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大家晚上好!我是陸生作。今晚我們分析六年級語文第二課《丁香結》。我所分享的只是個人的一些閱讀理解,不一定對,但應該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希望通過對語文課文的解讀,對寫作有一定的幫助。恰好《丁香結》又是一篇新選入的文章,正新鮮。把它讀清楚,能幫助想清楚寫清楚。

我前面發的是《丁香結》的原文,選作課文時有改動。大家可以比照著看一眼,哪裡改了,為什麼要這樣改。這也是練習寫作的一個方式。不是說“作文是改出來的”麼。雖然我不是十分認同這個觀點,但是修改對寫作來講真是非常重要。因為讀者對象不一樣,所以《丁香結》有些話就刪改掉了,放進課本里的文章當然要更適合於學生閱讀。

《丁香結》這篇課文,我主要講三個寫作知識點:

第1點:一生多(梯度、互文)

第2點:引用——設疑——解答

第3點:情——景——理

這三點恰好可以將這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丁香,第二部分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叫丁香結”,第三部分講出一個道理來——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這三部分恰好對應這三個寫作知識點。語文課上的分段可能不是這樣的,我是從寫作上來講的,分這樣三部分很清楚。

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半樹銀妝

一生多(梯度、互文)

我們先講第1點“一生多”,看看作者是怎麼來寫丁香的。

寫丁香花,作者用了好幾個角度,我這裡列了四個角度:第一個是品種,第二個是地點,第三個是時間,第四個是感覺。

從品種上說,她寫到了兩種丁香,一種是白丁香,一種是紫丁香。

從地點上說,她寫了街旁的丁香、校園裡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

從時間上說,她寫了白天的丁香,寫了月夜裡的丁香,寫了細雨迷濛中的丁香。

從感覺上說,她寫了看到的丁香、聞到的丁香、心裡想到的丁香。

你看,即使寫丁香這樣一個東西,也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分開來寫,一生多。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就能夠立體地把丁香給寫出來,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丁香的方方面面。

其中,這個“地點”——街旁、校園裡、斗室外,它其實有一個梯度在裡面,有一個“從遠到近”的感覺。作者先寫了城裡街旁的丁香,再寫城外校園裡的丁香,再寫自己住的斗室外的丁香,這三點一線其實是一條路,讀的時候有回家感覺——從城裡到城外,再到自己斗室裡。這樣一個從遠到近的梯度感,它不僅僅是講地理上的從遠到近,也是講作者對這些丁香熟悉程度,當然是斗室外的丁香最熟悉,校園裡的次之,街旁的不過是路過看一眼、回頭望一眼。

這“一生多”是我的其中一句作文口訣,非常實用。

我們平時寫一朵花,我老是舉這個例子。我舉一,反三歸你們。

這朵花是“一”。你就捏成一個拳頭,然後伸出大拇指、伸出食指、伸出中指、伸出無名指、伸出小拇指,每一個指頭代表一樣東西,比如:寫一朵花的形狀、花的顏色、花的香味、花的觸感、有蜜蜂來採花、花在風中怎麼搖,等等。這便是生出來的“多”。

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同看這一朵花,把每一個角度寫下一句話來,連起來就是非常立體的一段話。這只是用“一生多”來寫一段話,用它來構思作文結構也是可以的,我在公眾號上發過幾篇文章就談這個問題。以這篇《丁香花》為例,我剛才講了的——課文當中寫丁香也用到了多個不同的角度:品種、地點、時間、感覺。

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秦時明月漢時關


課文在寫丁香的地點變化上,除了剛才講了的“梯度”,還可以講一點“互文”。我們學古詩的時候,老師會講到互文,有幾個經典的例子: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主人下馬客在船。

秦時明月漢時關。難道到了漢朝,明月就不是秦時那個明月了?天上就一個月亮,明月還是那個明月。這句詩寫的是秦朝的明月、漢朝的明月、秦朝的關塞、漢朝的關塞其實都是一樣的。課文《丁香結》寫丁香也用到了“互文”這樣的方式。

比如說,寫到城裡街旁的丁香寫白天,寫到城外校園裡的丁香寫月夜,寫到斗室外的丁香寫細雨迷濛。夜色中,校園裡的丁香,白的瀟灑,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難道此時此刻街旁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就不瀟灑不甜香了?一樣瀟灑一樣甜香啊。

也就是說,丁香的特點,“我”把它寫在城市街旁了,再寫校園裡的丁香時,就不要重複使用了。要節省筆墨,把筆墨花在刀刃上,講過了不要重複寫作,要傳達有效的信息,這一點很重要。即使要重複,最好變著花樣來,如同樣寫寫丁香的白,一會是“半樹銀妝”,一會是“簷前積雪”。

強調下:互文的概念,傳遞一個有效的信息,不要重複筆墨。

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像盤花扣吧


引用——設疑——解答

接著講第2點“引用——設疑——解答”。

這部分內容是課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第四段,作者引用了古人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然後她就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何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這個說法?

其實我,們看到文章的題目“丁香結”的時候,已經有這個疑問在了,它為什麼叫丁香結?凡事都有一個由來,那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是作者為什麼以“丁香結”為題的原因所在。這題目看似簡單,實不簡單。

提出了問題,作者就要給我們解答。一般說來,一篇文章必是指向已知的。

作者將她的經歷分享給我們。讀了她引用的古詩,讀了她提出的疑問,作為一個讀者同樣有這樣一個疑問存在——為什麼叫丁香結?作者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解答: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發現丁香如衣襟上的盤花扣,哦,如此,她恍然大悟。讀者也明白了,原來丁香結是這麼來的。葉聖陶講:“記敘文所給予讀者的,無非是知識、情味、教訓三種東西。”我們讀《丁香結》到此,情味有沒有不好說,各人感受不同,但知識一定有了。

我們熟悉的寫作方法中,有一個修辭手法叫設問,一問一答。在這裡,作者提出了疑問又給出瞭解答,其實也是一個設問。只是沒有問號而已。學習寫作,最好不要被表面現象困住,而要理解透徹,活學活用。設問,我們不僅要把它看作一個修辭手法,還要把它看作一種文章結構——前面提出一個問題,後面去解答。它很容易製造出懸念,引人好奇,同時也是推進情節發展、將文章往前推的好方法。因為問題提出來了,總要給出解答的,文章是讓人解惑的。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段落之間的關係就這麼連貫起來了。所以我們寫作文的時候,要多問自己一些問題,“問答”是一個寫作方法,自問自答很重要。即使不將問題寫在文章中,也依然有提問存在,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白丁香


情——景——理

再講第3點“情——景——理”。

“情景”是一個詞語,但是我把它看作一種寫作方法:帶著你的情感去看景物叫情景。王國維講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你的情感會影響你看東西的眼光,會愛屋及烏,會一白遮百醜。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都美一點;心情糟糕,看什麼都不順眼。作者在寫丁香花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很喜愛丁香花的,“賞過這麼多年的丁香”,她是傾注了情感在裡面的。

寫作文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星空是這樣的,梵高看到的星空卻是那樣的。同樣一片樹葉,同樣一朵丁香,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香,有人覺得不好看,有人覺得難聞,這些都是對的、真實的。就是說,對一個東西的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就像過馬路時的紅綠燈,我們看上去是紅綠的,但紅綠色盲的人看起來就跟我們不一樣。這不是對錯的問題,只是主觀感受的問題,它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去寫一個東西,把自己的那個感受寫出來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就容易做到與眾不同,即使不被認同,至少你的表達是真誠的獨特的有價值的。

作者來寫《丁香結》這篇文章,她肯定也是因為喜歡這個丁香花,然後對它有關注,然後從它這裡感受到了一點東西,才拿筆來寫一篇文章。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個經歷、積累、觸發、生髮的過程,情動而辭發。她受到了丁香花的影響,她受到了一個寫作的觸發點。什麼是觸發?就像電燈開關一樣,一按,燈就亮了。丁香觸碰到了作者,作者想啊——為什麼叫丁香結呀?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談到這裡,我留個問題給大家思考:作者引用了古詩,還適合引用戴望舒的“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嗎?

陸生作:課文撬動作文,教你解開《丁香結》

雨巷


講了“情——景”,我們再來講“景——理”。

作者寫丁香花,寫這篇《丁香結》,她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最後的一段話:“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她借丁香花這樣一片景,看到了人在生活當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那麼,景色跟人情事理就結合起來了,人周遭的東西都是人的鏡子,所以我可以給這個寫作方法四個字:由物及人。——這點,與我們平時學習當中碰到的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之類,它們差不多的。這樣去寫一個物或寫一片景,就容易把文章寫準確、深刻。丁香花就是一篇寫物的文章,它不僅讓讀者看到丁香花本身——各種時間、地點、狀態裡的丁香花,也讓不同的讀者產生更多的共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體悟就會變得深刻一點點。我們看過了就會覺得難忘。

恰好這一個單元有要求“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寫作時實在也是這樣的。作者寫丁香花,以丁香花為起點,從它這裡想開去,發散又聚焦,不止“聯想”。當然要注意,請特別注意:閱讀、寫作不僅僅是奔著中心去的,還有很多“言外之意”。清楚動機,注意過程,別隻盯著結果。結果,會讓花早早凋謝了。

我們今晚所做的分享,只是閱讀的一條道:讀課文,學作文,閱讀指向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