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医疗行业一直是朝阳行业,而且它的宗旨是为了人类健康而奋斗。中国一直都稀缺相关人才,但学医其实是一个痛苦而且漫长的过程。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偏离了航道,走到一个需要面临抉择的岔路口,到底是咬牙坚持还是轻松一句放弃呢?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音乐也是一个朝阳产业,但相较而言,这个行业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收入与人气和流量等成正相关,而且它淘汰率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鲜肉”随时变成“老腊肉”。

最近我在追《中国好声音》,看到18岁的李芷婷夺王力宏战队冠军的这一场,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即她有着学护理专业的头脑,却还是违背父母的期望,依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音乐。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看到这里,我心里思绪万千,头脑中闪过N多曾经学医但是却转战音乐的歌手,不是他们头脑不够聪明而放弃医学行业,而是音乐真的是他们的心头挚爱,难以割舍。

弃“医”从“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不易。他从《明日之子》出道,写歌创作是他的标签,《消愁》、《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等都是他刚出道时的代表作,可以看出他绝对才华横溢。他为电影唱主题曲,如《别再闹了》;也为电视剧唱片尾曲,如《牧马城市》。今年毛不易还参加《我是唱作人》,每一期都要创造一首新歌,《呓语》、《东北民谣》和《小王》等都是他的佳作。同时,今年毛不易已经成为了《明日之子》第三季的星推官,发掘华语乐坛的新势力,他这一路的成长让人羡慕不已。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下面我再列举几个新生代的歌手,他们也曾是学的医学系。

冯希瑶,21岁,《明日之子第三季》四强选手,参加比赛前是一名医学影像系的大学生。非音乐科班出身,但她从该节目播出的第一期就广受关注,成为第二个拿到六颗星的选手,让人惊羡不已。随后她一直稳扎稳打,一直挺进年度四强。而她的音乐道路也是受到家庭的阻力,父亲就说她参加《明日之子》就是瞎胡闹。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周士原,21岁,男低音,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医学专业,他也是《声入人心》第二季的光鸣岛36子中的一员。在此之前,他也参加了爱奇艺青年励志综艺《青春有你》以第14名的成绩顺利晋级总决赛。可能是因为非科班出身,他在这两个节目中的表现虽然不是顶尖水准,但是也可圈可点。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我相信像这样本身学医学系的孩子转行做音乐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列举这些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所有学医的孩子都转做音乐,而是我觉得如果你内心有着音乐梦想,一定要坚持,即使周围的人都反对你,因为只有你才真正了解你自己。即使随波逐流选择了一个其他行业行走,但是说不定十年后你还会后悔当年的不够叛逆与坚持。我不能说多年后再转行已来不及,但至少你这段青春是有遗憾的。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医学行业也需要人才,如果有那么多人才弃“医”从“音”,那么医疗行业怎么办?

我想说,音乐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人的天赋,而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时,我觉得做音乐也算是半个“医生”。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除了身体上的疾病,我觉得很多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而

音乐就是他们的“药”。正如鲁迅先生当年为了拯救中国人,弃“医”从“文”,医好中国人落后的思想比他们的身体更重要一点。

盘点一下那些弃“医”从“音”的歌手,到底该不该?

希望每一个爱音乐的朋友都能认清自己,选择这条本该属于你的道路,值得!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