,一氣呵成。

留下班主任獨自凌亂,失魂落魄的走進電梯,卻遲遲沒有按要去的樓層。

說起來真的很奇怪,這件事之後班級裡的所有同學都覺得我們兩個絕必“有一腿”,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之間的關係一直清澈如白紙,一直認定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

當電影裡餘淮的母親出手干預餘淮的時候,我瞬間想到了這段往事。

大人們總會試圖將成人世界中的洪水猛獸,預設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很難蓋棺論定這就是心思骯髒,但他們那些以“為你好”作為堂而皇之侵犯孩子自由的藉口,多半都是無可辯駁的大傻帽行為。

4.

「電影中。高考前的最後一次見面,餘淮送耿耿回家,耿耿在餘淮的手臂上塗了一個濃稠的對號。而多年後他們再次重逢的時候,耿耿發現那枚對號依然在餘淮的手臂上。它變成了一枚文身。」

高曉松之前也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他和他中學時的同桌,因為顯得過分親密而被調了座位,反倒讓原本沒什麼的兩個人生出了些少年的曖昧。

以至於高曉松果真愛上了這個姑娘,並把它定義為自己的第一場艱苦卓絕的暗戀。

中考前的最後一次模擬考試結束之後,高曉松到處找人對最後一道超級難的大題答案,黑板前有一群同學在圍著一個人演算,他上前說:

“答案是173嗎?”

圍觀的同學散開,露出正在演算的他的同桌,女孩頭也沒回說:

“應該是173。”

然後兩個人四目相對,鬧了個大紅臉。

後來過了很多年,他們在一次非常烏龍的場景下,在清華相遇。

那天夕陽很美,他倆百無聊賴無話可說,高曉松忽然問那個姑娘說:

“你還記得那年中考前的最後一次模擬考試的最後一道大題的答案嗎?”

姑娘臉上頓時生出一抹粉黛,說:

“我記得,是173。”

高曉松在故事的結尾說,當時窗外暮色低沉,我們倆就那麼坐著沒再說什麼話,但那種熨帖的感覺在於,原來那一切的感情並不是我一個人妄想,原來那種細枝末節的感觸,在她內心也有另外一份。

我猜想,這段歲月才因此,沒有被辜負,對吧。

電影中。

高考前的最後一次見面,餘淮送耿耿回家,耿耿在餘淮的手臂上塗了一個濃稠的對號。而多年後他們再次重逢的時候,耿耿發現那枚對號依然在餘淮的手臂上。它變成了一枚文身。

那個瞬間,我旁邊座位的一個女生忽然捂住嘴開始哭。

我猜想,她未必是被電影感動。

而是掉落進某一段過往。

耿耿在這段感情中,始終都處在不確信的位置,她卑微卻奮力爭取,她沒有安全感卻一腔孤勇,餘淮消失的七年,耿耿一直處在這段感情的自我否認當中。

而這枚文身,對於耿耿來說,是一次青春中遲到的承認,讓她確認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並不是自作多情的妄想。

我猜想,這七年來一直的執念在於,她可以接受任何事情,甚至他們終生都不會在重逢,但她需要的,是一個來自於少年時那場狂風的承認。

她的卑微在於,她只想要一個名分。

我的朋友歪歪說,戀慕上一個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看的話,我就把整套琉璃盞送給你。連同我肥厚矮醜的心,一併洗的乾乾淨淨,全部送給你。

5.

「電影中,耿耿坐在餘淮的單車上,餘淮拉著耿耿的手奔跑。」

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一整面牆不肯褪色的,少年時代。

最後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好了。

這些年來很多朋友會問我,為什麼最終會留在哈爾濱,在哈工程讀書。

我給家裡人的理由是,離家近,我騎車就可以回家。

我給朋友們的理由是,專業好,畢業後工作吊炸天。

但真實的理由是,我和我高中時喜歡的姑娘,曾有無數個週末在這裡自習,這所學校對我來說,是那些年裡我們兩個人甜蜜又哀傷一個秘密。

很多年前的冬季,我在海南的深夜大海邊酩酊大醉,回想起那些年月裡,我騎車帶著她穿過五月的杏花,六月的風箏,七月的浮光掠影,我記得我帶她走過了很長的一段路。

即便是我騎車載著她,她就在身後攬著我,把頭靠在我背上的時時刻刻裡,我都沒有想過能夠擁有她。

彼時,我只想著彼此陪伴者一起走過一段路。而到了渡口,我把她送上渡輪,朝她揮揮手,目送她到達彼岸,開始一段,沒有我的新的生活。

我轉山轉水轉過佛塔,卻轉不過一個年歲正好的女子。有些人是離開了,才會發現離開了的人是自己的最愛。

只道貪嗔痴是苦,後來才發現,求不得才最苦。

6.

「電影中。高考前的晚上,餘淮送耿耿回家,耿耿打斷了餘淮,要他有什麼話,等高考結束後再說。」

最後。

差不多兩年前,幾個在國外定居的高中同學很湊巧的,一起回到了哈爾濱。

多年來很罕見的,張羅了十幾個人一起吃飯。

她也從北卡回來了,第二天去重慶。

我們已經十年沒有見過了。

有很多個瞬間,我內心又一種很古怪的感覺,我覺得我已經人到中年,但對面坐著的她,依然還是十幾歲的樣子。

後來我驅車送幾個同學回家,她最後下車。

在距離她家裡還有幾個街口,等紅綠燈的時候,我從後視鏡望著她,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問:

“你還記得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哈工程自習的那個教室嗎?”

她抬起頭看我,或許是我的幻覺,但我的確在她的眼睛裡看到了歲月。

她說:

“記得,4021小教室。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是五月,樓下長亭裡有杏花。”

那一瞬間,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只是搖下一點點車窗,晚風很涼,街燈昏黃如同十幾年前我送她回家的每一個晚上。

也包括高考前的晚上。

我們再沒有說話,直到她下車我們道別。

7.

最後的最後。

《再見金華站》中說,某天,你無端端想起一個人,她曾讓你對明天有所期許,但她卻完完全全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

青春的殘酷就在於,我們擁有最好的愛,也遇見了最好的人,但是這些感情通常都沒有任何結果,當它隕落消散的時候,甚至我們都來不及問一句為什麼。

年輕時我們都是一杯烈酒,我們不在意被浪費,不在乎被辜負,總是想找人一起痛飲。

只道是,浮生如酒,只等這一場大醉。

奈何遺憾,如夢似幻,花開兩端,此生恨晚。

如果可以的話,我只希望,每一個在看電影時掉淚的人,最終都能放過自己,不再耿耿於懷。

都能有懷抱可以期許。


娛樂生活123


《最好的我們》故事的開始應該是劉昊然,譚松韻版的《最好的我們》。

“當時的他是最好的他,後來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怎麼奔跑也跨不過的青春…” 電視劇版的《最好的我們》裡面有一個“敢動我小爺的人,我看他是活得不耐煩了”的餘淮,有一個為了餘淮而選擇理科,選擇北京的耿耿。結局那一句“我來晚了”,都讓我對電影版的期待不那麼大,也不那麼小。 電影裡面有許多戳到我的點。陳飛宇版的餘淮,有一種在打光下很痞的帥氣。

電影的節奏還是很緊湊的,它在短短的時間裡面,用倒敘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高中時候的耿耿餘淮,這一部分很甜,陳飛宇版的餘淮總有一些霸道總裁似的臺詞出現,不那麼直接,卻也不扭捏。耿耿的好助攻閨蜜把她的自行車鑰匙扔掉,然後想讓餘淮送耿耿回家,我們都以為看到餘淮爽快的說“走,我送你回家”。故事的發展應該是女主就這樣坐上了男主的腳踏車後座,然後在夕陽那美輪美奐的餘暉下,慢動作播放,他們幸福的回家去了。誰知道,餘淮會直男式的送耿耿上了公交車,在我們跟耿耿一樣懵逼的時候,以為故事就這樣了。可是,這時候餘淮騎上他的腳踏車叫停公交,醒悟般的說到“送你上了公交,我才覺得我應該送你回家的”。有點傻氣,但還好是我們心裡想要的那個版本。 我想這個電影之所以在我看完之後,覺得它並沒有像一般的我們以為的那些青春片一樣俗套或者直接覺得是爛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個版本的餘淮他能給予我們觀眾想要的樣子,正中下懷。電影裡面這樣的轉折還有很多。 其次,讓我感動的點,應該更多的是在結尾的時候,都是知道電視劇版的《最好的我們》,因此總少不了比較,因為劉昊然版的餘淮就是我以為最好的那個餘淮,可是我沒想到陳飛宇版的餘淮,身上的魅力也不少。尤其是看到長大後的餘淮,那個髮型,那個出場,完全是帥的。

最後的部分讓我覺得感動的點還有電影的配樂。當楊炅翰的《最好的我們》響起的時候,當歌詞唱著“最好的我們,最壞的我們”配著男主回憶的獨白,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電影裡面還有幾處讓我很動容。一個是最後在晚秋高低,餘淮出現喊的那句“你是白痴嗎?”,一下子就讓我跳到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電影裡,沈佳宜在看到柯景騰為了耍帥,被打,心疼的在雨中喊出的“笨蛋,大笨蛋。”這兩處的給了我一種很相類似的感覺。以及高考前,餘淮送耿耿回家時,鏡頭看到的星空,也讓我想起《那些年》裡面,地震的時候,男主女主打著電話抬頭看的那片天空。

看完電影,我並不覺得它像一般的青春片那樣爛片,而是讓我覺得自己陷入了很大的情懷當中。電影結尾打的那些字幕,很矯情,也很煽情。 在看電影前,就有網傳,這是部男生看了都會哭得電影,我也很好奇怎麼樣才能讓男生也哭,畢竟因為看過電視劇版,對情節還是知道的情況下,又像我這麼“鐵石心腸”的人,我覺得哭出來應該還不至於吧。儘管看完電影,我也沒有哭,但是我想說,它真的有帶給我感動,我也沉浸其中。為陳飛宇的帥在心裡偷偷興奮,為了最後,晚秋高低,不是“我來晚了”,而是“你是白痴嗎?”的結局而感到滿足。

最後還應該說,我覺得看完這個電影真的覺得挺甜的。但是裡面有盛淮南,卻沒有那個在牆壁上寫“洛枳愛盛淮南誰也不知道”的洛枳,也沒有電視劇裡面最後也在牆壁上寫了“盛淮南愛洛枳全世界都知道”的盛淮南。更沒有那個為了表達喜歡,而在學校操場用鈉和水製造大爆炸的路星河。但是它還是比較完整的告訴了我們耿耿餘淮他們的故事。

優質回答


阿森樂活西安


電影版《最好的我們》和小說相比較,改編的並不成功

青春影視劇已然成為市場的香餑餑,像“優愛騰”每個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題材的網劇。雖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許多,但青春影視劇絲毫沒有降溫的趨勢,一方面是,“沒有人永遠青春,卻永遠有人正青春”,這一題材永遠有追隨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視劇的製作門檻低、成本低、政策風險小、收益率高。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錯過了。

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可以說是青春校園小說的超級IP。“振華三部曲”是以振華中學為背景的三部小說,分別是《你好,舊時光》《最好的我們》《橘生淮南》,這三部小說分別已經改編成網劇。其中劇版《最好的我們》於2016播出,由劉昊然、譚松韻飾演男女主角,該劇播出後大獲成功,當時點擊率超過20億。如果說趙薇《致青春》拉開了青春電影的帷幕,那麼《最好的我們》則掀起了青春網劇的熱潮,正是《最好的我們》的成功讓資本注意到這一市場的廣闊天地。除了《最好的我們》,劇版《你好,舊時光》於2017年播出,由李蘭迪、張新成主演,而劇版《暗戀橘生淮南》也將於6月10日播出。

“振華三部曲”分別改編成了網劇

於6月6日起全國公映,由陳飛宇、何藍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們》,是“振華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銀幕。影版《最好的我們》會否複製劇版的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們》海報

對於影版來說,原著和劇版的巨大影響力,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是,劇版粉絲基礎雄厚,影版在宣發上事半功倍;問題是,劇版實在太深入人心,劉昊然的餘淮、譚松韻的耿耿受到書迷的一致好評,甚至有劇迷說,不是劉昊然、譚松韻在演耿耿餘淮,而彷彿是八月長安看到他倆,才寫出了這樣的故事。觀眾難免會對比,影版的壓力可想而知。

劇版的耿耿餘淮深入人心

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長安的小說原著有怎樣的特徵?何以成為大IP?客觀地評價,如果以精英文學的標準衡量,那麼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學;但假若與同題材的快餐文學相比,那麼“振華三部曲”的寫作則有質感多了,至少是那種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八月長安出生於1987年,是2006年哈爾濱市的高考文學狀元,她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本身文學功底就挺好的,85後的成長經歷也讓她小說中的細節敘述貼近80後、90後。但“振華三部曲”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還在於它的真實。

如今“真實”是一個用濫了的評價,任何青春影視劇播出時打出的宣傳旗號裡,一定會說反映了真實的青春云云。但並不是說主人公穿著校服、聽著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糾結於文理分班等,就代表這部劇真實了。真實不僅僅是體現在服化道的細節和一些標誌性的事件上,它更體現在敘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絕大多數人的高中生活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普通,絕大多數高中生,也是普通人。因此,真實的奧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高中生活裡哪有那麼多抓馬的風波,學生們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點一線地來回奔波,為著每日的功課、每月的月考以及發下來的成績單愁苦。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終究也就是一個還未步入社會的小屁孩,會緊張、會焦慮、會恐慌、會退縮,沒有偶像劇裡霸道總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長安很聰明,她抓住了校園生活和高中生“普通”這一特質。當然一部小說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賬,八月長安在普通的基礎上,賦予了小說足夠的戲劇性和幽默感。小說也會給讀者帶來言情小說小鹿亂撞的那種心動感,但這一心動是親切的、熨帖的、似乎觸手可及的,因為它是發生在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之間,能給我們帶來強烈的真實感。

以小說《最好的我們》為例。單看梗概,它跟現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園故事似乎沒太大差別。一方是學霸,一方是學渣,倆人是同桌,從相互看不順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種糾結,學渣為了跟學霸考上同一所大學拼命學習,結果高考時學霸出了意外,或者學霸為了跟學渣同一所學校故意“失利”,兩人就此分離……

大部分故事,是按瑪麗蘇偶像劇或者甜寵劇的模式寫的,男主角自帶霸道總裁氣質,如果他恰好是學霸,那麼一定是雷打不動考第一,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從容淡定;而學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園》裡的英德學院“附體”了,三天兩頭就有各種抓馬的大事發生。總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轟轟烈烈一波三折的戀愛,學習主要是作為一個敘事背景。

《最好的我們》不同,它雖然講述的是耿耿餘淮“耿耿於懷”的故事,但主線仍舊是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校園生活;耿耿餘淮相互喜歡,是學習之餘喜歡,而不是喜歡之餘學習。小說也沒有那種誇張甜膩的撒糖,哪怕倆人其實已經暗生情愫,但餘淮對於耿耿依舊是“一小部分時間施以援手,大部分時間落井下石”。學生嘛,主業總歸是埋頭苦學。

最為關鍵的是,小說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有弱點的男主角。餘淮雖然是學霸,但不是那種天才般的學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會往下掉,競賽會落榜;餘淮雖然自稱“小爺”,看上去如此開朗、活潑、無所畏懼,可實際上他“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考不好了就會懷疑自我的少年”,他也會畏懼、會懷疑、會自卑、會逃避。

劇版《最好的我們》之所以贏得高口碑,根本在於它充分還原了小說中那一份真實與普通,還原了一個雖然閃閃發亮,但也有弱點的少年餘淮。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編也得遵循這一個大方向。

劉昊然版餘淮與原著非常貼近

劇版《最好的我們》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鐘,大概網劇3集的篇幅,這意味著影版必須大量刪減。該如何刪減,是影版面對的最大的挑戰。

如此短的篇幅裡,既要拍出平淡真實的學習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餘淮的情感累積,是蠻有難度的。可惜啊,影版採取的編劇策略是最簡單的那一種:刪除小說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衝突性的情節,並予以放大。

編劇的出發點是為了保障戲劇性和可看性,只是整個故事的內核由此也轉向瑪麗蘇偶像劇了,電影中耿耿餘淮的主要任務好像是談戀愛,到處都有寵溺的細節;兩個人的情感進展神速,也有偶像劇裡那種抓馬型的起衝突的情節。就比如小說中,餘淮的媽媽家長會後請求老師不要讓餘淮與耿耿同桌,耿耿也沒受太大傷害,事後還偷偷向林楊打聽餘淮與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電影中,這個衝突被放大,耿耿生氣暴走,直接走進有人正在打球的籃球場,餘淮則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節,非常偶像劇

也就是說,影版《最好的我們》整體氣質抓馬化了,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狗血氣息。何藍逗版耿耿,與譚松韻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陳飛宇版的餘淮,就比劉昊然版餘淮遜色不少。陳飛宇也非常帥氣,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時候稍顯僵硬,欠缺那麼一點靈動;當然這也怪劇本,一開始沒有表現出餘淮的弱點,家庭變故後他突然的“墮落”也就顯得欠缺說服力。

陳飛宇版餘淮,少年氣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

應該說明的是,從劇本改編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們》並不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影上映後市場境遇也會不成功。影版《最好的我們》的起承轉合,跟之前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點像,雖然一部是校園愛戀最終大團圓,一部以悲劇收場,但兩部電影都特別適合現在以及曾經的高中女生邊看邊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目標受眾,與《最好的我們》是重疊的,前者雖然口碑慘淡但票房近10億元,影版《最好的我們》口碑是沒太大指望了,祝願它票房好運吧。


何天源


為什麼永遠要把耿耿和餘淮改的差距那麼大呢?

餘淮不是一個特愛出風頭的人,也沒那麼愛耍帥,甚至是個跟(漂亮)姑娘說話會緊張害羞到臉紅的普通少年,在振華他不是最優秀的,為了物理競賽他得逃掉合唱排練,得熬夜抓緊一分一秒做題。七年之後,餘淮雖然沒有高中時代那麼優秀,但不至於落魄成撿破爛的啊。

耿耿不是一個傻大姐也不是一個小瘋子,她只是成績不太好,不代表她所有地方都差勁。跟餘淮無聯繫的七年,她是會經常想起,但不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來“報復”餘淮的不告而別。

我發現中國影視劇就是愛極端化,一定要把男主捧得高高的,把女主踩進塵埃裡。好像不這樣,就沒有觀眾喜歡。

可耿耿餘淮不一樣,他們就是兩個普通人,普通的,你我在學生時代可能會碰見的同學,或者,你我就是他們。

所以《最好的我們》這部小說才如此真實,受大家喜愛。

灰姑娘跟白馬王子的故事太多了,我們不需要了。

影版是沒了路星河,卻又加了個莫名其妙的“怪胎學長”跟葉展顏表白,餘淮從小說裡逃掉合唱排練到當眾唱情歌還跟耿耿深情對視,絲毫看不出餘淮為物理競賽付出了什麼精力,如果餘淮真的是這樣,我只能說競賽失利,高考失利實屬活該。可他不是,看過小說的都知道餘淮有多努力,一次次被現實壓垮再爬起來,所以我才心疼他,喜歡他。

一開頭耿耿就莫名其妙看不順眼餘淮,要換座位,又因為打籃球突然喜歡上了,這轉折太生硬了。

現在拍青春片好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男女主一開始一定要是互相看不順眼,哪怕他們剛認識,男主一定要光芒萬丈,女主一定要卑微到塵埃裡。

耿耿跟父母,跟簡單貝塔,甚至跟自己的交流太少了,彷彿整個生活都圍繞著餘淮。書裡的情節沒幾樣是存在的,耿耿,餘淮親密的像情侶一樣。

貝塔變成了潑辣瘋癲的社會姐,喜歡張平最後也沒給任何交代。簡單變成了耿耿的小跟班,沒有韓敘,簡單的個人海報幹嘛寫“一廂情願就要願賭服輸”?徐延亮變成了愛打小報告的人,不是小說裡黑黑胖胖的班長,喜歡貝塔這條線最後也沒有交代。

看過小說的都知道,小說高中時代篇幅很大都在講學習,而影版沒有,他們彷彿不用高考,不用學習,每天只要一起瘋,一起傻笑,到處玩,還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逃單,這真的是省重點高中?

沒有韓敘,沒有洛枳,沒有林楊,沒有餘週週,沒有齊阿姨,沒有林帆,沒有貝霖,沒有李燃,沒有陳見夏,沒有楚天闊,沒有凌翔茜……

這甚至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更像mv,純粹為了鏡頭美,為了展示耿耿,餘淮多親密。

成年之後的戲更假,沒有耿耿的成長,沒有耿耿對餘淮顛覆認知的過程。

小說裡最經典的那句

當時的他是最好的他,後來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

怎麼奔跑也跨不過的青春。

只好伸出手道別。

電影改成了“我追也追不上的青春”,個人覺得不妥,這句話是在耿耿跟餘淮媽媽聊完,看見餘淮並沒有去美國,知道了他考上清華卻沒去,知道了她一直以為在振華優秀畢業生的康莊大道上狂奔的餘淮,一次次被現實打倒。這句話我覺得並不是想表達耿耿跟餘淮錯過了的遺憾,而是耿耿對餘淮遭遇的心疼,她理解他因為高考失利沒跟她聯繫,一直耿耿於懷的是為什麼後來餘淮去了“清華”卻沒找她。這時候耿耿已經知道了原因,她對餘淮的感情並不是拘泥於恨餘淮,恨他不告而別,恨他有話要說卻沒說出口。而是真真切切的心疼當年驕傲銳利的少年,被現實磨平稜角。

這時候還糾結餘淮負了耿耿嗎?我想耿耿並不會這麼想,她只是惋惜那個永遠蓄滿太陽能,永遠讓她崇拜的餘淮,面對的卻是那麼殘酷的打擊。她想對他好,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她是懂他的驕傲和自尊的。所以耿耿並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餘淮的近況。所以餘淮後來那麼坦然跟她說自己的事情,她才會難過。

電影的耿耿太戀愛腦或者說太傻白甜了,我再說一遍,成績不好不代表是傻子。

最後,個人覺得,影版裡貝塔簡單幫耿耿想辦法搞定餘淮,把自行車鑰匙扔掉,以及何藍逗睡覺前幻覺看到陳飛宇,是“學”《初戀這件小事》,餘淮騎自行車追公交車是學《北京愛情故事》,餘淮從背後給耿耿戴耳機是學《初吻》。




萊多奧傳媒


觀後感:電影《最好的我們》觀後感範文,供參考!大家知道電影《最好的我們》嗎?大家知道這部劇講的是什麼嗎?電影《最好的我們》改編自八月長安同名青春小說,講述了高中生耿耿和餘淮,在高中三年共同成長,經歷分別又重逢的故事。這部影片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回憶和感懷。為方便大家瞭解,秦學教育老師為大家整理了電影《最好的我們》觀後感範文,大家瞭解一下!

鼓起勇氣拍攝《最好的我們》 遵從內心演繹最真實的耿耿

  “拍這個片子是鼓起勇氣拍的。因為很多觀眾都看過八月長安的小說,寫的很細膩,真實又不做作,我看完特感動。我們就很擔心這樣一個有內容的好IP,在我們拍的時候把好的東西流失掉了。”當被問及路演到現在的感受時,導演章笛沙坦言自己之前壓力特別大,如今看到觀眾的反應很受感動:“現在看到你們的歡笑與淚水,我特別感動,也堅定了信心。心中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互動中,何藍逗闡釋了自己心中的耿耿:“當我詮釋電影版耿耿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實,她的感受和她要表達的東西都應當是真實的。無論是一個女生有心事時展露出的小喜歡還是小悲傷。”老師張峰覺得何藍逗版的耿耿“嬌小、惹人憐愛還有一絲刁蠻”,此時張平在一旁補刀:“調皮可愛,狂野又囂張。”同學們也紛紛為何藍逗打分:九分是因為怕你驕傲,九十分是因為你演得真好。

表白可親可敬的老師 回憶可甜可鹽的青春

  體會愛情的過程甜蜜美好,追求愛情的道路坎坷波折。錯過愛情的苦澀與失而復得的甜蜜交織在今晚大學的禮堂裡。“上課的時候戳他,我有的時候沒帶尺子,有的時候沒帶橡皮。夏天來了穿短袖,碰他一下就樂開了花。”一個女生想起高中時與同桌懵懂的愛情,她所愛慕的是教導主任的兒子。這段學生時代的戀愛也如大多數的學生戀愛一樣,沒有撐住高考的考驗,在畢業時刻無疾而終。“他去了北航,我留在這裡,好好唸書。”言語中透露著告別戀人的失落與不甘。還有一位從英國回來的男生希望藉著機會,追回自己的前女友:“那時候走掉就和她分開了,回來喝了幾天酒,她不回我微信,聽說她會來這裡我就來了。”坐在臺下的女生也登臺回應了他的告白:“我也沒有長遠的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就好。現在有點想捶他。”更有學生藉著機會回憶起自己的高中老師:“一拍桌子就要反抗班主任,這於我而言是很有即視感的。另外文理分班時老師眼裡的那種不捨也很像我的高中老師。老師,謝謝你們。”

  陳飛宇、何藍逗兩人恣意大笑,此次發佈的特輯也為兩人的甜蜜再次加糖,看著十幾歲的的陳飛宇、何藍逗,在戲裡戲外嬉笑打鬧,讓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華,以及青春裡想要表白的那個人。

  電影《最好的我們》講述了高中生耿耿和餘淮因名字結緣,在高中三年裡共同成長,經歷分別又再度重逢的故事。在同桌的三年裡,兩個人漸漸互生好感。餘淮會對耿耿袒露自己的不自信;耿耿也會認真地為他畫下“逢考必過”的對勾幸運符。但是,兩人之間的萌動卻隨著餘淮的消失戛然而止。高考前一夜,餘淮那句欲言又止的話,一直讓耿耿無法釋懷。


87年的傻兔子


你好,我是陳夕吖,很高興回答樓主這個問題,下面是我對樓主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餘淮之所以被人戀戀不忘,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觸手可及。

換句話說,餘淮是你學生時代會遇到的那種男生。

書裡這樣描寫他的外貌:"這個男生長得…挺讓人沒印象的。小麥色皮膚,小眼睛,笑起來眯著眼挺可愛。白T恤,牛仔褲,乾乾淨淨的,一看就是個乖孩子"

但是深得大美人母親陳紅基因遺傳的陳飛宇,帥的太不平凡。不好意思,我的青春時代,真的沒有帥成這樣的男同學。若說振華中學的女生只聞盛淮南,不知餘淮,我是不信的。此外,陳飛宇帥的並不是"乖乖牌",他看上去更像吊兒郎當的校霸或者飛揚跋扈的學神。而不是抓緊一切時間埋頭做題的勤奮優等生"餘淮"。

影片中的餘淮儼然"天之驕子",高大帥氣不輸校草;隨隨便便就能考第一;跟老師同學打成一片;在合唱比賽上唱《勇氣》,帶領檯下觀眾揮手……風雲人物舍他其誰?

餘淮才不是這樣的,餘淮會猶豫到底走競賽保送還是正常通過高考升學;會缺席合唱排練,到安靜的頂樓刷題;會在競賽失敗後,對打來電話的耿耿沉默許久才慢慢說:"耿耿,我這三年,算是白費了。"

電影放大了他的學霸、調皮、愛抬槓的一面;隱去了他的努力、自卑、敏感。

沒有這些鋪墊,觀眾根本無法將自稱"小爺"、陽光燦爛的餘淮與高考失利後突然消失的"逃兵"聯繫起來。

這才不是《最好的我們》!

如果說《你好,舊時光》和《暗戀橘生淮南》都是學霸們的日常,那《最好的我們》總算是讓平凡中的大多數找到了共鳴。

女主耿耿是個總在關鍵時刻超常發揮的普通女生。中考意外考上了振華中學,高中三年又在尖子生的包圍中求生存。

耿耿很平凡,她不像清冷的餘週週、美麗的凌翔茜、沉穩的洛枳。她只是隨處可見的普通女孩。

"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那種人,沒能力,卻有上進心;沒天賦,卻有夢想;越努力,越難過"

她普通的身份,在分班那天撞到跟自己名字連成"耿耿於懷"的男孩子時閃閃發亮起來。

從此,學霸餘淮和學渣耿耿成了同桌。

這個搭配,延續了三年。

隨著兩人越來越熟,耿耿對同桌有了不純潔的小心思:她偷偷把餘淮拍進相機裡;為了餘淮向班主任要年紀總排名大榜;對接近餘淮的女生十分警覺;因林楊喊自己"侄媳婦"臉紅竊喜不已;耿耿不怕對全世界宣城餘淮之於自己的特別……但她從來沒有膽量直接向餘淮告白。很倔的耿耿,暗戀得有些孤注一擲。

"哪怕前途和他都未能看到我的任性"。看到餘淮眼睛發亮的那一刻,一切就足夠了。

這樣的耿耿,又怎麼會直接跳到餘淮背上?

這是少女漫瑪麗蘇愛情。

小說560頁,分上下兩冊;網劇24集,單集片長45分鐘;電影只有110分鐘。

《最好的我們》原名叫《流水混賬》。導演深以為然,直接拍成了記流水賬。電影大刀闊斧地刪去了耿耿重組家庭的背景,也順帶刪去了她的敏感和缺愛。看的出來,電影時間很短,導演急著趕進度,並沉迷於"發糖"。

所以一上來,就是耿耿對餘淮花痴一見鍾情;剛認識,β就一邊一個摟著耿耿和簡單成了時代姐妹花;只見了一面,話都沒多說,餘淮就大聲指定耿耿給他當同桌;男女主迅速進入熱戀模式……

在110分鐘裡,能看到大多偶像劇常用套路,以下就不多列舉,總之,很美,很MV,很不現實。

就像片尾,耿耿發短信約餘淮在晚秋高地見面,她從武漢長江大橋下車要跑去武漢東湖磨山千帆亭,實際距離接近半程馬拉松;配合陳飛宇全程"全世界我最帥"的臉,以及反覆強調的"小爺我罩你"的食用,這早已不是讓人懷念平凡青春的《最好的我們》。


以上就是我對樓主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陳夕吖


最好的我們,從最初的偶然緣分,同桌的你,是否還在想念,一直默默關注著你的那個他


魔域歡哥


《最好的我們》這是一部愛情題材的電視劇,裡邊的主人公的愛情曲折,追求者自己的理想 為夢想而奮鬥 感情雖然曲折 ,但最後還是在一起了,讓我們相信了愛情。


邪癲子


從《致我們青春的小美好》到《最好的我們》,我們都情不自禁地被這樣的美好的校園愛情,帶入了自己那個純真的學生時代。尤其是《最好的我們》,雖然我沒有看過這本小說,但是根據原著粉的認可,這部劇確實是演出了原著中耿耿餘淮的那種感覺。浩然弟弟和談小妹妹,那純純的校園風,讓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陷了進去。誰的人生中,沒有一段這樣的美好的回憶呢?很多人心裡面,都有著一個同桌的你。所以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一經播出,獲得了廣大少男少女的喜愛和認可。然後電影版的《最好的我們》也蹭著這個熱度,搬上了大屏幕。但是可能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感覺,所以這部電影雖然男女演員的顏值和流量也是很高,可是卻沒有能夠逃過票房滑坡的命運,不可例外的被吐槽的很慘。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被拍成一部只有二十幾集的電視劇,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很多劇在沒開拍之前,就會被觀眾在心裡給否定掉。很多原著粉對劇情和人物設定會非常挑剔,電視劇能被她們認可,足以看出演員的演技和功底。再把這部電視劇壓縮成只有一個多小時的電影,想要獲得高的評價更是難如登天。因為觀眾心裡已經有了比較,男女主的表現已經深入人心。小說中的人物已經定型,這時候電影版即使再怎麼去翻牌,感覺都是棋差一著,讓人不是那麼滿意。雖然電影裡面餘淮的扮演者陳飛宇,他的演技也很棒。但是無論他怎麼演,都沒有辦法超越電視劇那種感覺,就是因為電視劇的印象太深刻了。電影版的畫面雖然很唯美,可是MV的那種拍攝手法還是有點浮誇。男主也沒有演出小說中那種痞壞還有憨憨的味道,所以無法還原小說的高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