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守正出新 賡續千年文脈

八閩文脈 | 連江:守正出新 賡續千年文脈

陳家大厝木雕修復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陳家大厝內景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俯瞰丹陽三落厝。王世民 攝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木工藝人參照破碎構件進行雕刻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在三落厝幾百年歷史的土牆前,設計師通過在庭院中擺設鐵藝、藤藝裝飾,實現古今對話。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丹陽三落厝內景。王世民 攝

連江古稱溫麻,福州十邑之一。西晉設縣,是一座有著1700多年曆史文化積澱的古邑。

回眸歷史,時間的長河給連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進行保護開發?當代城市管理者探索思辨,進行有益實踐。

近年來,連江縣推進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與丹陽三落厝的保護修繕與開發,前者兼具城市名片、城市記憶、旅遊景觀和文化商業改造等不同類型的集合,後者則是社會資本參與古厝活態保護與運營的成功典型。兩個案例,呈現著城市管理者對古厝保護傳承的不同思考。

【留存】 守護歷史的“脈”

魁龍坊是連江古代文脈的起源地,承載著連江最厚重的歷史記憶。去年,連江縣啟動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編制,包括魁龍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等4個歷史文化街區,又稱為“三街一坊”,總面積276畝。第一批修繕工作在魁龍坊啟動。

為了讓魁龍坊成為一處看得見“文脈”,留得住“鄉愁”的地方,連江縣引進智腦,群策群力,聘請中規院原副總規劃師趙中樞教授、東南大學董衛教授、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省建築院原院長黃漢民等專家為政府顧問,指導保護規劃和傳統街區景觀規劃等空間佈局;聘請古建專家陳木霖、阮章魁、林知利為古建築修繕工程技術顧問,定期指導和監督古建築的修復;建立古建築修繕周技術例會制度,形成獨特的古厝修繕議事機制。

今年1月,魁龍坊內第一座完成整體修繕的歷史建築——陳家大厝向公眾開放。古蹟風采再現,喚起濃濃鄉愁。

陳家大厝建於清中晚期,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善的古建築,坐北朝南,三進院落。“看這二進兩扇木門,上面全部貼著紅色的防火磚,起到防火、防盜作用。”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介紹,這是古代的一個建築亮點,每塊菱形瓷磚上方都規則有序地釘上銅釦,有“添丁”的寓意。“原先的鬥底磚已有多處破損,我們運用了同樣的材質進行修復,為了保留歷史風貌,分別用銅釦和銅錢來代表舊磚和新磚。”

小到一枚銅錢,大到一座古厝,一次次的修復都是老藝人和現代技術工人協同創作的過程。中山路25號的“遊家大院”,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僅剩一面牆體和支撐房屋結構的樑柱。“90%以上的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的甚至被掏空。”項目現場管理人員曾熙修介紹,團隊以建築現狀結構為原點,對後期改建的部分進行甄別、拆除,分析古建築院落格局、結構制式、建築用材、製作工藝,並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

本月底,包括遊家大院在內,中山路剩餘的6座古建築也將完成主體修繕工作,春節前,魁龍坊將建成貫穿仙塔街和化龍街長275米的“L”形傳統街區。

【留存】 守護歷史的“脈”

魁龍坊是連江古代文脈的起源地,承載著連江最厚重的歷史記憶。去年,連江縣啟動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編制,包括魁龍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等4個歷史文化街區,又稱為“三街一坊”,總面積276畝。第一批修繕工作在魁龍坊啟動。

為了讓魁龍坊成為一處看得見“文脈”,留得住“鄉愁”的地方,連江縣引進智腦,群策群力,聘請中規院原副總規劃師趙中樞教授、東南大學董衛教授、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省建築院原院長黃漢民等專家為政府顧問,指導保護規劃和傳統街區景觀規劃等空間佈局;聘請古建專家陳木霖、阮章魁、林知利為古建築修繕工程技術顧問,定期指導和監督古建築的修復;建立古建築修繕周技術例會制度,形成獨特的古厝修繕議事機制。

今年1月,魁龍坊內第一座完成整體修繕的歷史建築——陳家大厝向公眾開放。古蹟風采再現,喚起濃濃鄉愁。

陳家大厝建於清中晚期,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善的古建築,坐北朝南,三進院落。“看這二進兩扇木門,上面全部貼著紅色的防火磚,起到防火、防盜作用。”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介紹,這是古代的一個建築亮點,每塊菱形瓷磚上方都規則有序地釘上銅釦,有“添丁”的寓意。“原先的鬥底磚已有多處破損,我們運用了同樣的材質進行修復,為了保留歷史風貌,分別用銅釦和銅錢來代表舊磚和新磚。”

小到一枚銅錢,大到一座古厝,一次次的修復都是老藝人和現代技術工人協同創作的過程。中山路25號的“遊家大院”,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僅剩一面牆體和支撐房屋結構的樑柱。“90%以上的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的甚至被掏空。”項目現場管理人員曾熙修介紹,團隊以建築現狀結構為原點,對後期改建的部分進行甄別、拆除,分析古建築院落格局、結構制式、建築用材、製作工藝,並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

本月底,包括遊家大院在內,中山路剩餘的6座古建築也將完成主體修繕工作,春節前,魁龍坊將建成貫穿仙塔街和化龍街長275米的“L”形傳統街區。

【新生】 激活鄉村的“興”

溫麻歷史文化街區在舊城改造與古城復興領域探索新的思路,丹陽三落厝則在還原古宅格局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樹立活態修繕保護與市場運營開發有機結合的典範。

位於丹陽鎮坂頂村杜棠自然村的三落厝,是連江縣規模最大的古民居,原為晚唐禮部尚書張瑩故居。上世紀80年代後,厝內居民陸續搬出,2000年後古厝幾乎搬空,房屋也經久失修,出現了結構傾斜、白蟻侵蝕、瓦片脫落等問題。

2016年,廈門朗鄉投資有限公司相中三落厝,投資1.5億元進行保護性開發。“修復必須保留原汁原味,每一間房間都要仔細推敲,每一根柱子都要仔細檢查。”連江朗鄉文創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增銘介紹,為了恢復三落厝的本真,利用古法進行修復,用料專項採購、甄選,比如屋頂修復全部採購有歷史年頭的舊瓦。

“我們的設計理念是遵循原生態,同時又要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實現古今融合與對話。”王增銘介紹,“山泉入宅、宅內有河、河中有房”是三落厝獨特的室內景觀,因此設計團隊在附近重新引山泉水入厝;厝內庭院、走廊基本不做硬化改造,通過木質地面及特色綠植等軟裝改造,與厝內美人靠、觀景閣、石磨等古樸物件相映成趣。在一面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土牆前,設計師通過在庭院中擺設鐵藝、藤藝裝飾,實現古今對話與反差。

在厝後的文創街區,戲臺、鄉村學堂、藝術館、美術館、民俗館等原生態藝術部落,成為當地“非遺”活態呈現舞臺,給遊客和村民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

憑藉“新舊對坐”的修繕設計理念,三落厝登上德國柏林AEDES建築論壇,並舉辦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我們的鄉村”主題巡展,受到專家的認可。

修復一座古厝,復興一個鄉村。每逢週末,三落厝遊人如織,帶旺了鄉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鼓了錢袋。在投資運營模式上,坂頂村與連江朗鄉文創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授予該公司對三落厝文創旅遊項目的特許經營權。坂頂村通過特許經營權出讓獲得租金收入,而當地政府則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三方共贏並實現古厝的全面復興。

(圖片除署名外由連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END---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八闽文脉 | 连江:守正出新 赓续千年文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