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老城•記記•東關】


兒時和小夥伴們在巷子裡瘋玩到天黑,渾身髒兮兮,各自回家被媽媽拎著耳朵一頓教訓,路口歪脖子老樹下……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爺爺奶奶們吱呀搖著蒲扇,閒話家常,不時有行人騎自行車緩緩經過,清脆的車鈴聲隨風漸遠……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每一座城市,都會有一條寫滿故事的老街,熙攘的街頭,喧鬧的人群,賦予城市最為樸實的煙火氣,街邊商販的叫賣聲不絕於耳,路人或行色匆匆,或悠悠地閒逛。



也許這只是尋常的某天裡,司空見慣的場景,卻在不經意間,將老城舊事潤色得飽滿豐盈,歷史跌宕沉浮,興衰起落間,街巷慢慢成為城市的記憶符號。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如今的臨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廣的道路上車水馬龍,四周都是現代化的影子,唯有曾經的老街巷,還依稀折射著臨沂古老文化的瑰麗光華。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臨沂有這樣一個老城區,沂河白乾的酒香浸潤了它每一寸陳磚舊瓦,八寶豆豉是每一個老城人餐桌上的長住客,狹窄斑駁的巷道里穿行著悠長洪亮的吆喝聲,老鍋糝的熱氣朦朧了每一個微涼的清晨。這裡是東關,臨沂最古老的城區。


臨沂街巷記憶——東關

關於臨沂2500年前,一座叫做“啟陽”的城池出現在華夏大地上。《春秋》記載: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


啟陽

就是臨沂最早的名字

也是臨沂城的開始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臨沂有東、西、南、北四道城門

分別名為:望淮、鎮海、瞻蒙、宗岱

位於臨沂古城東門外的,便是老東關

據《沂州志·城池》記載;“磚城一座,周圍9裡,高2丈5尺,城內馬道闊8尺,城外壕深1丈,闊1丈6尺,城樓4座,除南門樓為大樓3層、又小樓2座外,其餘東、西、北3門均系2層大樓一座,又小樓一座。4門名稱:南曰望淮,東曰鎮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明代以前,東關的住戶很少,清初居民漸增,形成街巷,建國後的東關,轄東關、東風、朝陽三個社區。包含二十九條街巷,隨便說起其中一條,就是一串串講也講不完的故事。

繁華街道——東關街。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想當年,縱貫東關的東關街,是東鄉人進城的必經之地。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優勢,這裡慢慢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繁華商業街區,一度盛極一時。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衛校巷的牛肉板面

琅琊巷的幽深酒香

東關街的熱鬧大集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位居臨沂古城東門外的老東關,具有悠久的歷史。現由東關居委、東風居委和朝陽居委的一部分組成。


今天的東關街,不過一條尋常巷陌:街道坑坑窪窪不甚平整,寬窄只兩米有餘,連兩輛汽車都無法並行,行人多時也不過三三兩兩。這很難讓人聯想到它那煊赫的過去。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早年間,這東關街是臨沂城一條主幹道,比現在要寬上一倍,道路坦蕩、商鋪、旅店雲集,一天到晚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自朝陽東昇,至夕陽西落,每天操著各種口音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其實這都不算啥,趕集的時候才真叫一個熱鬧!”馬大爺告訴記者,東關街集“逢五排十”,從每月初五開始,每五天便是一個集。東關街的集那可是蔚為壯觀,現在的集根本無法與之相比。趕集那天,小商小販天不亮就會趕來擺市,城裡鄉下的老百姓也會風塵僕僕前來趕集。東西兩面的臨沂人皆匯聚於此,真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在集市上叫賣的各色商品更是琳琅滿目,各種果蔬、雜貨、工具、日用品一應俱全。一天到晚,東關街上各種嬉笑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將大半個臨沂城都攪得格外鼎沸。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東關街一直是臨沂城區的一條主幹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帶又建起酒廠、罐頭廠、副食品廠等一批輕工業,東關街整日車流如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但隨著此處一批輕工業的沒落,城市商業中心的西移,它沒有了往日的光彩,漸漸地衍化成一條寬不盈丈、平不盈尺的居民區小巷。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東關迎來了史上最深刻最美好的變遷。那些伴隨我們成長的一切, 我們是如此不捨;而對新東關的未來,我們卻更加期盼。


「臨沂老城•憶記」——東關


若干年後,當我們於那華廈旁,路蔭下,長椅上,遙望沂河萬頃波光灩瀲,當我們施施然在小子孫好奇的目光中講述我們現在的故事,講述我們所知的更加古老的傳說……

那,又該是一幅怎樣的風情畫卷?


策劃:信息中心

審稿:清臣、王超

來源:琅琊新聞、東關居委會、臨沂市史志辦 臨沂市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