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傳奇人物約翰·列儂,一個時代的印記

我一直都很叛逆,又很想被公眾接受,而不是一個吵吵鬧鬧的瘋子。但我就是沒法成為不是我的

那種人。

——約翰·列儂

瞭解約翰·列儂的初衷來自一個講述環球旅行的紀錄片,片子第一站來到了倫敦,開篇便是一張披頭士樂隊大大的海報,從1960年代至今,英國音樂人創造了無限美好。一說到披頭士便是一種搖滾的熱血,約翰列儂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Beatles的音樂能影響至今,不同人心中的列儂或許是不一樣的傳奇,我想要“認識”一下這位傳奇人物。

探索傳奇人物約翰·列儂,一個時代的印記

Abbey Road

這張圖是《Abbey Road》(艾比路或修道院路),披頭士樂隊最可愛、最為不朽的專輯封面, 也是Beatles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而Abbey Road街景也因為披頭士而深深植入人們的心中,更成為英國史上第一條成為歷史遺產的斑馬線。

列儂,英國利物浦人,出生於工人階層家庭,三歲時父親就拋棄了家庭,母親因無法照顧他便將他送去跟姨母一家人同住。缺少父母關愛的列儂,從小敏感固執又叛逆。

16歲時,列儂遇到了14歲的保羅,隨後,喬治、林戈加入。他們組成樂隊,一路打怪升級,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披頭士樂隊。

“一個人做的能就只能是個夢,一群人懷著同一個夢想便是真實”,這是紀錄片開頭的話,遇上音樂的列儂散發光芒,列儂在音樂中展現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

1960年,披頭士樂隊來到治安混亂的德國漢堡,滿街都是流氓和小混混,披頭士在漢堡的演出,經常都要以一場打鬥結束,當年的經紀人回憶說:

他們得躲在鋼琴後面演出,因為當時很流行向樂隊丟椅子。

但披頭士樂隊在這裡“打出了名頭”。一個醉鬼想爬上舞臺,列儂在他臉上猛踢了幾腳,然後把他踹下了臺。

1964年,披頭士來到美國,首次抵達美國紐約的肯尼迪機場時,美國粉絲瘋狂程度不亞於現在,粉絲們為他們痛哭、嚎叫、暈倒…10天內賣出50萬張唱片,30首歌列入“年度佳曲100首”, 三張專輯壟斷排行榜首達到了30周。

探索傳奇人物約翰·列儂,一個時代的印記

美國紐約肯尼迪機場

在此後的5年,幾乎披頭士的所有專輯都成為“樂壇經典”的代名詞。他們的歌迷似乎已經遍佈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所有的點唱機上都有他們的聲音。

披頭士就像颶風,席捲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亞、歐洲各國…從默默無聞,到征服世界,他們只用了四年

1966年,26歲的列儂遇到了33歲的小野洋子,那時候他已經有了妻子辛西婭和兒子朱利安,叛逆的搖滾青年永不會安於現狀,選擇離婚與洋子在一起,不僅改變了他後來的音樂走向,改變了披頭士,還改變了列儂的一生。關於小野洋子與列儂的愛情並不想過多討論,藝術家的愛情讓人捉摸不透無法評判。

列儂在Isolation裡說:我們只是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女孩,曾幻想改變整個世界,可是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小鎮,每個人都想搞垮我們。在你們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傷痛後,我不指望你會理解,甚至不怪你們,因為你也只是個普通人,是這場瘋狂的民粹的受害者。我們懼怕孤獨,但也懼怕人群。Isolation這首歌和God一樣,只有簡單的鋼琴貝斯和鼓的伴奏,列儂撕裂在崩潰邊緣的歌喉表達了面對現實和對未知未來的恐懼。

列儂拿起了電吉他,用最簡單的搖滾三大件演奏了Well Well Well。講述了他和洋子坐在田野上,仰望英國的天空卻感到一陣陣愧疚,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談論革命,討論婦女解放,可是不知道該如何才能成功。好吧,好吧,好吧,就這樣吧。

探索傳奇人物約翰·列儂,一個時代的印記

約翰·列儂

1980年12月8日,才華橫溢的約翰·列儂被他的歌迷搶殺,不幸遇刺身亡,年僅40歲,在他遇刺後的第四天,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為他靜默十分鐘。有三萬人在他的家鄉英國利物浦,二十二萬人在他離開這個世界的地方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聚集,紐約市的所有廣播電臺也在那十分鐘停止了一切播音,懷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

列儂說:“上帝只是人類丈量痛苦的一個概念而已,是的,我再說一遍:上帝只是人類丈量痛苦的一個概念。我不相信魔法;我不相信易經;我不相信聖經;我不相信塔羅牌;我不相信希特勒;我不相信耶穌;我不相信肯尼迪;我不相信釋迦摩尼;我不相信曼特羅;我不相信薄伽梵歌,我不相信瑜伽;我不相信國王;我不相信貓王;我不相信迪倫;我不相信披頭士。我只相信我自己,洋子和我自己,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