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朴实的拴保 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戏迷记住了这对梨园伉俪

珠联璧合 晚霞似火

作者 齐飞

憨厚朴实的拴保 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戏迷记住了这对梨园伉俪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用他的作品照亮名字,而不是用他的名字照亮作品,古今中外均是如此。

叫响全国的经典名剧《朝阳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剧的主人公---憨厚朴实的拴保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都给观众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正是因为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才使观众记住了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扮演者---王善朴和杨华瑞。

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王善朴老师是从清丰县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娃。他从乡下走进了省城,从青春少年到如今90高龄的耄耋老者,从普通演员到省豫剧三团团长,始终保持着纯朴、厚道、善良、诚恳的本色。即使身处逆境时,他也不灰心气馁,不怨天尤人,依然忠诚于党,忠诚于他挚爱的事业。在事业辉煌时,他不得意忘形,不张扬炫耀,仍然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站在刚深翻过的土地上,远眺着待耕的田野。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品质啊!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他在《朝阳沟》《冬去春来》《人欢马叫》《好队长》《朝阳沟内传》等剧中饰演的角色。这些角色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都被他演得生动感人。在男声唱腔方面,他继承了豫西调名老艺人王二顺的韵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味,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从而开辟了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的成功之路,进而促成了大批后来者在男声唱腔方面的突破。所以,近几年,有人把王善朴老师的唱腔命名为“善调”。这种命名虽然不太准确,但足以说明王善朴老师的声腔艺术是值得研讨、总结和推广的。

憨厚朴实的拴保 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戏迷记住了这对梨园伉俪

谈到杨华瑞老师,我顿时有了几分感动和不安。让我感动的是杨华瑞老师对艺术的执着与奉献。在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创办不久,由我编导的系列小品《对门》,特邀已经离休在家的杨华瑞老师出演剧中主要角色。扬年瑞老师接到任务后,以对艺术认真执着的精

神和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排练与演出中,这着实让我十分感动。20多年来,在《梨园春》的舞台上,杨华瑞老师出演了由我编导的小品近30部,仅小品《对门》就有14期,还有后来的《影楼趣事》《相女婿》《缘分》《晚霞红似火》等。杨华瑞老师在每个小品里扮演的每个人物都贴切自然、可爱动人,这显示出了她不凡的艺术功力和她对角色塑造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令我不安的是杨华瑞老师以年迈之身候场整夜的情景。在节目排练的时间安排上,我的要求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于是,我也就要求演员必须准时到场。凡我所排演的小品,参与演出的演员大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或是团里的主演及领导。他们中的很多人工作很忙,不太可能按时到场。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些懒散惯了的人,是因为拖拖拉拉才晚到的。对待这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我就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甚至换人。对于我在排练时间方面的安排和严格要求,杨华瑞老师一向在意并坚持准时守纪。每次排练,无论严寒酷暑,不管风雨雪天,老人家总是第一个到场。记得有一次是上午排练,我到得很早,见老人家正躺在一个破沙发上睡得很香。待其醒来后,她对我说因为昨晚从安徽演出归来已是凌晨两点了,怕误事就索性在这里候场了。看到70多岁的老人家那疲惫的神态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我流泪了。我对杨华瑞老师说,我的要求是针对瞌睡多、自由惯了的年轻人的,您老人家腿脚慢,晚来一会儿没啥。杨华瑞老师说,不,越是老,越不能倚老卖老,处处要给年轻人做出榜样。这就是我所熟知的杨华瑞老师,这就是老艺术家给我们树起的榜样,这样的老艺术家塑造出来的角色焉能不鲜活细腻、栩栩如生呢?

29年前的1988年,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就已经离休了。没有想到离休之后两位老人没有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奔走在各地进行奉献演出。二老每天的演出工程都排得很满,杨华瑞老师更是频频在电视上出现,二老真可谓“晚霞红似火,梨园不老松”。

从二老不停息的脚步中,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是不停地追求美好的理想,真正的奋斗是踏实地走自己的道路。

憨厚朴实的拴保 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戏迷记住了这对梨园伉俪

真正的艺术家,不论是站在演出的小舞台上,还是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都会赢得人们的掌声。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就是在演出的小舞台和生活的大舞台上都赢得了掌声的真正的艺术家。

(本文摘自国家一级编剧雷佳华所著《王善朴 杨华瑞传》序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