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江南風物:秦淮河畔,虎丘劍池以及寒山寺


南京秦淮河畔。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的秦淮河不僅有“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以及“畫舫蕭鼓,晝夜不絕”的繁華,而且“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如此有名,以至於一提到秦淮二字,就會聯想到一種文化昌盛,社會繁榮的景象。

方孝孺墓。方孝孺是明朝早年著名大臣、學者、文學家和思想家。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命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拒絕不從,被凌遲處死並滅十族。萬曆年間,方孝孺得以平反,湯顯祖為其修建祠墓,位於雨花臺東北山麓。太平天國時,墓遭徹底破壞。戰亂平息後,李鴻章等人重建方孝孺墓,但以前的真墓變成了衣冠冢。

中山碼頭,又叫下關碼頭。宣統二年,籌資開辦現代化的輪渡運輸服務,航線由下關至浦口。1928年,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順利進行,國民政府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迎接先生靈柩。奉安大典完成後,靈柩登陸的下關碼頭被命名為中山碼頭並沿用至今。


1926年,南京棲霞寺。棲霞寺是著名古剎,建於南朝齊永明七年,位於棲霞山下。棲霞寺規模宏大,殿宇氣派非凡,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非常重要。與山東濟南靈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天下四大叢林。

1926年,棲霞寺舍利塔。隋文帝楊堅曾於全國八十三州造舍利塔,以蔣州棲霞寺舍利塔為首,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

明孝陵。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建於明洪武十四年,至明永樂三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25年。

蘇州,虎丘劍池。據方誌記載,吳王闔閭埋葬在劍池下面。一起入葬的還有他生前喜歡的“專諸”“魚腸”等寶劍,因此被稱作劍池。史載,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發五郡十萬民夫,用大象運土,穿土鑿池,積壤為丘,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三千柄寶劍一起葬於幽宮深處。

蘇州寒山寺。寒山寺建於唐貞觀年間,由當時著名僧人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1000多年的時間內,多次因火而毀,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寺內古蹟甚多,有《楓橋夜泊》的石刻碑文,還有歷代文人墨客的碑文殘片。


唐代張繼詩《楓橋夜泊》詩碑,該碑由清末學者俞樾書寫,已成為寒山寺一絕。詩碑高約3.5米,寬約1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