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報人張光印象記

在陝西新聞界,他曾被稱為 “一支筆”!有誰不知他的尊姓大名和對我國新聞事業的貢獻呢?

我要給大家要說的就是我們的老前輩、老報人張光先生。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

搭眼一看,近半個多世紀的新聞事業,留給他的是兩鬢斑白,頭髮稀疏的相貌。但那濃眉下的近視鏡片中,透出的仍是鋒利的目光,有時也顯得溫和而親切。他雖然從《陝西日報》總編輯崗位上離休了8個春秋,但還積極參與不少的社會活動,給人印象是和在總編輯崗位上一樣的忙。他總是對我們說:“我的思想一分鐘也沒有停止過。”

——這就是今天張光先生的一句口頭禪。

我和張光前輩認識相熟悉,還頗有幾分戲劇色彩。記得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我一個農村高考落榜生,懷著與命運抗爭的心理,學習嘗試採寫新聞稿件。有年的春夏之交時節,我獨自一人前來逛省城,走時口袋裡裝著僅有兩頁紙的習作稿件。早晨出發,11點多鐘就趕到西安,尋找到東大街上的334號,當時為陝報社大門口,正逢中午下班時間,我眼看這急匆匆的人流,不知將稿件交給誰,一時十分茫然。約摸半個小時過去了,我突然看見一個身材魁梧,戴著眼鏡,手捧報紙的人走出門來,我便匆忙冒然向前,向他說明來意,此人和藹一笑,接過我手中的稿件,就與我匆匆告別了。

我不知道他是誰?但過後幾天,《陝西農民報》頭版上一篇題為《長錢退給生產隊》的稿件刊發出來,雖然只是“火材盒”那麼大,但我的拙作終於變成了鉛字,手捧著這張散發著油墨的小報紙,我是多麼感激未能給我留下姓名的恩師,後來我曾多次確證得知,編髮此稿的人就是當年的《陝西農民報》主編張光。

而到後來,我也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但並未在張光直接領導下的報社工作,而他對我就不甚瞭解。而我見他的機會大多是在大型的採訪活動中、新聞學術交流和好稿評選的會議上,當時我一個新聞隊伍中的“小宇輩”,也是難以與他接近,更難得與他平起平坐式的交流。但他那終生奉獻於黨的新聞事業以及勇於改革的辦報思想和他帶頭撰寫新聞理論、評論、雜文的做法,無不啟發和引導著我們這代青年新聞工作者長期學習與實踐,從而也就多方面、多層次瞭解到了他新聞事業的人生歷程……

張光老家為陝西西安臨潼縣,當他上學到初中一年級時的1943年,國民黨軍隊抄了他們家,因他的父親是共產黨員,當時他才13歲,就被地下黨組織派人送到陝甘寧邊區,繼續上學讀書。解放區的天,是明亮的天。幸運的是,在此期間,他邊學習邊工作,還參加了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及下鄉掃盲等實工作。令他終生難忘的是,到了1946年,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且考入到延安大學新聞系深造學習。

說起新聞與辦報,張光回憶說:“我在老家時,就曾看過李敷仁先生辦的《老百姓報》,就對辦報發生了濃厚興趣。上學時,又被選為學生會宣傳委員,不時辦牆報和黑板報、油印小報,越發愛上了辦報工作。還嘗試著給報社投稿,被採用後,更是信心十足,就下決心把新聞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在延安大學時,他還聆聽過廖承志、胡喬木、範長江、李敷仁等人的報告或業務講課,使他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觀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解放戰爭時期,他被調入到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群眾日報》當記者,併兼任新華社西北總分社記者,先後曾到收復區和新解放區採訪過。後又回到報社作機動記者,在這流金歲月裡,還有幸採訪過彭德懷、林伯渠、賀龍、習仲勳、王震等老一輩子革命家事蹟,受到過他們當面教誨,激勵他健康成長。

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前後,在新聞事業的征程上,張光還先後擔任過新華社大荔支社主編、西北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副主任、《陝西農民報》主編、《陝西日報》總編輯等職務。在努力工作中,曾被選為中共陝西省委委員、陝西省政協常委,1983年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87年被評為高級記者,1993年被組織批准領到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張光從事新聞工作近50年,採寫出了大量新聞作品,總計有300多萬字。比較有影響的是關於光復延安、進軍西安、在新解放區實行民主建政的一系列報道。特別是優秀通訊報道《巧計過關中》,是寫李先念化裝經過敵佔區回到延安的故事,還受到過社會各界人士的表揚。他還撰寫了《劉志丹青少年時代》《陝西辛亥革命演義》《陝西黨史演義》等長篇史實文章在報上連載,曾收到過上千份讀者的來信。

張光在主持《陝西日報》新聞採編工作8年來,不斷深化新聞改革,力爭以“真、短、快、活、強”為改革業務的總方針,一掃過去報紙冗繁沉悶的狀況。他曾經大力支持農村推進“大包乾”責任制實施,發展個體工商業,開發陝西旅遊事業,保護陝西文物等方面的工作……在報社內部,積極推行責任制,一年做到了扭虧為盈,不要政府一文補貼,實現了報紙膠印和彩印,並且和日本奈良日日新聞社在西安合辦的“皇城賓館”也建成運營,廣開就業門路。

《陝西日報》社的發展變化,成績顯著,也經常吸引來全國好多新聞單位前來參觀取經,大家都會把新聞專家張光點贊一番。

人生總有老來時,退休未必停下步。到了1991年,61歲的張光從陝報總編輯崗位上退了下來,隨即又擔任起陝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省老年記協主席、省報刊志編纂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多年。一直是在做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的帶頭人。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

他在主持省記協工作期間,不惜餘力,除了每年組織全國性和省級的新聞評獎工作和日常接待國內外新聞採訪團外,還積極組建地、市級記協組織,到目前為止,曾有七個地市建立了記協組織,同時還成立了專業報記協、企業報記協和高校校報記協。為了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省記協和省黨校聯合舉辦了新聞培訓班,對業務人員進行兩年的全脫產培訓。到目前培訓班已辦了3期,每期就有40多人從培訓班畢業,他們都成了各新聞單位的骨幹力量,讓新聞事業後繼有人。

凡是與張光工作過,或打過交道的人都說,老張平易近人,屬於高官類,但沒有官架子,新聞作風過硬,人品和文品俱佳,此話一點也不假。因為我與他打過交道才有了所言談的感受……

1997年夏天,陝西省記協在西安止園飯店召開“新聞扶貧”座談會,我們報社(西北信息報)總編委託我去參加會議。那天他和記協秘書長楊安民主持會議,我是抱著學習目的坐在會議室裡頭的。當時,省市幾家主要的黨報、晚報、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單位社長和老總們都發言完畢後,不知怎麼,張光點名讓我發言。我就結合本人主持本報農林部採編業務期間,在貫徹全國記協開展的“新聞扶貧”活動中的一些較好做法和我本人參與過“社會扶貧”活動的體會及看法,全都暢談出來,誰知說者隨意,聽者有心,我的發言無意又引深擴展了話題,會場上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到會的新聞同仁根據我的話題又爭著發言談看法。會後,張光先生在總結會議時對我力爭做好“新聞扶貧”,帶頭實踐“社會扶貧”的做法和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在場真有受寵若驚,總是感覺還沒有做好工作。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

分別之後,我新聞作品集《苦樂年華》一書初稿,已被陝西人民出版社列人出版計劃,苦於無人作序。我想到了張光,抱著試探的想法。終於在我又和他在一次會議上相遇時,我簡單說明情況,他十分認真地說:“你把書稿送來我看後再說……”於是,我就按他要求,將書稿專門送去。此時已到年底,喜迎新年的景象已瀰漫到千家萬戶,也正是人們十分忙碌的時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50多萬字的初稿,張光在半月時間內已經看完,並約我詳細談子修改意見,建議我壓縮刪減一半,把此書出版得質量高一點,更精美一點……他在序言中用語重心長的話語,寫出了對我的印象和對新聞作品的總體看法等情況,持有一種關心、厚愛之情向讀者推薦,並題寫了書名。正因為有他這一種“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品德和精神,才使此書很快得以出版,還在新聞界和廣大讀者中也產生出了較好的反響。

老报人张光印象记

我的《苦樂年華》一書剛一出版,我首先帶上兩本樣書去看望致謝張光先生。那天下午,在他家寬敞的客廳裡,他顯得十分高興,邊翻閱邊鼓勵我。許久之後,我紅著臉問:“張老,按出版社編輯建議,我給你把應得的稿酬付了……”

他急忙轉臉說:“你出書不容易,貼賠了不少精力和現錢,我要什麼費用……”

“啊,那我請您出去吃個飯?”我又說。

“花那錢幹什麼,沒有這必要!……”他又謝絕說。

事後,他連我給他帶去的家鄉一箱紅富士蘋果也都不收,讓我真難以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正在這時,有人敲門,家中進來了一幫子省上的有關領導,他們是專程前來看望慰問劉老(劉力貞)和他的,注意力轉移了,我只好匆匆告別離去。

對於張光先生,我也在有些場合,聽人說他能成為名人和省報的老總,是因為他有紅色的背景——是陝北民族英雄劉志丹的女婿,其夫人劉力貞離休前是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但我看可能不完全是這樣,甚至還有些太片面而不太切合實際了。

在張光的人生旅途中,也難免或遇到意想不到的橫禍。說起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受到所謂的來自高層反黨集團案的牽連,他夫婦倆分別被從單位揪鬥了出來。這年夏末,當時駐紮在陝報社的軍管組、革委會里的幾員干將,還把張光綁在一間屋子裡,要他承認參與了“反黨小說”《劉志丹》的創作,其中一人用粗鐵絲纏成條抽他,抽得遍體鱗傷,並當場打壞了他的眼睛,於是直接引發了一次偷跑逃亡之事。離開西安後,前往北京,他又和劉力貞從北京轉往到銀川,最後決定重返回陝北,到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躲一躲。淳樸善良的陝北老鄉熱情招待他倆,“熱騰騰的米酒,哎嘿哎嘿喲”,說不完的知心話語,親如兄弟般的情誼,照張光的說法是逆境躲難,勝過上百次車接車送的採訪,也讓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真正瞭解到了基層人民的樸素情懷……這是我後來才瞭解到他的事情,而張光與我多次交談,一直未曾提起過這心中的傷痕,可見他的胸懷是多麼的寬廣!

無獨有偶,有一次,我在陝農報一間辦公室裡,與退休返聘的老編輯陳玉明老師交談,不由得說起了張光,他滿懷深情地對我說:張光人好文好,品德更高!他還給我指著辦公桌上的熱水瓶說,這是老張當總編時,用自己的稿費買來做為公用品的……真是滴水映太陽,事小見精神,我彷彿看見了張光老先生一顆無私透明的心。

從小就愛上辦報的張光,一生痴情不改,其執著追求事業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在陝報即將迎來六十年輝煌歷程時,我撰寫此文,實話實說張光,我們新聞界多麼需要像張光這樣的名記者、老報人、文德一流的總編輯……這正是——

從小立志幹革命,風雨無阻跟黨走。

大筆如椽寫華章,半個世紀留滄桑。

——原載《新聞之友》雜誌2000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