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鳳翔縣歷史名人李淳風

李淳風(602-670),唐代傑出天文學家、數學家,在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方面皆有建樹,著有《推背圖》、《乙巳佔》。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註解的《周髀算經》和《古算十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特別是為宋元時期數學的高度發展創造了條件;《乙巳佔》10 卷,是李淳風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學著作。李淳風根據他對天文曆法的多年研究和長期觀測,於麟德二年(665)編成新的歷法,命名為《麟德歷》。

陝西鳳翔縣歷史名人李淳風

李淳風,唐代天文學家、歷算學家,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國古代科學家和歷史文化名人。李淳風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

其父李播,隋朝時曾擔任過地方-,“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李播“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文集十卷,”並做《天文大象賦》。這些,對李淳風一生的學術取向,無疑有重要的影響。《舊唐書》本傳說李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

早在貞觀(公元627-649年)初年,李淳風在李唐王朝就嶄露頭角了,而起因就是由於他的天文學造詣。唐初行用的歷法是傅仁均編撰的《戊寅元歷》,這部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風對之做了詳細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見,唐太宗派人考察,採納了他的部分建議。在古代,曆法編撰是專門之學,一般學者很難問津,而李淳風對《戊寅元歷》提出修訂意見時才20多歲,這自然要引起人們注意。他也因此得到褒獎,被授予將仕郎,進入太史局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學家的生涯。

《舊唐書·李淳風傳》載:李淳風,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於岐州雍,其父李播,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因此,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17歲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如魚得水,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盡瘁40年。

李淳風和袁天罡

唐代出了兩位緯學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中央政府司天監的李淳風,一位是隱士袁天罡,亦為初唐名士。這兩位均是正史有傳的博學名士,其神秘的預言能力和準確性令世人瞠目。

除了無數次地具體預測國事外,李、袁二人給後世留下了一部極其神秘難解的緯學奇書《推背圖》,還留下名著《四彈子》著作。《推背圖》這部奇書預言了自天地形成以來的萬年國運興衰治亂,所以歷代為世人矚目,爭相揭密。《宋史.藝文志》正式將此書列入正史,可見當時對這部奇書的重視。

袁天罡曾築舍於閬州蟠龍山前,長期觀星象、演易,李淳風因久慕其名,故遠道來閬,追隨其師。他們在閬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和傳說。後袁、李二先賢便終老閬苑仙境,並葬於閬中天宮院(今閬中天宮鄉)。

據說李、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遊于山水林泉間。—日二人相遇無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來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來),一人推後事(唐以後中國大事),推一事畫一幅秘象,寫幾句讖言偈語以記。如此數天,天帝怕天機洩露過多,即派陳博老祖(據說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陳呼二人:“你們測什麼天下大事,且先算我是進是退?”說著一步跨開,目視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飄然而去。

該卷書即《推背圖》,被山人所得,不解,逐流傳於世。因最後一象有語云“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所以後人名其為《推背圖》。《推背圖》中前四十三象圖(共六十象)均已被歷史揭密,其神秘性與準確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17幅圖象讖言依然是玄機難測。明代金聖嘆曾為《推背圖》作注,併力求揭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