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上打網捕魚人祕事:用動物血煮網,在後窩避雨

白洋淀上打網捕魚人秘事:用動物血煮網,在後窩避雨

白洋淀是個物產豐富,風景秀美的人間天堂。先民們為了生存,在上帝恩賜的這風水寶地上,挖溝造田種糧種菜。人們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想辦法撲魚捉蟹,他們把聰明才智發揮到了極致,在勞動實踐當中創造出了許多撲魚的方法,如:下網、下卡、端把子、下籃等,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白洋淀地域遼闊,水裡的魚種類繁多,聰明的白洋淀人很早就發明了用網捕魚。

血網

早期的魚網是用棉線織成的,棉線織的網浸過水後份量頭大,特別是掛了魚以後就更重了,一隻手挑起來是很費勁的,何況魚網常期在水中浸泡容易腐蝕。

後來人們知道了用動物血血網,但是血網是個很難受的活兒,把買來的幹血倒在滾開的鍋裡,趁熱按在滾燙的水中,然後不停的翻動,兩隻沾滿血的手燙的鑽心的痛,待到網在鍋裡充分著色以後,再拿到院子裡晾乾。每當曬網的時候那個臭味兒真是燻了半道街。鄰居家二嫂捂著鼻子喊著:“臭死人了!臭死人了!跟你住鄰居算是倒了血的黴了。”“二嫂子,彆著急改天我送你兩條魚去去臭味兒”“誰稀罕你那臭魚呀!留著你自己吃吧!”

沒有血過的網是乳白色的,跟水的顏色差不多魚容易上網。經過血浸泡的網增加了韌性延長了使用壽命,但顏色變成了深紅色,下到水裡很顯眼魚是不會輕易往裡鑽的。

後來又增添了絲網和尼龍網,六十年代又盛行膠絲網,使漁民徹底擺脫了血網的痛苦。新材料織成的網,下到水裡跟沒有網一樣,新網具的更新換代,減輕了漁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漁民的經濟收入。

下網

在白洋淀專門打魚的船叫網船,船上支著網架子,上面掛著十幾種不同型號的網,經常使用的有:粘網、漂網、連網、麻網等。使船的通常是夫妻二人,女人搖船男人負責看地下網。

看地要有經驗,有沒有魚一眼就能看得出。

一是要看澱底苲菜,如果澱底的苲多茂密而且片又大,這裡邊藏的魚多,而且河裡有什麼苲就有什麼魚,這一網下去能夠上來多少魚,上下差不了多少,然後用網圈起來在這一片敲起“響板”,水裡的魚聽到這如雷貫耳的響聲,嚇得四下逃竄,最終鑽進了圈套。

二是看水,人常說:“魚搶上水”,如果水是流動的可在魚經過的地方攔腰截住,魚就會自動鑽進魚網,中了人們給它設下的埋伏。望著水艙裡翻騰跳躍的鮮魚濺起了朵朵的浪花,打魚人的心裡也像吃了蜜一樣。打魚的網船要經常活動,今天在這個地方下了幾網,明天再到別的地方,總不能老在一個地方轉轉。

避雨

打魚的人是非常辛苦的,當春天剛剛來臨,人們的冬裝還沒有退去的時候,打魚的人就上船勞作了。

他們站在大風顛簸的船頭彎著腰下網、倒網,“嗖嗖”的冷風,冰涼的河水,網上掛著的是活蹦亂跳鮮魚,手裡攥的是水凝結成的冰塊,天氣、冷水在考驗著白洋淀人的耐力。

到了炎熱的盛夏,打魚人頭頂嬌陽在澱裡遊蕩,要經得起風吹雨打。天長日久烈日燻黑了他(她)們的肌膚,草帽下那一張張古銅色的臉上總是笑開了花,這就是白洋淀的打魚人,漁家樂就是這個樣子。

有時候,剛下一網就變了天,夫妻二人只好鑽進後窩苫上葦蓆避雨,真是:“草帽下邊臉通紅,打來鮮魚記天工。那日老天發了怒,後窩抽菸待雨停。”

下雨時的後窩裡是他(她)們兩個人的天下,難得能有這樣的清閒,夫妻二人便天南地北的侃起來了,他(她)們侃街頭巷尾的故事、鄉間趣聞、侃村裡的風流軼事,說到開心處兩個人便仰天大笑起來。笑聲縈繞在後窩狹小的空間,從席縫裡鑽出來,蕩在空氣中隨風飄向遠方,飄滿了整個白洋淀……

注:

打魚的四艙船頭一個艙叫孟頭,第二個艙是水艙(專門養魚),第三個是大艙,弟四個是後艙也叫後窩兒。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