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靠什麼推翻元朝的?

真心小哥


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的,時間跨度是1271年—1368年,是蒙古帝國最強大的一個分支。說起蒙古帝國,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強悍的蒙古騎兵。這隻軍隊戰鬥力舉世無雙,馳騁歐亞大陸無人能敵,打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陸上帝國。這個帝國東至中國,西至波蘭、北非埃及,南抵海南,北至莫斯科,幾乎快要囊括整合歐亞大陸了。


那麼這樣一隻強大的軍隊為何會被朱元璋這個乞丐出身的人打得滿地找牙呢?原因有三。


第一,其他起義軍先行消耗了元朝大部分精力。

朱元璋佔據集慶路,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的勢力範圍並沒有跟元朝直接接壤,而是被各路紅巾軍包在裡面,北有劉福通,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朱元璋名義上是屬於北邊的劉福通統領的,也是紅巾軍的一部分。所以,朱元璋的周圍都是“友軍”,他們在朱元璋還不夠強大時為他擋住了元朝軍隊的直接進攻。特別是北邊的劉福通,輔佐小明王定都開封。這一路目標最大,離元朝也最近自然也吸引了元朝軍隊的最大注意,承受了最大的傷害(就類似某遊戲中的肉的角色)。劉福通在前方與元朝進行數次大戰,雖然最終兵敗,但這一路紅巾軍嚴重削弱了元朝軍隊的實力,動搖了元朝在北方的統治基礎。而且朱元璋採取“緩稱王”的策略,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元朝的直接打擊。等到1368年,朱元璋正式北伐時,元朝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第二,朱元璋策略正確、用人得當。

在先後解決了身邊的張士誠和陳友諒之後,朱元璋以大將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出師北伐。朱元璋為北伐指定了宏大而細緻的方針:第一步,攻山東,剪去元大都的右邊屏障;第二步,從湖北出兵攻取河南,擊潰正面防線;第三步,迅速攻佔潼關,鎖住關中的元朝軍隊,使其不得增援東部戰場;第四步,直取元大都北京。另外,朱元璋還為北伐中原定下口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得到民眾廣泛支持。結果證明這些策略非常正確,戰場的形式變化也基本符合朱元璋的預期。朱元璋作為非常優秀的統帥謀略和胸襟,在這場事關民族存亡的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攻取元大都之後,朱元璋又主動發起了8次北伐,從1370年到1396年,最終將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徹底打殘。



第三,元朝內部腐朽,且存在派系鬥爭。

元朝1271年,到了至正年間,已經歷了80年,軍隊長期沒有了戰爭鍛鍊,很多軍人沒上過戰場。很大一部分蒙古軍隊駐紮在中國內地,驕傲情緒滋生,元朝官場更是腐化墮落蔓延,早已不是那隻縱橫歐亞大陸如入無人之境的天降神兵。更要命的是,元朝朝廷內部也是爭奪不休,軍閥混戰,甚至元朝皇帝為牽扯其中,身不由己。


哈達博士


朱元璋出身貧苦,當過遊方僧,在元未紅巾四起,群起反元形勢下,投濠州郭子興門下,智謀韜略聰慧過人,曾以奇兵三千智取巧襲,破元軍數萬,郭將義女馬秀英許配他,為他以後成就大業有了得力的賢內助,攻克應天后,採納儒生朱升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積聚力量,先南後北。

(朱元璋劇照)

平定南方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勢力。隨後出兵北伐,掃蕩元蒙,終於推翻元朝九十餘年統治,重建漢族統一政權。

朱元璋推翻元朝,靠的是:一、正確的路線和策略。二、民眾的支持。三、元政權的腐朽。

一、正確的路線和策略。

朱元璋參加紅巾軍以後,和郭子興的義女馬秀英結婚,使他的地位一下子便提升起來,以至郭子興死後,他便掌握了這支軍隊。


(朱元璋參加紅巾起義,圖取其意)

擁立小明王和劉福通,使自己不至於孤軍作戰。確立先南下攻佔南京以為根據地,尤為重要。因為當時元軍主力在北方與劉福通作戰,南方較空虛,所以朱元璋得以順利佔領南京。之後,又確立先打最強的割據勢力陳友諒,以避免兩線作戰,並取得了成功。之後,消滅了其他勢力。最後發兵北伐,推翻了元朝。

在這期間,朱元璋採納並堅持了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對他的成功發揮了很大作用。正是這一系列正確的路線和策略,使朱元璋獲得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輝煌功業。

二、民眾的擁護。

這集中反映在眾多傑出人物的輔助和支持上。武將如徐達,常遇春,湯和,周德勝,胡大海等,文臣如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沒有這些英雄人物的鼎力支持,朱元璋是絕無可能成功的。



(明初功臣,圖取其意)

三、元政權的腐朽和人心喪失,這是朱元璋得以成功的客觀條件。

民心向背決定成敗。一個把漢人視為四等人,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的殖民政府在中原的花花世界裡已經腐敗的拿不了刀槍騎不上戰馬了,依靠漢軍,西域僱傭軍去對抗南方起義軍,戰力差、易崩潰,內部虛弱不堪。
(朱元璋北伐,圖取其意)

而朱元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先統一南方積聚實力,知人善任用徐達為主帥北伐,路線合理,百姓擁護,元朝安能不滅?為朱元璋點贊,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從南至北驅除韃奴,恢復中華的人。

由於大元帝國的統治階層過於盲目自信,加緊了蒙古族漢化的歷史進程,對國家,國民的管理過於寬鬆,使得大漢族主義甚囂塵上,而且大元帝國統治階層內部存在著爭權奪利,忽視了大漢族主義的危害性,這就導致了反對勢力的反叛運動風起雲湧,各路反叛軍隊兵臨大都城下,大元帝國無法應對,只能撤出中原,迴歸草原,僅僅維持不到一百年的大元帝國被大漢族主義者給顛覆了。

於是,中原地區處於各派反叛勢力的內戰狀態,最後,朱元璋領導的這一派軍政勢力打敗了其他的軍政勢力,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了大明帝國。

(參考資料:《元史》、《明史》、《明實錄》)


史事春秋


直接說了,明太祖能推倒大元朝的主要原因是大元朝製造了一個自己根本無法應付,但是明太祖卻對付起來遊刃有餘的“亂世”。相比之下,明太祖超人的軍事才能反倒是其次。因為明太祖主要對付的敵人是陳友諒、張士誠這些江南群雄,推倒大元反而是件比較容易的工作。

大元朝起自北境,以華北平原為腹裡,所以在地緣上來講類似於周天子,對待東南地區的統治方法也類似於宗周對於荊徐,只要如法繳稅就可以允許地方上諸侯豪強的自治。這種統治的優越性就在於,它實際上的成本很低,比如像張士誠、方國珍這樣的反王,在“殺人放火受招安”也就樂於支持大元朝,並響應號召配合朝廷作戰,派兵攻打紅巾軍;同時派蘇州的運糧船,從海路運糧到大都去維持大元朝廷(沈萬三就是幹這行的)。這種模式是元末普遍的現象,以託名北宋,但卻是元末亂世為背景《水滸傳》之所以會有“招安”、“平四寇”的情節,也是基於當時的現實。

元廷的這種寬大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去學張士誠、方國珍們,希望用“攻城掠地”的方式逼朝廷默許甚至是承認自己的既成事實地位。於是元廷內部開始有反對意見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當時太師脫脫一直力主“剿匪”,最終發動了圍剿張士誠的高郵之圍。但宣政院使哈麻卻是任何事只要脫脫支持我就反對,而元順帝則是希望手下的公卿們的鬥爭越激烈越好——這樣更好坐收漁人之利。所以此時大元在軍事上的優越性雖然依舊,但是因此而引起的財政問題卻成為壓折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此時大元的經濟幾乎崩潰——江南的錢糧收不上來;腹裡等地又太貧困。之後元廷內部一次政變使脫脫垮臺,而在高郵之圍中被脫脫集結起的軍隊立刻陷入群龍無首之態,據《庚申外史》記載:

“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鐵甲一軍入襄陽,號鐵甲兵者是也”。

傾天下之力集結而起,目的是平定張士誠的百萬大軍不戰自潰,讓割據群雄更加有了蔑視朝廷之心,而流竄的軍隊和之前的流民們竟然結合的一起,又成了新的大患……此時內訌依舊的大元朝廷就已經是過一天算一天了,因為大元朝的軍事體制從此開始瓦解,經濟基礎也早已崩潰,所以後來明太祖本人就認為這高郵之圍的不戰而敗導致脫脫垮臺的政變是大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元順帝從不是個懶惰的人,他反而是過於頻繁、而且沒必要的干涉朝廷中的運作。

脫脫太師,其實和之後的乾隆帝一樣,絕不是“漢化”的典範。

此後的十多年中這些“只會”窩裡斗的大元君臣把所有的精力都撲到宮廷鬥爭之中,而此時的明太祖早已經以同鄉、舊友(徐達、湯和們)為紐帶,拉起了自己的核心團隊,並且據有金陵之地。注意,宋元以來近五百多年三吳之地一直富庶,而只要手裡有了“自己人”,面對這一個富裕的原子化社會,那就是不可挑戰的強權。 而在控制了一個根據地之後,只需要通過並不複雜的管理和動員,就能夠獲取無數的資源,做到真正的以小博大,注意不是以弱勝強。

再加上明太祖本身的在軍事又是三千年少有的猛將,在打破陳友諒之後基本上就是天下無敵。此時據有富裕的半壁江山,再去攻打一個既無核心團隊也無資源基礎,只剩下“大哉乾元”的元順帝君臣,根本就和秦滅東周一個路數。所以在明太祖下詔北伐時用了《諭中原檄》的客氣語調評論大元朝、之後又諡元廷末帝為“順”說明了他自己也知道,這位元順帝幾乎是被連嚇帶哄攆出中原的。

《江山紀》劇照:自右至左為明太祖、馬高後、徐中山。


陳大舍


往往一件事做成了,就會給成功者帶很多光環!其實呢?

第一,朱元璋作為成功者,自身的確起了很大作用,但不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元朝作為失敗者,統治政策決定其長久不了,即使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但也不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其實很簡單,老百姓決定了最後的成功者!

一個把老百姓得罪到底,視百姓如牛馬的朝代如果長久,那才是天理難容!

同樣,一個能代表百姓利益,或者解決百姓水深火熱的困局的集團,哪怕是暫時解決,也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擁護!

百姓是水,統治集團是魚!要想自己遊的歡,就別往汙染水!

百姓的呼聲是最弱的,百姓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但百姓的利益恰恰也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哪個朝代維護百姓利益時間長,朝代存活就長!


尚沃寫給理想5555


朱元璋出身布衣在亂世中崛起用了十多年時間掃平群雄,1367年派大將徐大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收回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把元順率趕回草原,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國號大明建都南京,朱元璋建立了漢人最後的王朝,被稱為古代開國皇帝中得國最正的,那麼朱元璋靠什麼推翻大元的呢?一,大元立國之初,蒙古騎兵冠絕天下弓馬嫻熟騎身一流打敗天下無敵手,到元未立國九十多年了,蒙古軍隊腐敗嚴重喪失了戰鬥力。二,朱元璋的勢力主要面對的是陳友諒,張士成等起義軍,北面劉福通紅巾軍打元軍主力打得七零八落,還攻佔元上都。三,朱元璋在同各個起義軍戰鬥中打造了一隻百戰之師。明軍特別重視火器裝備,這是打敗元軍的重要原因。四,朱元璋討元時還制定了正確的政治囗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造福斯民”煥起漢民族反抗夷族統治的自信心。所以,朱元璋的明軍佔盡天時地利和人和,還有先進的火器裝備打敗元順帝是大勢所驅。




關東俠客


朱元璋劇照


打敗一個強敵,沒有那麼容易。元末的元朝,實力依然不容小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朱元璋怎麼打敗他們的呢?四個方面:

一是堅持先南後北的發展戰略。

朱元璋一開始就是先掃蕩南方的敵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先安內後攘外,堅決避免引起元朝的注意,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直到1367年南方基本平定後,朱元璋才舉兵北伐。就算北伐,也是小心謹慎,先掃清北京的外圍河北、山東等地。這個戰略十分正確。



二是科學安排北伐路線。

北伐時,朱元璋已基本擁有南中國的版圖。出發前,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常遇春提出:現在我軍兵鋒正盛,應直取元朝大都(北京),攻下都城後,分兵掃蕩山東、河南、山西等地。朱元璋認為,孤軍深入有危險,大軍孤軍深人,前有堅城,後若補給線被切斷,元朝援兵四面八方趕到,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應解除大都周邊的元軍,再進圍大都。後來果然達到預期效果。


徐達


三是妥善安排領兵大將。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伐。徐達是主帥,常遇春是副帥。為什麼選徐達擔任北伐元朝大都的主帥,而不選常遇春?從智勇來說,常遇春和徐達差不多,但除了智勇,徐達比常遇春有更重要的優點。什麼優點呢?徐達“持重有謀”、“謙遜”。

本來,北伐應當由朱元璋親自出馬,但有徐達如此人才在手,足以完成任務。為更穩妥一點,朱元璋派出第二名將常遇春擔任副帥,常遇春不如徐達持重,還有殺降的壞習慣,但是常遇春絕對是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一把好手,絕對是攻城拔寨、善打惡戰的一把鋼刀。有這兩個人相互倚重,相互補臺,北伐出不了大簍子。況且,滅張士誠就是這兩個哥們搭檔,已經磨合過了。



四是宣傳工作出色。

為配合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朱元璋發佈了《諭中原檄》,後人又叫《討元檄文》。朱元璋為什麼不叫《諭中原檄》,不叫《討元檄文》?火藥味輕一點,反正內容都是一回事。《諭中原檄》主要兩個特色:語氣恰當、民族平等。

1.語氣恰當。北伐的目的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我們這次來就是要辦這幾件事,我們也有實力辦到,我們已統一了南方,“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完全有實力做到我們想要做到的。



2.民族平等。提到北伐軍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願意留下來,就在中華版圖安居樂業,要是不願意留下來,你自己去塞外喝西北風。蒙古人、色目人等,雖然你們不是華夏族,但是我們都生活在天地間,願意留下作為臣民的,與華夏人民一同對待,這一招對蒙元的民族壓迫政策是極大的諷刺,也是對少數民族人士的真情感召,達到了擴大自己陣營、孤立元廷的目的,能抵十萬大軍。

史載: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達率軍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圍了大都(北京),然而大都無人守衛。元朝君臣嚇得早就跑回了塞北。


坐看東南了


誠邀,如題。竊以為和他自己的為人和用人有關!

首先,老朱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在自己身邊

朱元璋的隊伍,文臣如劉伯溫李善長鬍惟庸,武將有中軍三帥——湯和徐達常遇春。此六人皆當世不世之才。李善長提出廣積糧緩稱王,徐達北伐9個月就直搗元大都,這些人才是老朱爭天下的根本

其次,老朱能屈能伸

朱元璋最危機的時候,大概是奇襲應天府後,西方陳友諒,北方元軍,東方張士誠同時相對他動手。老朱能屈能伸,縱然覺得這事做得醜死了,依然給這三方都上表投降,並主動東擊張士誠,讓其囿於防守無力進攻,進而能抽出手來以二十萬人幹掉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這種城府世所罕見!



最後,馬皇后

馬皇后是朱元璋起於微末的最初力量,沒有馬皇后,朱元璋就很難聚集起幾萬兵馬自霸一方,更不要說爭奪天下了。所以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賢惠的女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難得浮生閒半日


民心向背決定成敗。一個把漢人視為四等人,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的殖民政府在中原的花花世界裡已經腐敗的拿不了刀槍騎不上戰馬了,依靠漢軍,西域僱傭軍去對抗南方起義軍,戰力差 易崩潰,內部虛弱不堪。而朱元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先統一南方積聚實力,知人善任用徐達為主帥北伐,路線合理,百姓擁護,元朝安能不滅?為朱元璋點贊,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從南至北驅除韃奴,恢復中華的人!


峰顏2019


朱元璋的成功絕非隅然,是大元帝國反動統治暴劣至極而至,人分三六九等,少數的蒙元勢力,確享有一切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為非作惡,慘忍腐敗床榻以病入膏肓,,,是自失天下於漢民的天賜良機,,,。在陳友諒,韓山童,紅巾軍的全力打擊下,暴元勢力全力收縮回漠北大草原,,,朱元璋也身在其中,展現了卓越的政治能力和軍事才華,在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補佐下終成大勢一統天下,,。其謀士的緩稱王,高鞏城方略極有智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