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如初 使命擔當,她是放射學界“火眼金睛”

從醫感言:“為患者治未病做好預防,為患者治癒病做好護航,為患者去著想做好人文關懷”。

她是我國著名的放射線專家,提出了將影像學和病理相結合的理念,將毛玻璃結節概念引入大連。

她有放射學界“火眼金睛”的美譽,影像片子只有她看過了患者才放心。

她是德高而醫萃的師者,她所帶教的研究生都成為國內外醫學領域的佼佼者。

她是一個極其念舊重感情的人,用一生來回報培育過自己的學校和城市。

她就是著名放射線專家、大醫一院放射科郎志謹教授。

一位87歲高齡,仍然奮戰在醫療一線,“只要我身體情況允許,我會一直在醫療一線上奮鬥,用我的畢生所學,為每一位病人的健康,更為每一個年輕醫生的成長。”

註定的緣分 一結即一生

郎志謹教授1932年出生於北京市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我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郎父30年代從北京大學畢業,抱著讀書救國的思想到了東北,“九一八事變”後,1931年,已懷有郎志謹的母親從大連坐船回到北京,但郎志謹一家與大連的緣分並未因此結束。

1949 年5月,具有深厚愛國主義情懷的郎父領著全家回到上海參加解放後的工作。郎志謹也面臨著考大學的任務,“也許是與生就懷有對大連的深厚情感,面對上海交通大學和大連醫學院,我毅然選擇了後者。”郎志謹教授說,1949年9月底,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天,17歲的她懷揣著醫學的夢想,離開家人,隻身來到了大連醫學院,時至今日,整整將近70年的時光。

“可以說,我的成長是伴隨著祖國發展的步伐,能有今天的成績,是黨和人民一手培養出來的。”

醫師節 | 熱愛如初 使命擔當,她是放射學界“火眼金睛”

郎志謹教授介紹,當時大連醫學院是全公費教育,不僅吃住全免,每個月還有補助,而這一切都在郎志謹教授的心裡埋下了種子,一顆畢業後要回報大醫,回報黨和人民的種子。1954年,畢業後的郎志謹被安排留校工作,至今65年的醫教研工作生涯就從這裡開始。由於當時科室人員少,她就經常24小時工作,甚至生活在科室。

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她認真閱讀每一份片子,除了工作,其他時間她則學習相關知識、查閱資料,長期的忘我工作和刻苦的學習以及對這份事業的熱愛,使得她在年輕時期的業務水平已經出類拔萃,經常能夠獨立解決一些臨床上的疑難問題。帶領組織全科室人員編寫了許多高水平的論文和專著,也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次。

隨著在國內知名度的提升,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醫院都向郎志謹拋來了橄欖枝,並允諾更好的發展空間和平臺。“面對這些誘惑,我從未動搖,因為我愛大連,更加深愛培養了我的大連醫科大學,所以我希望能將畢生所學回報給這片熱土上的人民。”

執著於奉獻 大愛更無私

郎志謹教授曾經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把它獻給祖國的放射學事業。愛祖國、愛學生、愛病人,這些深深的愛給與我巨大的力量, 去努力專業業務,不斷學習新技術,去為他們更好的服務。

從醫近70年來,郎志謹教授已經記不清經自己的手做出的放射線診斷到底救了多少人的命,很多早期癌患者都在她的診斷下重拾健康甚至生命。

在放射學界,有人送給郎志謹教授這樣四個字——火眼金睛,意思是說,在郎教授面前,再小的肝癌、肺癌的影像學表現,幾乎都逃不過她的眼睛,是的,這兩種癌症的早期診斷是她的拿手絕活,經她診斷的小肺癌最小的只有0.5釐米,最小的肝癌也只有0.9釐米,這在我國醫學影像診斷史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還有很多被診斷為癌症的患者,在郎教授的專業評估下,改判為炎症,所以在她的門診中,經常會看到喜極而泣、激動萬分的患者和家屬。

放射線救人的同時,也損害著人的健康,郎志謹教授常年與放射線接觸,也給她帶來了滿身疾病:雙眼放射性白內障、子宮腫瘤、甲狀腺腫瘤,鼻部皮膚癌、小肺癌等等,郎教授伸出自己的手和雙臂,記者發現她的手上沒有汗毛,指甲上有黑色紋路,胳膊上有斑斑駁駁的黑色斑點,郎教授告訴記者,這些都是長期接觸放射線導致的結果。

“從事這個行業我從未後悔過,只要病人能恢復健康,我在所不惜。”郎教授說。

醫師節 | 熱愛如初 使命擔當,她是放射學界“火眼金睛”

每當看到病人由於腫瘤的早期診斷而獲得治癒後,用樸素的語言感謝她時,自己就由衷的感到自己職業的崇高,同時也感到責任的重大。

“我一生遵循的原則是:片子後面是病人,我的面前是責任。”郎教授深知,病灶在影像上的表現診斷正確與否,將直接關係到病人的一生或是生命。所以對待每一張片子,她都像對待病人一樣,細緻入微,絕不放過蛛絲馬跡,憑藉她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儘可能為病人做出最準確的診斷。因為她的診斷,有數不清的患者發現了早癌,改變了人生軌跡;因為她的診斷,為更多的惡性腫瘤患者“平反”,保住肢體,保住重要器官……在全國影像醫學界,郎教授看片子的功夫幾十年來一直響噹噹。在第五屆科技金獎頒獎會上,20多名理事會理事全票推舉郎教授為本屆科技金獎得主。很多去上海、北京求診的患者,經常聽到這樣的勸慰:回你們大連去找郎教授,她會給你最精準的診斷。

丹心育桃李 美德鑄師魂

“耕耘一甲子,桃李一生情。德高而醫萃,吾輩之楷模。”郎教授不僅是一個聞名全國的醫者,更是一個將傾盡全力、毫無保留的師者。

醫師節 | 熱愛如初 使命擔當,她是放射學界“火眼金睛”

郎教授告訴記者,1956年,自己才二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輔助老教授給醫學院的孩子們上課,至今,執教生涯已經有60多年了。這六十多年中,她親自培養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們奔赴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繼續著郎教授的理想和事業。

醫師節 | 熱愛如初 使命擔當,她是放射學界“火眼金睛”

翻開自己親手帶出來的研究生簡歷,郎教授欣慰而滿足,一個個向記者介紹著他們的經歷和成就,就像是一個慈祥的母親,細數著家裡孩子是如何之優秀。“雖然我的兩個女兒都沒有從醫,但我有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他們在業界成為業務骨幹和中堅力量,用他們的所學服務更多的患者,我很欣慰和滿足。”在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郎教授一直秉持著“責任心”,用實際行動演繹這“誨人不倦”的教學之道。

從醫幾十年來,郎教授深知“業精於勤”的道理,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她絲毫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她接受新知識不比任何人差,而且眼界更寬,目光更長遠,她的學生、院裡院外的醫生能跟她學到很多東西,而郎教授也都樂於傾囊相授。

目前郎教授是週一、週三上午出診

其餘時間她都用來查資料和學習,並且每週都會從醫院已證實的病例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定期為科裡的醫生和學生講解其中的病例及病理診斷要點。

郎教授告訴記者:“我一直倡導臨床與科研要結合在一起,用這些病例啟發思維,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診斷率。”

郎志謹教授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學者,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一位對大連,對大連醫科大學有著深深情感的重情重義之人。“大醫一院是我畢生工作與生活的地方,我愛這裡的一草一木,因為我的一生經歷了這裡的成長、發展和壯大的全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