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評價蘇軾?

小七將歷史


你怎樣評價蘇軾?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想要真正地評價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那都是不太可能,畢竟想要真正地評價一個人,至少要與對方極為熟悉,也就是說要在同一時代,還有就是在文學上也是相當,至少我們離他已經是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並且我們當下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與蘇軾相媲美,所以說不可能準確地評價蘇軾,也只能是稍稍談一談自己對於蘇軾的看法,以及讀他作品時的感受。

那想要系統地瞭解蘇軾,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文學上又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所以還是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談起。

蘇軾的少年時代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7年7月1日出生了四川眉山,可能在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會成歐陽修之後,北宋中後期的文壇領袖。但是小時候的蘇軾便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並且讀書也是過目不忘,另外他家學深厚,父親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文人,只不過是在一直不太順暢,所以也就把所有的希望都襯托在這個兒子身上。

少年時代的蘇軾大概可能也是與很多的小孩一樣,平時也比較喜歡貪玩,可是他即使是如此,卻是極為喜愛學習,每當玩累了之後,便是會坐下來認真讀書,為此他父親對於他的這種行為也沒有過多的評價,畢竟對於一個小孩,那自然是不需要太過於嚴厲,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

那蘇軾也是一天一天地長大,學問自然也增長了不少,往往能夠出口成章,並且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不僅詩寫得好,文章更是一絕,於是到了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這一年他剛剛19歲,於是跟著父親和弟弟離開四川眉山,去到中原參加科舉考試,從此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也正式向我們走來。

初出茅廬

蘇軾這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原本是信心十足,以為自己一定可以高中狀元,可是誰曾想到,他並沒有高中,只是獲得了第二名。那這主要的原因,還是要怪當時的歐陽修,當時那場考試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宗歐陽修,當他讀到蘇軾的文章時驚為天人,可是當他仔細思考過了之後,認為普天下之下能夠寫出如此絕美文章的只有自己的弟子曾鞏,對於這一點他也是極為有自信。

可是當歐陽修揭開紙封時才發現自己看走眼了,原來那一份試卷正是蘇軾的,所以事後歐陽修羞愧不已,還志門設宴席款待蘇軾,並且寫詩讚美他的才學,認為自己在過三十年後,再也不會有記得,而蘇軾會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一定會在北宋的文壇上大放異彩,事實也正如歐陽修所預料的那樣,他成為了北宋後期的文壇領袖。

由於”烏臺詩案“人生陷入絕境

自從獲得了歐陽修的賞識,以及他的提攜之後,蘇軾在文壇上開始大放異彩,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開始走紅,比現在的那些明星還要紅,所到之處到處都是他的粉絲,這對於蘇軾來說無疑是一種獎勵,所以他也開始成為了北宋文壇的驕傲,即使是連當時的王安石對於他也是大為欣賞,要知道王安石可是一位牛人,也極其的自負,能夠入他法眼的北宋可能沒有幾個,那麼蘇軾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好景不長,隨後他由於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了改革派的打壓和排擠,為此他在湖州的任上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湖州謝表》,可是被人抓住了小辮子,認為他大為不敬,不僅是藐視王安石的變法,同時也諷刺了宋神宗,從而令他遭到了災難性的打擊,被打入了死牢,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也正是從這一事件之後,蘇軾的發生則是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並且還差一點丟掉性命,幸好當時的王安石站出來為他求情,這才令他撿回了一條命,於是死罪饒過,活罪難免,也就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此後又是嶺南的惠州,再最後又是一葉扁舟,把他送往到了更為偏遠的海南儋州。

蘇軾的晚年

蘇軾這些被貶的經歷,也讓他開始對於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寫下了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特別是在黃州時期,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題西林壁》、《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等,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而這些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相信很多人也是極為熟悉。

1101年宋徽宗繼位,他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愛之心,於是大赦天下,蘇軾這才有機會返回中原,於是當他知道這個消息時內心感慨萬千,為此連夜又是以一葉扁舟,開始從儋州回來,他沿著水路一路北上,可是到達了常州之後,由於詩人太累了,最終還是病倒了,直到第二年的8月份原本以為差不多好了,可是誰能夠知道這是迴光返照,到了8月24日這一天,一代偉大的文學大師在常州逝世,從此北宋的文壇也從這裡結束了。

蘇軾的評價

稍稍瞭解蘇軾的生平之後,這樣就能夠更為直觀,也更能夠接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那麼後世關於蘇軾的評價有很多,各個朝代的文人對於他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所以我們也很難準確地評價蘇軾。那以我個來說,談一談讀他作品的感受,其實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讀蘇軾的詩詞,譬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這些經典的作品。

那最為令我感動的則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悼亡詞,那我們也知道他的這首詞,也正是寫給他的妻子王弗,兩人十幾歲時就結婚成為夫婦,並且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所以在這首詞中,蘇軾描寫得極為深情,也很是傷感,通篇充滿了一種悲痛之感,也最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他的一片深情,以及對於妻子的懷念。

如果要讓我說的話,蘇軾是一代偉大的文學大師,也是一位深情的男子,同時也是生活中的強者。中國古代歷來都不缺少偉大的文學大師,可是卻缺少蘇軾這種天才,他不僅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他身上的那種精神,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

曾經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蘇軾為什麼會如此地受到世人的喜愛?我說就是他身上的那種精神,其實直到今天我依舊還是這麼認為,也正是他身上那種堅強的品德最令人感動,無論是在什麼環境下,他都是能夠從容地面對,這也正是蘇軾最偉大的一個地方。


品詩讀詞


我記得,從前我真真兒的是不喜歡蘇軾的。

十年前吧,也是中午,陽光也像我現在碼字的時候一樣溫暖。那陣子我還年輕,還在唸書。一幫同學下了課,在去“革命食堂”的路上,有人說起宋詞,說起蘇軾如何如何的好。當時的我還被柳永“偎紅倚翠”的調調死死的圈住,根本無心向蘇軾這邊投過去哪怕一個眼神——“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於是很不經意地回了一句:“反正我不喜歡蘇軾。”沒想到,居然把發言那兄弟惹毛了,擺出了個要跟我理論八百回合的架勢,直到旁邊有人打圓場說:“哎,哎,幹什麼呢?人家只說不喜歡,又沒說蘇軾的東西不好,總要給人家愛憎的權力嘛”。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喜歡上蘇軾的。但是現在,每一學年的《宋代文學》,當我站在講臺上講蘇軾的《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的時候,都必須要提前在心裡悄悄地提醒自己:“繃住啊,繃住啊,可千萬別失聲,更別掉眼淚啊,太難為情了這個!”

我猜想,如果我真的繃不住哭出來了,講臺下面的幾十雙眼睛九成九要甩過來一個驚詫甚至是鄙夷的眼神:“這奇葩,幹嘛呢?”

抱歉啊,各位。我也可以像黃健翔一樣為自己的失聲、失態跟你們賠不是,但是如果再讓我來上一回,我還會是這樣:看了這樣的東西我他媽就是想哭,怎麼了?!

因為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真實而溫暖的人,看到過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格。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離別,意味著失去。失去,誰都怕。六年前,我在一天之內同時失去了自己的女朋友和自己最好的兄弟(當然,別惡意地把他們兩聯繫在一起啊),當我坐在南湖的遊船上慘兮兮地吹著北風,那感覺,套一句電影臺詞——這個世界上最痛的事,是痛到不知道什麼叫痛。

可是命運的安排就是無常。有些人註定要失去,有些感情註定要終結,就像錢塘江的潮水,它來了,又走了,來來去去都不由人 說的。“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原來大神也是經歷了無數的痛苦,直到老了才明白這個道理,才放下這份牽掛的。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好像聽到一個和藹的老人在安慰我:你還年輕,成長需要經歷磋磨。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謝安的傳記我原來讀過一點。據說謝安早年是隱居在會稽郡的東山的。後來出仕做官,對這樣的生活還念念不忘,總說有一天了結了天下的大事,還想回去東山尋找自己的歸宿。可惜沒能等到回去,他就死了。

功成、身退。連謝安這樣出類拔萃的政治家都只做到了兩個字,蘇軾居然說他發願要做到四個字!這正是我最喜歡他的地方:蘇軾不是于丹,不會用虛偽的心靈雞湯來給我畫大餅說“心靈的純潔可以治好霧霾”。蘇軾是現實的,他本來就是為了避禍從京城來到杭州的,這趟回去,凶多吉少,對於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蘇軾來說,這點兒預見力應該是有的。但是無論再困難, 除非我不接這個工作,我要接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有志氣!

但生活不是演戲。從前讀嚴耕望的《治史三書》,他說老師錢穆總教導他做學問要往最高的目標去努力。我曾經和一個朋友討論起這個話題,他說:“錢穆這樣講,那是因為他成功了,可是你沒看到還有多少跟他一樣努力的人被拍死在沙灘上呢?!”

對啊!那萬一要是敗了呢?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蘇軾說,萬一有一天我像謝安一樣壯志未酬身先死,你可別哭啊:因為朋友之間的聚散,就像這錢塘江的潮水,來了,去了都讓它順其自然吧。

每一次讀到這十一個字的時候,我腦子裡都會浮現出“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場景。成功或許是上天的恩賜,但是即便不成,一個為之奮鬥的人,難道他付出的努力就不值得別人的尊重嗎?自刎的田橫,總好過在鍾室被窩窩囊囊地處決的韓信吧。失敗了,我會帶著自己的尊嚴驕傲地離開。

這樣的蘇軾,我不得不承認,真的是喜歡他的


晉公子


你怎樣評價蘇軾?

蘇軾是個全才。

我們即使除了教科書之外再不讀書,也知道蘇軾在詞牌方面的成就。蘇軾在文學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對詞牌主題的拓寬,在他之前的詞牌體裁雖然在柳永的創新下一改短小的小令特色,開創敘事長調,但是整體的內容還是以閨閣相思、羈旅惆悵、離情別怨為主。

宋詞中的高手很多,李清照、辛棄疾、葉夢得、張元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姜夔,可以說一個手掌數不過來。但是真正對詞牌發展做出巨大推動的當屬柳永、蘇軾、歐陽修三人。

柳永在格式上拓展了詞牌的空間,以一己之力為詞牌打下群眾基礎;周邦彥藉助大晟府的官方力量,在格式上集大成地規範了所有詞牌,號稱“詞中老杜”;而蘇軾開創了“以詩入詞”的特色,讓詞牌的題材拓寬到世間萬物,不再侷限於“豔科”,開創了豪放一派,使得宋詞終於成為可以與唐詩比肩的文學體裁。

蘇軾在詞牌史上的貢獻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但他的文學成就,又何止詞牌一途。

在詩方面,蘇軾的成就也數一數二。我們說唐詩宋詞,只是詞牌的成長和輝煌掩蓋了宋詩的成就。有史以來,詩歌史上的三座高峰:唐詩、宋詩、清詩。宋詩在思想上、理論上的成就遠遠高於清史,甚至可與唐詩比肩。只是被宋詞掩蓋了風華。

王荊公的半山體算得上宋詩翹楚,接下來就是蘇軾。蘇軾的詩風上承莊子和李白,在散文化、議論化、理性化上貢獻巨大,直接奠定了宋詩高冷、說理範兒的基本風格。宋詩有三大家: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如果只評宋詩兩巨頭,蘇軾也在其中。

散文和賦就不用說了,“唐宋八大家”中,蘇門三傑均實力上榜。蘇軾沿著歐陽修的詩文革新之路,掃除晚唐五代的頹靡之風,為散文的發展做出範文般的貢獻。他的《赤壁賦》流傳千年,不減瑰麗。在形式上將賦散文化的同時,保持了部分駢文的詞語優美,同時將哲思引入表達,提升賦的內容層次。

這些都是文體之上層次和創新,蘇軾的動手能力也非常強,用李清照的話說是“學際天人”。在書法上,他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的字天然、隨性,自開蘇體一派。在繪畫上,蘇軾的成就和在詞牌上一樣,打開了山水墨畫的新天地,中國國畫史從他手上才真正發端。

真正的大學問家的境界,一通百通天下通。只要是文人涉及的領域,蘇軾都是達到了當時的頂峰,並且做出了創新,不但集大成,還有新的高度。

更加難得的是蘇軾性格天真浪漫,屢次被人陷害,弟弟蘇轍勸他謹慎交友,他卻說:“這天下全是好人,我誰都合得來。”而且相當自知:“這是我的毛病,改不了”。這種舒朗天真的性格也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所以我們看到蘇軾的逆境中總是樂觀的,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

而這種性格也決定了他的思想高度,蘇軾的思想兼通百家,精通儒釋道。最可貴的是他並不偏信哪家思想,不為任何一家的思想所侷限。

不偏執、不沉迷,反而比一般人要領悟得更加深刻、通透。

這是一個最難得的學問家的態度,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而實際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這種獨立思考的人,往往會出現腦袋決定屁股的行為,在表現上更像一個“沒有立場”的人。

蘇軾就是一個“沒有立場”的人。王安石變法,他反對新法的激進,和王安石唱對臺戲。王安石下臺,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上臺執政,全面廢除新法。蘇軾覺得新法有些地方是不錯的,不應該全盤否定。於是又成為司馬光的對頭。

這樣一個人,在世俗眼光中,就是“首鼠兩端”,不知進退的傻子。蘇軾何嘗不知道呢,他自己都說,大腹便便,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知世故而不世故,堅持自己獨立思考的人,唯獨不是個會做官的人。做官需要能力,但是更需要站隊。而蘇軾反對新法的一部分,支持新法的一部分,他並非因為反對而反對,這種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並指導自己言行合一的人,在官場上是混不下去的。

但是卻深受百姓喜愛,只因他是一個文學上的全才,還是一個正直而獨立的人。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老有人邀請我回答: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都是偉大的詩人,但蘇軾為什麼不算一個偉大的詩人?

我想了很久,我想蘇詩之所以不夠偉大或許源於一種偉大而強烈的悲劇感的缺失。

陶屈李杜的詩,都可以發現一種悲劇感,被時代和社會排斥在外的悲劇感。這種悲劇感就像陳子昂《感遇》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屈原的悲劇在於君臣不相遇合,美政無法實現,無論是離騷還是九歌,都可以發現信仰的破滅,他所珍惜的一切的那個時代被碾壓,人才變質,法度不正,君主不辨,儘管如此“路漫漫求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就越發高貴,這是一種壯烈的悲劇感。沒有希望沒有歸屬,這種悲劇只有死亡才能終止。我們不翻翻《離騷》,就翻翻《九歌》吧: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九歌·國殤》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九歌·雲中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九歌·湘君》

儒家思想為屈原提供了行道的精神支撐,但並未其提供道不行的化解之法,一旦理想受挫,表現在作品中就是火山噴發式的激情和強烈的死亡意識。這是屈原的悲劇感。


陶淵明雖然看似靜穆,實則未必全是靜穆。考察反覆的出仕經歷,可知他的志向並非歸隱。正如魯迅所言:

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這才是完整的陶淵明,一個在政治黑暗的時代潔身自好歸隱田園的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南山種豆的是陶淵明,猛志常在的也是陶淵明,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替代性滿足,也是後者的昇華。陶淵明的偉大正在於有這種悲劇的底色,而將對其進行審美超越,道之不行,吾將安歸?那就歸於田園,在最後一塊土地保留心靈的聖潔吧。他的偉大還在於為後世不能行道的文人開闢了精神家園,而蘇軾正是沿著這條路往前走的。這是另外一種偉大,偉大不只激情,還有堅守。



李白是個簡單純粹的詩人,正因為簡單純粹,所以仙氣逼人,幾乎在後世的詩人中很難發現一個比李白更為透明的詩人。李白的理想是先入世後出世,先兼濟後獨善,但李白哪樣都沒做到。李白不屑科舉,不屑於庸碌,漫遊十三載,是為揚名,揚名是為做官,做官是為實現理想。李白的理想是

“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梁園吟》)

但顯然在唐玄宗時代,李白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理想的,而實際上李白也沒有太高的政治能力,李白好道也並非傾慕於道家思想,所以一旦在遇挫,就會吟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就會唱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彈琴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行路難》)

也會唱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好道,但並非徹底,一旦有機會從政實現理想,便毫不猶豫從政去了,如入李磷幕府仍然唱,“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這是李白,一個充滿激情、矛盾、挫折、豪氣、仙氣的李白,為什麼叫“謫仙人”,就是對詩風的概括,也是對其悲劇性命運的概括。我們在讀豪氣如斯的《將進酒》時也會感覺到隱藏在文字下的深深的悲劇感。

杜甫的悲劇就在於作為一個純正的儒家思想信仰者,他見證了開元盛世,又見證了安史之亂,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憶昔二首》)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兵車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眼睜睜看著夢破滅了,卻無能為力,這種衝擊感和反差對於杜甫來說,尤其難以接受。



杜甫與李白不同,杜甫自稱“乾坤一腐儒”,是個純正的儒家思想信仰者,存在的目的就是盡一己之力,輔助君王,仁民愛物。但顯然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藩鎮割據,國家分裂,戰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平時裡所信仰的儒家思想在這種情況下一無是處,彷彿國家君主的合理性也值得懷疑,那麼我該去信仰什麼呢?我該到哪裡去呢?

研究古代文學的都知道,由杜甫開始我們進入了另外一個時代,政治本體的合理性遭到懷疑,而杜甫就是在詩中表達了這種懷疑性,《三吏》《三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都是如此,在這個詩中他對百姓的命運的同情越深切,對信仰的懷疑也越強烈,理想和現實格格不入,那麼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在杜甫後期的詩中,《望嶽》那種凌人胸懷蕩然無存,只有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興八首》其一)

那種人被拋到天地之間無所皈依的孤獨感顯而易見,但杜甫的偉大在於,他雖然孤獨,但不併不自我隔絕,自我放棄,仍然執著為百姓悲苦的命運而寫作,這是一個詩人的偉大之處,也是傳統士大夫人格的典型代表,在泥土裡禹禹前行,並塑造了一座人格的豐碑。因為如此,他才偉大,但偉大,他的悲劇性也就更加強烈。


但蘇軾不一樣。但蘇軾顯然是個懂得自我排解和解脫的人。蘇軾是比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更具哲思和理性的人,他的《東坡易傳》就是哲學代表作,是列入《宋元學案》的,是宋代理學派別之一。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簡單來說就是道的本質是變化的,世界也是變化的,自然即合理,人的情感具有合理性,(參考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藝術觀》),既然如此,一切都是變化的,升沉起伏乃是人生常態,又何必如此執著而不知變通呢?蘇軾常說“我手寫我口”,那麼既然內心無所滯礙,那作品又何來的強烈的悲劇感呢?

但蘇軾的人生顯然是個悲劇,《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元祐黨禍,多次遭到貶謫,但並非一蹶不振。原因就在於他對現實的悲劇進行了審美超越,並從中建立起合理性和新的價值。人生本來便是壽夭不等,德不配位,禍福不均,又有什麼關係呢?人生來未必有價值,但作為人類整體的一部分必須去建立價值,那麼暫時的禍福在人類的總體命運來看又算得了什麼,但個人必須去創造價值,這種價值不必依靠外來的價值判斷,而是“我欲仁,而斯仁至矣”。在內心創造了新的價值系統和評判標準,那麼外來的悲劇於我何傷?此心安處是吾鄉!

那麼超越了現實的悲劇,內心的豐滿,何來的悲劇呢?即使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有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作品中滿是一種寧靜的安謐。一種哲人的睿思。就拿《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來說: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所見即是平凡也是生機,但代價正是喪失了那種偉大的悲劇性。

結語:雖然蘇軾比起前四人來說,他的情感不那麼強烈,他的命運比起前四人卻更為曲折,可他卻真正做到了仁民愛物,修蘇堤,抗洪救災,拯救溺嬰,提攜後生,更何況他哲學精深、詞文亦妙、書畫兼善,在詩壇或許他沒有前四人那麼熠熠生輝,那麼偉大,但他是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煙曦子


如果要比較全面地評價蘇軾,林語堂先生的總結是非常到位的了。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大部分知識分子們發自內心由衷的崇拜,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

但是,筆者眼中的蘇東坡,還有另一種樣子。

他還是一位美食家,一位對生活報以極大熱情的老饕。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文人都認為,君子不應做這些不入流的“女裡女氣”的事。還有人覺得,食物不該成為自己關注的東西,他們應該追求更高尚的。

然而,這些觀點在蘇東坡這都不怎麼行得通。

東坡先生是四川眉山人。眉山這地方呢,向來都是川內美食的聚集地。四川人對吃,好像骨子裡就有倔,很不願將就,也很喜歡創造。

而東坡先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東坡肉就讓先生在美食界名聲大噪。


除了大名鼎鼎的東坡肉,還有東坡羹。還留下了“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的這首《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

雖然多次被貶謫,先生依然在貶謫之地尋找美味之物。東坡肉是在被貶黃州發明的。而在惠州期間,多甜食的惠州美食深得其心。而在詹舟,及今天的海南,即使當時那裡還是蠻荒之地,東坡先生卻在這裡發現了好東西——牡蠣。甚至在吃過牡蠣之後,東坡先生覺得自己一個人吃實在是不厚道,於是提筆修書,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老爹在這裡發現一個超級美味,你有時間一定要來嘗一嘗,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千萬別讓那些大臣們知道了。這樣的東坡哪還像位大文豪,分明就是位真吃貨。
而先生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吃貨,在常州時,先生就吃河豚吃到輕微中毒,卻還說為了這樣的人間美味,就是中毒身亡也不可惜。還寫下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一佳作。

先生是位樂天派,才不會食之無味。先生更是位美食家,才發現了身邊這些令人回味的美好。蘇軾向來別具一格,不僅是詩詞,更是這人本身。


鄧海春


朋友們大家好,蘇軾蘇子瞻是我的偶像如果想要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瞭解蘇軾,那麼就看我的原創《大宋第一超男——蘇東坡》收藏小齊哥, 以下是我截取的片段,保證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年輕時平步入仕,才華過人。“烏臺詩案”(1079)讓他的人生走上了被貶之路,憑著才華和人脈躲過了落地成盒的噩運。被貶黃州缺衣少糧的時候,她發現了城東坡上的一塊空地,二話不說,掄起鎬頭就開幹。從此以後蘇軾蘇子瞻有了他的另一個名字蘇東坡。

他還開創了宋朝的“舌尖上的中國”東坡肉,東坡肘子你一定吃過,沒吃過也一定走在要吃的路上。蘇先生熱愛生活他在逆境中,創造了各種美食。



收藏小齊哥


蘇軾人生可謂跌宕起伏 ,蘇軾二十二歲,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蘇軾關心民眾疾苦,他處處為民著想,也有能力的禁受住了種種考驗

蘇軾是可以和所有人做朋友的人,他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討吃要飯的,眼見得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以赤子之心對待他們

在詩歌創作方面,蘇軾古今各體兼善,而以七古為最優,蘇軾對詞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詞的詩化”理論,也改變了詞風,創立了豪放詞風,宋朝以前婉約柔和的

蘇軾還是一個美食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餅等,咱蘇東坡,可是荔枝的鐵桿粉絲,估計蘇軾還在暗喜,天天幾百顆,真是爽到爆,但是荔枝這玩意吃多了上火,得了痔瘡,蘇軾到了海南更是蛤蟆,生蠔什麼的通通不放過,還叫兒子別告訴朝中的那些當官的,怕他們來和他

蘇軾經歷過許多坎坷 ,但是他並未因此否定人生,用樂觀曠達來面對這一切,並可以苦中作樂

蘇軾也有缺點,說話太直,不吐不快,對人性的認知不足,其實他沒什麼惡意,只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已

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紫陌看花始此回


用文字寫作的人很多,象蘇軾那樣用文字來為民請命的人屈指可數。

蘇軾的一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幾度被朝廷召來召去,還因為治國理念、主張政見不合,被人利用他的詩詞來大作文章“穿小鞋”,而命險朝政。

在他被流放的歲月裡,除了孜孜不倦的創作,留下許多傑出的文學作作品;還處處身體力行地為當地的百姓施以仁政、興修水利等,無處不典行他以民為本的主張。

蘇軾的文學成就,讓不少人難以望其項背,人格魅力更是令所有人敬仰!我們從他的文學作品裡既看到家國情懷的去處,也有人情煙火的所在。在他被貶到這貶到哪的所到之地,蘇軾關注民生,體察入微,政績斐然,樹立人文關懷的最佳表率!

蘇軾的政治抱負雖然無法在朝廷裡如願,可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在民間發揮到極致!

他的美德和高風亮節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巾幗須美


評價蘇軾可有很多角度,從蘇軾與其弟弟蘇轍人生態度對比的角度,可以窺見這位偉大的最為中國文人喜愛的大文豪的別樣生命奧秘。

蘇軾與蘇轍,堪稱手足情深的典範,而且也可以說是最高典範。但二人的人生態度卻迥異,一急一緩,一鬆一緊,一密一疏,一濃一淡。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是以不同的增加生命寬度的方式來增加生命的長度。

毫無疑問,蘇軾是以不可一日閒過的方式增加生命寬度的楷模。因此,他一生總是在不停地創造著,隨處留下名垂千古的政績就不說了,僅僅是他文藝上的全天才的成就,即使分在三五人身上,也都可以成為一流大師而綽綽有餘。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而生活上的風流瀟灑,放任不羈,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而同樣頗有才氣的弟弟蘇轍卻不這樣緊緊張張過日子,也可能與他生育子女過多而磨其性受其累有關,他竟育有三兒七女。相較於兄長的鋒芒畢露,蘇轍顯得內斂保守。他曾很認真當面勸慰兄長蘇軾:“有一件事你知道嗎?你留意過沒有?一日空閒長似兩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閒中過,他實際上等於活了一百四十年。這是求長壽最容易的辦法。”是啊,日子要過得清閒一些,越清閒無事,時光就顯得慢,日子過得慢了,慢得一天長似兩天,那一生下來就等於增加了一倍的壽命,這才是長壽之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慢生活。而蘇轍在他的慢生活中也有不凡的業績,雖然詩文方面的成就與其兄長差距甚大,但也是宋代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現在想想蘇轍的放慢生活節奏的話也還是頗有道理的。日子過得太緊張,時間不夠用,沒感覺怎麼過,人就老了,人生就過完了。細水才能長流,的確也是一種長壽之道,但卻又是無所作為的長壽之道。如果一生無所作為,只是吃喝玩樂一通,那壽命再長,又有什麼意義?

正因為如此,蘇軾以緊日子快生活的方式,將生活增加到無限寬,創造了不可想象不可企及的人生價值,留下了永恆無價的精神財富,衣被後人,流芳至今,去世之後的千年今天,我們依然能感到他的生命鮮活的存在著,並且深刻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他就像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山川一樣地存在著,這樣的生命不是無限長了嗎?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樣收尾: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最大限度地實現生命的無限可能性,以此增加生命的寬度,這不僅是一種質的意義上的長壽,而且還能讓生命永恆。


大洲文苑


說起蘇軾,真的是男神一般的存在,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法為“宋四家”之一;還擅畫墨竹、怪石、枯木等。

 

用四個字評價他就是:“牛氣沖天”。

 

不過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除此以外,蘇軾還是一個資深的大吃貨。

 

據有人統計,歷史上以蘇東坡命名的菜品多達66道,這些菜品中,有的是東坡居士自己發明創造的,有的是經過他改良的,當然還有一些是他鐘愛的。

 

比如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涼粉,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茶。。。。。。

 

其中,又以“東坡肉”最為著名。

相傳蘇軾在黃州任協團練副使時,經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對弈。

這一天,友人又來找蘇軾下棋,好客(吃)的東坡居士立即放肉下鍋,並以微火煨著,但後來因為與友人下棋太過入迷,直到結束,才想起鍋裡還煨著肉。於是,趕緊炮擊廚房,揭開鍋來看,只見豬肉色澤紅潤,鮮香撲鼻。

 

蘇軾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肥而不膩,酥而不爛,還有淡淡的甜味。

 

打這以後,蘇東坡便時常做這道紅燒肉品嚐。“東坡肉”由此而來,後來,這菜還到了杭州、海南等地。

我不由得想到了初中時候學的一首詩:

《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記得當時語文老師大肆讚揚前面兩句詩的奇妙,而把後兩句給“怠慢”了,如今想來,大吃貨蘇軾當時真正想的可能是:

 

這剛上市的河豚,用蔞蒿和蘆芽兒燉一燉,味道一定很鮮美。

 

注:圖片源自網絡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旅行茶,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