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段运河简析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域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沟通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为振兴民族经济,融合区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千百年来,德州人民在开凿运河、管理运河、充分利用运河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浑厚的运河文化。

德州段运河简析

人工做弯体现了古代运河在工程规划方面的科学性,通过人工弯道,达到减小河道纵比降,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即可满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质量。综合效益被归纳为“三湾低一闸”,南运河德州段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九望德州”的独特景观。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石碑上的碑文。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景观,近千年来,德州人民充分利用运河、管理运河,从而造就和发展了古老的德州城,使德州成了“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也正是这“九曲十八弯”和“九望德州”使德州获得了九达天衢的尊称,创造了具有德州特色的运河文化,也称“德州运河文化”。

德州段运河简史

德州段运河,汉为屯氏河、隋称永济渠。隋大业四年(608)为便利北方地区的军事运输,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隋书R26;炀帝纪》中记载:当时“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德州段的运河就是那时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自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改称京杭大运河。流经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它的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並行至河北省館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至天津段称为“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简析

德州段的运河自隋、唐时兴起,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曾一度使“御河湮滅,失馈运之利”。金代,大运河或通或塞,可德州段却一直通航,故金朝廷於天会七年(1129)在德州置将陵仓(现北厂一带)。

元代,德州段运河已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故元朝将陵仓升格改为陵州仓,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到元泰定三年(1326)增至335.1万余石。所以南运河的河道里常常是“舳舻首尾相銜,密次若鱗甲”。

明和前清时期,德州段运河达到鼎盛期,漕运量达400-600万石左右,並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之要地。当时德州仓辖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吞吐量占运河各港口之首。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被截断。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进入民国时期后,德州以南至临清段运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虽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舟楫通畅,可航运载重2到3万公斤的木船和吃水较浅的汽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1958年和1972年进行了两次治理工程,並多次拨款修建德州段沿河的港口、码头。20世纪50年代,天津经德州至临清一线,仍可进行航道运输。上世纪60年代,德州段运河年货运量仍可达125.5万吨。但由于诸多的原因,航运水源逐渐枯竭,至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停航。

南运河的源头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南运河经过几次治理,形成了自四女寺枢纽开始,流经德州、吴桥、沧州、青县到达天津市,全长309公里的河道。它的左堤长271.4公里,右堤长273.1公里。

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及天津市。漳卫南河系位于太岳山以东,滏阳河、子牙河以南,黄河、马颊河以北。流域内大致分山地、平原两种地貌。

它的西部即上游,地处太岳山东麓和太行山区,地面高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为土质丘陵区和石质山区;它的东部及东北部即中下游区,为广阔山前洪积、坡积、冲积的平原。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直接相接,山前丘陵过渡区很短。

漳河属海河水系南运河的上游。它源于长治西部和北部山区,其源有二:一源于山西省平乐县南少山,该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名清漳河;一源于山西省长子县发鸠山,该河流经山西的黄土地区,水色浑浊,名浊漳河;两河在河北省涉县田家嘴汇流后,称为漳河。漳河进入馆陶县后汇入卫运河,然后进入南运河。

其中,浊漳河是长治境内的最大河流,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

德州段运河简析

清漳河属海河流域,发源于太行山,分东西两源,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下交漳村合流后,经黎城县流入河北省的涉县,在县南的合漳村与自西而来的浊漳河汇合,形成漳河。漳河东流,在冀鲁交界处的馆陶县与另一条来自太行山的卫河交汇。

卫河是海河水系南运河的上游。春秋时因地处卫地而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等河,流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后,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得名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源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流域内均为山区,流向自北向南,出山西省进入河南省焦作市,经马安石水库转向东流,纳入石门河、黄水河、百泉河,全程58公里。

自馆陶县徐万仓的汇合点起,到四女寺的这段运河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至天津的这段运河称“南运河”。

南运河与黄河

流经德州区域的南运河里,流的是山西长治山区里的水,不是黄河里的水。为什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南运河源自黄河哪?

黄河自古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在远古时期,黄河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在1946年前有记载的黄河决口就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

清朝建立后,南粮北运的形势没有改变,京师所需亦是“仰给于江南”,但由于京杭运河,经明代上百年的经营,运河路线大体定型,重大的运河工程也已经完成。期间,黄河是借淮河入海的。

清代,他们只是做了些整理与维修。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水位猛涨,十七日大雨倾盆,兰阳(今河南兰考县)一带一片汪洋,许多地方“堤水相平”。十八日,铜瓦厢附近决口三、四丈,二十日,全河溃决。

据《山东通志》载:河决后,“复分三股,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漕州府南下注,二股由直隶东明南北分注,近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汇流穿运夺大清河。”冲毁运河堤防,向东入海。

改道后的黄河,将大运河在十里堡村北拦腰截断,被分为南北两段,破坏了明清以来会通河的水源体系。对此,清政府却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

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以前,在安徽的滨海入黄海。这次决口后,改为在垦利县流入渤海。致使黄淮分离,淮河下游及山东境内黄河两岸的运河航道淤塞,河道废弛。

就是说,从这次黄河改道起,截止今日(1855至今)约160余年间,黄河以北的运河就再也没有通过黄河到苏杭去过,这段运河根本没有用过黄河的水。

现德州西运河河道的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前,流经德州城西的运河,也如游龙一般的弯曲。它在胜利桥附近流向东北,在盐店口拐弯过小石桥,经八道海子直插火车站北半部。这段故道的部分水面还在,近几年政府在此修了运河公园。只有火车站西的八道海子消失了。

德州段运河简析

当它穿过火车站北半部后,向东北方的德州大西门流去。造成了流进了德州城的错觉。然后它又急调头转向西北,经竹竿巷、董子读书台驿等古迹回到了铁路以西。在老电厂北拐了个“∩”字弯缓缓流向东北。

当它路过“皇殿”进入桥口中南部时流向正东方。在米市街和桥口街中间,穿过“九达天衢”牌坊下的广宁桥,朝着城墙流去。当它到了回龙坝时,又突然拐了个“V”字型弯,调头流向西北方向,在小锅市街西北与现运河汇合。

综上,德州城西的运河故道,它南起胜利桥北至小锅市街西南。在德州城西划了个不规则的“W”型。故那时它与其他部位的运河没有两样。

可它怎么成了较直的河道了哪!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因河水东啮,逼城太近,山东督粮道广寿在皇殿南筑坝,遏塞旧流不令东折,绕小西关挑引河二百六十五丈(883米),引水从小西关东北流至小锅市南接合旧流,自皇殿至小锅市遂为废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皇殿河险,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德州知州杨成龙、德州营守备徐世恩等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1650米),至浮桥口接合旧流,即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运河自上码头至皇殿河道为废河矣”。

1951春,德州市政府在杨家圈村西,开挖了800米河道,杨家圈村由河西变河东。德州城西运河几经改道后,自胜利桥到小锅市这段河道,呈现出了现在较直的模样。

这条较直的河道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始,在德州城西流经了250余年。在这250余年的风风雨雨里,它为德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塑造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好传说,成了德州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页,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运河改道后,残留在城墙边的旧河道,德州人称其为“旧河”或 “明运河”。现在的这条较直的河道称其为“清运河”。

综上可以看出,原德州城西旧运河的故道,它南起胜利桥北至小锅市街的西南方。在德州城西划了个不规则的“W”型。它在两岸留下了无数的古迹、名胜,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成为德州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