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在歷史上,金屬材料的應用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金屬在古代不僅可以製成各種兵器,成就了冷兵器時代的輝煌,還鑄造而成許多人們生活必備的生產工具,比如犁、鏟、、鐮、鋤、斧、鑿等,最後隨著鑄鐵工藝的普及和流行,還塑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我國的金屬鑄造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其中以泥範、鐵範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平遙是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也稱“鑄造之鄉”,鑄造一直是當地的傳統支柱產業。

平遙的金屬冶煉及鑄造鍛造活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戰爭的前沿的地理位置,促成了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冷兵器的製造領域,唐代,平遙作為龍興之地——山西的中部樞紐,鐵器製造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金、元時期,平遙鐵器製造業的進一步完善,明、清時期,以砂院張家為代表的平遙鐵器製造業又將這一技術推向了高峰。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鐵器在平遙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興起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根據平遙出土的鐵器來看,早在戰國時期已有鑄造的鐵斧等生產工具的出現。並且還有不少廟宇的鐵鑄佛像、鐵鐘、香爐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已被廣泛應用到人類生產生活中。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在平遙縣南政鄉南政村,有一位永葆匠心的鑄鐵製造大師,他就是王蒙彪。

王蒙彪,1976年出生於平遙縣,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鑄鐵製造技藝傳承人。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他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在1996年跟隨張東懷大師學習民間雕塑創作;2000年創辦平遙縣南政夢彪雕塑工藝品廠從事鑄造雕塑工作。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金誠所至金石為開,王蒙彪在2012年獲山西省雕塑家協會雕塑工藝金牌獎;2016年獲平遙縣金牌工匠人物獎;2017年作品被平遙非遺展示館永久收藏......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現在,他成立了自己的平遙裕豐慶鐵藝製品有限公司,設計理念源於他們中原漢傳雕塑風格,堅持做出高品質產品,逐步將平遙鑄鐵雕塑發揚光大,並在新工藝、新思想的引導下,成為山西特色文化產業,為中國非遺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助力!


千錘萬鑿鑄造非遺匠人,“鑄鐵之都”美名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