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中的五臺山論道,都有哪些讓人很深刻的內容?

姒莞萱


五臺山論道是電視劇刪減的部分,我就挑出一些能理解的給你做一下解釋

五臺山論道開始從丁元英的一首詩開始

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這首詞引來了一開始智玄大師跟丁元英探討什麼是真經,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丁元英這首詞的第一句就是一個逆向思維的應用,修行的人都是為了取得真經,達到涅碦的究竟法門,而他偏要說修行不要取經,甚至說不要修,而要悟,我的理解就是修在於學習佛經的意思,悟則在於理解並昇華佛經或者天道的意思。後邊的幾句就是說世道輪迴、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再後來說袈裟本無清淨,也只是表象,真正的悟要在人心,而不在寺廟裡的拜佛行境。

接下來丁元英說了什麼是真經

丁元英回答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碦。

這裡面有一個字你注意到沒有,就是電視劇把涅碦已經換成了涅槃,可見豆豆作者又是在臆造了一個詞語,實際我查了一些涅碦本來就沒有這個詞,佛教裡用的是涅槃這個詞,不過碦這個字意思是:石墜,石堅。而槃這個字就同盤了,應該也是磐石的意思,因為這是佛教的原文,所以只能按照意思來理解,涅槃,簡單講就是死,就是滅。不過這不是一般人的死,泛指得道者的高尚之死,就是能有輪迴的死,所以這裡的死也就不是死了,只是一個階段的開始,另一個階段的結束,通俗點就是《三生三世》裡的三世輪迴。

大師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

丁元英答: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我理解這段話先說佛就是覺性,通俗講就是思想的醒悟,所謂立地成佛,就是你理解了佛家的意思,那麼你此時時刻就是佛,明白了就是佛,不明白就不是。而覺性又是變化的,無窮盡的。

至於說佛教丁元英說了三層意思:

第一、是得到天成的道法,是不在平常文化之內的單獨體系。

第二、佛教就是教化人向善的教義,這又歸為一類教人向善的文化。

第三、佛教就是用因果善惡來教化人,以幻治幻,撫慰人的靈魂。

聽了以上丁元英的解釋,智玄大師判斷丁元英不是佛門人,並明確告訴他離佛門只差一步,但是這一步比登天還難。

為什麼比登天還難,那是因為,丁元英看透了佛教存在的真正意義,還有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他不進不出。只顧自己慢慢參悟,這個時候丁元英才告訴大師來五臺山的目的,是為了討得心安。可見對丁元英來說他知道佛不能幫他的忙,但是佛卻可以去掉心魔。

接下來智玄大師跟丁元英說了天道面臨傳統文化的阻力,就是一個靠字。

智玄大師給丁元英解釋了他所擔心的就是罵名,但是如果有識之士都來討伐他,就會承擔更大的罵名,所以他不會捱罵,還有韓楚風說的扶貧之道,都是一些好理解的,就不在這裡贅述了。不過未刪減版的電視比起原著來說,這段對話至少還要去掉了三分之二的內容,所以,要完全弄清楚那些深刻的內容,還是找原著來看看。

種草影視,歡迎關注!需要未刪減版,請關注私信我。


種草影視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去“五臺山論道”的故事,應該是整部作品中最經典的幾個片段之一丁元英之所以會去五臺山“求神問道”,是因為他自己也意識到了“殺富濟貧”會帶來的惡劣後果,他為了求得一個心安,才邀上好朋友韓楚風一起去五臺山找大師談話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值得讓我們好好地去揣摩一番。

第一個,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那就算不上問題。

在丁元英和韓楚風還沒有走進寺廟之前,他們倆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測試”。先將一個裝有十萬塊錢現金的袋子,作為入寺的“敲門磚”,讓看門的師父轉交給大師,他們倆得到的答覆是“非也”。隨後,他們倆又往袋子加了十萬塊,讓大師傅再去稟報,結果得到的答覆是“非也,非也”。最後丁元英通過自己胡謅的一首詩,才成功得到了大師的接見。

按理來說,丁元英明明可以直接用那首詩順利的進入寺廟見到大師,那他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先用錢來做“敲門磚”呢?他這樣的行為不僅很沒禮貌,還很容易自失身份,以他的思想境界,沒理由會一而再的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呀?

我們先拋開原著內容不談,就單論電視劇中丁元英的行為,其實他的這一波操作,很符合他的人物性格。他本來就是一個境界很高的人,而且天生就不會主動“求人”,他能為了“殺富濟貧”的事情,來五臺山討個心安,就必須是找個有點道行的人,才能滿足他的需求的。

如果大師是因為“錢”才見的他,那麼在本質上就已經落入下成了,對於丁元英來說,如果是可以用錢來解決的問題,他又何必大老遠的來五臺山呢?第一次“給錢”,是在試探大師是不是要“見面禮”,第二次“加錢”,是在試探大師是不是“嫌錢不夠”,只有第三次,才是丁元英的真實目的。

第二個,一步之遙,看似很近,實則難如登天。

當智玄大師聽了丁元英對“真經”的一番見解之後,他對丁元英說,你與“得道”只有一步之遙,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而丁元英也很有自知之明,說自己一切隨緣,能到哪兒就是哪兒。

他們倆的對話很玄妙,對於一般的觀眾來說,整段對話都充滿了“打啞謎”的感覺,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高深。你看懂了就是懂了,沒看懂就是沒看懂。每個人對於事物的見解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沒必要拿著別人的見解,去參照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就像丁元英所面對的“一步之遙”一樣,他那麼的聰明,對於“真經”的理解那麼深刻,可得得到的最終評價不也是“難如登天”麼。這就說明,我們沒必要去糾結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有的時候順其自然,也是一種境界。

按照智玄大師對丁元英的評價,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一步之遙就等於難如登天,你只要達不到真正“得道”的境界,差一步和差一萬步,都沒有區別,又或者說,追求得道,未必就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東西。不過“得道”和“得到”,有點像。

第三個,規矩是死的,人是活得,隨機應變才是重要的。

當丁元英和韓楚風結束了與大師的“論道”之後,來到了寺廟的後院。韓楚風問丁元英,佛門淨地,可以抽菸嗎?這對於經常煙不離手的丁元英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送分題”。他很坦然的說到,欄內是淨,欄外是土,靠著欄杆就能抽。然後倆人就樂呵呵地開始了自己的吞雲吐霧之旅。

什麼是規矩?被俗人刻在腦門子上的東西就是規矩,可是規矩對於像丁元英這樣的人來說,就是用來打破的。不要說是在佛門淨地抽菸了,像他那個“殺富濟貧”的大招,不也是一種破壞規矩式的做法嗎?

如果不是因為會打破大多數人所遵守的規矩,帶來很大的惡劣影響,像丁元英那種境界的人,又怎麼會專程跑五臺山來“求神問道”呢?他如果不打破點規矩,又怎麼能靠著自己的一己之力,來帶著王廟村的人脫貧致富呢?

破壞規矩的人,未必就是壞人,但是破壞規矩的人,絕對就不是什麼好人。因為這世道對於好人的定義,永遠都是隨大流的那一批,而破壞拒絕的人,一定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他們不會中規中矩地去辦事,在他們的眼裡,只要是能達到目的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做個守規矩的乖寶寶不好,做個喜歡打破規矩的怪寶寶也不好,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只好隨機應變咯。用合適自己的標尺,來判斷什麼才是合適自己的規矩標準,選擇最合適自己的規矩,才是最好的方法。

丁元英的“五臺山論道”,借用韓楚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不來這一趟,真是人生一大憾事”。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看《天道》這部作品,如果不看“五臺山論道”,也算是一大憾事。





小苗擼影視


第一個,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那就算不上問題。

第二個,一步之遙,看似很近,實則難如登天。

第三個,規矩是死的,人是活得,隨機應變才是重要的。

丁元英的“五臺山論道”,借用韓楚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不來這一趟,真是人生一大憾事”。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看《天道》這部作品,如果不看“五臺山論道”,也算是一大憾事。





影視點亮生活


從修持上說,明心是修止,見性是修觀。

從事理上說,明心偏於理,見性偏於事。

為什麼智玄說丁元英“離得道只差半步,這半步卻難於登天”?

前半部分雙方從參《悟》這一話頭而切入,探討佛理,話藏機鋒,是試探過招的一步,即是明心的階段。而這個階段,丁元英顯然是過關的,一句“袈桬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已然心如明鏡,了無所住,直指佛法真諦。然而這裡面還有個紅塵與清靜自性的分別心,還有垢與淨之二法。因此從智玄的角度看,認為這首《悟》裡邊執於一個空性可得,偏於小乘,故評價丁說“離得道只差半步”。

為什麼半步卻“難於登天”? 佛家有言:”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子許。” 從大乘法門來說,執空最容易落入頑空境界,認為有一空法可得,有一佛可成,產生“法我執”。而大乘是依不二法門,是不垢不淨的無分別境界。

後半部分“進門就看見牆上掛著一副橫幅,上面寫著‘清淨自在’”這句是表法的,即是見性,照見清淨自性。 這部分具體內容也是偏於探討探討王廟村的事情。

智玄說丁元英差半步,這半步如何跨越?其實就在智玄之後修改的那九個字之間。 修改後區別在哪? 韓楚風一語中的,“無證而證”,即是無住而住,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法不僅是自度,而是講究普度眾生的,而眾生根性高低有別。以智玄的境界,自然也知道袈桬本無清靜,也知道佛家其實並沒有凡夫所理解的真經或神通或有求必應保佑人的能力,但卻還要“務取真經”,因為這是對應眾生根性,“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以能讓迷者進步為真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