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當時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說史


朱元璋算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傳奇的皇帝了,他不僅為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為了能吃上飯,還當過乞丐。他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從社會的最底層幹到最高的位置。他的統治前期大家對他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可是到了後期,因為他的生性多疑,不僅殺了很多功臣,還重新啟用了活人殉葬制度,那麼他為何要這麼做,為他陪葬的又有多少妃子呢?



活人殉葬制度

在遠古時代,人們相信靈魂在死亡後仍然存在,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而那些有權有錢的就想死後到另外一個世界依然能享受現在美好的日子。所以他必須把他們都帶上,因為這樣的思想所以有了活人殉葬制度。而根據考古的發現,活人殉葬最早出現於夏,但是真正鼎盛起來的卻是在殷商時期。那時候他們為了把生前享有的美女,奴隸,軍隊都帶到自己的陵墓裡去,一次性幾百人殉葬的事情經常出現。這些有生命的人中有一些被殺後被放進陵墓,而另一些則被直接活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生命價值觀逐漸有所提高,活人殉葬制度也就逐漸受到非議和反對。不過即使這樣那時候仍然還有活人殉葬,例如秦穆公、晉景公等人都有活人殉葬。

殉葬制度一直延伸到秦漢時期才慢慢的變少,到了漢朝的時候,活人殉葬制度被正式的廢除了。


朱元璋為何重啟活人殉葬制度

首先朱元璋疑心病太重,前面有李世民因為死的時候只是讓武則天去當尼姑,而沒有讓她殉葬,就是這樣的一次機會,讓武則天翻身當了第一位女皇帝,竊取了唐朝的江山。而且武則天算是李治的後媽了,他們兩在一塊算怎麼回事,他死後,他的妃子們會不會也幹出這樣的事。朱元璋絕不準這樣的事發生,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最乾脆的辦法就是將所有嬪妃一起除掉。


其次朱元璋的兒子。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早就立好了太子,而且十分喜歡這個兒子,可惜他不爭氣,英年早逝了。過度寵愛兒子的朱元璋害怕兒子一個人在那邊沒有伴,孤獨寂寞,所以下令兒子的妻妾為他殉葬。

最後朱元璋的享受主義。老話說“人一旦嚐到甜頭就會變得貪心”確實有理。可能也是朱元璋小時候吃過各種苦,到了晚年的他特別害怕死後享受不了現在的榮華富貴。所以朱元璋下令,他死後那些受寵過的嬪妃們要一同陪葬,這樣在另外一個世界就還有人繼續伺候他。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在朱元璋死時,就下旨除張美人以外的46位妃子以及十幾位侍寢的宮女全部殉葬,而且他們大部分都是被錦衣衛所生殉的。一直到明英宗死前,才廢除了這一殘忍的制度。


御史館


據記載,給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宮女15人。至於殉葬方式據說有兩種,一是灌服水銀二是縊死,過程十分殘忍毫無人道可言。


老朱當過和尚要過飯,當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見,眼看著要死了,自然想著可以在地下放鬆身心享盡榮華,於是在臨時前給朱允炆下詔:責殉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違背爺爺的旨意,於是按照慣例,將老朱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個宮女一起殉葬。

據說當時殉葬的旨意發佈後,那些定下來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難臨頭,立刻哭聲一片。但她們再如何的不情願,也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據記載,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監們在後宮的開闊地準備好了最後的美食,等這些殉葬的可憐女人們食用完畢後(估計沒人還有心思吃東西了),就帶著她們進到選好的廳堂之中。廳堂上都已經事先擺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將頭伸進懸掛的白綾中,太監撤掉椅子,她們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至於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則灌服水銀或者由太監直接用白綾勒死。


這些可憐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邊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選擇讓後宮無所出者殉葬,後人推測有幾個原因,一自然是為了在地下仍享受豔福,二是老朱一生節儉,怕留著這些女人吃乾飯浪費糧食,三是怕自己死後她們穢亂宮闈。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是做了皇帝,還是擺脫不了他狹隘的本性。

後來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職,以表彰她們的犧牲。人都死了還做表面文章,簡直是厚顏無恥。

殉葬這種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戰俘或者奴隸。當時的戰俘和奴隸的地位和牲畜沒什麼區別,不僅是殉葬經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節日等等時刻,都會殺掉一些戰俘和奴隸。

後來也有人認識到,用人來生殉過於殘忍,於是出現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過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秦始皇雖然製作了數量龐大的兵馬俑,但二世仍把後宮無所出的嬪妃都送進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還有那些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時實現了滅口和殉葬兩個目的。



到了朱棣駕崩的時候仍有眾多的嬪妃和後宮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轍。號稱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了現場,和這些女子一一話別,大概也說了一些你們忠心耿耿我很感動,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後對你們家人一定很好之類的屁話,一方面顯示他所謂的仁義,另外也監督整個過程。

不過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卻十分令人稱道,這位仁兄雖然聽了太監的話以致於遭遇土木堡之變,但在殉葬這個問題上卻是千古以來難得的仁君。他因為小時候見過活人生殉的場景,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另外在做異族俘虜,被弟弟軟禁期間,只有一群嬪妃始終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後他開創性地下令:從我開始,不用人殉。

這可以說是朱祁鎮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飛叨


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那個世界和活著的世界一樣,先人們在地下仍然需要寶馬香車,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喪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的。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人殉。秦漢時期,這一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逐漸廢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發現了很多屍骨,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為什麼要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樣殘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實在元朝,按蒙古風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雖然自漢以後很少了,但元朝是異族當政,殉葬在這些蒙古貴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政治制度是沿襲元朝下來的,所以他跟著學習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認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身上有很濃厚的小農意識。他很在乎皇室的威嚴,全力維護皇帝的特權。他是一個很專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擔心自己死後,留下來的嬪妃們會因為種種原因或勾結朝臣,或穢亂宮闈,為他的繼承者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這些妃嬪追隨自己而去。從他大殺功臣,給兒孫接班鋪平道路也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比較狠的,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值錢。

只要有可能威脅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讀過前朝興亡史。

歷史上那麼多後宮干政的事,讓他的心裡有著很大的陰影。特別是武則天、呂雉等人的事蹟,讓他不寒而慄。所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能,在老朱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那些可憐女子活殉的原因。

這些陪葬的妃子們,死得很慘的。得知自己的命運是這樣,那些女人們無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個皇宮充斥著不絕於耳的悽慘哭喊聲。


這悲慘的哭喊改變不了她們的命運。 到了殉葬那天,她們被集中到在個大殿上,殿內早已放好了同等數量的高腳椅,上方都懸掛著白綾。

她們被迫將頭伸進了白綾內,椅子隨即被踢倒,掙扎幾分鐘便香消玉殞。也有膽小的此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怎麼也沒勇氣爬上椅子。

內侍們便幾人抬著一個,強行將她們扶上椅子,一陣折騰之後,這些女人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中有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也有關於他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的記載。

至於具體人數,一般採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也就是說老朱死後,有46個嬪妃為他陪葬,其中有兩個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們被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另外44個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從另外一個數字也可以間接反映殉葬人數。朱元璋大喪完畢後,建文帝王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封賞。

封賞中提到名字的家屬共有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十多戶。

這些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殉的家屬,他們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可以世襲。這些人家被稱為 “朝天女戶”,在當時享有莫大榮光。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這首詞生動反映了"朝天女戶"的女兒們殉葬的情況。還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幸好這個殘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他的兒子憲宗也強調不要搞殉葬。

在兩代仁慈皇帝的堅持下,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剛日讀史


古代帝王在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死後在地下也想享受這種生活,於是,恐怖的殉葬制度就誕生了。

殉葬制度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被統治者所接受,《墨子·節葬》中記載: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可以看到,上至帝王,下至大夫,都熱衷於死後讓人殉葬,這是權利的體現,殉葬人數的多少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到了漢朝時期,國家實力的強盛使得這種殘忍的制度得到了拋棄,但是也有極少數的帝王會啟用殉葬制度,相比於殷商時期這種情況已經將得到了緩解。

但是到了朱元璋時期,殉葬制度卻又死灰復燃。《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知道朱元璋下令將妃子陪葬。朱元璋出身寒門,歷經千辛萬苦在走上帝位,朱元璋也是非常瞭解人間疾苦,為什麼還會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馬皇后一死,萬念俱灰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髮妻,是在朱元璋最困難的時候陪伴著他的人,當上皇帝后,朱元璋也對馬皇后十分寵愛,洪武15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失去了這個自己最愛的女人,對於後宮的其他女人他不喜歡,更談不上愛,所以在殉葬之時毫無憐憫之心。

2、生性多疑

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特別重的人,他不放心自己死後那些年輕的妃子還活著,害怕像韋后之亂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子孫身上,於是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觀念將妃子趕盡殺絕。

3、尊嚴

雖然朱元璋出生貧寒,但是在和元朝的鬥爭中使得朱元璋十分在意自己的尊嚴,同鄉來看他說出了他年少時的醜事,立馬被拉出去砍頭,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尊心已經到達了病態的地步。他實在不放心自己的妃子在他死後還能恪守婦道,如果做出醜事自己豈不是讓後人恥笑?還不如隨自己下葬,一了百了。


到了最後,堪稱明朝最失敗的皇帝朱祁鎮取消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這個制度才徹底消失。


七七談歷史


殉葬制度是用活人殉葬的一種殘忍制度,殉葬人有的是活埋的,也有的是被殺或自殺後陪葬的。這一制度最早起源於我國的商朝,奴隸主貴族死後用奴隸為之殉葬,商以後周朝、秦朝都有殉葬的習俗,《墨子·節葬》就有記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而秦國的殉葬制度是始於秦武公(公元前697-公元前678年在位)的,直到公元前348年才廢除。但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登基,殉葬制度再次興起,胡亥下詔“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可謂十分殘忍。秦朝之後殉葬制度慢慢改善,不再以活人殉葬,而是讓皇親貴戚和達官顯貴死後再陪葬皇陵,已經很人性化了。

但是到了明朝,又開了歷史的倒車,活人殉葬制度再次興起,自朱元璋開始一直實行皇帝死後后妃殉葬的制度,歷經了幾任皇帝后到明英宗朱祁鈺死時他才下遺詔廢除了殉葬制度。那麼一代雄主朱元璋為何要恢復本來已經快銷聲匿跡的活人殉葬制度呢?

首先因為朱元璋是布衣出身,從小吃了不少苦,為地主放過牛、後來還當了和尚要過飯,能夠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寶座著實不容易,所以朱元璋對皇權看的十分重,比如為了集中廢除了傳承千年的宰相制度,為了孫兒能夠坐穩皇位殺了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開國功勳。而對於後宮的嬪妃,那更是皇帝的尊嚴,若自己死後將嬪妃遣散出宮,難免不會傳出什麼民間子弟與嬪妃的緋聞,有損皇室尊嚴;可若都留在宮中,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子孫與她們不會有染。最乾脆利落的做法就是讓嬪妃給自己殉葬,一了百了。

其次朱元璋在馬皇后和太子朱標死後疑心變得越來越重,選皇孫當皇位繼承人又導致諸多人不服,若再留下自己的嬪妃,難保不會出現一個如武則天一樣的人,要知道武則天以周代唐的前車之鑑才不過幾百年,以朱元璋的性格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的,只有自己死後將嬪妃一併帶走才會保證後宮不會干政,那恢復殉葬制度也就理所當然了。

那麼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多少人呢?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南京內城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可見殉葬人數之多。雖然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十分殘忍,但不可否認他為恢復中華做出的貢獻,若沒有朱元璋趕走元朝統治者,華夏文明真可能斷送在蒙古人手上。


風塵講歷史


怕被戴“綠帽子”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晚年執政時期,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淮西二十四將發生了一件大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的周德興兒子周驥犯了大案,原來周驥竟然和皇宮宮女私通,宮女都是皇帝可以隨時寵幸的女性,周驥這樣做不是把綠帽子戴到皇上頭上,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勃然大怒,周驥和他私通的宮女被處死,攻城周德興也因為受牽連被處死。

同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因病去世,這打破朱元璋原有的計劃。為防止武將干政的局面出現,朱元璋炮製藍玉大案,將留給太子朱標的功勳武將集團給一網打盡,並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文為儲君。為了防止出現出現呂后那樣後宮干政大肆屠殺大明宗室的事情,還有一點就是不放心那些後宮嬪妃,反正只要跟朱元璋有關係的女人都要殉葬,總共有19位嬪妃陪葬,只有一位因為女兒年幼倖免。


陸棄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會,用活人殉葬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這種殘忍的制度最早開始於殷商時期,後來一路盛行,一直到漢朝以後,才逐漸廢止了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復燃。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都實行皇帝死後妃嬪殉葬的制度,歷經了數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妃嬪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宮也代表著帝王的尊嚴,且不容賤踏。朱元璋雖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較強,他應該是這樣想的:在他死後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宮的話,日後如果傳出緋聞,有損明室顏面,不妥。 把她們全留在宮中也不妥當,萬一某天和自己的兒子孫子有染,也會授人笑柄,倒不如讓她們隨朕而去,這樣可以繼續侍候朕,讓朕不至於孤單,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則天的前車之鑑,他也擔心在他死後他的後宮會亂政,只有他的妃子後宮清理乾淨了他才安心,於是殉葬也就延續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後期,曾經一手炮製了“胡黨”案和“藍黨”案,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大殺明朝開國元勳功臣,受兩案牽連誅殺的功臣名將幾乎消失殆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為了他的皇位江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更何況是區區後宮妃子?

4、太子朱標的憨厚軟弱。太子朱標是一個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軟弱,完全沒有老爹朱元璋的殺伐果斷之風。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和下遺詔要妃子殉葬,就是為了為朱標登基之路掃清所有潛在障礙。只不過後來朱標早死,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面對朱棣謀反,朱允炆因無將可用,而敗於朱棣之手,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沒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嬪一共有多少人?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如果這些史料屬實,那麼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將近五十人之多。


而對於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一種說法是這是古時帝王之家為了掩人耳目,防止盜賊而採取下葬秘方。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死後有嬪妃殉葬之事實,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是因為殉死的後宮妃嬪眾多所致。

話題回到朱元璋殉葬時,專事太監先將妃嬪帶到一個專門的房間,所謂皇帝不使餓兵,會著人先讓妃嬪們吃過飯。吃完飯時辰也就到了,這些妃嬪分別立站於凳子上,脖子被繩索扣住,然後會有專人踢去凳子,像行絞刑一樣使妃嬪窒息而亡。

據說參與生殉的妃嬪都會得到嘉獎,除了撫卹金,一般還會授以官職,由其家父、兄代為世襲。 不過無論事後怎麼樣的補償,都無法抹去其家人喪親之痛, 這殉葬制度也是極度殘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終於下了遺詔廢止了殉葬制度。這一舉止造福了後人,也為庸碌無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聲。


雨霽視角


朱元璋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原名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年少時父母相繼去世,成為了一個流浪漢,也是我們俗稱的叫花子。每天過得生不如死,為了能夠吃到食物,不讓自己餓死,受盡白眼。再後來,朱元璋當了兵,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成為了一名將領。朱元璋可說是打仗奇才。在他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經常發生的事。和陳友諒的決戰中,朱元璋以20萬的軍隊,戰勝了陳友諒60萬人的軍隊,再次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蹟。

朱元璋生在民間,長在民間,應該很瞭解民間疾苦,知道底層社會人民的不容易。按道理說,朱元璋會很體恤民間疾苦,可為什麼後來卻恢復了一千多年早已廢除的殉葬制度呢?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獨斷專行,殘忍成性

朱元璋,一開始還是很得民心的。可是,一旦政權穩固以後,朱元璋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極其殘忍,變成了一個殺人狂魔。從胡惟庸案看,朱元璋的瘋狂可謂是瘋狂至極,僅胡惟庸一案,就殺掉了三萬多人!有人好奇了,為什麼朱元璋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我們說,人生三大不幸: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這三不幸,居然全部落在朱元璋身上!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朱元璋作為皇帝也是如此。尤其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大兒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變得更殘忍,一不高興就殺人,官員都膽戰心驚,可以說是朝不保夕。

二:元朝沿襲下來的制度

元朝是有殉葬制度的。等到了朱元璋這裡,也是沿襲了這一制度。但準確的說,明朝其實是妃子陪葬制度,皇帝死後,由服侍過皇帝的妃子陪葬。這一制度,也是有很濃的迷信色彩。迷信認為,人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依然是延續活著時的生活,所以,不少皇帝相信這一說法,希望死後也能像活著時一樣享樂,於是就有了殉葬的陋習。這一殘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得以廢除。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呢?據史料記載,有40人,其中有兩人死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說有38位妃子為朱元璋殉葬了。

殉葬制度,是古代封建的陋習,直到辛亥革命後,這一殘忍的制度才得以完全廢除。這一制度的廢除,也標誌著社會走向了公正和諧的道路。


謀士說


殉葬歷史

用人殉葬盛行於殷商,西周逐漸減少,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以俑代人的現象。漢唐以後,人殉為法律所禁止,包括帝王權貴在內,都不準用人殉葬。從漢到元的1000多年內,這種慘無人道的喪俗雖然未能徹底革除,特別是宮廷內還時有發生,但總的說來是很少見的。

朱元璋殉葬46名嬪妃,真相可能是建文帝為穩固政權所為

但令人驚訝的是,明代初年,人殉之風竟死灰復燃,再度猖獗起來。朱元璋死後,竟有46名嬪妃、宮女被迫殉葬。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是頗令人費解的。朱元璋主張喪事從儉,而且在營建壽陵時,毅然取消寢宮,廢除留居侍從、宮人供奉死者靈魂飲食起居的制度。

但為什麼在他死後,竟有大批嬪妃、宮女殉葬呢?朱元璋的遺詔和有關文獻,都不見有令嬪妃、宮女殉葬的記載,而且,這種做法也與他的思想作風相違背。所以,此事似乎同朱元璋本人無關,而是他的孫子建文帝所為。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加強統治,大力推行中央集權,“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實行專制獨裁。在臣民的心目中,皇帝是真正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朱元璋在極力強化皇權的同時,又大封藩王,將他眾多的兒子分封各地。

每個王府的護衛甲兵,少的3000人,多的近2萬人。朱元璋還規定,如朝廷出現奸臣,藩王要練兵待命,根據皇帝密詔,率兵討伐。朱元璋這樣做,主觀願望是防止朝臣專權,但他卻不曾想到,諸王分土擁兵,勢必對皇權構成威脅。在分封一開始,朝臣中就有人指出這是一種隱患。作為皇太孫的朱允炆,面對眾多權高勢重的王叔們,心中早已膽怯三分。



所以,在朱元璋死後,他便把藉助祖父亡靈的庇護,看作是保護自己皇位的重要條件,企圖通過塑造朱元璋真龍天子形象,來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另一方面,朱允炆自幼苦讀經書,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很深,特別是孝道,更是刻意追求。他14歲時,侍候患病的父親“晝夜不暫離”;兩年後,父親病逝,他“居喪毀脊”。他既然如此“性至孝”,做出越分之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明朝殉葬習俗延續明英宗

既然太祖死後用人殉葬,以後的皇帝便無所顧忌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等死後都用人殉葬。不僅皇帝死後以嬪妃殉葬,諸王也沿此例,景帝朱祁鈺死前已被廢為郕王,死後葬西山,仍用人殉葬,是因為“當時王府皆然”。據《明史·諸王傳》所載:至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詔令禁止宮妃殉葬之前,諸王死後用人殉的有秦王樉、郢王棟等10多人。

人殉現象的再度流行,無疑是對社會文明發展的嘲弄。但在封建專制主義嚴密統治之下,在長達近百年的時間內,竟無人干涉。直到天順八年,英宗朱祁鎮才詔令廢止殉葬。他去世的前一天,召皇太子朱見深、太監牛玉等人到床前,囑咐: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吾止,世後勿復為。”

英宗的這一遺詔意義重大,從此以後,嬪妃不再被用作殉葬品,得以終享天年。

英宗之所以能一反祖制,作出廢除宮妃殉葬的重大決定,就他個人來說,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受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的影響,以慈善為懷。英宗登基時,年齡才9歲。

遵照他父親宣宗皇帝的遺詔,凡重大事情都要先稟報祖母,得到允准而後行。張氏行為端莊,溫厚賢明,在主持朝政時,實行了一系列德政措施,受到人民的歡迎。她時時教誨幼帝不要鋪張,多行善政。英宗在她的諄諄教誨之下,逐漸養成了與人為善、惜苦憐弱的性格,對殉葬宮妃產生了極大的同情之心。他剛即位,便追封為他父親宣宗殉葬的10名宮女為妃。正統四年(1439年)周憲王朱有燉死,英宗賜書說:“周王在日,嘗奏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企圖阻止王妃夫人等殉葬。但遺憾的是,在賜書送到之前,王妃鞏氏、夫人施氏等7名年輕女子,已先行殉死。這一悲慘之事,對英宗的震動極大。

二是他的坎坷經歷。英宗的一生不同尋常。太皇太后張氏死後,宦官專政,他事事受司禮太監王振的擺佈。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他被瓦剌軍俘獲,在塞外過了一年的俘虜生活。回到北京以後,被景帝軟禁在南宮達7年之久。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發動“奪門之變”,他雖得以復辟,但又受到石亨、曹吉祥的挾制。直到天順五年(1461年)平定曹吉祥政變後,他才得到暫時的安定。這種坎坷的經歷與遭遇,使他看到世情維艱,為人處世不可不適情達意。對於喪葬,他認為有生必有死,死是自然規律,就是聖人也不能例外。因此,治喪不可過分鋪張奢侈,更不忍令活人從死殉葬。


英宗死後,廢止宮妃殉葬的遺詔成為定製,從此,明朝宮廷再未發生過令宮妃殉葬的現象。至於明朝末年李自成進京時,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景山),周皇后、袁貴妃奉旨自縊身亡,大批宮女投御河而死,是為了不落入敵人之手,與正常情況下的殉葬不同。外藩王府雖有人企圖用人殉葬,但也不敢擅自而為。成化十年(1474年),遼王朱豪墭(音shèng)奏稱:他的嫡長子恩病故,繼妃馮氏、妾曹氏都沒有生子女,宜令殉葬,但憲宗朱見深不準。他批道:先帝臨終前曾遺令,毋令嬪妃殉葬,可為萬世法規。況且王府從前也未曾用人殉葬過。今遼王葬其兒子,欲令其妃妾殉葬,何其暴戾!他令禮部移文王府,不許殉葬,將其妃妾遷居別處,毋令失所。遼王只好作罷。

參考文獻,《喪葬史話》


曾有錢


朱元璋雖然是布衣出生卻是非常殘忍,他用酷刑,殺功臣,所以恢復殉葬制度像是他能幹出來的事,當然他也的確如此做了。


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原因無非就是兩個:

  1. 對於權利強烈的佔有慾
  2. 對於生命特別是女人的蔑視

朱元璋當皇帝前是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他當過和尚也做過乞丐,生活的磨難導致他生性多疑猜忌又極度渴望權力。他為了把國家都把握在自己手裡重用酷刑,誅殺功臣,取消丞相等等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朱元璋希望對權力的高度佔有。

歷史上有過太多的後宮干政,特別是武則天不僅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勾搭了他的兒子李治,最後還直接搶了他的江山,這是希望自己的大明朝上百年流傳下去的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解決這一顧慮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消除造成顧慮的原因,所以把後宮嬪妃拉去殉葬不僅能滿足朱元璋作為皇帝擁有巨大權力的佔有慾,還能解決朱元璋死後管不到的隱患,對於朱元璋而言,何樂而不為。

朱元璋對於女性是非常蔑視的,他除了對髮妻馬皇后尊重之外,非常看不起歌女舞女等人,而且對於自己的後宮也要求非常嚴格。據說在朱元璋時期,宮裡有許多的罪婦擔任洗衣服的粗活,後來朱元璋聽說這群人裡有人和宮外的人勾搭私通消息,於是朱元璋把5000多罪婦包括看門的人都剝了皮。

而有一次葉國珍在酒會上喝的興起,命令陪同的歌妓舞女換上了華麗的衣服被朱元璋知曉後,朱元璋拘留了葉國珍,還割掉了歌妓的鼻子,只是因為歌妓沒穿標誌她們身份的黑色衣服飾品。


朱元璋死前頒佈了最後一道命令“責殉諸妃”,使得46名無辜的嬪妃,宮女為他殉葬。後宮裡唯一逃過此劫難的妃嬪只有張美人,因為朱元璋彌留時張美人生的寶慶公主正年幼,而老來得女的朱元璋又非常寵愛這位年幼的小公主,怕張美人殉葬後年幼的小公主無人撫養,所以特意赦免了張美人。

朱元璋開啟了消失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他的後世子孫都開始效仿。

替明宣宗殉葬的宮妃裡面有一個叫郭愛的宮女,她入宮短短兩個月,在知曉自己要替明宣宗殉葬後悲傷的寫下詞作: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殉葬制度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蔑視人權的野蠻制度,復甦這一制度的朱元璋在歷史上讓人謾罵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