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上海科技大学张江新校区87.3米高的景观塔,是校园中最高、最特殊的构筑物。它位于校前大草坪的尽端, 图书馆前人工湖畔旁,纵使在毗邻的城市中环线高架上看也格外醒目。景观塔是校园地理意义上的地标建筑物,是城市干道上科技大学的校园标志,也是学校内部景观的识别要素。除了基本的景观功能,校方寄予景观塔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希望其独特的造型能够体现这所新兴中国顶级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成为学校的“精神地标”。

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景观塔的设计以“中国古塔的当代重构”作为概念,借助于传统建筑的语汇,在地域、文化和当代技术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体现出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一方面,科技大学以最前沿的科技研究作为教学构架,是当代且前瞻的;另一方面,大学教育所根植的优秀的中华文明传统,也应当在未来的科学家手中得到传承。景观塔以当代的、科技的手段(物质),去表现中国的、人文的传统(精神)。

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设计选取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松江方塔(兴圣教寺塔)作为设计原型,几个基本特征得以提炼和继承:九层塔的形制(包括塔基、塔身和塔刹的三段式构成关系)和平面在竖向层层收分,形成新景观“塔”的基本语汇和大框架。同时,内核与外框在平面上的逻辑关系强化古塔“层”的特征。内核承担交通,内外之间的空间为观景远眺的平台,腰檐(包括铺作层)和墙面相间。

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选择钢和玻璃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一种全新的、轻盈的“塔”的建筑形式。遵循钢结构的力学特征,用“力”的表达引导形态的重构。塔身相邻层间平面轮廓进行了45度的旋转,将立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结构外框升级为一个立体网架,并成为造型的构图元素。

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景观塔在细节的设计上尝试再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鳞片状斜面的玻璃是出于对“瓦片”层叠铺作方式的再现;外围的坐凳和宽厚的扶手是亭台楼阁中“美人靠”的现代版;楼梯外侧间隔50毫米的钢丝索网在绷紧内筒结构的同时,以一种类似半透明“珠帘”的方式限定出内筒的空间边界。顶端的天线更是“塔刹”概念的延续。

上海科技大学景观塔--地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

建筑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

地址:上海科技大学张江新校区

主创建筑师:刘彬

结构工程师:王洪军,陈哲

照明设计师:缪海琳

建设方:上海科技大学

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高度:87.3米

项目年份: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