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江油的太白像古碑刻

江油李白紀念館內珍藏著兩塊太白像古碑刻,一塊刻制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碑高

149釐米,寬76釐米,厚9釐米,為少年李白像;另一塊刻於清同治八年(1869),碑高138釐米,寬75米釐米,厚14釐米,為盛年李白像。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江油的太白像古碑刻

說起這兩塊古碑的來歷,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歷史上的彰明縣是李白故里,1958年與江油縣合併。清咸豐九年(1859)春,廣西桂林府灌陽縣舉人何慶恩赴京參加吏部會選,一次偶過京都廠肆,在故紙堆中發現一幅古畫,從繪畫技法及殘留字跡看,極像是北宋大畫家李龍眠的手筆。古畫紙質似桐皮,雖然題款黴損,局部墨痕浸漬,但左側所書“太白像”三個篆字猶可辨認。於是何慶恩便“購而藏之”。

興許是一種緣份,六年之後的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何慶恩擔任的景山官學漢語教習期滿,被委派到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有幸親臨李白故里拜訪先賢故居。何慶恩寄寓在彰明縣城的青蓮書院,院旁有一座大雅亭,裡面立有古碑一尊,上面刻制的太白像與他收藏的畫像形態服飾非常相似,不同之處是古碑刻上的太白像為少年,雙手前拱且扶有藤杖,而自己的藏畫沒有藤杖,且人物留有鬍鬚,系盛年時期的李白像。古碑背面刻有宋大觀年月日字樣及宋徽宗八行取士科敇旨。“八行取士”,是宋代太學招補新生的方式之一,“八行”即孝、悌、睦、婣、任、恤、忠、和。具有上述八種品行的人,可以免試升入太學。碑刻意在宣揚李白未通過科舉考試,也能因才華出眾而被舉薦為翰林,以此激勵彰明的學子。

這通大觀初年的刻像顯系地方工匠所為,技藝較為粗糙,且因風化而點畫半剝蝕。何知縣隨即取來紙筆,將碑刻與自己的藏品互相對照,精心描摹出一幅新的太白像。

同治八年(1868)四月,何慶恩特地請來技藝精湛的工匠,將自己描摹的太白像新刻於一塊石碑上,並在石碑的左側撰刻款志,講述了事情的緣由。新刻太白碑與北宋古碑一道立於大雅亭內供人觀賞紀念。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江油的太白像古碑刻

1982年,江油李白紀念館建成開館,兩塊古碑從彰明鎮移至館內珍藏。

撰稿:江油市委黨史研究室(江油市地方誌辦公室)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雜誌:bsszbjb@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